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风骚 作者:颜廷瑞-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轼接过马鞭,纵声大笑,摇摇晃晃,深深一躬:
“子厚豪爽,苏轼拜谢。无以为报,春兰秋菊,任君撷取。”
章惇一愣,恍悟苏轼欲回赠歌伎,急忙拱手致谢,望着身边已停止弹唱的诸女,醉眼朦胧地说:
“苏府乐魂,不敢乞取;苏府云水,不敢拂动;苏府古音,不敢贪求。愿子瞻惠赐晶莹之玉,为章惇的蓬荜陋室生辉滋春吧!”
苏轼大声允诺:
“妙!奕奕丽玉,歌舞兼优,才思泉涌,性情火炽,由子厚提携教导,定成大器。”说着,挽丽玉之手而至章惇面前:
“丽玉,随章惇大人去施展你的才智吧!”
十七岁的丽玉初以为是酒醉戏言,起哄逗乐,现见戏言成真,急忙理装整发,嫣然一笑,敛衽为礼:
“谢章惇大人见怜垂爱。”
章惇执丽玉之手大笑:
“丽玉,晶莹之玉,它山之王,借你的聪明才智,为章府也组建一个如此卓越的乐班吧!章惇生性好强喜胜,是不甘心落后于苏子瞻的。丽玉,我俩同唱一曲柳七的《凤栖梧》向子瞻致谢告别,如何?”
苏轼高声叫好。
琵琶、胡琴、倩楚等欢声祝贺,遂即抚弦弄琴。
章惇、丽玉唱起:
独倚危楼风细细,望极离愁,黯黯生天际。草色
山光残照里,无人会得凭栏意。
也拟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钦还无味。衣带
渐宽都不悔,况伊销得人惟悴。
歌声婉转。苏轼与歌伎们亦低声唱和。
这时苏辙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到庭院,神情忧悒地走近酒桌,凄苦地喊了一声:
“别唱了!”
欢歌顿止,苏轼、章惇、众人惊异。
苏辙大声说:
“朝廷纷争又起,御史中丞吕诲亮出了反对‘变法’的旗帜,公开弹劾介甫了!”
苏轼愕然。
章惇惊骇。
琵琶等茫然而退。
知谏院、御史中丞吕诲,公开弹劾王安石的事件,是当日午前在延和殿议事时发生的。这位太宗赵炚朝名相吕端的孙子,似乎已作了充分的准备。议事刚刚开始,他就突然站起,当着群臣和赵顼皇帝的面,先是情绪激昂地高声朗读挟风带雨的弹劾奏文,继而正气凛凛地将奏文跪呈给皇上,并庄严地叩了三个触地响头。然后昂首站起,挺直腰板,大步走出了延和殿。这种拼死一搏的架势,震呆了群臣,震懵了皇上,连王安石也有些失措了。
吕诲弹劾王安石的要害,是所谓王安石“骄蹇阴贼”的道德品质。他开列的王安石的十项罪名是:
小官则避,重任不辞。
不修臣节,傲慢无理。
待读请坐,要君取名。
掠美于己,敛怨于君。
自为主张,挟情坏法。
援引亲党,盘据要津。
卖弄威福,背公结党。
排除异己,以固权宠。
拗执邪见,不通物情。
追逐财利,动摇天下。
他的结论是:“置之宰辅,天下必受其祸”——王安石必须下台。
吕诲公开亮出反对“变法”的旗帜,谏官、御史刘挚、刘琦、钱(岂页)、孙昌龄、张戬等蜂拥而上,群起弹劾王安石“烦扰朝政”、“聚敛民财”、“使天下无一物得其所”,并公开批判“均输法”的推行是“吏缘为奸、揞克而深,民受其病”、“唯利是嗜,其害不胜言”众口一词要求王安石滚下台,立即停止“均输法”的推行。
朝廷乱套了。
年轻皇上头一次见此阵势,惊得手足无措。
王安石被公开推至被告位置,当众受辱。
这场风暴,同样吓坏了苏轼,他惶遽地问苏辙:
“你写给介甫的那封信呢?”
苏辙喃喃回答:
“午后交给了王雱。”
苏轼颓然跌坐在椅子上。
章惇摇头:
“子由,你不该此时卷入这场纷争啊。”
苏辙更加痛苦地从怀中取出一篇印刷的文章,交给苏轼:
“哥,祸从天降,我们已经被卷入了”
苏轼接过文章读出声来:
“《辨奸论》。苏洵。这?这,这是从哪儿弄来的”
章惇茫然。
苏辙双手抱头,懵懂而语:
“满街都张贴着这篇文章,父亲的名字到处可闻,我全然糊涂了。”
苏轼双手发抖,细看全文: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
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
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
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
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
使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
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
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
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
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
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
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
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夫面垢不忘洗,
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
食犬彘之食,国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
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
是也”
苏轼阅览未竟,冷汗涌出,面色苍白,踉跄一摇,险些跌倒,幸被章惇一把扶住。苏轼把《辨奸论》递给章惇,苦苦一笑,仰天而语:
“苍天作证,三个月来,我一直在沉默、在嵌口、在躲闪、在置身事外,可还是躲闪不过这飞来之灾啊!子厚,你看看这篇奇文吧,真是先父留给我与子由的遗产吗?”
