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赫鲁晓夫传 >

第32部分

赫鲁晓夫传-第32部分

小说: 赫鲁晓夫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预见,也实现了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理想。
    毛泽东的第一次访苏在中苏友好的历史上,在中国历史上,在苏联历史上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这一次出访苏联,与第一次不同,具有更为鲜明的国际性,数十个国家的共产党人聚集一堂。
    在离开北京之前,毛泽东已经了解到苏共中央六月全会上所发生的事情。赫鲁晓夫上台以来,苏联一直不太平。真
可谓“按下葫芦,浮起瓢”,毛泽东对此评价说,赫鲁晓夫有胆量,敢去碰斯大林,尽管他们采取的万法不好,可是
“揭了盖子,搬掉了多年来压在人们头上的大石头”。他同时还认为赫鲁晓夫这个人也能捅娄子,在内外的某些事情上
可能日子不太好过,“多灾多难”。
    就在苏共 20 大之后,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以《论十大关系》为题作了讲话。讲话中多次提出以苏
联的经验为借鉴,千万不能盲目跟着苏联跑。他在讲话中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
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
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作得好些。像苏联
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太不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我们这
里是不存在的。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
    在谈到同农民的关系时,毛泽东指出了斯大林时期的问题所在,他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
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
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我们对
农民的政策不是苏联的那种政策,而是兼顾国家和农民的利益??”
    毛泽东在苏共 20 大后,虽然没有从正面对苏共中央提出批评,但从他的谈话中,已经可以看出他对赫鲁晓夫的一
些做法是不赞成的,中苏的分歧,实际上,从这时已露端倪。毛主席这样说:“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
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
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对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也应当
采取这样的态度。过去我们一些人不清楚,人家的短处也去学??比如,过去有人因为苏联是设电影部、文化局,我们
是设文化部、电影局,就说我们犯了原则错误。他们没有料到,苏联不久也改设文化部,和我们一样??苏联过去把斯
大林捧得一万丈高的人,现在一下子把他贬到地下九千丈。我们国内也有人跟着转。中央认为斯大林是三分错误,七分
成绩,总起来还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三七开的评价比较合适。斯大林对中国作了一些错事。第二次国内革命
战争后期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抗日战争初期的王明右倾机会主义,都是从斯大林那里来的。解放战争时期,先是
不准革命,说是如果打内战,中华民族有毁灭的危险,仗打起来,对我们半信半疑。仗打胜了,又怀疑我们是铁托式的
胜利,1949、1950两年对我们的压力很大,可是,我们还认为他是三分错误,七分成绩。这是公正的。
    “社会科学,马克思列宁主义,斯大林讲得对的那些方面,我们一定要继续努力学习??如果每句话,包括马克思
的话,都要照搬,那就不得了。”
    从毛泽东的这些讲话中,可以看出他对赫鲁晓夫政策措施,正在观其行,见其效,为了维持中苏友好关系而没有公
开点名批评。但他提醒全党同志注意苏联人的做法,要多加分析,不能盲从。
    毛泽东向苏联打招呼,不希望有隆重的接待仪式,也是从中苏关系不同于 50 年代初这一角度出发的。毛泽东已经
预感到赫鲁晓夫一系列的自作主张、贸然行动定会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中苏关系带来危害。毛泽东希望两国关系降降
温,以便在必要时向赫鲁晓夫进一言。
    在 60 多个国家党的代表会议上,毛泽东做了即席演说。他在讲话中说,“赫鲁晓夫这朵花比我毛泽东好看”,可
是,“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荷花虽好,也得绿叶扶,我看赫鲁晓夫这朵花是需要绿叶扶的”。“一个和尚两个帮,一个
篱笆三个桩”。毛泽东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向会议代表阐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要团结,要有一个领导中心的思想。
    哥穆尔卡对赫鲁晓夫等苏联领导在波兰十月事件中的表现仍耿耿于怀,不赞成提“以苏联为首”的口号,毛泽东对
他讲道:“要不要有人为首,这不是我们单方面的事。帝国主义有个头,我们也要有个头,一旦有了事,总得有个人召
