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879-第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鸿章说:“为父记得刘步蟾是你举荐的人,他和琅威理闹矛盾,涉及到和英国海军的外交纠纷,水师提督丁汝昌不在国内,即便他在,他不懂外交,你去处理比较合适,一定要秉公处理,尽快息事宁人。”
李经述这才去调查处理此事,他开始了下一步计划,再次约刘步蟾、邓世昌到望春楼吃饭。
刘步蟾、邓世昌赴饭局,多带了一人,北洋舰队左翼总兵林泰曾,刘步蟾介绍道:“这位是自家兄弟,我在福建船政学堂的同窗好友,当年我们一起在‘建威号’船上见习,睡上下铺。”
林泰曾上前跟李经述行礼道:“久闻李公子威名,在越南和台湾痛击法国佬,长国人志气。今日一见,果然虎目生威,一表人才,难怪中堂大人对你厚爱有加。”
李经述一看,林泰曾鼻梁高挺,皮肤黝黑,浑身上下精气神十足,必是一名虎将,拱手笑道:“都是自家兄弟,就别拘礼了,北洋舰队将来肯定有机会建功立业,名扬四海。”
林泰曾一笑,说:“李公子抬举了,谁不知道现在朝廷和李中堂重视陆军,你的陆军军官学堂是红花,我们北洋海军只是绿叶。”
三人坐定,便开始商议怎么对付琅威理。俗话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和林泰曾一聊,李经述才发现,这琅威理不简单,两度受聘为北洋海军总查,赏提督衔,负责北洋水师的组织、操练、演习,治军严明,按照英国海军条令操练的北洋舰队,有一次深夜,他突然鸣警演习,各舰管带无不披衣而起,各司其职,从容不迫,北洋水师正需这样的海军人才督导。
“撤旗事件”背后,是刘步蟾和琅威理对北洋舰队指挥权之争。琅威理还上书李鸿章干涉北洋舰队的“人事”,说水师中闽籍管带众多,刘步蟾、林泰曾、邓世昌形成帮派,桀骜不驯,双方矛盾激化。
李经述心想必须想一个两全之策,既不能让琅威理的权力太大,也不能让刘步蟾他们觉得自己是受琅威理指挥。他们讨论了好几个方案,都觉得不妥,这时,邓世昌表态说:“现在只有一个办法,能化解这所有的矛盾:李公子取代水师提督丁汝昌,统领我们北洋舰队!”
“啊?此话怎讲?”刘步蟾对邓世昌这个大胆的提案毫无心理准备,问道。
邓世昌说:“北洋水师舰队现在的矛盾在于丁军门不懂水师,一味听命琅威理,兄弟们感觉自己受洋人摆布,李公子来当这个提督,就不存在这个问题,至于钳制琅威理,让中堂大人聘请一位德国洋顾问,授予他们一样的权力,水师指挥权就不会受英国一国钳制,这样中堂大人也会比较满意。”
“有道理!我支持邓兄弟的想法。”林泰曾点头说。
李经述也觉得这想法可行,丁汝昌并不像历史教科书上说的那样是民族英雄,相反,他治理水师无能,畏战避战,在自杀前还给日本人写了投降书,对中国在甲午海战战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试探一下刘步蟾人的口风,道:“邓兄弟说得对,琅威理之所以能狐假虎威,主要在于丁军门不谙水师,家父也有意将之撤换,你意下如何?”