章惇捧着《辨奸论》,更加茫然
今日午前,似有意与御史中丞吕诲的弹劾相配合,一篇署名苏洵的政论文《辨奸论》出现于京都街头,到处张贴,吸引人群、文人们逐句朗读、讲解,以明理解与不理解的人群。这篇奇文,以“辨奸”为题,影射王安石之奸,有若晋惠帝时的尚书令王衍,有若唐德宗时的宰相卢杞。并从人身上攻击王安石“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国首丧面,而谈诗书”死去三年多的苏洵,遗此文参加弹劾王安石的离奇,更增加了这篇文章的魅力和效力,半天之内,京都街巷到处在轰响着“苏洵”这个名字,到处在议论这篇《辨奸论》的预言之妙,针对之妙和现实之妙,都在以“死苏洵”的智慧文采,对照“活安石”的音容举止。文学本身的功德与缺德,产生了比御史中丞吕诲编织的“十项罪名”更为普及的影响。刹那之间,人们心头刚刚树立的孔、孟般的大儒王安石如同被扒光了衣服,活脱脱地倒挂街头。
苏氏兄弟毫无疑问地被拖进了有口难言的尴尬境地。
章惇带着丽玉悄悄离去了。
夜幕降临。苏轼和苏辙依然呆坐在梨树下,在星光筛落的阴影里,苦苦考究那篇离奇出现的《辨奸论》。
“此文论点鲜明,论理有据,气势磅礴,笔锋纵厉,繁而不乱,肆而不流。确有父亲为文之风”
苏轼自言自语。苏辙似说非说:
“父亲生前与介甫有隔,这是大家都知晓的。仁宗嘉祐元年欧阳永叔公曾介绍介甫与父亲交游,父亲以‘其人行止怪异、孤傲奇特’而拒交。嘉祐八年八月,介甫的母亲吴太夫人病故于京,朝臣都去王府吊唁,唯父亲来往。父亲一直厌恶介甫孤傲奇特之论,违俗莫测之态和不修边幅之状。这篇《辨奸论》会不会是那时”
苏轼摇头:
“不会啊,父亲生平著作数百篇,我们都是读过的。父亲写过《六国论》、《孙武论》、《子贡论》、《项籍论》、《高祖论》从未见过、听过写什么《辨奸论》!再说,嘉祐年间的介甫,只是谏院里一名谏官,既非中枢之臣,又无参政之权,虽诗赋文章已名满京都,也不值得父亲以专论而影射啊这篇《辨奸论》分明是伪造之作,是一篇类似父亲文风的高明伪造!可这伪造者又是谁呢”
苏辙从兄长的苦状中更感到事态的严重,情急地又说出一件惊人传闻:
“街巷议论,无奇不有。有人说这篇文章是父亲当年在司马君实的府上写的,而且绘声绘色,如同眼见。”
苏轼猛地抬头,惊惶地望着弟弟。
苏辙嚅嚅:
“他们说,父亲当年初至京师,司马君实宴请父亲于府邸,介甫亦在座。酒宴之后,客去,父亲独留,询问君实:‘适有国首丧面而谈诗书者何人?’君实曰:‘文坛奇士王安石,子不闻耶?’父亲语君实:‘以某观之,此人异时必乱天下。使其得志立朝,虽聪明之主,亦将为其诳惑。君实何为与之交乎?’说罢挥笔而成《辨奸论》以行世”
苏轼喟然而语;
“无中生有,居心险恶,栽赃苏门,移祸君实,伪造流言者一箭双雕,何其毒也!”
苏辙似乎也觉得有理,大声说:
“哥,此文若确系伪作,我们应以‘贴示’声明:此文决非父亲所著,乃别具心机之徒的诬陷!”
苏轼一声叹息,摇头默然。
苏辙愣住了。但从哥哥痛苦的摇头中,看出了哥哥进退两难之心:
“是啊,能完全肯定这篇文章不是父亲的遗作吗?父亲精通‘六经’、‘百家’之文,深得《孟子》、《战国策》之益,长于政论,又乐于评说古今人物,并有随情为文、随手赠友的习惯。酒杯之间,以介甫之举止为戏,遂成此文以遗世,也不是没有可能啊!若‘贴示’声明之后,父亲手稿出现,何以安抚父亲之灵,自己与哥哥何以立足于世?况且,这样的无头公案,只能是越闹越乱”
苏辙亦无可奈何地沉默了,唯于弯月、繁星、树影之下,陪伴兄长唉声叹气。
琵琶不知何时来到身边:
“先生,世上的事情原是一时难以说清的,别把委屈憋在心里,说给天上公正的明月、星辰吧!”
苏轼猛地抬起头来,月色中,望着身边身着一袭银白长裙、怀抱琵琶的歌女,陡地泪珠滚落,喉头气噎,发出碎心裂胆的苦叫:
“高明的伪造者啊,你借着‘死者’的名字著文‘辨奸’,居心良苦啊!这固然置王安石于难堪的境地,更置‘死者’的儿子于死亡之谷啊!你是胆怯的小人,你是卑鄙的懦夫,你是惧怕阳光,隐形隐影的螭魅魍魉啊!
“介甫,我的密友,你遭受着品德上、人身上无法容忍的凌辱,我是无言作解、无语相慰啊!可我,何尝不因友谊遭受着无法诉说的伤害而滴血于心啊”
夜深了。福宁殿御堂里跳动的烛光,照映着御案前正在参阅“奏表”的皇上。他的额头淌着热汗,眉宇间堆着愤怒,两眼闪着冷冽的目光,双手在微微发抖,手中的“奏表”“嗦嗦”地颤响。站在御案边值夜的宦值,诚惶诚恐,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皇上,似乎在随时等待一场雷霆的爆发。果然,皇上看完御案上的一份“贴示”,神情骤变,拍案而起,大声喝喊:
“来人!”
宦值闻声,一头栽倒听旨。
“传苏洵!”
宦值惊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