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北京城的明朝往事 >

第16部分

北京城的明朝往事-第16部分

小说: 北京城的明朝往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仇鸾本来认严嵩为义父,两人狼狈为奸。但自从受到宠信,总督京营后,权力与严嵩不相上下,不免傲慢起来,不把严嵩放在眼里,两人渐渐交恶。当时陆炳掌管锦衣卫,也和仇鸾争宠,严、陆二人便又勾结起来,设法搬倒仇鸾。陆炳秘密查访到仇鸾的许多奸邪之事,害怕没有证据,没敢上报。仇鸾的亲信时义、侯荣、姚江等人以冒领军功,被授予锦衣卫指挥等职务,见仇鸾身死,知道他身前之事必将败露,便逃向居庸关,准备投靠俺答,结果被明军拿获。陆炳将此事抓个正着,尽发仇鸾前后通敌纳贿等种种情状,嘉靖皇帝怒不可遏,下令将他的父母妻子全部斩首,亲党戍边,抄没其家。对仇鸾,则剖棺戮尸,枭首示众,这位大将军最终也没落下一个全尸。
  仇鸾的大将军府今在麒麟胡同,胡同口原立有铜牌一块。 (杨艳秋) 

  北京宣武区达智桥有座松筠庵,是个极不寻常的地方。它在明朝时候,是以弹劾奸臣严嵩英勇就义闻名于世的杨继盛的宅第。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正气凛然的杨继盛留下了他那感人肺腑的诗句:“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与后人补”,毅然地走向了刑场。当时北京街头的百姓们无不为之掩面痛哭。
  杨继盛(1516-1555年),字仲芳,号椒山,容城人(今河北省容城县)。他幼年家贫,七岁丧母,放牛为生,后苦学成材。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31岁的杨继盛在北京考取进士,朝廷命他做了南京吏部主事,吏部相当人事部,主事是司官,有就是今天司局级中最低一级的官员。可是南京官又与北京官不同,明朝有南北两京,永乐年间迁都北京以后,南京作为陪都,虽然仍保留一套中央机构,但是毕竟皇帝不在南京,那里机构的官职大都是闲散的,没有多少实权。两年后,他被调到了北京,从此在北京留下了可歌可泣、流芳千古的人生足迹。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当时严嵩执政,他贪赃枉法,卖官鬻爵,侵吞军饷,边政废弛,蒙古鞑靼部俺答汗乘机统兵南下侵扰,长驱直入,兵临北京城下。因为那一年是庚戌年,所以史称“庚戌之变”。世宗急忙任命大同总兵仇鸾为大将军,统领各路兵马。而仇鸾的官职就是靠贿赂严嵩而得。
  身为内阁首辅(相当于丞相)的严嵩和大将军仇鸾狼狈为奸,不但不举兵抵抗外侮,而且极力主张卑躬乞和。仇鸾贪生怕死,秉承严嵩意图,不让手下出兵,竟让鞑靼兵在北京附近焚掠了十几日满载而去,使人民遭受了巨大的苦难。面对内奸外侮,杨继盛怒不可遏,他奋笔疾书,上疏鲜明地斥责蒙古贵族在北京城下杀烧抢掠的罪行,指出没有报仇雪耻就议和有辱国体,提出对无条件开马市的“十不可”和“五谬”,陈述自己的爱国之心,请求朝廷举兵抗敌。不想对于开马市与蒙古鞑靼部贸易之事,明世宗已经颁下圣旨,以皇帝之尊,岂能收回成命?何况世宗一向刚愎自用。他以杨继盛有意阻挠边计,动摇人心为名,将杨继盛关进了监狱。后来,又把杨继盛贬到边远的陕西狄道县(今甘肃临洮)去做一个未入流的小官。
  杨继盛在狄道的时间虽短,可是他在那里访民疾苦,均平赋役、开办学校,兴修水利,这位好官受到当地人们爱戴,在他调走时,千余人哭泣着送他到百里之外。
  不久,仇鸾的罪行暴露被杀,杨继盛被调回了北京。这次严嵩想用提拔的手段拉拢他,提升杨继盛为兵部武选司员外郎。兵部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武选司是兵部第一司,是负责管理军官选拔、升调、世袭、功赏等人事事务的机构。而员外郎是一个从五品官员,是个中级官员。
  调回北京城的杨继盛,看到皇帝昏庸、奸臣弄权; 忧国忧民的他感到“严嵩不除,国无宁日”,于是下决心要揭露奸臣严嵩的所作所为,当时他的儿子劝他:“这样做就象是鸡蛋去碰石头,请父亲大人再考虑考虑”。杨继盛生气地说:“为臣尽忠,我只知道兴利除弊,至于死生祸福,不是我所考虑的!” 可见他忠贞为国,已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他冒死上疏弹劾严嵩十大罪状。他将严嵩指为“天下之第一大贼”,首先弹劾严嵩以丞相自居,破坏了祖宗成法。这指的是明太祖废丞相以后,曾经下令明朝永不再设丞相之职,可是严嵩身为内阁大学士,以丞相自居,就是破坏了祖宗定下的规矩。其次,指责严嵩伺皇帝喜怒而得以放恣行为,窃取君主大权;接下去,杨继盛痛斥严嵩大肆索贿受贿; 卖官鬻爵; 引用奸臣,结党营私,祸国殃民,败坏风俗,还有让其子严世藩代行票拟,纵容严世藩窃取权柄等等罪状。票拟是明朝内阁大学士先写在小票上,贴于奏疏,进呈皇帝批准,代皇帝拟写批答大臣章奏,处理国家事务的制度。要求皇帝惩治奸臣。当时正是严嵩权倾朝野之时,奏疏一上,杨继盛被下了监狱,这已是他第二次被投入狱中了。 

