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桷兰香-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手忙脚乱地吓醒后,竟想起在老家我小时候自己种的那颗栀子花树,不知今天的它还在不在,在这花开的季节,它是否还一如既往地繁茂与浓郁。
那是我上小学时,班上一位同学从家里摘了一束带着翠绿叶子栀子花送给我,还记得那束里有开得正艳的,有半开的,有花骨朵的,那时虽是在农村,鲜花在生活中仍是奢侈品,回家后找了一个空瓶,装上井水将它养在窗台上,看着艳花凋零,看着半花怒放,再看着花骨朵走完她生命的历程,花叶依然油绿。母亲说花谢完了,扔了它吧!就在我从瓶中取出花枝,准备扔掉时,听母亲说将它插到稻田里可以生长。一个月后惊奇地发现淹在水里的枝上竟长了长长短短地一些白白的根须。农村的孩子都知道只要有根,一般就能种活,于是拿上小锄,在屋旁地一块大石头旁边,将花枝种了下去,隔三差五地浇浇水,十多天后,它竟然真的生存于天地间了。第二年开始,栀子花树越长越大,花开得越来越多。随着我上中学,上大学,再工作N年,每次回老家,总要看上它几眼,花开的季节,总要摘下几朵,闻闻它浓郁的芳香,摸摸它厚柔的花瓣。虽然母亲后来在大石头旁圈地喂了两只大白鹅,但它们也没有将栀子花树踏灭喙伤,栀子花树顽强地年年吐着芬芳与油绿。母亲说,后来村里很多很多人都来我们家分养过小栀子花枝,让村里很多庭院都沐浴在栀子花香里。上年春节回老家去,看着并非很大的石头旁寒风中摇曳的栀子花树叶子和苍老的茎,我知道它和我一样已青春移颜,但它从童年起就伴随着我的记忆,就如我昨夜梦里的栀子花一样,为了摘上一朵,竟顾不了树下的深渊与大嘴的鱼,或许这就是潜意识中栀子花情结。
平常看见我喜欢的花,只要不是感觉太贵,总会买上一束插在花瓶里。但我从没主动买过栀子花,并非不喜欢,只是感觉街上的栀子花远不及我自己种的好,童年的栀子花香已占满我的情怀。就如《栀子花开》的歌里唱的“栀子花开呀开,像晶莹的浪花盛开在我的心海”。
偶然在网上看到栀子花的花语是喜悦、闲雅、清静、幸福,还说喜欢此花的人有感恩图报之心,以真诚待人,只要别人对你有少许和善,你便报以心灵致谢。这是因为你有一颗赤子之心,不懂人心险恶,而你真诚使你常怀愉悦,宽恕他人也使你充满喜悦。不管是机缘巧合,还是随心而定,我都喜欢这栀子花语,更喜欢栀子花的洁白与芬芳,草根与顽强。 txt小说上传分享
3 山那边的故乡
最近因工作关系走到城郊,车在转弯处,偶然一抬头,看见了夕阳薄雾中故乡小山村靠背的山,其实也不叫山,因我们这小城周围全是丘陵沟壑,当地小名叫它“椅子城”,因在对面山上望去酷似椅子而得名。
我老家的小山村就在那“椅子”的正中,稳稳地“坐”在那“椅子”两扶手的中间。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却是我经常魂牵梦绕的地方。这季节,一垅垅翠竹林、一块块青石板、一片片青玉米地、一塘塘碧绿的荷塘,还有那农家小院汪汪的狗叫,小孩玩皮的欢笑,带着粑粑香味的油桐树,一幕幕如幻灯片样地在脑海中滑过。
前年和家人一起回那小山村,走遍那小时候翻过的田梗和沟坎,看了汩汩而流到今天的泉眼,还有那熟悉又陌生的秧苗田,在那小时候喜欢当滑梯玩的“石谷子”山梁,实实在在地饱了一次自己乡梦。
而今,因忙于各种杂事,加上父母已搬到城里居住,回“家”的愿望就一拖再拖,只能听堂哥堂嫂不时带点乡音乡情来解那谗乡的梦——退耕还林后,山林更宽更密了;免掉各种农税后,家家日子越来越好过,每家都修了楼房;孩子们读书越来越有出息,年年考上名牌大学的可不少;年青力壮的男女都到城里来打工,留下的空房子越来越多,而人却越来越少,但家里的装备却越来越全:电视机几乎每家都两个以上,空调已不再是卧室才有,微波炉成了必不可少家用设施……我问了句既然家里平常只有留守的老人小孩,谁用这些物品呀?他们就呵呵地笑:少用也是用呀,现在日子好了,能用现代化的,谁还用“老古板”的呀?