丁汝昌这个人呢,出身贫苦农村,自十岁起失学,出外帮人放牛、放鸭、摆渡船等,以补贴家用。十四岁时,被父亲送到同族伯父的豆腐店学徒,后来父母在荒旱中双双饿病而死,他投靠了太平军,成为程学启的部下,当太平军大势已去时,他叛投曾国藩的湘军,参与对太平军和捻军作战,最后跟了老乡李鸿章,受到赏识,官至记名提督。怎么说呢,他虽然陆地上作战勇猛,但没有统帅海军经验,还爱嫖好赌,刘步蟾本来就轻视丁汝昌的为人,不服调度,听李经述说李鸿章要换掉他,赶忙表示:“中堂大人英明。”
于是,李经述让刘步蟾、邓世昌和林泰曾马上收集可以整倒丁汝昌的“罪证”。
刘步蟾三人特别积极,第二天就给李经述送来丁汝昌的“黑材料”:一是生活**:虽为水师统帅,平日宿娼聚赌,并不在大营中居住;二是军纪松弛:水师每年例巡南洋,率部下淫赌于香港、上海;三是不关心军舰保养和维修,以大批军舰定期运送旅客赚钱,影响日常训练。
李经述一听,这刘步蟾太不了解李鸿章,丁汝昌的生活腐化对李鸿章来说,那根本不算事,李鸿章用人不拘一格,甚至喜欢用生活腐化的将领,认为“武人好色,乃其天性,但能贪慕功名,自然就我绳尺”,第二条和第三条,丁汝昌可说自己不懂水师糊弄过去,于是他面色沉重,道:“丁军门还有无别的事瞒着家父?”
刘步蟾想了想,道:“去年李中堂按例检阅时,丁军门让我们把所有船舰和大炮都被粉饰油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个算吗?”
“哈哈,太好了,天助我也!”李经述笑道。他知道刘步蟾说的这事才有攻击力,因为李鸿章对手下什么都能容忍,但有一条“高压线”,那就是“欺骗”,宿娼聚赌什么的,只要老实交代,没问题,但要是欺骗李鸿章,必然“滚蛋”。
抓到了丁汝昌的把柄,李经述便请淮军中有声望的重量级人物刘铭传出手,帮助搞掉丁汝昌。
刘铭传和丁汝昌有旧仇,淮军上下人尽皆知:当年清廷平定了太平长毛,要淮军“裁兵节饷”,刘铭传把丁汝昌的部队置于“闲散”之列,准备裁撤掉,丁汝昌不服,背着刘铭传越级给李鸿章和朝廷上书,说刘铭传公报私仇,结党营私,还贪污军饷。脾气火爆的刘铭传暴怒,当时就命人请丁汝昌到大营,准备干掉他,还好丁汝昌当时腿脚利索,跑得快,躲到庐江老家才逃过一劫,刘铭传也因此被罢官,两人从此结下梁子。
刘铭传当时在京城述职,没有回台湾,他本来就看不上丁汝昌的能力,李经述给刘铭传带了两瓶家乡的烧酒,刘铭传便答应帮忙向李鸿章举报丁汝昌。
李经述心内狂喜,两瓶烧酒就换一个北洋舰队的提督,挽救整个北洋舰队,改变中国的命运,历史的蝴蝶效应还真是有趣得很!
 ;。。。 ; ;
第五十章 执掌北洋水师
刘铭传按照李经述提供的“黑材料”,亲笔写了一封“举报信”。李经述看了信的内容,很满意,谢过刘铭传。
刘铭传拍了拍李经述的肩膀,道:“不用谢我,好小子,你一定要好好干!将来台湾有什么事,还指望着北洋舰队呢!”
李经述心想丁汝昌毕竟是李鸿章的老将,撕破脸不太好,如果丁汝昌能主动辞职,自己执掌北洋水师的事就妥当了。于是,等丁汝昌带着两艘铁甲战舰从德国回国,李经述把刘铭传的“举报信”交给丁汝昌。
丁汝昌一看,心虚了,头上直冒冷汗,道:“这刘六麻子,太阴险了,还跟当年一样,背后捅我刀子,还好老弟告知。我是冤枉的,绝对不敢欺瞒中堂大人!”
李经述说:“这封举报信里,白纸黑字,连家父哪一天到北洋水师检阅,什么时辰到了哪里都写得一清二楚,肯定是水师内部有人不满提督大人,才把你的情况告知刘铭传。你也知道,他在台湾打败了法国人,声望日隆,他要是把这信转给哪位御史,在朝堂上参提督大人一本,家父也保不住你。”
丁汝昌赶忙问:“中堂大人看过这封信了?这下我该如何是好?”
