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汴京风骚 作者:颜廷瑞 >

第40部分

汴京风骚 作者:颜廷瑞-第40部分

小说: 汴京风骚 作者:颜廷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面临的形势,正是当年范仲淹等遭受的悲哀。历史令人难以参悟之处恰恰是,现时逼迫我们处于困难的,除了司马光和苏子瞻,正是当年革新朝政的欧阳修、富弼和韩琦,真是离奇啊!当年范仲淹等人之所以能够幸免于重罚,是由于他们自请‘误上误国’之罪而成全了仁宗皇帝的圣名,从而免去了全家的灾难。大哥,这条道路并无难辩之处,眼前似乎是可以借鉴的”
  这是要王安石“引咎求安”!王安石没有说话,但眉宇间紧皱隆起的三角形状,已显出这是一副万难吞下的苦药!王雱深知自己父亲绝不屑此举,神情激动地开了口:
  “‘庆历新政’只是一场雷声大、雨点小的闹剧,根本不能与这次‘变法’相比。范仲淹和富弼当年联名上呈仁宗皇帝的《答手诏条陈十事》,只限于整顿吏治,充其量只能是对当时朝政缺失的一种纠正。而且凡是涉及‘厚农桑’、‘修武备’、‘均公田’、‘减摇役’等主张,根本就没有实施。所谓新政,空名而已,失败是理所当然的。更为重要的是,范仲淹、欧阳修都长于议论而短于实践,富弼、韩琦都专于边事而疏于内政,根本不可与现时的执政并论。且仁宗皇帝在位日久,锐气已减,因循成习,已不喜风云搏击,更不敢风云击搏,‘庆历新政’之败,势在必然。而当今皇上,春秋鼎盛,心志干云,‘变法’乃即位后的第一个创业壮举,断不会因稍有风浪而停掉。阿爸,依孩儿之见,只要再与皇上相持数日,皇上必然会让步的!”
  大胆的分析、议论、臧否人物、判断决策,年轻的“小圣人”,真有其父之风!王雱以他的尖锐、新颖、单纯和不知畏惧,震动了父、母、叔父。
  王安礼:孺子不知高低!
  王安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吕惠卿之猖狂,曾布之愚蠢,污染有形了!
  吴氏:唉,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啊!
  王安石蓦地挺身坐直,惊异地打量儿子,眉宇间闪动着喜悦的神色:儿子对仁宗皇帝和当今皇上的比较分析是极有见地的。自己的命运现时已和皇上的创业之举连系在一起,若“变法”中途停歇,皇上即位以来借“菊花会”、“万灯会”大肆宣扬的唯一政绩,也就变为“暴政”,皇上的“英明”也就变为“昏庸”了。这是皇上决计不愿接受的,也是自己可以摆脱眼前困境的唯一缺口。如何借用这个“缺口”向皇帝施加影响,以改变眼前的“政局有变”,以图“变法”继续推行呢?儿子所谓的“再相持数日”,似乎可取。但毕竟如同守株待兔
  王安石定神思索,谋图寻找一个主动而有效的办法,但心乱如麻,一时难理,他后悔今晚议事没有请吕惠卿参加。若吉甫在此,以其机敏多智之才,定能出奇谋以解疑难的。他在焦虑之中,把目光投向王安国,急切询问:
  “平甫,谈谈你的看法。”
  王安国此时虽然同情哥哥的遭遇,但他的政见并没有因大难临头而有一丝改变,相反,王雱刚才一通吕惠卿式的狂妄议论,倒使他旧怨新怨到了一块儿。不用王安石催促,他也是要批驳不知天高地厚的侄儿的。
