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明亮的疤痕 作者:韩东 >

第41部分

明亮的疤痕 作者:韩东-第41部分

小说: 明亮的疤痕 作者:韩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煌氖亲澈旱囊恢皇直吃谏砗螅灰桓笔诸眍碓谝伪成稀K棺磐罚挥辛艘郧暗男朔埽踔亮坏闵⒍济挥校踔撬腔骋伤欠窕够钭拧O匀唬驼庋蝗思遗桨旃依锶プ隽吮事迹仓挥性诖四沮淖刺伦澈翰趴赡苁茄绷嫉淖苤澈旱谋事甲龅煤芩忱衷谒谝徽诺ザ赖囊巫由希痛棺磐罚腥绯了迹峭习阉频耐贩⑴⑾吕凑谧∶婵祝钟械阆窈π摺K谝巫由隙硕⑽匆鹱⒁獾故撬乔奈奚⒌哪Q裟艹种院愕幕懊蛔蓟崛萌瞬嗄慷印H欢吞煨远宰澈菏遣还哂诔聊桶簿驳模皇撬馐艿拇蚧鞴赜泻芮苛业氖艽旄校踔亮獍胄∈钡募拍际遣荒苋淌艿摹K谝巫由隙硕⑽匆鹜踔堑热说淖⒁猓谑撬俅味硕⑶辶饲迳ぷ印T谒淖蠼挥斜鹑耍挥型踔撬恰K窃撬牡腥耍庖磺榭龆宰澈菏植焕H欢鹞扪≡瘢思绦羧盏牡腥巳缃竦牧谌嘶鼓芨尚┦裁茨兀恳雷八啦⒉皇且桓龊冒旆ǎ銮宜澈合不督峤惶煜掠⑿邸K谆八档煤茫翰淮虿幌嗍丁W澈捍右鹱⒁饪迹徊阶匝宰杂铮潭⒄沟接胪踔堑裙钰āK谝巫由献⒉话玻龈髦窒於匀唬饫锩嬗猩颂鄣仍颍膊煌耆绱恕W澈阂换岫薜澳铮换岫び醵烫尽K收诔檠痰穆砟骸澳芨а坛槁穑俊甭砟懔艘恢а坦ト阶澈旱淖炖铮笳哂梅⒑诘拿叛酪ё拍茄蹋徽竺臀骨坏叫靥牌鸱欢ǎ倘缫桓隼送反哟司W澈旱鹱叛蹋匠樵蕉蹋诘难涛斫难劬ρ闪艘惶跣》臁S捎谑直活碓谝巫由希痰囊徽锥鞫嫉糜闪狡齑胶蜕舷旅叛劳瓿伞W澈旱淖觳慷骱芑ㄉ冢欢坑谐尚АU庵а毯芄丶榈米澈禾辶托判谋对觥D茄趟淙皇撬谝模锹砟愫昧说莨吹模谧澈嚎蠢醋约河胪踔撬侵渚褂辛艘恢帜研帜训艿母星椤>捅挛仕歉髯允窃趺唇吹牧耍凑丝潭即粼谕桓龅胤剑ㄅ沙鏊淖呃壤铮几崭兆鐾炅吮事迹菔蔽奘拢荒茏呖K怯凶畔嗤拇澈拖嗤哪康模ㄌ虼χ没蚍⒙洌W澈涸谒囊巫由铣ぬ疽簧鞍Α保缓笏档溃骸拔艺饨泻眯陌旎凳拢 彼∽磐罚桓蓖葱募彩椎哪Q祷凹淠醚劬ν低档仡┩踔撬牵此侨绾畏从ΑW澈汉芟氲玫酵踔敲堑耐椋饷此邓坪跤心敲匆坏阕晕壹焯智肭笤碌囊馑肌K裁词焙蚯蠊耍考幢闶枪洗淼幕耙仓荒艿秸飧龀潭攘恕M踔恰⒎芽⊙锲鹣掳停巢恍加胫榈纳袂椤K嵌宰澈旱母刑咎晃牛饺舜笊攘业亟惶缸牛浠蚧岵痪獾乜瓷献澈阂谎郏悄抗饩拖窨匆患级胧右暗氖裁聪∑婀殴值亩鳌K亲谡饫铮胱澈和σ淮ν耆瞧炔坏靡眩窃菔倍既坏摹P铱魉怯胨⒎亲谕徽乓巫由稀T谒堑哪钦乓巫由贤踔恰⒎芽【×孔诹硪煌罚胱澈嚎拷囊巫右煌吩蚩粘鲂矶唷K腔共欢系卣酒鹕砝歹獠剑允居胍巫蛹洳⑽薇厝恍缘墓亓K钦酒稹⒆拢幢闶亲攀币苍谝巫由献龀龈髦挚赡艿淖颂庑┳颂亲澈何蘼廴绾我沧霾怀隼吹乃退诘囊巫右蚜梢惶澹叵道尾豢善啤�
  马宁的表现略有不同,他不担心坐得与壮汉靠近,看待壮汉的眼神中也充满了探究。马宁不仅为壮汉点了烟并递过去,对方说话时他一直在频频点头。马宁郑重其事地对壮汉说:“你要学学法!”王智、费俊在一边掩口而笑,马宁浑然不觉,仍然是那么的一本正经。“你要学学法!”他再次强调指出。壮汉那本已开始明亮的目光随即暗淡下去了。“我不识字。”他无可奈何地说。
  “不识字就让人讲给你听。”马宁说,“不管识字不识字都要学学法,法不仅是为识字的人制定的。不管识字不识字都要学法、守法,否则就要犯错误,那时候后悔就来不及了!”
在码头
  1961年5月17日出生于南京。
