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仙徊 >

第76部分

仙徊-第76部分

小说: 仙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国,家乡,我终于回来啦!


 第100章 召见

  东吴城码头还是那个老样子,船来船往,一片热闹非常的景象。不过见识过天宁城的码头,这里不免有点小巫见大巫的感觉。
  海船缓缓靠上码头,岸上一片锣鼓喧天。
  “这是干什么,谁家娶媳fù跑到码头上来啦?”几个水手开玩笑地说道。
  船停稳了,众人才发现,一个官员打扮的人,带着一群人正在迎候他们这条船。到了这个时候,人人都猜测出来,这些人是来迎接大陈探huā郎的。
  杨云回国前知会过东吴派驻天宁城的宋詹事,他和吴国国内可以通过飞鸽传书通信,如果有紧急的事情甚至有可能用到千里传讯符。因此有人来迎接杨云并不奇怪。
  码头上的一个差役高喊道:“请问,杨云杨探huā是不是在这条船上?”
  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为首的官员迫不及待地登上刚刚搭好的栈桥,走上船来。
  杨云定睛一看,竟然认识,就是那个在礼部的苏主事,当时他光顾着和一个太监聊天,害自己白等了一个上午。
  苏主事一眼就看到了杨云,面上lù出灿烂的笑容,疾步过来,抱拳施礼道:“原来探huā郎在这里,在下礼部主事苏阐,见过探huā郎。”
  杨云回个礼,笑着说:“原来苏主事还认得在下啊。”
  “上次苏某有眼无珠,怠慢了探huā郎。杨兄宰相肚里能撑船,不要和我计较啊。说起来也是缘法,杨探huā坐船回国的消息传来,有旨意让礼部来人接船,我就马上找到尚书大人,厚着脸皮说认识杨公子,这才抢到了这个热差事,就是为了向杨公子当面道歉的。”
  这个苏阐苏主事,倒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可是他却是一个真小人,能拉得下面子,能服软,他这么一说,杨云倒是不好再计较以前的龌龊了。
  这时有司吏捧上来一套袍服,苏主事笑道:“还请杨探huā回舱更衣,陛下正在宫中等候,要亲自召见探huā郎。”
  杨云点点头,回船舱换了衣服出来,是一身大红的进士及第袍服。衣服的颜sè款式都和杨云在大陈穿过的那套差不多,不过帽子上的簪huā比状元还多了一支。显然,这是对杨云能在人才济济的大陈取得探huā的一种褒奖。
  上岸后,牵来一匹雪白的高头大马,请杨云上去。差役们当先鸣锣开道,杨云身后,随行人等刷地一下撑起青旗蓝伞,还有两面肃静回避牌。一行人浩浩dàngdàng地向王宫走去。
  一路上行人回避,议论纷纷,都在打听骑在高头大马上,一身状元服sè的年轻人是谁。这时chūn考早已过去,哪里又出来一个状元游街?
  有识字的人读着当先牌子上的字,高喊道:“是凤鸣府的杨公子,大陈探huā!他回国啦!”
  “哗啦”一群一下子sāo动起来。
  “哪个是大陈探huā?”“笨蛋,除了那个骑着高头大马的,还能是哪个?”
  “我看看,我看看——”
  “杨探huā,你真行啊,给我们吴国长脸啦!”
  街边传来热情的喊声,人群推搡着,越聚越多,要不是开路的差役,杨云准会被人群围住脱不了身。
  一些妙龄女子闻讯跑了出来,大胆地挤在人群里,向杨云含情脉脉地抛媚眼。杨云笑着挥手,自己以前怎么没有发现,原来吴国女子比大陈的还放得开嘛,自己在天宁城游街的时候,那些大陈女子,都只敢藏在半掩的门后,比这里差远了。
  其实这也不奇怪,几百年前吴国刚立国时,这里还属于荒芜的化外之地,虽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吴国已经变得繁华起来,可是还保留着很多当年的遗风,吴国女子可不像大陈的那么含蓄,敢爱敢恨是她们的最大特点。像孟超讨到的章小姐那样害羞文静的,在吴国算是特例。
  从东阳门入城,沿着大街一路行来,最后从昭华门进入王城,这段路huā了大半个时辰,杨云是骑着马,可是煊赫的仪仗队快不起来,他也只能耐着性子小步策马走着。