  “范仲淹、欧阳修乃一代人杰,虽长于议论而短于实践,但在‘庆历’革新中,还有几个忠贞不二、患难与共的伙伴。而现在呢?兄长身边尽是一些奸巧投机的小人。若此等小人不去,兄长纵然是度过这次灾难,日后也会因此等人物的奸狡妄为而粉身碎骨。
  “仁宗皇帝虽因循成习,但对臣下却仁慈有恩。‘庆历新政’虽中途停歇,而范仲淹、富弼、韩琦、欧阳修等人并未因此而消失于朝野,而且名声日隆,之后二十年间,仍几度出入大内,主持政务,执掌文坛。
  “当今皇上,福威难测,喜则赏赐无度,无功者可据要津;恶则惩罚无法,忠耿者亦被贬逐。我此刻所忧者,不唯一人之安危,一家之祸福,而是忧虑全非‘变法’,重臣换班,风云转向,毁誉易位,被贬者杀回京都,泄一年来失职、落权之恨;奸巧小人改变面孔,搅浑水汪故媚新!如此,则混乱将弥漫朝廷,‘变法’之功过是非难以明析,‘变法’引起之祸,将使国家永无宁日。哥,我还是那个主张:远奸佞之人,纳有道之谏,主动匡正缺失,以保全‘变法’之初衷;停止与皇上对抗,勿为善意者所误,勿为恶意者所乘”
  王安石刚刚借儿子王雱的年轻气盛,在脑中燃一束积极图进之火,刹那之间,被王安国形似周全,实则旧话重提的冷风打得晃了几晃。现在与平甫不是从头争辩的时候,但皇上“福威难测”正是他王安石所忧所虑的。忧虑之核还是在于自己因“威”下台,何人因“福”上台,及其人将以怎样面孔面对“变法”大业?此时,“变法”前途难卜引起的强烈痛苦使他觉得两边的太阳穴膨胀起来,急忙举起双手按住额角
  就在这时,三十岁的吕嘉问在王安礼的大舅兄、侍御史知杂事谢景温的带领下,闯进书房。吕嘉问顾不得理睬众人,神色慌张地径直向王安石快步走去。
  吕嘉问,字望之,安徽凤台人,其祖父是御史中丞吕公著,其曾祖父是仁宗朝著名宰相吕夷简,故以荫入官。其人生性机敏而大胆。去年六七月间,朝廷第一次政争爆发,知谏院、权御史中丞吕诲首先发难弹劾王安石,吕公著起而响应,他的弹劾奏表尚未呈上,底稿即被坚定支持“变法”的孙子吕嘉问从书房盗出,并连夜送交王安石。第二天早朝,吕公著在皇帝临朝听政时,第一个举表弹劾。他神情庄穆,照本参奏,声音宏亮,字句铿锵,为了引起皇帝的重视和群僚的赞同,他特意放慢节奏,大有夫子授课之状。王安石听得不耐烦,打断吕公著的朗读,戏曰:
  “吕公所语,某已猜知,容安石代为呈奏如何?”说完,即发挥其过目不忘之本领,仿吕公著之腔调,背诵底稿,竟无一字差错。背诵完毕,向吕公著拱手:
  “请吕公指教,可有疏漏差错之处?”
  吕公著瞠目结舌,全然懵了。
  群臣不知底细,惊骇于王安石先知之才,有人竟然喊出:
  “执政知人知事如此,真奇人啊!”
  皇帝赵顼也糊里糊涂地夸赞:
  “此乃以自知之明而知人,朕惊服矣!吕卿,你还有什么事情要禀奏吗?”
  吕公著仍在懵懂中发呆,根本没有听清皇帝的询问,慌慌叩首回答:
  “臣、臣遵从圣旨。”说完,伸出抖动的双手,把弹劾奏表呈上。
  皇帝赵顼被吕公著逗笑了。他没有计较吕公著的失态,从宦值手里接过转呈的弹劾奏表,笑着说出了两个字:
  “退朝!”
  吕嘉问出卖了老祖父,吕公著随即被罢了御史中丞之职,贬到邓州去了。人们呼吕嘉问为“家贼”,终世为士大夫所鄙视。
  吕嘉问为“变法”立了一功,之后被王安石晋升为提举市易务。
  此人奸佞乎?小人乎?古人看,无疑奸佞中的奸佞,小人中的小人!
  今夜,吕嘉问又匆忙闯进书房,把一个惊人消息,吹进王安石耳鼓:
  “大内传出消息,皇上要诏令司马光为执政了!”
