我的长征-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的长征:亲历者口述实录 目录(1)
记住长征,留住这段红色记忆/贾永
一个关于行走的故事/黎瑞刚
向守志:三次走过草地、爬过雪山,我的长征路更长
(四川宣汉人,1933年参加革命,1934年加入红四方面军。离休前任南京军区司令员;十三届中顾委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7岁的游击队长,带领百名战士投奔红军;自愿降职当战士,三过雪山、草地,自己肩扛机枪健步如飞,还数次挽救过战友的生命;战功卓著,从副排长到大军区司令;两次被授予将军军衔,用一生见证革命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
彭富九:小小电台屡建奇功
(江西永新人,1928年参加革命;1933年加入红6军团;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离休前任总参某部部长。) 1932年,湘赣省军区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开学,少共中央巡视员冯文彬神秘地找到读过几年私塾的彭富九,推荐他去干一份“特别的工作”。从此,彭富九成了红军的一名电台战士,屡破敌人密码,助部队打胜仗;他连续发报七昼夜,终于找到中央红军,贺龙奖励其一件大衣,因此成了“大少爷”……
王定烈:“地狱”归来的将军
(四川宣汉人,1933年加入红四方面军。离休前任空军副司令员。1961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几次和死神擦肩而过,长征中胃痛难忍无法迈步,急中生智土法治疗神奇见效;祸不单行又感冒,战友把他放在火上〃烤〃;过了黄河,改编成西路军,战马匪,腰间中弹;找部队不料被抓,被敌人扔进马槽,伤口生蛆昏迷不醒;到底大难不死,最终回到延安……
邓秀英:背着弟弟去长征
(四川通江人,1935年随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与部队失散流落藏区,解放后回家务农。) 71年前,13岁的姐姐背着6岁的弟弟走上长征路;邓秀英一家八口人,父亲、大哥、母亲、邓秀英、弟弟、妹妹、弟媳,还有姐夫,都踏上长征路;险恶环境夺走亲人生命,到最后只剩下姐弟和母亲三人;却又中途失散,流落藏区当奴隶……
刘月生:百战骁勇,九死一生
(湖南茶陵人,1931年参加红军。1933年随部队加入红6军团。离休前任军委工程兵副政委。1961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刘月生出身贫寒家庭,3岁的时候就被卖到别人家。加入红军,跟随肖克转战湘赣苏区,身经百战;漫江战斗红军遭偷袭,战士勇猛反攻,打得敌人落花流水;浯溪河一战长途奔袭,打得敌人措手不及;长征中九死一生……
方槐:昔日赤脚红军汉,开国受阅飞将军
(江西于都人,1931年参加革命;1932年加入红1军团;离休前任武汉空军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开国大典,方槐驾驶飞机飞越天安门接受检阅,这位共和国第一代空军也曾爬雪山过草地;一次,敌人来袭,半梦半醒间,方槐突然听见拼刺刀的声音,猛地睁开眼睛,抬头一看,敌人已经距他不到20米了……
李中权:满门革命赤子
(四川达县人,1932年参加革命;1935年随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离休前任南京空军第二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李中权少年时代非常爱读书,为了读书甚至和父母亲闹矛盾,离家出走一百里;在如愿上学后,受老师张爱萍影响,李中权走上了革命道路;长征途中巧遇母亲,见亲娘无法坚持走完长征,李中权重任在身,不得不告别病重的母亲,含泪上征程……
王盛荣:历经坎坷路,百岁老红军
(湖北武昌人,1926年参加革命; 1931年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解放后曾遭林彪、康生等人多次迫害,后担任湖北省冶金厅副厅长。改革开放后离休。)本节目采访时,唯一在世的第一届中革军委委员,“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中唯一幸存者。由于警卫员擦枪走火,让他失去一条腿;因为两笔“生意”,竟遭林彪诬陷,从副部长变成副处长;“文革”中,被关进监狱,受尽折磨,徘徊在死亡边缘;徐海东捎话,带来毛主席的鼓励,给了他活下去的力量……
我的长征:亲历者口述实录 目录(2)
苏力:最年幼的红军战士之一,八岁踏上长征路
(四川清川人,1934年加入红四方面军;1935年随妇女独立团参加长征。离休前任上海卢湾区民政局副局长。)从小在地主家作奴婢,受尽毒打,红军到家乡,7岁的苏力在红军被服厂软磨硬泡,要求参军;过草地,小苏力不知深浅,在沼泽地上翩翩起舞;当年虽然年幼,也不知道许多革命道理,但是小苏力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长征中无论如何都不能掉队,要跟着红军队伍……
鲜正学:长征中的宣传员
(四川南江人,1933年加入红四方面军;1935年参加长征。西征甘肃时被俘,后逃回家乡。此后一直在家务农。)初当红军违反纪律,不肯当勤务兵,又哭又闹,逃回运输队;做宣传员,阵地上凭三寸不烂之舌劝降敌人士兵;长征途中饿着肚子,包里揣着鸡蛋却从来不敢吃……
附录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大事记
附录二解读中央红军战略大转移迟宪平
附录三“会议流”中的长征王湘穗
附录四长征档案中鲜为人知的史实序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记住长征,留住这段红色记忆
贾永