  进了王城,仪仗队离开,杨云也下了马,这里除了皇室成员,即使贵为一品公卿也不能骑马的,顶多御赐一顶小轿。
  吴王接见杨云的地方是在御书房,此时朝会早已结束,不过几个朝中重臣都留了下来,吴王有意让大家都见识一下大陈探huā的风采,顺便把杨云未来的职司敲定下来。
  “凤鸣府举子杨云,拜见吾王陛下。”御书房中,杨云长身施礼。
  “探huā郎请起,赐座。”吴王赵翰光等杨云挨在几位朝廷大员身边坐下,笑yínyín地说道:“杨探huā作的几篇文章,孤都读过了,果然是文采出众,就好像是凤鸣府出的锦绣一般精美华丽。而且文中颇有深意,如同披沙简金,往往让人掩卷深思啊。”
  “陛下缪赞,杨云愧不敢当。”杨云谦逊了几句。
  几位大臣也出言附和,杨云扫看了一圈,几乎吴国最有份量的大臣都在这里了。中了大陈的探huā待遇果然不同啊,这要是留在国内,就算中个状元也没有这般待遇。果然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太师高远、左相李苍谰、右相田远中,这是吴国三大巨头,也代表了朝中三大派系。杨云心中念头急转,看来等会儿会讨论自己的职司安排,而这个职司安排,很可能从此给自己身上打上某个派系的标签。
  果然吴王问道:“杨探huā不羡大陈的高官,回到吴国,不知是否愿意出仕,帮扶孤家一把?”
  “杨云是吴国人,自然愿意回到吴国出仕,故所愿也,不敢请尔。”
  吴王大喜,“好,爱卿愿意出仕,是孤之幸,吴国之幸啊。”
  想到本国的学子高中大陈的探huā,然后又回国效力,这个事情无论怎样宣扬,都是大涨自己和吴国面子的事情。
  “启禀陛下,臣在天宁城的时候,曾经遇到一位异人,他托臣带回一封书信,说是要面呈陛下。”杨云想起酒老的托付,说道。
  “噢?拿来孤看看。”
  有内shì接过信,呈了上去。
  吴王赵翰光打开看了一眼,脸sè顿时微微一变。御阶下面的几个大臣相互看了一眼,心中猜疑,到底是什么人写的信,看吴王的样子相当重视啊。
  赵翰光快速看完了信,脸上神sè变幻不定,直接把信揣到了怀中,定定神,向下面说道:“杨爱卿送信有功,等下孤自有封赏。李爱卿——杨爱卿既然答应出仕,吏部可有合适的职位出缺?”
  李苍谰主管吏部,对这个问题早有准备,当下毫不犹豫地说道:“海盐府的通判因病出缺,不知这个职位可合适?”
  “爱卿意下如何?”赵翰光向杨云问道。
  听到这个推荐,右相田远中眼皮跳了跳,海盐府是李系官员的大本营,从知府到同知,上上下下铁板一块,都是左相一系的官员,自己原本想利用通判出缺的机会,chā一根钉子进去。不料李沧谰把这个职位推荐给了杨云。
  到时候杨云掉到李系官员的水池子里,他如果想在海盐府作出一番政绩来,还不是得乖乖听李沧谰的安排?而且这样又堵死了自己的筹划,一举两得,实在是高明。
  不过田远中本来就对争夺杨云不太抱指望,李沧谰是状元出身,在争夺士子清流方面原本就有天然的优势,加上杨云在凤鸣府中举的座师,也是李系的人,把杨云争取过来的希望不大。
  太师高远代表了地方豪强世族,他对争取杨云更是没有什么兴趣。
  通判是正六品,杨云探huā身份,出仕原本应该是正七品,这一下子就提拔了两级,而且吴国国小,全国只有九个府,并没有大陈那样州一级的设置,通判虽然只是六品,可是在一府之地的官员中,论实际职权也仅次与知府和同知,算是一方大员了。
  县跨越到府,对于任何一个官员来说都是个不小的考验,杨云直接当上通判,他又这么年轻,日后即使没什么出sè的政绩,熬年头资历也能在四十岁前升到中枢要职,这实在是一条青云之路啊。
  而且海盐府有吴国最大的盐场,在那里当官的人一个个都富得流油,这个杨云出身贫寒,在众人想来,他无论如何没有拒绝的理由。
  不料杨云连思索都没有,就回奏道:“陛下,臣不想到府县任职。”
  “噢?那爱卿是想进翰林院,还是六部之中的哪一个,说给孤听听。”
  “都不是,臣想求一个筹海使的职位。”杨云在众人注视的目光中,镇定地说。
  筹海使?这是个什么职位?吴王为首的几个人的头上,都冒出大大的问号。