是的,我想,在那小山村,我家原来住的土墙房子要不了多久,就会是村里的“古董”了,比起周围的洋房高楼,显得沉重而苍老,但我们全家人都坚持要它保存在那,因为那温暖的小屋,曾寄托了我们全家人多少的希望与梦想,多少的奋斗与努力,它已不只是一幢低矮的土屋,而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美丽的故乡,美丽的小山村,你依偎在挺拔顽强的椅子城下,用你的黄土地和那“椅子城”下冒出的清清山泉,养育了一代代自强不息的儿女。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4 曾经恐怖的记忆
近一段时间,不知为何,总想起小时候遇到的一件很恐怖的事,现在想起,总还是感觉心脏发紧,就象做了恶梦一样。
那是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吧,那时的小孩,周末是要帮大人做事的。记得和几个小伙伴背着背兜相约到离家比较远的地方打猪草,那里我们的同班同学在那个村。那是一片荒芜的坟地,因平常去的人少,所以猪草也长得旺,有同学的哥哥壮胆,所以我们七八个小孩就去了。打猪草时看见地角边的成人骷髅,虽有些害怕,但听见大人说,只要不去动它,是不会有事的。因为那时农村到处扫牛鬼蛇神,所以大家看见坟地处的骷髅是常事。我们一群小孩不知在那坟地转悠了多久,等我将背兜放下来时,里面一具完整的骷髅瞪着我,吓得我撒腿就跑,哇哇大哭地跑过几个山梁,跑回了家,背兜都不敢要了。
这一吓,我回家生了一场病。后来听同学说她哥被她母亲狠狠揍了一顿,但从此,我不再敢走近那片坟地,而那可怕的骷髅也让我害怕了很久。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奔忙于生存和发展,这件事对我的影响渐渐漠糊。而最近,却总想起这件事,想起我那同学,还有她那使坏的老哥。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1 爷 爷
爷爷去逝多年,但他的音容笑貌,近来却常浮现在我的眼前。特别是现在我的孩子处于半大时期,教育问题对她今后的人生将起决定性作用,我不由得想起小时候爷爷教育我们的经历。
爷爷奶奶育有三子两女,应了那句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的俗语,我爸是儿子中排行老幺,爷爷奶奶就和我们住在一起,加上父亲长年在外地工作,爷爷奶奶就帮助我那每天忙于劳作的母亲抚养我们兄妹四人。
爷爷在我们那山乡里,算得上德高望众,不管是乡上的干部,还是农家小院剁猪草的农妇,没有谁不认识他,因为他管理着公社唯一的水库,常常到各村各队去看农田灌溉的情况和需水的要求,一来二去,没有谁不和他熟识,遇上哪家父子不和分家扯皮,或是邻里间因牛偷吃青苗而起口舌,爷爷总会调解得双方握手言和。在我们家里,包括家族里,爷爷具有绝对权威。他虽只上过几年私塾,但早年在外学得一手好厨艺,在社会上也淘得丰富的人生经验。在我的印象中,爷爷对家中的大人们非常严厉,但对我们孙辈小孩,却是威严而慈祥。
爷爷对我小时候的影响,远远大于父亲。记忆中,父亲每年回家探一次亲,来去匆匆,而身边可亲可敬的爷爷,却用他的智慧、他的见识、他的经历,以及他的爱心,精心呵护着我们四兄妹的成长。直到今天,我仍然清晰记得他诙谐简洁的话语。
