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平等〔法〕皮埃乐勒鲁-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看来,似乎这种会合和这样的相似之处乃是机缘的巧合,于是他叫道:“你们请看!
天上的神明把我们引向共和国的计划中去,并带领我们沿着正义的足迹前进。“
(见该书第4章)
我觉得还是让我们剖析一下艺术家的这部作品吧,柏拉图似乎从索福克勒①和亚里士多德等人身上窃取了他们的方
①索福克勒(Sophocle,公元前496—406)
,古希腊悲剧大师,一生写过一百二十多个剧本。他对于专制国王和借民众的力量获得政权的僭主深恶痛绝。他的宗教观点是保守的,他维护传统的宗教信仰。——译者
94
09第二部分 过去
法,才能引出千百个插曲和编造神奇的结局来;让我们冷静地观察一下他所采用的形而上学公式是否真实,而由此运用于政治上的做法是否恰当和严谨。
柏拉图从人身上区别出来的三大官能,一是理智;二是感情,又称为力量、勇气、怒欲,概括地说即是感情;三是感觉欲或占有欲,亦为人体的真实或夸大了的需要。
根据柏拉图的说法,人的灵魂具有三重性;它由三样东西,三种原则构成,人们能够,也应该加以识别。这是一个伟大而又重要的真理。对此,我们确信无疑,我们从这位哲学家之王、卓越的形而上学者柏拉图那儿获得真理,这是令人无限欣喜的;几年以前,当我们想把它提出来以反对当今人们所宣扬的伪心理学①的时候,我们还不知道这个真理明确存在于他的著作之中。由于我们才疏学浅,当时为了证实我们看到的这个真理,我们仅仅援引了一些可敬的思想家的著作中的某些段落,虽然他们在形而上学方面并非有很大的权威。我们引证过的帕斯卡尔②和博须埃③,目的是为了向唯心的唯我心理学者们指出,基督教徒自己从来没有想过人类。。
的智力与他们的躯体毫无联系,从来没有想过人就是天使④。
①引自《百科杂志》1831—1835。
②帕斯卡尔(Pascal,1623—162)
,法国科学家,散文家,思想家。他参与了十七世纪中叶耶稣会和冉森派关于神学问题的论争,他的思想代表了综合科学和哲学方法的世俗思想。——译者③博须埃(Bosuet,1627—1704)
,法国作家,演说家(宣道者)。
162年向国王路易十四宣道。他是严格的天主教正统派,坚决反对新教,他的传教讲演稿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译者④此处是指人非为完美无缺的意思。——译者
95
第 四 章19
正象帕斯卡尔所说:“人既不是天使,也不是畜生”
;恰恰相反,他们始终相信人的躯体和智力,组成了“一个自然的整体”
(根据博须埃的说法)。从理智(即认识)和知觉这两大原则中,我们可以推论出第三个原则,即感情。它既属于上述两种原则,而又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以上是我们看到的心理学的实况。
从此,我们在莱布尼茨那里也看到了这一真理;我们曾经指出整个德国哲学,或者说,自笛卡尔①以来,哲学界所做的大量的工作,其目的和结果就导致了对这一真理进行全面的阐述②。柏拉图的著作向我们极其明显地展现出这一真理,这是他最完美、最伟大的学说的基础。在几个世纪中,多少哲学家都一致认为人就是三重本质的统一:显然,柏拉图对人所下的定义,说到底与我们经常在论述中所使用的定义是一回事。
我们认为它是一切哲学的基础。
在本书一开始,我们就说过,在人的一生的全部活动中,知觉——感情——认识三者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但是柏拉图对这个关于人的定义的理解是否完全就是我们对它的理解呢?无论是柏拉图本人发现的这个真理,还是他从以前的哲学家③手中接受来的真理,应当承认柏拉图并
①笛卡尔(1596—1650)
,法国著名哲学家、科学家。他提倡理性,反对盲目信仰,以怀疑为武器反对经院哲学,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进步要求。他从“我思故我在”的命题出发,通过推理,推出心灵、上帝、物质三实体,得出心灵、物质两实体性质各异,无不相通的二元论哲学。——译者②戈斯林书店版第一卷本以及《新百科全书》。
③我认为柏拉图从埃及和毕达哥拉斯流派那里得到的这个真理是可以肯定的。倘若详尽阐述这一点,则将远离本题。请参阅《论折中主义》以及《新百科全书》里有关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的词条。
96
29第二部分 过去
没有把这个真理引向顶峰。可以这样说,柏拉图清楚地看到人类灵魂的三位一体,但他对它的统一性认识不足,从而对三位一体本身也没有很好地认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重要的是切不可把人类灵魂统一性的玄义和构成这种统一性的三大原则或方面的玄义分割开来。
柏拉图的做法颇象物理学家,他用分色棱镜首先把一束光进行分色,然后对各种单色作出推断。但他否认白色光束,因为它虽不同于其他光色,却包含了其它光色。与其说他把各部分联系起来看,不如说他是在进行区分、鉴别;他采用分析法进行分解,而不采用综合法重新加以组合。总而言之,他在人类本性的三方面或功能中,过分强调了各个部分(他始终是这样称呼的)
,却没有足。。
够重视到正是这些个别部分的总合方可组成一个单一的整体,一个自然的整体,用博须埃的名言来说,一个最终的统一体。
柏拉图称之为人类灵魂;因而他也称之为一个统一体、。。。。
整体、独一的存在、单一的事物;但是,当他论述这个灵魂具有的三个部分时,他马上又把上述统一体忘得一干二净。
此时,他把三个部分当作三种存在,三种事物;他尽可能地把它们分开,而没有考虑到三部分是在一起彼此促进、不可分割地发挥其作用的。他不理解三部分之所以能存在完全是因为它们共存的关系。
他把它们想象为互不相关的独立存在,各自为政。并且认为:就其本性来说,它们彼此是敌对的,是不相容的,是互相对立和斗争的。他把知觉放到最不重要的位置上,使其处于从属地位,贬低它,歧视它。相反,他却赋予理智或认识以主宰人类灵魂的至高无上的权力,也就是说,它成为这个分裂王国里的专制君主。最终,柏拉图在对
97
第 四 章39
第三部分即他称之为怒欲的去向进行了长时间研究之后,他决定对它进行恰当的教育,使之“拿起武器转向理智一方”。
唉!理智或许应该指挥;智慧是使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但是理智可以不需要知觉和感情吗?或者更确切地说,在任何理智和认识的活动中,感情和知觉没有必要介入吗?