  1969年11月,随父母下放至苏北农村。
  1978年中学毕业,考入济南山东大学哲学系。
  1979年10月,父亲方之病逝。同年,接触北岛主编的民刊《今天》。
  1980年在《青春》杂志首次发表诗歌。
  1981年参与“云帆”诗社活动,接受校方“专案组”审查。
  1982年大学毕业,分配至西安陕西财经学院马列教研室。
  1983年前后(1982年~1984年)写作《有关大雁塔》《你见过大海》《一个孩子的消息》《我们的朋友》等诗歌。主编油印刊物《老家》,共出3期。
  1984年调动工作回南京,在南京财贸学院教书。
  1985年创办并主编民刊《他们》(该刊物共出九期,至1995年)。
  1986年参加《诗刊》主办的第六届“青春诗会”。
  1992年出版诗集《白色的石头》(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3年辞职。
  1994年被招聘为广东省青年文学院合同制作家,为期两年。
  199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树杈间的月亮》(作家出版社)。
  1996年出版中短篇小说集《我们的身体》(中国华侨出版社)。
  1997年出版诗文集《交叉跑动》(敦煌文艺出版社)。
  1998年出版散文集《韩东散文》(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和朱文发起“断裂”行动。
  1999年主编“断裂丛书”第一辑。参与刊物《芙蓉》的编辑工作(前后约三年半)。
  2000年出版中篇小说集《我的柏拉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参与“橡皮文学网站”的创办。
  2002年出版诗集《爸爸在天上看我》(河北教育出版社)。主编“年代诗丛”第一集。参与“他们文学网站”的创办。
  2003年出版长篇小说《扎根》(人民文学出版社)。主编“年代诗丛”第二辑。完成《毛焰访谈录》(尚未出版)。
  2004年出版中短篇小说集《下放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中篇小说集《障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随笔文论集《爱情力学》、访谈录《写作者、异类》。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3年度小说家奖”。获“中华文学人物·2003年度最具活力的作家”。修改长篇小说《我和你》(尚未出版)。
答记者问(1)
  记者:你的小说《扎根》获得2003年度小说奖,你对自己的这部作品感觉是怎样的? 
  韩东:第一章进入得慢一点,第二章长一些,到第三章就好看了,往后从阅读上来说是很有趣的。
  记者:我看过其他“文革”题材的小说,写得特别的悲苦,简单地认为“文革”是一个苦难的时代;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文革”岁月依然是他们的青春丰碑。而你的《扎根》冷静、克制,似乎“没有态度”。
   
