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字里藏医 >

第1部分

字里藏医-第1部分

小说: 字里藏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
字里藏医

几千年来,我们使用的都是同样的文字,但表达的意思可能已经不同了。很多字词已经渐渐失去了它们的原意。在多数情况下,这并不会造成什么困扰,但对中医这门古老的学问就不同了,它需要我们唤醒那些沉睡的文字的原意。在现代语境下,在涉外教学看病过程中,徐文兵大夫随时会遭遇这种熟悉字词的陌生化情形。比如“思想”,思和想有什么区别?如果没有区别,干吗要多造一个字?比如“魂魄”,魂是什么,魄又是什么?“肥”与“胖”有何差别?“皮”与“肤”是一回事吗?要研究中医,发皇古意,就必须先从最基本的词汇入手,正义严辞。《字里藏医》就是这样一本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厘清中医最基本的词汇,恢复中医本来面目的启蒙书。

作者简介
徐小周,字文兵。厚朴中医学堂堂主,北京御源堂、平心堂中医门诊部身心医学专家。

目录
第一辑 从健康谈起
 健康 
 腠理 
 皮肤 
 肌肉 
 膏肓 
 脂肪 
 饥饿 
 干渴 
 消化 
第二辑 从性命谈起
 性命 
 精神 
 魂魄 
 思想 
 意志 
 安定 
 宁静 
 惊悸 
 怔忡 
 焦虑 
 烦躁 
 悲哀 
 愧疚 
 疑惑 
 忧愁 
 怨恨 
 疼痛 
 癞狂 
第三辑 从疾病谈起
 疾病  
 创伤 
 疮疡 
 痈疽 
 咳嗽  
 哮喘 
 肥胖 
 症瘕 
 积聚 
 疥癣 
 痞满 
 眩晕 
第四辑 从脍炙谈起
 脍炙 
 膏梁 
 糟糠 
 毒药 
 性味 
 归经 
 炮炙 





序一(1)_中医启蒙系列:字里藏医_徐文兵
中医学的传承离不开明师的指点和学生的苦修。子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为巫医。”徐文兵大夫的“中医启蒙”系列丛书,凝聚了他数十年追随名医名家学习,苦心孤诣的实践体会的心血。不能说大器晚成,也可谓厚积薄发。作为他的老校长,我由衷地为他感到自豪和高兴。

徐文兵大夫受母亲魏天梅影响,自幼就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其母亲指导下,按照中医传统的教育方法,从童蒙时就背诵《药性歌括》、《汤头歌诀》、《濒湖脉学》。同时在父亲徐恪先生的影响下,阅读了大量藏书,培养出良好的写作习惯和能力。

1984年,文兵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据负责招生录取的老师讲,志愿表上从第一志愿的重点大学到第三志愿的大专他填的都是中医。次年,文兵的妹妹文波也考进来,兄妹同校,被传为佳话。在校学习期间,文兵不仅痴迷学业,还利用闲暇跟随日后成为他师父的裴永清老师伺诊抄方,而且积极参与、组织院系学生活动,才华横溢,崭露头角。1986年获得北京中医学院首届任应秋奖金;在《中国青年报》征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在中医系医史知识竞赛中获得第一名,在学院组织的演讲比赛中获奖,1987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0年大学毕业,文兵留校先后在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门诊办、院办工作。1992年被医院选派脱产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管理干部英语进修班,结业后回医院筹建和管理医院的外宾门诊。1995年被调到大学校长办公室工作。他少年老成、处事细心周到,满腔热忱、矢志恢复中医传统,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1996年秋,文兵随我去参加全国中医院校校长会议。在南下的列车上,我曾与他促膝长谈,试言其志。文兵流露出对现行中医教育和医疗模式的疑惑,对中医发展逐渐西化、异化的忧虑,以及对行政管理工作的厌倦,坚定地表示宁愿放弃行政升迁机会,也要从事中医专业,试图在涉外中医医疗、教学上闯出一条新路来。余爱其才,嘉其志,1997年力主选派他赴美讲学。

文兵果然不失其言,在美期间先后顺利考取了全美针灸师和中医师资格,还受到美国针灸协会的嘉奖,被密苏里州堪撒斯市授予荣誉市民称号。1998年回国后,他毅然辞去公职,创办了北京厚朴中医药研究所,开始了他追求的恢复传统中医教育、医疗模式的追梦之旅。

经过将近十年的含辛茹苦、孜孜以求,现在他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可谓桃李满天下。他潜心研究身心疾病,颇有心得建树,治疗的患者上至外国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对他的事迹都有报道,影响日渐深远。今年他的“中医启蒙”系列丛书和英文版中医教材即将出版,这是他十年磨一剑,厚积薄发的结果。

观夫古今,匹夫莽汉,有勇无谋,败事有余。书生犬儒,空谈误国,成事者少。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医事业的振兴,需要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更需要能够身体力行,为实践理想而放弃虚名浮利,刻苦钻研、开拓创新的人。我也希望热爱中医药事业的人通过阅读“中医启蒙”系列,能有所启迪。

推荐序二

我与徐文兵先生一见如故。刚认识时,他就是副教授,但大家都不按世俗常情,只称他“徐大夫”。相处日久,我才看见“徐大夫”这个“官称”后面藏的东西:一个是淡泊名利,谦虚好学,一个是坚持实践,不离临床。

体味古今名中医的成才之路,不外乎两条,即读书与看病,只不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而是更高、更深。读书不仅是通晓古文,精读熟背经典,更要字酙句酌,反复领悟其中的思维方法、内在联系;看病不仅是望、闻、问、切,辨证处方,更要在看病中再习经典,反复加深理解。

