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帝国宫廷往事:大明三百年(上) >

第34部分

帝国宫廷往事:大明三百年(上)-第34部分

小说: 帝国宫廷往事:大明三百年(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虽然素性仁柔,但他有着诗人的风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而左右臣下死命地劝住也是同样地发自真心。
    ■ 建文帝逊国
  正在这时一臣跪下奏道:“事已定,时已至,陛下宜早作决断,眼下是刻不容缓啊。”建文帝一看,乃是往日进言北平兵起的程济,建文帝知他是个异人,便问道:“大位既已不可保,这一点诚如你所说确实是事已定。然而时已至,莫非是要朕殉死社稷吗?”
  程济道:“陛下大位虽然不保,而太祖的社稷却并未曾失去旁落啊,陛下又何必死殉呢?”
  建文帝道:“既然不必殉死社稷,臣下有劝朕应幸湖湘的,也有劝朕幸浙海的,莫非此中尚有道理,可以这样做吗?”程济道:“陛下以天下之大,尚不保大位,岂有靠湖湘、浙海之死灰,能得以复燃的道理?”
  建文帝道:“一方之死灰,既不能复燃,则燕王据北平之一隅,为何却能猖獗至此呢?”程济道:“此中有天命也!天命所在,不以大小而论之。”
  建文帝道:“既然天命在燕,太祖何不立燕王,而竟立朕,难道是太祖不知天命吗?”程济道:“太祖,圣主也。又有贤臣刘青田辅佐,岂能不知天命。然太祖不立燕王,而立陛下者,正是因为知陛下也有天命。且知天命之气运有后先,不可强作改动,故委曲而为之。”建文帝沉吟道:“殉社稷既然不必,图复兴又不能,那么朕的一身将何所寄?”
  程济道:“唯有逃走出亡而已。”建文帝道:“逃走出亡固是一策,但行之于列国则可,行之于当今则不可。列国时诸侯割据,晋亡则去秦国,楚亡则赴吴国,只要是能够出境就可免除祸患了。而今天下一家,何地不非王土?何人不在王国的版图中?一稽查便立即擒获。况且燕王非仁义之人,既不念君臣大义,又如何能有叔侄之亲。万一日后被他擒获被害,还不如今日殉死社稷来得体面。”
  程济道:“兴亡既有天命,死生难道就没有天命吗?陛下之大位固止于此,而陛下之生却正未艾,陛下多虑了。”
  建文帝道:“天命既然一定,而人事却靠人自己去安排。朕乃帝王也,一旦出逃亡命民间,不知将到哪里去?去干些什么?是为士为农还是为工为商,也当琢磨好了才行啊。”程济道:“士农工商,皆非帝王之事,唯有剃发为僧,游历四方。”
  正说未完,忽见一个叫王钺的老太监,跪下哭奏道:“万岁爷,今日事急,奴婢有事,不敢不奏。”建文帝道:“你有何事奏朕,快快说来。”王钺道:“昔年太祖爷未升天之先,知奴婢小心谨慎,亲自同诚意伯刘基,封了一个大铁柜,交给老奴,叫老奴谨慎收藏,还嘱咐说:‘子孙若有大难,可开箧一视,自有方法。’”
  