柏拉图致力于他所设想的人类灵魂的重大划分。
同时,他运用他的辩证法去很好地确认理智是某种不同于身体本能和心灵本能的东西;不仅如此,他甚至还把理智想象为不需要借助于外物而独立存在的自我显现;正是在这一点上他搞错了。
他说,某一个人口渴,但他克制自己不去喝水,因为喝水可能给他带来危害。这里你们难道不能发觉在他的灵魂深处有两个毫不相干的部分存在着吗?一个是促进他去喝水的。。
部分,即占有欲;另一个是阻止他喝水的部分,即理智。
这种论证并不牢靠,一个人口渴之极却不去喝水,那完全属于这样一种情况:即两害之中取其轻者。因口渴而感受到的苦楚类似于受伤、生病和我们的知觉所能感受到的所有其他一切痛苦。而口渴又不去喝水,这同样是因为害怕喝了之后会使身体产生不适、苦痛。无疑,理智在这两种感觉之间很清楚地显示出来了;但是,即使这样,理智也不是独立存在的。决不能象苏格拉底所说的那样,首先由理智作出判断,然后感情拿起武器站到理智一方;相反应该说,只是因为感情首先在理智之前发表了意见,理智才出面,并且引出符合于它的规律和表现的结论;或者也可以说知觉、感情、认识构成了一个单一的、确实不可分割的同一行动。事情是很
98
49第二部分 过去
清楚的,在苏格拉底使用的例子中,灵魂就象我刚才所说的那样,处于当前的痛苦和未来的痛苦之间,而后者要比前者更加严重。灵魂是如何认识这未来的痛苦呢?如何称呼灵魂对此所持的观念呢?它被称之为感情;因为我们说人在这种情形下,害怕自己会生病。这样理智就从以下两种感情的比较中显示出来了:一种是如同疾病般的感觉,即口渴;一种是害怕产生另一种疾病的心情。理智为了抵制知觉,在感情中找到了防御据点。但是人们不得不称之为害怕、惊骇的这一类感情,实际上是一种激情;它自身也蕴藏着一种知觉。
所以,理智虽然是与知觉完全不同的东西,它仍然与知觉同时表现出来;一个抵制柏拉图的所谓占有欲的人,当他正在抵制时,他本人也表现出一种占有欲,即知觉。
这样,柏拉图就为荒诞的斯多葛主义①和苦行僧主义打开了大门,前者即所谓禁欲主义,不认为苦痛是一种坏事。
后者蔑视生命,甚至认为为了显示伟大,人们可以自杀,即通过破坏人的三方面的和谐②以达到目的。
这就是他的全部错误。这当然是严重的,因为这些错误
①斯多葛主义是在公元前四世纪末由塞浦路斯的芝诺创立于雅典的,可分早,中、晚三个发展时期。他的代表人物中,有的承认事实的存在,有的认为认识是对外界事物的反映,有的相信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等,但由于他们不能摆脱“神所安排的必然命运”
,故走向了唯心主义和宿命论。
他们还宣传一种禁欲主义,认为有道德的人在精神上是自给自足的,不被喜怒哀乐所干扰。这种思想后来被基督教所吸收。——译者②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对人类灵魂三方面的关系和演变所作解释的方式,构成了他们的哲学的主要内容。
十分清楚,我无法在这里讨论如此广泛的主题。
请参阅《新百科全书》关于上述两人的词条。
99
第 四 章59
使他得出一切不正确的结论。这在他的《理想国》中到处可见,我觉得没有必要再去加以赘述了。
柏拉图深深懂得社会反映出人的一切。
这个真理说明,社会就象一个人,人是一个小世界,而社会就是这小世界的大世界;在它们两者之间存在着同一性,它们能互相反映;最后,推而广之,人是人类的缩影,同样,人类也就体现在一个人身上;我可以说,这个被某些近代哲学家们有正当理由竭力坚持着的真理,在柏拉图思想中已有其萌芽,他说:“一个社会的情感和风尚可以在组成这个社会的每个成员身上找到,因为只有这样,它们才能进入社会。”
(第4卷)在这种思想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