韩东:我关注的不是“文革”题材而是日常生活,只是它恰恰发生在那个时期。这种日常生活是实际的,不是概念。比如我们说“文革”是一场灾难,就是一个政治概念。对于具体的人,他感觉到的可能是一些琐碎的细小的事情。他需要把日子一天天过下去。他有日常的欢乐和悲伤,以及生老病死。这些和我们今天的生活是一样的。 

  记者:那你对“文革”的印象是怎么样的? 
  韩东:不好说。因为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封闭的世界里,他感到的只是某种周边的景象。比如我现在生活的世界,我看到就是周边的东西。“文革”对我的写作不重要,它只是一个背景。
   记者:你这部小说关注的是“文革”时期的日常生活,这是否会导致人们对“文革”的猎奇。 
  韩东:如果没有经历过这些东西,猎奇是很正常的。比如很多西方人对中国就是猎奇的眼光。这些和置身其间的人感觉是不一样的。记得我们有一次去香格里拉,觉得草原美极了,简直像天堂一样。我们问一个当地放羊的小孩美不美,他说不美,一点感觉都没有。
  记者:很多人认为小说是虚构的,如果以真实生活经历为摹本,那是会受到很大质疑的。你怎么看呢? 
  韩东:这个我觉得没有什么太大的道理。往事其实都是虚构的,不存在真实。比如我们回忆过去。今天说的和明天说的不一样,今天想起的和明天想起的也不一样。事情已经过去了,再把它复述出来,然后来鉴别这里面有多大的真实成分和想象成分。我觉得这个命题本身就没有意义。
  记者:《扎根》一出来,有人认为是小说本土化一种新的尝试。你怎么看? 
  韩东:这是理论家所使用的概念,我从来没有使用过,也没有这样思考过。他们这样说,肯定也有他们的道理。本土化是相对而言,相对于非本土化,比如说相对于翻译小说。但我写《扎根》没有什么本土化的立场,就是这么写下来。我只是忠实于自己的写作。对于我来说,本土化、民族化这样的概念太大,太空,不实在。我只是要忠实于我所感觉的东西,忠实于小说这门技艺,这是两个必须忠实的东西。
  记者:你这次写作《扎根》和以前的写作有没有不同的地方? 
  韩东:感兴趣的东西,处理的方式都是一样的。只是长篇在技术要求和心理准备有所不同。
  记者:在写作这部小说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一些障碍? 
  韩东:障碍每天都遇到。我觉得写作的人,是带着一种病去生活。尤其像我是一个非常注意细节的人。在反复阅读的时候,我会为一些字句的准确性或是否到位而受折磨,要去克服障碍。这种情况在写作中是常规情况。写作就是这样。如果你是清醒地写作的话,你就会变得很敏感,甚至这种敏感是病态的,神经质的。但是这种敏感是有意义的,要写出一个好东西,对文字的敏感是必备的。高度敏感会折磨自己。就像痛感,它是对身体的自我保护,但是痛感过度就会折磨自己。
  记者:你以前主要是写诗歌,现在则主要写小说。你是怎么看待小说和诗歌这两种文体的?
   
韩东:我记得朱文说写长篇就像在里面过日子。我觉得是这样的,你要不紧不慢,要在里面伴随着它度过一段时间。诗歌是可遇不可求。你可能已做好准备,但在某个时刻它不一定就出现。
  记者:可遇不可求还是挺传统的说法。 
  韩东:呵呵,这种可遇不可求不是说你在那儿傻等,而是说围绕着诗歌你要精力集中,不是涣散的。这是我一直强调的。你专注是一件事,但这个东西什么时候降临是另外一件事。写诗犹如祈祷。
  记者:各种文体交叉写作的时候,很容易导致文体篡位。你有没有这种担心呢? 
  韩东:没有。文体试验这个东西,我觉得应该是适可而止的。
  记者:你的写作比同龄作家在更大的范围之内得到了大众或者是圈内的认可,你原先有这种心理准备吗? 
  韩东:我在答谢词里面已经说了。我去:在诗歌单元被提名,今:在小说单元被提名。我愿意经常被提名,但是不获奖。这和我的写作性质很相称。就是说处于一种半明半暗的状态。我觉得一个写作的人,如果过于压抑的话,那么他会心灰意冷,状态比较灰暗。如果你红得发紫,加上你又很:轻,那也有很大的危险性。在中国这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