集一下。就拿这次开会来说吧,苏联不出来,我们怎么办?苏联有多少力量?你我有多少力量??”在毛泽东的劝说下,
哥穆尔卡等东欧一些国家的兄弟党消除了一些怨气。
    毛主席在这次会上,为赫鲁晓夫解决了不少难题。毛主席也已看出,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头羊已十分勉强。
赫鲁晓夫执政以来在国内国际上的所作所为,并未树立起较高的威望,今后共产党国家之间,党与党之间的关系能够维
持到怎样一个程度,已经不容乐观。
    对于容易捅娄子的赫鲁晓夫,毛泽东好言相劝说:“你这个人脾气大,说话伤人,这很不好,不能这样。”“各个
党都有他们自己的实际情况,有什么不同意见,能讲出来不是坏事,要慢慢讨论,着急不行。”
    赫鲁晓夫承认说:“我是有这个毛病,不过你要知道,有些事我很生气??”
    毛泽东问到苏联共产党中央主席团的情况时,赫鲁晓夫泛泛地回答说一切都还不错,主席团成员正在一种友好的气
氛中工作。不过,同志们认为布尔加宁的工作不能令人满意,已经有人提出给他调换工作岗位的问题。
    赫鲁晓夫准备把曾经在六中全会对他发难的人一一替换掉的想法早已有之,但他为做得隐蔽些,需要些时间。他做
此事还担心兄弟党们对他的做法不理解,所以还必须事先吹吹风,尤其是对毛泽东,因为毛泽东已经责怪他在处理莫洛
托夫、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三人的问题时没有打招呼。布尔加宁去职一事若再不说,事后毛泽东定会责怪他。
    赫鲁晓夫说:“我们这里将由柯西金接替部长会议主席职务。不过,大家还是希望由我来掌管全局。”
    赫鲁晓夫所说的由柯西金来接替布尔加宁的想法,纯属虚晃一枪,伏罗希洛夫已几次提议让他担任部长会议主席了。
他不是不想接受,而是认为时机尚不成熟。在一年前的 20 大上他刚刚批评了斯大林一人身兼两职,现在他步斯大林的
后尘,别人会怎么想?赫鲁晓夫只是想拖上些日子,如果再有人提起,就可顺水推舟,接任该职。
    毛泽东对他的话没有表示赞成,也没有表示反对,只是告诉赫鲁晓夫,他正准备辞去国家主席的职务,接替的人有
好几位,而且都够条件。
    对于毛泽东的这番话,赫鲁晓夫感觉不是滋味。赫鲁晓夫在政治上是很敏感的,他能听出毛泽东话中的弦外之音。
赫鲁晓夫对毛泽东愈发戒备。他想起在会议期间,每当他向毛泽东谈起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他如何出生入死、向斯大林提
出妥善方案并屡遭拒绝的事情时,毛泽东总是不以为然的样子。
    赫鲁晓夫预感到,他和毛泽东之间终会发生磨擦,同中国人的冲突恐怕难以避免。
    为了引开话题,毛泽东问赫鲁晓夫对“百花齐放”这个口号有什么想法。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是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 11 次(扩大)会议上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
盾的问题》的报告中提出来的。这篇讲话在1957年 6月 19 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想必赫鲁晓夫已有所闻。赫鲁晓
夫回答说:“毛泽东同志,我们简直弄不清楚你们提的这个口号是什么意思。花有各种各样的——美丽的花,讨厌的花,
甚至有毒的花。”毛泽东向他解释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
繁荣的方针。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
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
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为了判断正
确的东西和错误的东西,常常需要有考验的时间。历史上新的正确的东西,在开始的时候常常得不到多数人承认,只能
在斗争中曲折地发展。正确的东西,好的东西,人们一开始常常不承认它们是香花,反而把他们看作毒草。哥白尼关于
太阳系的学说,达尔文的进化论,都曾经被看作是错误的东西??”对于毛泽东话里面的哲学思想,辩证法,赫鲁晓夫
不愿多想,他对百花齐放的理解很直接;百花齐放就是在文化艺术中要允许不同的倾向发展,意在鼓励人们更加公开地
表现自己,以便将那些开放出来的颜色或气味不正的花统统摘掉丢到垃圾堆里去。
    如果赫鲁晓夫能够心平气和地考虑并理解毛泽东话中的思想,在后来解冻思潮汹涌而至时,就不至于手足无措了。
    在随后的谈话中,两位领导人对问题的理解以及对未来战争的构画更是大相径庭了。
    毛泽东以持久战的思想来设计未来战争的策略。中国地大物博,如果帝国主义进攻中国,“你们不必干预,我们自
己会打他们。你们的任务是保存自己。让我们自己照顾自己。再则,假使你们自己遭到进攻,我认为你们也不应该还击。”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赫鲁晓夫很纳闷。
    “退却。”
    “什么叫‘退却’?”
    “我指的是撤退,并且坚持一年,两年,甚至三年。”
    “我们又为什么要撤退?要知道,这样做就等于是自我失败啊!”赫鲁晓夫对毛泽东的这一说法感到不可理解。
    “未必。”毛泽东平静地解释道,“请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吧。你们不是一路撤到斯大林格勒,然后动员力量进行反
攻,并且一直推进到了柏林吗?”
    “那是当然的,可那时的撤退既不是出于战术上的考虑,也不是出于战略上的考虑,是敌人把我们赶跑的,敌人逼
着我们后撤。
    有些人以为斯大林是把希特勒引入纵深以后再消灭之——或者以为当年库图佐夫故意让拿破仑一直推进到莫斯科,
然后把他打败。
    毛同志,看来,你就有这种想法。其实,这两种情况都不是事实。斯大林在德国人打到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