当我们小时候学习偷懒时,爷爷会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娃儿不读书,只当喂条猪,我们小孩子每到要过年时总会看到年猪被屠宰的过程,谁愿当猪呢?说到孩子的管教,爷爷会说小孩如小树,小来不育,长大成弯翘木,意思就是永远成不了有用之材(才);面对生活的艰辛,在当地重男轻女思想特严重的山村,爷爷开明地鼓励我们巾帼不让须眉,一样要多读书,多学知长本领,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定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做事时,爷爷说千万不能两天打鱼,三天晒网,鸡公屙屎头节硬,正事不做,豆腐拌醋,这山望着那山高,更不能象癞哈蟆一样,戳一下跳一下,而是要脚踏实地,万丈高楼从地起,吃得苦中苦,方能人上人。爷爷教诲我们为人做事要低调,开水不响,响水不开,半壶水响叮铛,人怕出名猪怕壮,喜欢唱高调的人没好果子吃。当看到其他孩子将村里的红薯偷偷往家拿时,爷爷说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做人要有骨气,人穷志不能短,人要脸,树要皮,他说人要活得有个人样。当有的小孩被大人娇惯,爷爷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只会让人变得更加懒惰,胸无大志,那不是爱小孩,而是害小孩。爷爷是个性格开朗的人,他总是知足常乐。当我哥只考上师范学校,没有考上大学时,望着一脸愁眉的哥,他一句干饭没有,稀饭(师范)也好啊让我们一家子眉开眼笑,他说真金不怕火炼,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诸如此类的谐语方言还有很多,但爷爷不是唠叨的人,总是在恰当的时机,给我们送上两句。有的很明了和直接,但有些意思是明白不全的,或者说表面的意思明白了,深层的含义就靠自己去领会和理解。就是现在,我也不时咀嚼正事不做,豆腐拌醋、手长衣袖短等爷爷的经典语言。这些对我的成长、对我的性格,甚至对我的人生态度都起了关键性的作用。现在虽是信息时代,但做人和做事的基本原则不可能根本改变,人生的经验,总想帮助自己的女儿今后的路比自己走得更好,于是,现在逐渐有意识地将这些宝贝传给我的女儿,在她的人生之路上轻轻地扶她一把。 。。
2 母爱如海
父爱似山,母爱如海,又是一年母亲节即将来临,一直想写写母亲,但似乎天下母爱都大同小异,但自己又觉得笔拙,无法集中精力写出母亲在我心中样子。因为每当我想这些时,满脑子全是母亲的醇醇教诲、句句贴己、缕缕关爱、丝丝舔犊情怀,就如大珠小珠落在玉盘里一般眼花缭乱,不知从哪下手,更不知捡拾哪一颗更好。
我从娘胎里出来时是立身,从分娩史看是最危险的一种状态,现代医学上绝对是剖腹产,根本不允许自娩,但母亲仅凭一个女人的坚韧和顽强在自己家里艰难地产下了我,赤脚医生用人工呼吸挽救了我这个当时看似已停止呼吸的小不点。如果当时我能晓事,我绝不会让母亲冒这么大的风险让我来到人间。
但我给母亲带来的真正艰难还在后面。从小我体弱多病,记忆中,病轻时母亲轻轻地牵着我的手去看医生,焦急地寻医问药;病重时我软软地趴在母亲的肩头,或者小小的身子绻成一团缩在母亲的背篼里,让母亲火急火燎徒步走几十里路把我背到县里、市里去看医生,感冒、肠胃炎、中耳炎等让我现在对吃药和打针都有一种本能的反感。当时不但体会不到父亲长年在外工作,母亲独自一人带我们兄妹四个和赡养年迈爷爷奶奶的艰辛,还常在母亲面前使小性子让她怄气。现在自己作了母亲,养育了女儿,才明白自己当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