第九章  四面危机(25)
程济插口道:“那铁柜现在何处?”
  王钺道:“藏在奉先殿左侧。太祖爷一直不许泄露,只候壬午年,万岁爷有大难临身之日,才允许奏知。今年已是壬午,奴婢又见燕兵围城,万岁爷进退无计,想是大难临身了,所以不敢不奏。”说罢涕泪如雨。内学士宋景也说:“陛下,臣想高皇帝的这一铁柜,用意深远,莫非其中尚有妙计,陛下何不一试?”
  建文帝忙叫把铁柜取来。王钺于是前往奉先殿,不一会儿就有太监四人,扛一个朱红色的大铁柜入殿至御前。这铁柜看样子是很沉重的,四围都是用铁皮包裹,牢固封好,铁柜口用两柄大铁锁锁好,连锁心内也灌了铁汁,使人轻易偷开不得。建文帝见了,不由得因感动而伤心大哭起来:“前人怎为后人如此用心?叫我这当后人的如何不感动如何不感伤呢?”
  当下由王钺取了铁锥,将铁柜敲开,大家一齐注视铁柜中,都以为能有什么秘缄之类,内书着可以退敌的妙计良策,谁知铁柜中不过藏着度牒三张,一张度牒是应文名字,一张度牒是应贤名字,一张度牒是应能名字,连袈裟僧帽僧鞋等物都无不具备,并剃发用的剃刀一柄,白银十锭,又有朱红色大字书写在铁柜内壁旁边: “应文从鬼门出,其余从御沟水关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西房。”
  建文帝细看明白,再三叹息,向程济说道:“朕年号建文,度牒上的名字叫应文,数应如此,尚复何言?!是大数已定,明明叫朕出家了。你方才议及剃发为僧,朕还犹豫不决,心里惊诧何以说出如此奇谈异论,万不料想太祖早在数年前,早已为朕如此这般地安排妥了,看来天下智者所见相同。数也!命也!气数天命岂可有违?想必是太祖僧缘未满,故令乃孙再传衣钵。”于是建文帝对着铁柜再三下拜,然后就决定接受天命祖意,叫人立刻剃发。
  程济忙拦阻道:“陛下且少缓片刻,这是非常机秘之举措,万不可让众人知道,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现在宜做些假象,掩人耳目。”建文帝会意,于是仍然传旨,着众亲王并勋卫大臣,分守城门,奋力御敌。
  这边建文帝再细看那张写着应文名字的度牒,却见在它旁边还有几行朱书,写着:游僧两名,应文应云。白银十锭,速出鬼门。建文帝看了,再叹道:“数应如此!只是不知应云是谁?”这个时候汪秋云已从密室中出来,听得建文帝的话,忙跪下来说道:“妾名秋云,正是应云了,那臣妾就陪着陛下出家吧,以此相报陛下一向的知遇大恩!”
  程济又取出一张度牒,向诸臣问道:“有师必有徒相从,不知谁愿为徒?”言未毕,便有两个大臣应声而出,一个是御史叶希贤,一个是吴王教授杨应能。监察御史叶希贤道:“臣名希贤,适合也应该就是‘应贤’度牒的属臣。臣与杨大人二人的名字正符合度牒,已是前定之数,臣二人愿与陛下一起剃发偕亡。”建文帝听了非常高兴,非常高兴的同时也非常感动,非常感动的同时也非常悲哀非常失落非常沮丧。
  程济这时又对建文帝说道:“时辰已到,刻不容缓!陛下虽然不必以死殉社稷,但却当以死讯召传天下。”建文帝很不解他的话,问道:“这话该如何理解?”
  程济道:“纵火焚宫!然后用烬余之衮冕为证,则身不死而名已死了。然后陛下剃发逃遁而去隐蔽起来,只要踪迹不露,便可安然长生了。”建文帝连点头称“是”,于是命内侍聚珠衣宝帐,并内努珍异于兰香殿,纵火焚烧。霎时间宫中大火骤起,烈焰腾空,黑烟滚滚,宫内外顿时鼎沸喧哗,都在乱传皇上驾崩了。
  就在这同一时间里,程济同诸臣请建文帝到了一处秘殿,宣左善世僧博洽给建文帝剃发。剃完,建文帝脱去龙衣,换上袈裟,并僧帽、僧鞋,人是衣裳马是鞍,建文帝朱允炆竟真的很像一个和尚,再也看不出一丝帝王之气象。然后建文帝朱允炆收了度牒和银锭,依朱书所说,直奔鬼门方面走去,打算从那儿出去。吴王教授杨应能和监察御史叶希贤也把头发剃下,脱了朝衣官冠,换上僧帽、僧鞋,披上袈裟,也藏好度牒,整备出走。
   。 想看书来