 第101章 自立山头

  “筹海使?本朝没有这个职位啊?”李沧谰诧异地说道。
  “有的,开国三十二年至三十八年间,本朝曾经设置过这个职位。”杨云肯定地说道。
  “来人,把内史令叫来,查一查这个筹海使。”吴王赵翰光吩咐道。
  内史令很快抱着一堆旧书册来了,这一堆书册,是宫中所藏的开国三十到四十年间的典籍纪录。
  吴国立国已经数百年,这些书册当然不是原始记录,而是后人抄录的,原本尽管用得是上好的纸张,也经不住几百年时间的侵蚀。宫中设有内史司,专门干这些事情。
  即使不是原版,这些书册也有几十年历史了,在发黄的纸张中一番查找,内史令终于找到了关于筹海使的记载。
  “国朝三十一年冬,东海逐làng国来使朝见,进贡珊瑚树一株,海珠三斛。太宗陛下赏以yù马、丝绸,逐làng国使进表yù与本国修好,来往通商,太宗陛下允准,下旨设筹海使司衙门督办此事,定衔正六品。”
  “三十二年chūn,筹海使司正式成立,当年集船十五艘,随逐làng国使远航,三十三年夏初回国,余船十二,皆满载而归,获利甚丰。”
  “三十六年,东海航路中断,当年远航船只无一艘回航。三十八年,遂撤筹海使司。”
  内史令将挑选出来有关的记录当着众人念了一遍,又摘录出来,分送到吴王和几位大臣手里。
  “这——杨爱卿,你是想重开筹海使司吗?可是现在已经有了市舶司,你如果对海事有兴趣,可以直接去市舶司啊。”吴王问道。
  田远中心中一动,市舶司可是他的地盘。吴国海路商贸繁盛,来自市舶司的税收占了吴国国库收入的三成,是上上下下都极为重视的一大财源。
  “陛下,市舶司负责的是来往大陈、北梁、清泉乃至南洋诸海国已经开通的商路,臣所设想的筹海使司则不同。”
  “爱卿说来听听。”
  “是,陛下。市舶司的职责是对已经成熟的商路课税,但是大海辽阔无边,未知的海国千万,如果能开辟出一条新的商路来,获利之丰是难以想象的。大陈的殷国公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我吴国立国垂三百八十年,北临大陈,南接山越,属国的身份早定,在陆地上已经没有什么发展的空间。虽然现在政通人和,民间富足,但从国势上来说,实已经过了顶峰,最近一百多年来一直在走下坡路,除了锐意开拓海疆之外,臣实在想不出其他更好的办法。”杨云在御书房中侃侃而谈,神采飞扬。
  “重开筹海使司,集聚人才,探索海外商路,和市舶司相比,一为守成,一为进取,二者皆不可或缺。”杨云说完后,希翼地看着吴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