徐大夫的这一部小书,正是他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过程的体现。这种一文必求其确,一意必析其微的精神,使他在学习、思考、实践中一层层深悟中医之道,一步步攀上中医科学之峰。

序一(2)_中医启蒙系列:字里藏医_徐文兵
我听过徐大夫讲中医,不仅逻辑严密、层次清晰,而且深入浅出、剖析分明。他的讲座没有不伦不类的掺杂,没有似是而非的敷衍。记得有一次给二十多个国家驻华使馆的友人讲什么是中医,其风趣生动的语言和儒雅的翩翩风度,给到会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令他们对中医刮目相看,十分折服。

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爱好,我们常在一起说文侃诗,徐大夫思维敏捷,我多能从他的谈话中受到启发。一次谈到中文音韵的阴阳平仄,思及古人造字,除了赋其形,还要定其音,平声属阳,激越高亢,多用于外向表象之事物,仄声则反之。徐大夫竟由此联想到诸多中医用语,依此解释“疼”与“痛”,颇有新意。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中医事业后继乏人,已成难挽之定局。似徐大夫这样,虽已过不惑之年,在中医队伍中尚属青壮,这其中有造诣者,更是凤毛麟角。希望此书的出版,能激励更多的中医后继者,多学多思,弘扬岐黄医术,重振中医雄风。是为序。

自 序(1)_中医启蒙系列:字里藏医_徐文兵
我是在把中医的术语翻译成英文的时候,发现自己不识字的。

比如“疼痛”,简单翻译成pain就行了。那么单拿出来“疼”或“痛”,又该如何翻译呢?毕竟在古文中,这两个字经常单独出现!疼和痛有什么区别呢?只好去查字典、翻古书、学训诂,到头来反而搞得一头雾水,敢情有的古人好读书不求甚解,有的耍起了太极,搞什么互训,疼者痛也,痛者疼也!翻译中碰到的类似的词汇还有很多,不胜枚举。

在翻译中碰到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中医的词汇、概念找不到恰当的英文对应。比如说“气”字,现在都翻译成energy。可是外国人把石油、能源叫做energy,而中医把汽油燃烧时的状态,放射出的光、热、动力叫做“气”,这根本就是两个概念。

再比如说“神”,英文教科书都翻译成mind。确切地说,mind是中医“意”的意思,翻译成思想也不为过。意是出生以后后天形成的,跟与生俱来、终生不变的神有着本质的不同。把“神”翻译成spirit、soul可能更合适一些,但也只能是勉强接近,因为中文的“神”还有天神、造物主的意思,翻译成god更合适。中国哲学讲天人合一,也就是天神、人神本为一体,所以用一个字表述,“人神”也就可以翻译成mini god。更不用说“魂魄”这些词,就更无法翻译了,只能让外国人作为外来语去接受,去学习。

更有代表性的是“五脏六腑”的翻译,简直就是鸡同鸭讲。中医藏象学说讲的六脏六腑,指的是活体在心神控制指挥下的系统功能状态,外国人理解的是解剖死尸肉眼可见的局部形体。不把这个问题说清楚,把脏腑名称对应翻译过去,只能出笑话。如看不见摸不着的“三焦”怎么翻译?

很多中国人整天叫嚷让中国的一切跟外国接轨。唯独中医是个例外,只能让外国人来和中国古人接轨,而不是我们歪曲古意,削足适履,委曲求全去逢迎别人。这样做丧失了人格,替祖宗丢人,也就丧失了中医的精髓。

造成这种歪批胡翻的根源,也是我们自己对古文的不识、不解。身为中国人,对很多汉字认得、写得、读得,可是深究其意,却发现自己根本不识得。

针灸腧穴中肾经的原穴叫做“太溪”,我一直搞不明白什么叫“一条大的小河”,后来查阅繁体字的古书,才知道溪是“谿”的简化字,而“谿”是山谷的意思,比谷略浅略窄。《素问》上说“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谿。”说的在肌肉接近的地方气象。合谷穴肌肉丰厚隆盛,故曰“谷”。太谿在脚踝内侧,肌肉浅薄,故名“谿”。再如,中医的“医”字,繁体字写做“医”,形象地描述了患者中箭以后,用酒消毒、麻醉,用镊子、剪子手术的抢救过程。而“毉”字则明确指出只有巫才有资格做医生。可是在简化字中,只剩下了“医”,即矢在肉中的意思。

汉字并不是死文字,几千年来也在发展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其根本就是汉字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丧失了这个特性,汉字也就失去了魂魄,中国人也就不会再有天赋的形象和抽象思维。

比如今天人们常说“我很穷”,其实他的意思是“我没钱”,“我很贫”。在古代“穷”是走投无路的意思,比如“山穷水尽”、“穷途末路”。当现代人把“穷”当“贫”并习以为常,阅读古文就开始闹笑话,以自己浅薄粗鄙的思想去揣测古人。古人云“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成语有“人穷志短”。有人就把“穷”翻译或理解成没钱。

再说“贫”字,本是没有财货的意思,可是北京人把爱说话、话多的人叫做“贫嘴”。一多一少为何扯在了一起?根源在于“贫”、“贱”两个字经常连用,慢慢地人们就把贱与贫等同起来。贫嘴的意思就是贱嘴,白给的,不尊贵。

比如“舍”和“得”本来是反义词,现在人说舍得、不舍得,结果是把反义词“舍”、“得”合并,成了“舍”的意思。类似的还有“辅佐”。“辅”是支持,“佐”是反对,为人臣既要逢迎,也要诤谏。可是现在反义词“辅”、“佐”完全变成了支持,慢慢的人们把“佐”也当成了支持。平常人们烹调用佐料,意思就是与食物性味相反的调料。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