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搀住落日 >

第9部分

搀住落日-第9部分

小说: 搀住落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确“提说那事”片刻起,冬裹子便默不作声了,犹如犯起了儿时的“哑巴病”,而且还始终作一副苦不堪言状,直至老校长甩门而去。几日之后,学校召开全体教职员工会,老校长讲着讲着突发无名之火:“我们个别青年男教师,胸无点墨,居然以什么‘业余作者’自居,简直不知天高地厚!刚刚参加工作,就拖来偌大个书柜,装模作样地摆满了书,好像他有多大的学问,恬不知耻!我倒要问你,你那几百本书里,可有几本教学业务书?……”数落到此,众人都晓得了校长所指是谁,人们的目光“唰”地齐扫过来,窘的冬裹子狠不能钻入地缝。此后,老校长逢会必影射冬裹子,搞得我们可怜的冬裹子几被唾沫淹死。

  几个月后,老校长又来到冬裹子寝室。可能是因为看冬裹子被驯老实了,老校长又提“你女同学对你满感冒”的事。冬裹子一听就是火,仿佛当年被大队书记诬陷了,“霍”地跳起,一把“薅”住老校长,犹如老鹰抓小鸡样地把后者“一铁箍腰”紧紧掐住,以膝头拼命狂顶校长的胯裆。“小鸡”先是一句“你大胆!”接着边“嘘嘘”喊疼,边挣扎着“你干啥,有话好说。”冬裹子不作声,全靠膝头“答话”。“好好,我不管你的事了行吧?”老校长在武力面前终于告饶。冬裹子动作放缓,恶狠狠地“教训”道:“以后少害人,少害良家女子!”“行……行……”校长可能出于“识时务者为俊杰”的考虑,手扪着胸口满口答应。

   。。

冬裹子外传(5)
5。“吃香的喝辣的”(“边缘”篇)

  
  二十多个春秋逝去,雄姿英发的农村青年冬裹子即吕华乐,已变成“年近半百万事休”(吕华乐语)的国家公务员,而吕华乐当年被迫发愤自学参加高考的故事,却还被当作传奇在羊洲一带传颂着。一些家长训斥子女,多有一句口头禅:“你看人家华乐哥(叔、大爹、小爷等,因辈份而异),当年那么可怜巴巴的处境,如今这么地‘威骚’‘光鲜’,一年上头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吃香的喝辣的,每月工资一大叠,还出了几本书,势必光宗耀祖,名扬千古!人家的祖坟上也没有冒烟,人家的身后也没的‘大树’,他靠的是什么?是不甘心被压的骨气,是拼命划‘闷桡子’的狠气!”

  师范学校毕业的吕华乐分回了玄洲,被派往羊洲所在的小公社中小学当教师。因不领校长的情,没答应接受校长“亲手”培养的某女教师做妻子,从而深深地“刺伤”了校长的心。自把校长“擂”了一回之后,校长也真的“老实”了一段时日。

  吕华乐再也懒得操心个人问题,一门心思搞创作。在那所学校,半夜三更还没上床睡觉的,仅有两个男人。一个是在孤灯下展卷苦读或笔耕的吕华乐,一个是从严看管着单身青年女教师的矮校长。吕华乐耕读累了,喜欢跑到寝室外边来透透气,望望远,做做操,踱踱步。单身教师的寝室是一排“三角尖”瓦屋,东头住女的,西头住男的。有一回吕华乐正在散步,无意间瞥见东头一间寝室门口,有人似乎爬上凳子在透过门顶上的“望窗”朝屋里窥视。吕华乐浑身一激灵,出于本能快步朝东头奔去。可能是因步子太快太重,惊动了窥视者,那人急忙从凳子上溜下来,转身往更东头的厕所走去,给人一个半夜出来如厕的样子。吕华乐这才辨出,窥视者竟是矮校长!吕华乐“噗哧”一笑,什么都明白了,因为被窥的寝室里住着本校的“校花”。

