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流氓国家-谁在与世界作对? >

第31部分

流氓国家-谁在与世界作对?-第31部分

小说: 流氓国家-谁在与世界作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提起诉讼审判? 


  当然,每个问题都可能涉及对国家主权的干涉,并且在美国看来,很可能会被反美政权出于政治目的而用来对付美国公民。推动成立这个法庭的艰难进程的是所谓的“观点类似集团”,这个有六十个成员国的组织包括美国在世界上的大多数盟国,主席国是加拿大。尽管美国一直声称它在原则上支持成立国际刑事法庭,但它明确反对成立一个可以不征得美国同意就起诉美国公民的法庭。美国尤其对德国提出的绝对审判权概念深恶痛绝,并威胁说将坚决反对以任何形式把这一点写入法令。美国对这一点的关注极为强烈,以至于有报导称,国防部长科恩把它和美国在德国的驻军联系到了一起。在对这五个问题展开争论的过程中,主要是美国和“观点类似集团”在唱对台戏,其它国家只是袖手旁观。但到底还是美国占了上风,将这份法令草案打了不少折扣。在法庭的独立性问题上,美国想要每个案件都经过安理会的批准。起初,安理会其它常任理事国也支持美国的立场,但当英国因为这在法律上和道义上都站不住脚而放弃了这一立场时,大坝即溃,美国最终被孤立了起来。最后会议决定,为了保证它作为独立法庭的可信性,国际刑事法庭无须安理会事先批准即可提起诉讼。不过,为了避免出现草率随意或出于政治目的的讼案,各方同意检查官若要开展调查须得到国际刑事法庭法官组成的一个小组的批准。会议还决定,安理会可通过决议阻止国际刑事法庭的任何一项调查。在审判权的问题上,美国获得了部分胜利。绝对审判权被摒弃了,这项法令的最终条文规定,只有在罪案发生国或被控人国籍所在国同意或为国际刑事法庭条约缔约方的情况下,国际刑事法庭才能采取行动。在内战问题上,美国遭到了小小的挫折,决议支持国际刑事法庭拥有对内战中所犯罪行的审判权。但在国家审判权和国际刑事法庭审判权问题上,美国取得了重大胜利,会议议定,只有在国家法庭不采取行动的情况下,国际刑事法庭才能提起诉讼。会议还议定各国可以在7年时间内不接受国际刑事法庭对战争罪的审判,但这段时间不得延期。到最后一分钟,美国仍想争取到非成员国的国民在执行官方任务时的特殊豁免权。这将会使政府有权随意阻止国际刑事法庭对本国国民的起诉,损害这个法庭的可信性。美国没有达到目的,但美国确实成功地将国家安全列为拒绝与国际刑事法庭合作的理由,并且使奉上级的指令行事成了辩护的理由。另外各国还有两次反对和诉请该法庭审判的机会。 


  然而,以上没有哪条能让美国满意,于是它和中国、伊拉克、利比亚、也门、卡塔尔及以色列一道,投票反对成立国际刑事法庭。最终投票结果为120票赞成,7票反对和21票弃权。这项条约只要有六十个国家签署,国际刑事法庭即可开始运转。 


  国际社会对美国意愿的挑战,使美国对这个法庭的成立展开了一场名副其实的讨伐战。克林顿总统在他任期的最后一天签署了这项条约,但只是为了让即将上台的布什政府能有机会和联合国一道来完善这个法庭。然而,布什政府却早早就暗示它可能会走到撤签的那一步。2001年秋,参议院通过了由参议员赫尔姆斯提交的保护美国军人法案,这项法案将禁止美国以任何形式与国际刑事法庭合作,并禁止美国向任何支持该法庭的国家提供军事援助。这项法案还提出,美国可使用任何方式,包括武力,解救这个法庭关押的任何一名美国公民。正是这句话使这项法案得到了一个绰号,“入侵海牙法案”。这个法案没有成为法律,但却成了限制美国和国际刑事法庭合作的措施。 

  当年冬天到2002年春天,法庭成立所必需的六十个签约国显然很快就要凑够了,这时,美国政府开始向各国施加越来越大的压力,阻拦它们在条约上签字,结果劳而无功。4月11日,第六十个国家签署了条约,法庭开始运转。此时美国采取了极端行动。副国务卿博尔顿前所未闻地致信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通知他美国实际上正准备将其签名从条约上抹去。他解释说,美国“在世界上承担着独特的责任,要帮助人们保卫自由并推动人道主义事业的发展”,因而美国人可能会成为出于政治目的而进行诉讼的目标。所以,美国拒绝成为这项条约的缔约方。 


  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尽管该法庭在美国没有审判权,但美国公民却有可能在国际刑事法庭缔约国境内活动,法庭最后还是可能会不经美国政府同意就对美国公民行使审判权。美国官员认为,在美国政府不是缔约方的情况下,让美国公民在任何地方受这项条约的约束都是不公平的。反对者则指出,如果美国人在国外犯下一般罪行,外国政府有权不经美国政府批准而提起诉讼。如果犯下暴行,那该国政府完全有权力委托国际刑事法庭进行诉讼。此外,美国只要签了这项条约,就可以对任何此类诉讼的进程施加极大的影响。他们还强调指出,尽管美国确实在全球热点地区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但并不是只有美国如此,法国、英国及其它国家在各个冲突地区均驻有部队或人员,他们似乎与法庭并无摩擦。最后一点,即便美国人在别国被起诉,根据该法庭的规定,美国也有权先行起诉。只有在美国拒绝调查的情况下,国际刑事法庭才有资格介入。反对此论点者则认为,如果美国认为指控毫无道理,可能会有充分的理由不去调查。 


