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万历中兴 >

第85部分

万历中兴-第85部分

小说: 万历中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事万万不可!”

    “皇上不可!”

    “皇上圣明!”

    果然阶级立场不同,政治立场就肯定尿不到一个壶里去,张学颜不同于前两者的回答自然引起申时行和王遴两人的转头怒视。

    然而万历才不会理会他们是否赞成或者反对呢,别的事情可以商量,这件事肯定是不可能商量的。

    “明年此事必须贯穿全国所有卫所,即使是偏远苦寒之地亦不可大意,后年全国匠籍同样待遇同样,至于全国民籍。”万历停顿下来想了想,继续说道:“先试点军户和匠户以观成效,民户再议!”

    再议个球啊,再议户部的钱就都没有了!王遴心中悲剧地想到,匠户还好些,在册的匠户人数已经不到两万了,就是一家三个孩子算,也只有六万人的数目而已,但是军户不一样啊,大明的军户可是二百万户啊,一家三个孩子,就是六百万了,若是推广到民户,那还了得,一千万的户口六千万的人口王遴自己都不信,大明现在的粮食那么便宜,医疗条件又好,并且没有避孕措施,一家到底有几个孩子,实在是个难以想象的数字。

    这事情不需要再议,必须禁止,必须反对,绝对不能施行!王遴心中下定决心到。

    “这事情不需要再议,再议个球,我坚决支持!哪个不支持的给我站出来!”李成梁在众人中站了起来,拍着桌子说道。

    再议嘛,当然是大家一起议论了,既然是一起议论,就少不得内阁的大学士和六部的尚书侍郎以及都御使和李成梁和戚继光等人。

    “汝契兄,别激动,莫激动,首辅大人以及诸位也没有谁说要反对不是。”戚继光地拉了拉李成梁,狡猾地说道。

    听了戚继光的话,微闭眼睛的申时行明显眼皮一跳,默然不语,李成梁和戚继光那可以实打实的军户出身,靠着祖上蒙荫当将军起家的,要说对军户有好处的事情,他们不支持那就怪了,更何况他们两个是这里唯二的武将出身,骑马射箭的人物,鬼知道耍起无赖来,对方能够干的出什么事。但是他那么好的态度,可不代表有人和他一样能够沉默。

    “皇上怎么能随意做出如此荒唐的决定!”李成梁的屁股还没有挨到下面的凳子,左都御史赵锦说道。左都御史这种官的职权范围不唯一,但是有一个职能却很让人熟悉,同时又让万历十分恶心,这个职能就是劝谏,说的直白一点,都察院的都御使就是大明言官之首,以找皇帝缺点闻名于世的人物。

    赵锦显然不是那种只会耍嘴皮子的类型,和他的同行们比起来,他其实还是比较有职业道德的那一批,按照原来的历史,他弹劾过张居正,张居正死后抄家又出来给张居正求过情,可以说还是个有原则的人。

    他有没有原则和李成梁有什么关系,该给什么人面子,什么时候给对方面子,李成梁这样的老家伙显然清楚的很,这个赵锦,现在就可以属于他李成梁不需要给面子的人,你若是想知道是谁给李成梁这么大的底气的,还用说吗?当然是万历了。

    看着被嘉靖朝就在朝为官的老人赵锦被打的鼻青脸肿放倒在地上,以申时行为首的众多文官纷纷站起身来向后退了退,离在场的唯二的武将保持点距离。

    “王大人,你刚才可是说因为户部缺钱,莫非是也反对?”李成梁将头转向户部尚书王遴,后者明显被李成梁的气息吓得脸色发青。

    眼睛瞟了瞟口吐白沫倒在地上的赵锦,王遴猛烈地摇了摇头,他是文官不错,但他不是嘴贱的言官,犯不着为了和对方辩嘴被暴打一顿。“今年户部的银子都已经立了项,确实没了多少银子,但是明年肯定有。”

    “申大人,我看这事不用议了,大家都同意了。”听了王遴的话,李成梁大大咧咧地做了下来说道。“再说了,这事皇上的命令,那可是皇上的圣旨,咱们哪有不遵从的道理,老戚,你说是不?”

    “那是肯定,我老戚可是忠于皇上,忠于大明的!”拍了拍自己的胸口,戚继光说道。

    这两个人平时并不怎么对付,今天竟然搞得跟铁哥们似得,申时行面无表情地看着演双簧的二人,知道无论如何今天这个决定自己和整个内阁方面是必须要同意了。

    甭管自己如何的制止,大明万历朝的现实就是武人的地位不断的崛起,正在逐渐的向英宗土木堡之变前的那帮家伙们靠拢了。



第139章 补偿或者福利

    即使王遴说不出大明现如今有多少人口,万历也能猜得到,当然不可能像利玛窦所说的那样,十个人就有九个是不用缴税的黑户,倘若真的如此,算下来就真的是六万万的人口了,

    这个数字自然是不可能,除非万历现在搞一个英雄母亲计划,生个孩子朝廷就补助一定的银子,估计等到自己五六十岁的时候,大明的人口会成长到一个恐怖的数字。

    大明现如今的人口大概会有两万万人,也就是两亿人左右,按照后世一些人估计的数字,在原本的历史上,虽然明朝官方统计的数字是六千万,但实际的估测,大明万历年间的人口,很可能达到了一亿五千万左右,万历比历史上更早的引进了红薯等植物,虽然口感差了点,但是还是能对人口增长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的,因此,现如今的大明人口能有两亿是没问题的。