  此后,吕华乐的作品频频见诸《长江文艺》、《芳草》、《布谷鸟》、《湖北日报》副刊,校长不仅不再讥讽吕华乐“不务正业”、“沽名钓誉”,而且时不时给华乐“戴戴高帽子”,赞赏华乐是个“有才华有抱负的青年”,还一本正经地号召教师们“向吕华乐学习”。吕华乐深知,校长还是那位“满肚子坏水的矮子”,人家“隔心近着呢”,只是,哈,只是自己“守口如瓶”才换来了对方的“一理一答”,“亲家母的茶么”。由此,吕华乐看见了自己“光明就在前头”,有什么“光明”比顶头上司与自己形成了默契,相互间“高抬贵手”而带来的“前程”更亮堂呢!果然,因文学创作成绩突出,在新任文化局长的竭力运作下,组织部调吕华乐到县文化局工作顺利得很,矮校长在接到调令的当天,即亲自将调令送到吕华乐手中。校长脸上写着“脱祸求财”,吕华乐又笑了,还特地将校长那有如泥鳅的小手使劲捏了一把。这一捏,两人再说一句话都是多余的啦。

  吕华乐没想到,局长把他“费神淘力”地调到局里来,却并未让他进局创作组,从事他梦寐以求的“专业创作”,而是安排在局办公室当秘书。这都不说,最要命的是吕华乐所在的人秘股压根儿就没有什么“股长”、“副股长”,股长、副股长、秘书,都是他吕华乐。也写文章,但不是文学作品,而是计划、报告、请示、总结、领导讲话、典型调查等“千文一面、呆板啰嗦”的公文。吕华乐后悔了,因为夜深人静后还搞不成创作,公文材料简直像愚公移山难以穷尽,有时好不容易腾出了身子,坐到案前时,心里却都是公文材料在翻腾,很难进入文学创作的境界。

  可为报局长的知遇之恩,吕华乐还不能由着自己的心性走,他必须继续把秘书做下去,并且只能做好。心想搞不成创作,在文化局闻点“文化味”,对将来的创作还是有益处的。就指望把工作做好做出优异成绩后,局长自然会提拔他的。而一旦提至股长或副局长的高位,便不会再这么忙啦。然而,吕华乐未免太书生气了,人家局长信奉“万丈高楼从地起”的用人哲学,干过三年秘书后,才把吕华乐安了个副股长的帽帽儿,但仍如此前,必须全权负责人秘股的工作。在副股长位上又干了三年,才把他头上的“副”字给扒拉掉。而我们可怜的吕华乐,此时已三十有二啦。

  真正如老家人所说“吃香的喝辣的”,是从他过“三十六岁大结巴”那一年开始的。当了两年人秘股长,局长也将要退居二线了。局长毕竟是个正派且有“良心”的文人,从自己即将到来的“晚景”,联想到他亲手“栽培”的吕华乐仕途的“紧迫”,他趁“还能说话”时把吕华乐“给推了上去”。吕华乐被县委下派到产棉大镇玛瑙镇当上“科技副镇长”,任满一届后,顺理成章地回到文化局,当上党委副书记、副局长。

  “吕华乐局长”这才“捡起旧家业,操起文学创作的老本行”。借用他自己的说法,是做起了“边缘人”。在官场,他是“文人”,而在文坛,他又是“官员”,真惬意啊。很快便有“著作”面世,一本名为《抢救我们的后花园》的散文集一炮打响,地区的《高州日报》、省里的《江南日报》都刊发了名家对他集子的评论。华乐一发而不可收,翌年接着出版了又一本散文集《不为人知的底层老百姓》,又是好评如潮。这样一来,在甘阳县这么一个小地方,文联主席的高位不给“著名作家”吕华乐坐似乎太没道理啦,呵呵,吕华乐的脑壳上便又多了一顶“甘阳市文联主席”的耀眼帽帽儿。

  当年的“焖木络子”冬裹子,如今“长”成名扬乡里的“吕局长、吕主席”啦。作为一个“生不逢时”、“背后没有一棵树”且屡遭命运捉弄的农民的儿子,在甘阳这块小地方,他“边缘化”地干起了“平民立场、百姓视角、直面现实、大胆反映”的创作营生。当然,这都是在“八小时以外”,不过,没有“八小时以内”的“官饷”养着,他的创作恐怕也做不成,这就叫“中国特色”啊。