  但这次争论的不是非实质性论点,而是权力问题。美国官员展开了施压活动,想迫使签署了该条约的国家专门与美国签署双边协议,允许美国公民在该国的领土上免受国际刑事法庭的审判。在欧洲,这种做法使得美国政府和欧盟发生了冲突,后者警告罗马尼亚和波兰等国家,屈服于美国的压力可能会影响它们欧盟成员国的候补资格。 


  美国威胁说,如果安理会不批准美国所有维和人员永久免受该法庭的审判,它将从波斯尼亚开始,否决所有联合国现有维和任务的例行延期。安理会最后勉强给了美国人一年的豁免权。这不过是一种挽回面子的半拉子解决办法,但安理会表示会每年都延长这一豁免权。看上去美国似乎取得了胜利,但墨西哥大使阿道弗·阿吉拉尔·辛塞尔的发言道出了很多人的心里话,他说:“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这是不对的。”另外一位来自美国最早、最亲密的盟国的大使私下对我说了本章引语中那句话:“美国总是宣扬法制,到头来却总是将自己凌驾于法律之上。” 


  约翰·博尔顿和杰西·赫尔姆斯在本文中已多次出现,他们集中地体现着一种体制上的关键性特征。众所周知,他们两位都是“保守的共和党人”,这一般意味着他们致力于“自由”事业,并且不信任政府。他们将美国看作是世界上最民主的政府形式,坚定地倡导美国的信条,并把美国的力量和生活方式看作最终的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个世界都会向它靠拢。尽管赫尔姆斯在2002年退休前多年在对外关系委员会工作,并担任该委员会的主席,博尔顿也曾在国务院身居高位,但他们坚持对别国政府持怀疑态度,认为它们不如美国政府民主,而且更贪图安逸,他们还认为其它国家都羡慕美国的自由。他们不喜欢联合国或其它国际机构,认为这些机构腐败,缺乏民主,一心只想限制或阻挠美国施展它仁慈的力量。他们绝对相信美国的力量,并把保持美国的绝对霸权和行动自由置于首位。 


  美国政府的三权分立极大地加强了这类观点的影响力。条约必须经过美国参议院批准后才能成为法律,而在参议院对条约投票表决前,必须由对外关系委员会主席将条约列入议事日程并召开听证和辩论会。这位主席可以将某项条约尘封数年而不进行表决,抑或可以坚持要求采取其它一些行动,以作为对某项条约付诸投票表决的交换条件。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总统和大多数国民都支持某项条约或法规,但由于一位位高权重的委员会主席的反对,该条约却得不到通过。这种意识形态上的观点与体制上的权力的结合,是美国常常与整个世界闹别扭的一个原因。 

军火经济  

  美国军国主义的第三个重要方面是经济。美国曾企图把世界主要国家当作自己的准附庸国,它也曾企图控制关键的武器和军事技术。1948年,美国的国防开支为91亿美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6%,这和占国民生产总值一半以上的1945年相比,已经大幅减少了。朝鲜战争的爆发;导致美国的军事预算马上翻了一番。冷战期间,国防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7%,这已经成为一种经验法则。由于美国经济实力庞大,这笔开支的数目也是惊人的——在整个冷战期间,所有军费开支相当于现在的158万亿美元。与苏联最终因军费开支过多而导致经济崩溃不同,美国的经济承受得起这个负担。不过,美国有时总是担心落伍,有时又为可以保护美国免受攻击的不可战胜的武器系统而兴奋,而每一次这样的循环都会促成军费开支的增加。 


  美国的第一次恐慌发生在1954年。当时苏联“五一”阅兵的画面显示,苏联似乎已拥有大批新型轰炸机。这些轰炸机并非源于英国或是美国的设计,而且可以飞至美国本土。事实上,后来有情报表明,苏联仅有为数不多的这种飞机,只不过是在“五一”阅兵时让这些飞机不停地做循环飞行,这样就使飞机的数量看上去好像是无穷无尽似的。当时美国国内对“轰炸机差距”的极度担心使美国压力很大,它一定要生产出更多的B…52来“赶上”苏联。直到1956年U…2间谍飞机第一次飞越苏联上空,才发现这种差距的优势方其实是美国,其后这种压力才消失。但这一事实并没有阻止住总统候选人约翰·F·肯尼迪。在1960年的竞选中,他强调要缩小与苏联之间正在危险地加大的“导弹差距”,建立一支难以摧毁的报复性洲际导弹部队,而这项花费高达3000亿美元。肯尼迪当选后却发现,实际上美苏在导弹方面根本没有差距,可这一事实也未能阻止他拨出几十亿美元的资金来进一步扩大美国的导弹部队。20世纪60年代与70年代的导弹和核弹头军备竞赛,很难说到底是美国还是苏联发起的。 


  20世纪70年代,随着反弹道导弹条约和各种限制核试验措施的出台,形势似乎稳定了一些。但1980年罗纳德·里根的当选又一次使美国开始寻求免受攻击的机会。里根称,当时指导美国核威慑战略的相互确保摧毁的战略方针本身就是疯狂的。自愿接受易受攻击的可能性不是美国人的理念,于是里根提出了耗资500亿美元的战略防御倡议,俗称“星球大战”计划,以研发一种能够将任何射向美国的导弹在其到达之前击落的武器系统。几乎没有几位科学家认为能够造出一个可以有效运转的这种武器系统。但此系统的目标是使美国免受攻击,因而无论是怀疑还是高昂的成本都不成为其问题。冷战结束后,这个项目的研发放慢了脚步,但并没有停下来,而是演变成了现在的国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