70年前的10月,三支红色大军与先期到达陕甘黄土地的红25军等红色队伍紧紧相拥,在他们的背后,是一组至今仍难以超越的纪录:平均日行军74华里;几乎每天都会有一场战斗发生,平均走365华里才休息一次……最先报道中国共产党及其红军这次行动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把长征誉为“震动世界的行军”。在斯诺眼中,与红军长征相比,西方战略之父汉尼拔带领远征军越过阿尔卑斯山向罗马进军,只不过是一次假日远征。长征,始自于1934年10月10日。随着第五次反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即第一方面军不得不告别曾经养育过他们的赣南、闽西红军根据地,率先拉开了长征的序幕。一个月后,红25军从豫南开始长征。翌年3月28日,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11月19日,红二方面军也踏上了远征之路。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雪山草地的生死考验,以及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在一次次绝地逢生之后,总数超过20万人的大军,经过总行程6万5千里的远征和西路军蒙难,最终到达陕北的仅剩3万余人。但,正是这些红色的种子,改变了中国的命运。长征路上走出了决定中国命运的两代伟人:毛泽东,邓小平;走出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全部成员;走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5位国家主席、代主席;走出了人民解放军的9位元帅、8位大将和90%以上的开国上将、中将、少将。70年过去,长征的领导者已全部辞世。参加过长征的开国上将,也仅剩肖克、洪学智2人健在。即使普通的长征参加者,也全部都到了生命的晚秋。从两年前的长征出发70周年开始,我们新华社解放军分社与东方卫视一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寻访健在老红军的活动,抢救这段红色的记忆。从江西瑞金到湖南桑植,从安徽金寨到湖北红安,从贵州赤水河到云南金沙江,从川西雪山草地到宁夏六盘山麓……我们从一处处红色故事的发源地、诞生地,寻访着红军当年的足迹和当年的故事。我们在全国范围内寻访到了206名健在的老红军。他们的平均年龄89.6岁。遗憾的是,他们中间的大多数,已不能面对镜头。因此,我们通过电视来记录的,仅仅为他们中的10人。虽然,他们的记忆还远不足以展示整个长征,但,他们的故事,同样能给予我们众多的启示。这无疑是一群理想比天高、比地大的人。正是他们心中红色的理想和红色的信念,使得他们的意志、毅力得到了空前的迸发。此后,无论是与日本侵略者拼死抗争,还是与国民党逐鹿天下,从长征中走出的一代人始终是我们党、我们军队的核心。在长征胜利仅仅13年后,毛泽东就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了一个崭新共和国的诞生。在他身后,站满了从长征路上走出的一代战将。这一天,也是在10月。
作者: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社长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一个关于行走的故事
黎瑞刚
长征,英语将其翻译成“The Long March”,意思是“长途行军”。但我以为,抛却长征在军事上的意义,特定的历史背景,以及它作为一个专有名词的概念,我更愿意将其翻译为“The Long Walk——漫长的行走”。长征,是一个关于行走的故事。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里,有很多关于行走的故事。为了一个“仁”字,孔子周游列国。为了一本普渡众生的真经,玄奘西天取经。“行走”是一个类型化的故事母体,就像爱情一样,是又一个永恒的主题。行走是水平位移,从一端向另一端。它的一端是意志,它的另一端是目的地。行者无数,行者无疆,行者无惧。为了理想的实现,为了真理的伸张,为了命运的转折,为了从黑暗走向光明,列国的边界挡不住,“八十一难”难不倒,两万五千里“走泥丸”。长征,我们已经说了70年。70年后,我们如何“再说长征”?2006年,有很多“小分队”,活跃在当年红军的西行线路上。他们手拿移动电话或者笔记本电脑。他们打着红旗。他们中许多人很年轻。这些年轻人或爬一次雪山,或穿一次草鞋,或吃一次野菜,或燃一堆篝火。我支持这样的实地体验,我也相信年轻人会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长征不等于爬雪山过草地。也不等于四渡赤水、遵义会议。历史的细节,会不可避免地被岁月侵蚀。但长征,一个浩瀚而传奇的“行走”意象,越远越鲜明。后世的人们或许会这样跟他们的孩子说:很久很久以前,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只要一息尚存,就要杀出一条血路,坚定地行走。他们竟然走了两万五千里。这次震惊世界的行走,其内涵丰富而博大。它的起点,或许不在江西瑞金,不在福建宁化,而要上溯到1840年;他们的先头部队,或许不是红一方面军,而是康梁、是六君子,是先行者孙中山,是嘉兴南湖的那艘画舫。为了找一条出路,一支队伍行走两万五千里,一个民族已经行走百年。人常说“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说“万里长征才走了第一步”。今天,我们说这些话不需要注释,不需要引经据典,它们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民族共同的语言。毋庸置疑:英雄史诗“长征”,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一个励志品牌。如果说长江是中华民族的自然遗产,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那么长征就是中华民族一份珍贵的非物质遗产。《我的长征:亲历者口述实录》这本书的出版,就是对长征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为了这本书,SMG的记者发扬了长征的行走精神,辗转数省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壮士暮年的英雄(或许这是最后的机会了)。为了这本书,记者与时间赛跑,在告别“西行漫记”时代70年后,他们完成了一部“西行速记”。我的书架上,需要这样一本书。
作者: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