  入狱以后,面对即将遭受的酷刑,杨继盛拒绝了友人送来的可以消炎止疼、减轻痛苦的蚺蛇胆; 他说:“椒山自有胆,何必蚺蛇胆”。于是凛然受刑。他在狱中受尽酷刑。由于遭受残酷的杖刑; 他的伤口之处已经大面积腐烂; 里面的筋骨都露了出来。这位铁铮铮的汉子,苏醒后自己动手用茶碗碎片割去腐肉,拉断残筋。见到这幅情景的狱卒,手中的灯笼不禁险些落地。就这样,他依靠一身正气,铮铮铁骨,以顽强的毅力奇迹般地活了下来。然而即使如此,将他看作眼中钉、肉中刺的严嵩仍不能让他活下去,必欲置之于死地而后快。他在狱中三年,最后严嵩把他的名字偷偷添加在死刑犯名单的后面,终被惨遭杀害于西市,即现在的西四。年仅40岁。杨妻张氏也是一个忠烈之人,她曾上疏请求替死而没有获准,就在杨继盛就义的当天,她自缢而死。
  杨继盛舍身取义的高尚精神和气节,感动了京城百姓,深得民心,在押解他去会审的途中,观看的百姓充满了街道,以致道路阻塞不能通行,人们不仅齐声叹息,而且为之流下了热泪。他死了以后,他的朋友王世贞、王遴冒死备下棺材装殓了他; 京城百姓流着泪交相传诵他的弹劾严嵩疏和就义诗。杨继盛死后七年,严嵩罢官;后十年,严嵩削籍为民,抄没家产,严世藩伏诛;后十一年,明穆宗即位,为杨继盛平反,谥忠愍。所以杨继盛又被称为“杨忠愍”。
  在刑部大狱中,杨继盛曾写下诗篇《小雪》:“破空不奈西风冷,况复萧条一敝裘。疏雪飘残忧国泪,寒更敲碎贯城愁。悲歌劳忧惭燕士,坐卧浑忘是楚囚。四海寻家何处是,此身死外更无求。”身陷牢狱的他,面对残破牢房飘进来的雪花,听着寒冷冬夜中的破碎更声,他感到似乎北京城都充满了忧国愁思,从而抒发了忠贞爱国、视死如归的一片赤子之情。
  在松筠庵,存有杨继盛的手书联语:“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这是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也就是杨继盛就义的那一年由他书写,后来刻石存世的。英气逼人的词句,雄劲有力的书法,读之令人肃然起敬。杨继盛手书遗嘱的刻石也在那里,这份遗嘱是在狱中写成,其中饱含了他对亲人的无限温情,从千叮万嘱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觉到铮铮铁骨转换成的百尺柔肠。遗嘱原稿现在已经首批刊登在《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上。杨继盛在他的北京宅第中,前后居住不到一年时间,还没有在北京监狱中住的时间长,他当时关押在刑部大牢,明朝刑部相当于后来的司法部,建在宣武街西,因为官署所在那里称刑部街,也就是西单牌楼一带。杨继盛被害后,人们在他的故宅建立了祠庙,春秋祭祀,再后来就成了松筠庵。后人在故居西南角建造了一座小亭,把杨继盛手书联语、手书遗嘱等刻石嵌在亭内壁上,此亭称为“谏草亭”。不知什么时候,人们还把守护城池的城隍神与杨继盛联系在了一起,社会上盛传杨继盛就是都城隍神。就这样,杨继盛从人到神,永远活在京城百姓的心中。
  说起来在杨继盛就义后的几百年里,松筠庵发生过许多故事。但是其中最著名的,还是300多年后,中国近代史上康有为、梁启超集合十八省举人联名上书,拒绝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反对割让台湾的事件,也在此地发生。古代科举由官家车马递送,“公车”成为进京应试举人的代称,所以这一事件史称“公车上书”。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廷欲与日本签定《马关条约》。当时正值科举会试之年,各省举人汇集北京。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到北京会试,得知消息,极为愤慨。于是他们四处奔走呼号,要求拒签卖国条约,力言不可割让台湾。但是最终条约还是签订了。此后,据说有1300余名举人在松筠庵谏草亭集会,康有为慷慨激昂发表演说,主张变法强国,并连夜起草了14000多字的上书,由全体举人传阅签字,并由松筠庵集队出发上呈。 “公车上书”虽然没有成功,康有为、梁后超等人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印发全国,影响颇大。 