  

车行老屋旁
老屋旁有条大路。打我知事起就存在着,且常有车行其上。关于它的历史,后来我查过县志,县志中并无只字记载,意味着它纯系村民们自修自护的本本色色的村姑样的土路,上不得官府的台面,正如野气的村姑上不了官家的筵席。大路从我老家宅台子下蜿蜒而过,逶迤而去,北起长江码头付家渡,南抵松滋河码头徐家河。说是大路,无非丈把宽,未加任何修饰,只不过在原来乡间小路的基础上,往两旁砍除些荆棘,腾出点庄稼,拓展得宽畅齐整了些。那凸起的部分呢,则铲平了用来填了凹处。地处长江之中一沙洲,路基是纯油砂土,天晴不扬尘,下雨不打滑,属自自然然、原汤原汁的通道哩。

  至今一提起这条大路,我的心里哟,就溢满陈年高梁酒一样的醇香,假若你坐在我面前,阵阵醇香兴许可以飘到你鼻孔里去哩。沉浸于醇香中,脑子里也便特写镜头似地闪现出土道上两条平行的深深的车辙。那永远也走不到一块儿去的两条小沟,是牛拉的木磙子车长年累月在路面上吻成的。上学、放学的路上,若无行车,我们便掏出“珠果子”顺辙滚,拇指、食指夹着珠子用力一弹,珠子可象箭样射出几丈远哩。车辙里可好滚铁环啦,铁环一旦发动、起步,根本不须照管,手持铁勾子随环跑即可,眼呢仍可左顾右盼观风景,步子呢骑着车辙往前就行,铁环嘛,自会顺着车辙向前辘辘滚去,恰如那列车的车轮疾驰在锃亮的铁轨上。那时,洲子上每个生产小队都有两三辆这样的牛拉车,用来运输棉杆、麦秸、麦、豆、棉花、菜籽、西瓜、花生和农家肥。我无论坐在教室里上课,还是在老屋的台子上做作业,抑或在打麦场上疯赶玩耍,一听到那似乎唱了几个世纪的“咿轧——咿轧——咿轧”声,就知道有载着粮棉肥的牛车在大路上奔忙,一股金黄色的喜悦便跃上心头。此时,若在听课,则注意力分外集中,理解记忆能力分外强健;若在作业,则其速度格外快,质量也格外高;若果是在与小伙伴们一起玩“打棒棒”、“打珠裹子”、“陀螺”、“滚铁环”、“板菱角”之类的游戏呢,则其命中率尤为高,赢起来也尤为容易。

  我曾经象伯乐相马似的,仔细琢磨过牛车的组合建构。因为我家老屋台子下的另一侧就是生产小队的牛车屋。每逢农闲,牛下轭,车入库,那麦秸做顶、柳树干做柱梁的牛车屋里,给我们村伢子们带来了多少欢乐呵。在牛车上摔跤打闹,在牛车与牛车间疯赶追逐,在牛车的车梁下捉迷藏,真充满无尽的乐趣哩。可以说,牛车屋成为我们的游乐场,牛车成了我们的朋友。既然是朋友,哪有不熟悉其个性脾气的呢。牛车的构造利用了一些力学原理,牛车的形态则富有谐调美、动态美。人把高的木轱辘圆心一梁相连;梁上承一宽大车架,车架中心向外纵穿一捺形车拱延伸向前;拱端由一根两尺长如大象的腿那么粗的木柱固定,即为车头;车头上有一木把手插入其中,即为车把。车行时,车夫通过车把控制车头,车头驾驭整座牛车。车头起着引导、转向、固定、平衡之作用,实为“驾驶室”。两条牛并肩入轭,一汉子手持牛缰、车把而挥鞭前行在宽展的大路上,十分威风。载起货来,前低后高,前瘦后肥,车头与车架之间一拱相连,如彩虹飞跃一峰一丘间,煞是好看。整套车呢,远远地看起来,就像一只在低头嗅路吻路的长颈鹿,那车头上的车把不正是长颈鹿斜伸的鹿角嘛。

  这种牛车盛行之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