  真是一声霹雳,王安石在这强烈的震惊中,霍地挺身跃起,突然又倒在软榻上。他的老毛病偏头疼骤然发作,“啊”的一声,双手紧紧抱住头颅。
  书房一片混乱。
  夫人吴氏扑上前去,扶住满头冷汗、咬牙呻吟的丈夫,吩咐儿子王雱速去卧室取药。
  辛辛苦苦而闯了祸的吕嘉问,不知王安石何至于此,惶恐地瞪大一双圆目。
  王雱很快从卧室里取回药来,是一小瓶浅红色药汁。吴氏接过药瓶,熟练地把药汁滴入丈夫的左鼻孔。人们都紧张地注视着王安石的反应。
  这瓶药汁,是皇帝赵顼一年前特意赐给王安石的禁中之药。据说是用新鲜萝卜取自然汁与少许生龙脑调治而成,对治疗偏头疼病有奇效。用法是:偏左疼滴入右鼻孔;偏右疼,滴入左鼻孔。
  皇上赐的药果然有效,王安石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疲惫地吁了一声,头疼缓解了。他向人们挥了挥手,示意大家离去。谢景温、吕嘉问、王安国、王安礼相继退出书房。王雱请求留下来照顾父亲,王安石摇头,王雱也离开了。王安石闭着眼睛轻轻握住夫人吴氏的手。
  此时此刻,王安石的头脑异常清醒,思路异常清晰,而且敏捷、自信。
  司马光登上执政权位之日,就是“变法”夭折之时。因为司马君实的“固执”和自己的“执拗”并无二致,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年轻皇帝对司马君实的信任,也会像一年来信赖自己一样,甚至会有过之的。这样一来,朝政又要走回头路了,这是断乎不可的!
  在现时这样的情势下,既不可“相持”,也不可“退却”。若继续与皇上“相持”,势必把皇上推向司马光一边。若引咎“匡正缺失”,势必助长君实、子瞻之谬。现时,唯一的出路在于“进攻”,用“进攻”摆脱被动。
  王安石在深入地思索着“进攻”的合理处。此时的“进攻”,用常理来看是危险的,但在年轻皇帝犹豫未决的特殊情况下,“进攻”却是比较安全的。因为此刻皇上的思绪已陷入紊乱,依从的不再是缜密的思维,而是一时意气。
  王安石决定“进攻”了。并决定直接向皇上“进攻”!只要征服了这个年轻的、手握生杀权柄的皇上,一切忧虑都将从根本上消除。当然,这个“进攻”如果失败,自己一腔的抱负都将毁灭殆尽,甚至失去性命,罪及家庭。毁灭吧,什么也不留地毁灭吧!自己的一生和“变法”的一切,只能留给后来者去评说了。
  王安石的神情突然变得异样的庄严,不停转动的眸子突然变得异样的明亮和犀利,连面颊上早已松弛的肌肉似乎也骤然绷紧了。他像一个胆大包天的猎手,心神专注地围绕着皇帝赵顼这条“龙”,在思谋捉法
  吴氏当然不知此刻王安石心底在想什么。但她看得出,丈夫已经摆脱了病痛,又恢复了原有的活力。她不愿干扰丈夫的思索,只是默默地凝视着。
  “人们都视丈夫是个怪人。哪里怪啊?他和常人一样,有着一双眼睛,只是大了一些,亮了一些,睁着的时候多,闭着的时候少,对天下悲哀之状,不愿视而不见罢了。他和常人一样。有着一张嘴巴,只是大了一点,薄了一点,谔谔的时候多,诺诺的时候少,对朝廷因循之状,不愿故作哑巴罢了。他和常人一样,有着一颗头颅,只是额头宽了一些,脸色黑了一些,思索的时候多,宁静的时候少,对天下兴亡之事,不愿安于现状罢了。这有什么怪?不怪而怪?可见人生在世,还是少看、少说、少想为好!也许人的眼睛该蒙上黑巾,人的嘴巴该堵上棉团,人的头脑该灌满泥沙,眼不见、口不语、脑不思,天下就不会有怪人怪事出现了。
  “人们都嘲笑丈夫‘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何其刻薄而有趣啊!是的,丈夫食不厌粗,餐不品味,饱腹为安;衣不求锦,破不知补,污不知换,这不,今天刚换上的长袍,又沾上了几滴油渍,真叫人操心!可有谁知道,正是丈夫这颗食不厌粗、衣不求锦的心,保持了他几十年来对学业的专注,成就了他为天子、为天下的政绩。现时的风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