  300多年前的松筠庵,杨继盛视死如归疾书弹劾严嵩疏,慷慨就义;300年后的松筠庵,十八省举人在康有为愤笔急草的拒签丧权辱国条约、反对割让台湾的上书上签名,群情激昂;历史在这里凝固,却又在这里流动,凝固的是一脉相传的士子爱国赤子之心,流动的是汹涌澎湃的士子忧国忧民之情。信矣!浩气长存人世间。 (万明) 

  “皇城西,古木深林,春峨峨,夏幽幽,秋冬岑岑柯柯,无风风声,日无日色,中有碧瓦黄甃,时脊时角者,灵济宫。”这是明代崇祯年间刘侗所作《帝京景物略》内一段文字,描写的是北京西城内的灵济宫。灵济宫为一道观,在北京西城内,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祭祀玉阙真人和金阙真人。然而,在明后期历史中,灵济宫的声名,不是因为道教的宫宇而著称,而是因为一位名叫徐阶的政治家在这里讲学而著称。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京城的官僚、从外地而来接受考察的外官、赶考的举子以及国子监的学生们,不约而同地来到灵济宫,集会讲学。当时,推动此次讲会的主要人物是江西学者罗汝芳,而来自松江府华亭县的徐阶是遥控此次讲会的盟主。
  徐阶(1503—1583),字子升,号少湖,晚年号存斋,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人,所以明代的人也称徐阶为徐华亭。根据徐阶的老师聂豹的说法,徐阶的号由“少湖”改为“存斋”,是大有深意的——“因为,湖是以地为名,表达一种生活方式;而存字是指‘存心’,表示要潜心于学问了。”当然,徐阶潜心穷研的学问,也就是当时流行的阳明心学。徐阶一辈子都孜孜不倦地为宣扬王守仁的阳明心学而努力,尽管他本人没有跟王守仁学习。不过,当徐阶还是一名县学员的时候,就受到了当时任华亭县知县的聂豹的影响,后来,又从王守仁的弟子欧阳德那里获得了更多的关于“良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