第九章  四面危机(26)
建文帝朱允炆一边走的同时,一边命令继续纵火焚宫,顿时大火燃烧得更猛烈了,火光熊熊,灼天烤地,把整个金碧辉煌的大内,尽行毁去。
  这时众臣之中,还有侍郎廖平、侍郎金焦、检讨稍亭、中书舍人梁忠节、钦天监正王芝臣、镇抚牛景先等十余人,见建文帝要出走,便一齐伏地痛哭。建文帝也垂泪道:“你等也不必伤心,只等将来好好地去侍候新君吧!”不想梁忠节一听,大叫着“臣愿舍生报国”,便一头撞在石柱上,顿时脑浆迸裂,鲜血直流,纯洁的雪白并浓烈的艳红再次一起盛开在又一位殉道的周身上下。是的,这是南京金陵应天府不是山东的德州,这是皇帝陛下的金殿皇宫不是明伦堂,但是,舍生取义,为留清白在人间,敢于捐躯赴死,却是一模一样,中华魂魄炎黄精神华夏气节长存不息,代代相承,一脉永远。
  建文帝目睹着这种惨状,哀痛非常,又忍不住流下泪来,可是他此时根本来不及厚葬这位忠臣;一时间众臣也无不放声痛哭。
  热泪奔流的建文帝刚要回身出殿门,忽见内监飞跑来报:“宫中火起,马皇后自焚了!”原来在宫中烈火四起的时候,皇后马娘娘亲自率领被建文帝临幸过的嫔妃,赴火自焚而死,最可怜的是建文帝的长子朱文奎,其时只有七岁,也随着他母亲葬身火窟。建文帝听了内监的话,反倒不哭了,只直着眼连叫了两声:“好!好!这才是帝王家子孙的结果!”相随的诸臣听了,更是呜咽欲绝。镇抚牛景先牵住建文帝的衣袂,叩头流血道:“愚臣愿随陛下同去。”侍郎金焦也同样坚决,在殿尚有臣子五六十人,都伏在地上大声痛哭,都情愿随建文帝朱允炆出亡,说:“臣等受陛下深恩,纵不剃发,也须陪同陛下一起出亡,多少效点力,臣等也能安心啊。如何能忍心多年食君奉禄,而一旦危亡,便戛然弃去,只顾自己!”
  建文帝感动得垂泪道:“众卿忠诚相随,实在是难得,难得啊!令我非常感激。但我已做了出家人,况在逃难的时候,人多了反觉不便,若惹出是非,追悔不及。我此行若得安身之所,再来招你们前往就是了。”牛景先和金焦抵死不舍,建文帝只得允许了。
  御史曾凤韶牵住建文帝的衣襟,叩头道:“臣愿一死以报陛下大恩。”建文帝生怕他也触柱身亡,便不回答,只管麾衣出走。程济在旁也同样劝阻众臣说:“事情危急,不是留恋之时,大家不要一片好心,反误了大事。”建文帝这时不说什么,只是连连摇手,让诸臣退出。
  诸臣无奈,呆呆地望了半晌,只好痛哭着拜别而去。各人回到家里都闭门不出,后来一个个都被燕王假罪诛戮。
  程济遵太祖遗命,先令御史叶希贤,按察使王良,参政察运,教授杨应能、工资、刘伸,中书舍人梁良玉、宋和、郭节,刑部司务冯口,待诏郑洽,钦天监正王之臣等十三人,从御沟水关而出,约于神乐观相会。
  然后程济与兵部侍郎廖平、刑部侍郎金焦、侍读史仲彬、编修赵天泰、检讨程亨、刑部郎中梁田玉、镇抚牛景先、太监周恕等誓死相从的九人,跟随建文帝到了鬼门。
  鬼门在内城的太平门内,系内城一矮扉,是修理御沟时进出所用的,门高不过三尺,宽只得尺余,仅容一人出入,人若经过,必须得伛偻着腰、侧着身子。鬼门内门在大禁之中,外门直通太平门外的水道,乃太祖暗设下的一条私路,以备不虞,比如此时燕兵满城,断断不敢从宫门直接出走,走鬼门是最合适不过了。平日紧紧封锁,无人敢走,如今大家不知内中是什么样的路径,全都惶惶然。建文帝见鬼门的砖门坚厚,砖门外又有栅门紧护,不禁心惊肉跳地问道:“似这般牢固,如何能够开启?”
  牛景先说:“陛下勿忧,待臣来开它。”然后从近侍手中取了一条铁棒,要将栅门掘开。他本来以为要费不少的气力,不期只是用铁棒轻轻地一拨,那一扇厚重的铁栅门,便随着就拨转去了一边,露出砖门。牛景先再用铁棒去敲砖门,谁知铁棒才到门上,还不曾用力,那两扇砖门早就呼啦一声响,双双大开了。却见通道已有东西塞紧,众人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