    两亿的人口,大明担负不起所有人的义务教育的资金吗?倘若户部尚书王遴给自己这么一个理由,万历肯定嗤之以鼻,户部每年几千万两银子的进项,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不停的增加,估计在万历二十年能达到一年一亿两的收入了,这么庞大的财政收入,倘若不能支付的起全民义务教育的费用,万历这个皇帝干脆一头撞死算了,当然在撞死之前,肯定还要要了王遴这个户部尚书的老命。

    即使如此,万历也不打算现在就搞出一个全民义务教育的东西,因为还没有那个必要,并且,大明的民户阶层,还并没有形成一个为朝廷尽义务的阶级。当然,这个所尽的义务,肯定是相对于军户和匠户而言的,毕竟即使是民户,同样是要有缴税的义务的。

    但这种义务和军户和匠户比起来,就略微显得不值得一提了,大明的军户和匠户,是父传子,子传孙的职业,父辈是军户,世世代代都是军户,军户有为大明种官田的义务,同样也有服兵役的义务,匠户也是同样,世世代代都是工匠的阶级结构。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明代的军户和匠户身份下贱,尽管有许多人会有这样的误读,但是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例如有人做过统计,明代的庶吉士这个只有一千人左右的群体,民户子弟大约占上六百多人,军户占了三百多人,匠户只有三十多人,但是民户的人口数量却比军户要占得比重要大的多,庶吉士却只比军户多出不到一倍,匠户也是一样道理,倘若是按照比例,那么出出现庶吉士这个集体最多的却是军户,匠户其次,民户反而是最少的。并且,整个大明朝的大学士中李东阳、万安、刘吉、岳正、刘、翟銮、梁储、毛纪、高拱、张居正、沈鲤、赵志皋、王家屏、叶向高、方从哲等人都是军户出身,因此,说军户在的大明说是低贱的群体,是一种不正确的说法。

    当然,说军户制度废弛了确实是真的,嘉靖年间的一帮倭寇就能流窜到南直隶无人能挡,就已经说明,本来为大明提供军事力量的军户阶层,现如今已经没了战斗力,不然戚继光等人也不会选择招募民户中的矿工等作为自己新的士兵主力。

    军户没落了,但那时嘉靖朝的事情,万历可不养闲人,更何况这群闲人本来应该为朝廷提供很大的义务。

    将军户重新成为大明兵制中的主体,但并不是原来的模式,而是先把这个集体变成一种建设兵团,然后赋予这个特殊户籍的人服兵役的义务,而不是直接把这帮人当做士兵使用。

    军官从自己带到天津时的那一批幼官舍人营和殚忠孝义营选择,士兵从军户中抽取,这是万历对于崩坏了的使用方法,从结果上来看,这个做法不错,不把军户当士兵,而是把他们当做入伍征召的新人重新训练确实有一定的效果,两种方式的使用,让本来日益衰落的军户制度,重新有了用处。

    比民户多出部分缴税的责任,并且比民户多出一个服兵役的义务,还要拖家带口的到大明的新开发的地区垦荒,军户的价值无疑是被万历压榨的。

    压榨一个群体,那么自然要给予这个群体足够的利益,或许说万历还是一个较为有良心的统治者,在压榨军户的同时,也在寻找着给予军户补偿的方式,而义务教育的方式,也算是其中之一。

    这种事情优先照顾军户和匠户在万历看来并没有什么不妥,欧洲最先落实施行义务教育的国家是德国,然而,最初这个教育的目的,可不是为了社会培养许多的科学家,而是更优秀的军人和工人。

    大明不是义务兵制,平民不需要服兵役,施行的是军户制,万历把这种制度改为了军户义务兵制度,那么自然福利就要优先照顾军户这个群体了。所有的军户和匠户都有为大明服务的义务,同样享自然要享有接受免费教育的权力,这正是万历的想法。

    万历自觉在补偿军户,当然,实际上,他不明白在自己统治的国家里,军户早在几年前的重新被拾起的时候,就已经不是一个被不看好的群体。

    大明在不断地武力军事扩张的时候,最先获得利益的,就是这些活动在一线和二线的军户们了,自然,军户从和农民无二的群体,再一次成为英宗朝之前那样一个令人羡慕的群体。

    尽管需要为朝廷打仗,可能会战死沙场,但是一家服兵役的人数有一定的限度,强调精兵的万历自然不会要老头子和小孩子这种没有战斗力的士兵,并且士兵也有了自己的服役年限,加上高额的军饷,已经掉到各地的建设兵团们所分的土地,直让一般的民户们都羡慕不已,如同开国之出一样,已经开始有不少人在想办法托人把自己编入军户这个集体了

    就这样,或许万历是打算给被自己压榨的军户一个补偿,但是对于军户们而言,这已经不算是压榨自己的补偿,因为他们或许早期并不情愿,但现如今却只觉得作为一个军户给自己带来的好处了,现如今万历把首个接受义务教育的好处给他们,他们反而不觉得是补偿,而是天上掉下来的福利了。

    只是,并不是所有的军人都因为这个政策而受惠,在许多人乐意的同时,同样有一批大明的退役军人和现役军人在苦恼着。



第140章 募兵怎么办?

    “大帅,当初兄弟们可都是提着脑袋跟着大帅的,那时候东南沿海诸省,有哪个卫所的兵和咱们兄弟一样,倭寇的刀架在兄弟们的脖子上,咱们兄弟有哪个眨过眼!”戚家军的老将朱珏拍了拍自己的胸口说道。

    “当初那帮军户们几千个人打不过他们倭寇几十个,被人家一路打到南京城无人能拦,后来戚帅跟兄弟们保证,咱们义乌的兄弟才出来跟着大帅当兵的,哪一战咱们兄弟不是顶在前面,当年我老朱更是一口气连劈了七个倭寇大气都不喘,大帅你不能说不记得了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