李经述说:“这事我还没有告知家父,我奉命先要处理撤旗事件。”
丁汝昌本来就在水师不得人心,刘步蟾、林泰曾、邓世昌等管带舰长都不服他,他年纪也大了,在北洋水师干得也不爽,知道这件事背后肯定有水师内部的人捣鬼,于是问李经述:“撤旗之事暂时不提。只是刘六麻子的举报信,来势凶猛,依老弟之见,我当如何?”
李经述见时机差不多了,便说出自己一石二鸟的建议,道:“提督大人可借这次降旗事件,主动要求调离岗位,兄长是陆军出身,我们陆军军官学堂正需要兄长这样的淮军名将坐镇,你去当总办应该没问题。北洋水师那边,你可让中堂大人把美国人马吉芬聘为高级顾问,和琅威理一样,同赏提督衔,以后再找机会回水师,兄长意下如何?”
李经述让刘步蟾收集丁汝昌“罪证”的同时,还让他们看看北洋水师里有没有懂海军的洋顾问。刘步蟾给李经述推荐了一位洋顾问,美国人马吉芬,此人的梦想,是当海军,1884年毕业于美国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那年美国海军只招十二个人,他没考上,不远万里漂洋过海转投北洋水师,想曲线就业,他找到美国副领事派曲克帮忙,推荐到李鸿章那里工作。李经述早已经了解到,此人比较擅长船舶驾驶,枪炮使用,领航和蒸汽轮机维护。最重要的是,马吉芬跟丁汝昌私交甚好!
丁汝昌也是身经百战的淮军大将,陆军经验丰富,去北洋陆军军官军校也算人尽其才,他已年近五十,当初李鸿章将他安排到水师,也是为了避开刘铭传的无奈之举,李经述这么一说,丁汝昌怀疑这就是李鸿章的意思,当时北洋水师也没多少油水,一出海就好几个月见不到家人,年过半百的他早想回北洋陆军发展,此时陆军军官学堂的秋操,已“一炮打响”,军官学堂在朝廷内外也小有名气,加上连刘铭传都出手了,丁汝昌知道这次淮军内部想搞垮他的势力非同小可,于是顺水推舟,对李经述道:“多谢老弟为我着想,北洋水师想我走人的,无非就是刘步蟾、林泰曾两个总兵,我绝不会让他们占我的位置。这样,我向中堂大人举荐你出任北洋水师提督,如何?不过我也不瞒老弟,水师那边账目上,有一些亏空,老弟你得帮我担着。”
现在钱对李经述来说,绝对不是问题,丁汝昌的提议正中李经述的下怀,他内心窃喜,但表面上不便表现兴奋,面色平静道:“多谢兄长提携,我如能出任北洋水师提督,自然替兄长抹平所有账务,既往不咎。只是我的资历尚浅,恐怕会有人不服。”
丁汝昌说:“在朝鲜战败日本人、在越南战败法国人,你的能力,淮军上下有目共睹,不必推辞。我这就去见中堂大人,禀明此事。”
第二天,丁汝昌面见李鸿章,去跟李鸿章汇报军舰回国之事,然后他主动请辞,说自己年纪大了,长期在海上,旧伤复发,辞去北洋水师提督一职为宜,他还同时奏请马吉芬当水师副提督,挂提督衔,建议李经述任北洋水师提督,说自己愿意去陆军学堂发展。
李鸿章询问李经述的意见。李经述回答说,马吉芬这个人,我听刘步蟾提起过,忠诚可靠,没有琅威理那么大的野心,聘请他们当顾问,授予副提督之职,挂提督衔,可以形成有效制衡,也可以趁机跟英美两国海军搞好关系,这样我们就可以拉拢他们对付日本国,至少使他们保持中立,甚好!不然,琅威理在英国海军就是少校,只给他一个提督的虚衔,他必然难以接受。丁汝昌来军官学堂,可以当总办,军校正缺他这样的淮军高级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