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中国远征军史 >

第5部分

中国远征军史-第5部分

小说: 中国远征军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滇缅公路从中国昆明至缅甸腊戍,全长1146公里,中国境内由中方修筑,缅甸境内由缅方修筑,限一年内完工。1937年11月,国民党政府拨款交云南地方当局督修滇缅公路。从1937年底到1938年2月,修筑工程陆续展开。中国境内路段分昆明至下关和下关至畹町两段。昆明至下关段长434。8公里,为改建工程,下关至畹町段长524。6公里,为新建工程。工程开工后,滇西各县征调各族民工20万人,日夜赶修。到1938年8月,基本建成通车,此后又不断完善。滇缅路工程量十分浩大,共计土方为2000万立方米,石方近200万立方米,永久式桥206座,半永久式桥271座,孔径总长2700多米,石涵洞2196个,水涵洞1114个,铺碎石100多万立方米。
  滇缅公路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修筑的,公路沿线通过横断山脉纵谷区,跨怒江,澜沧江,山高谷深,水流湍急,路线高差达1300多米,地形气候非常复杂。在低温的峡谷,瘴疫流行,多种急性传染病猖獗,来自各地的民工自带食粮衣物,住在树枝搭成的窝棚里,栉风沐雨,风餐露宿,依靠两只手和铁镐,锄头等简单工具,仅用9个月时间就修通了滇缅路。这是我国公路交通史上的一大奇迹,也是举世罕见的。公路修成后,国外舆论界的专家高度评价和赞扬,甚至有人认为滇缅公路工程的艰险可与巴拿马运河相比。为了使这条国际运输线早日建成,成千上万的人含辛茹苦,胼手胝足,工程事故和恶性疟疾使3000多民工、技术人员献出了生命。这条公路的建成,显示了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决心,为我国开辟了一条继华南、西北国际运输线之后的可靠通道。
  1938年12月1日,滇缅公路正式通车。1937年10月,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设立西南进出口物资运输总经理处,对外称兴运公司,最初由广州市长负责,后由宋子良负责。滇缅公路在缅甸腊戍与铁路衔接,南接港口仰光,立即成为中国的重要国际运输动脉。1938年10月,苏联运军用品的几艘货船到达香港,因广州失陷,越南各港又不许中国卸军事用品,只好通知苏联船只移往仰光卸货。12月,宋子文亲自出马从仰光押运第一批军用物质经过腊戍从滇缅公路回到昆明。
  1939年,西南运输处从国外运到大批车辆,滇缅公路缺乏汽车驾驶人员,各地华侨闻讯,纷纷回来报效祖国,从华侨中招募了3000多人为司机或技工。西南运输处机构庞大,职工约2万人,汽车3000多辆。从1939年初至1941年底,西南运输处的主要任务是从仰光运军用物资经滇缅公路至昆明,再由重庆和贵阳运钨砂和猎棕到仰光出口。
  1940年9月,日军占领越南北部,中越公路和滇越铁路被切断,滇缅公路成为唯一的一条国际运输线。盟国援华的大批物资,先由海路运到仰光,再由铁路转运到腊戍,最后经滇缅公路输入昆明、重庆。因此,这条公路的运量激增,沿线行驶的载重汽车昼夜不绝,个别路线每天多达800辆。从1940年起,为了赶运物资,外国及华侨的运输公司也加入滇缅路运输,平均月运送物资达到1万吨以上。
  从畹町至昆明公路长959公里,途中经过横断山脉,跨过怒江,澜沧江,漾濞江,有惠通、功果和漾濞三个大桥。1940年和1941年,日本为切断中国唯一的国际运输线,多次派飞机轰炸惠通和功果两桥,管理公路的员工随炸随修、保持公路畅通。当时滇缅公路的运输原则是尽量先把物资运过功果桥以东,再逐步内运。从1939年11个月中,通过滇缅公路共运入物资27980吨。1940年,运送了61394吨,1941年,运送物资132193吨。到1942年春滇缅公路被切断为止,通过滇缅公路共输入战时各种急需物资达40万2千多吨,其中油类约15万吨,枪械弹药约7万吨,其余为五金、交通器材、医药、机床、发动机等维持国计民生和战时经济的重要物资。在此期间,通过滇缅路输出物资约10万吨。
  随着日本对外侵略扩张步伐的加快,日本与美英在亚太地区的冲突加剧,美英开始增加对华援助。1940年3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宣布,中国可以享受租借法案。从1939~1941年,美国向中国提供4次贷款,共1亿2千万美元,规定以钨砂、锡、桐油偿还。英国也两次向中国提供贷款,共800万英镑。上述贷款多用于购买武器、兵工器材、交通器材,这些物资绝大部分都是通过滇缅公路运入国内。
  滇缅公路建成后,对中国政府维持大后方经济,稳定战场的形势,重整军备,坚持抗战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42年4月,日军占领缅甸,滇缅公路被切断。1945年1月,中美军队缅北反攻告捷,滇缅公路才又通车。不过,此时由于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程已进入战略大反攻时期,日本在中国大陆上也节节败溃,许多以前被日军切断的交通逐渐恢复,因此,滇缅公路的作用和地位已无法与抗战最艰苦的年代相比了。
  三缅甸的基本形势及战略地位
  缅甸是亚洲中南半岛面积最大的国家,自19世纪80年代起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它东北与中国云南省相邻,西北同英属印度交界,东南与泰国和法属印度支那接壤,西南濒临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缅甸各族人民六十多年在英国殖民统治下,深受奴役的痛苦,要求民族独立自由的思想日益增长。但国内的政治形势却非常复杂。英国反对缅甸人民的民族独立运动,蒋介石为首的中国政府也态度暧昧以讨好英国。因此,日本乘机而入,利用缅甸的反动党,该党甘作缅奸,到处进行破坏活动。使缅甸的局势更为动荡。加之缅甸人民普遍仇视英军,遇机即杀,造成当时缅战中情况更加错综复杂,危机四伏。
  缅甸按山川河流及政治经济情况分为两部分:曼德勒以北为上缅甸,重镇为曼德勒(瓦城),以南为下缅甸,重镇为仰光。上缅甸西有那加山脉,中为明克山脉,东有逢隆山,与泰国毗连者为登劳山脉。全境三条主要河流,即伊洛瓦底江、色当河(亦称西当河或锡当河)、萨尔温江,南北贯通全境;铁路公路南北贯通,并与我滇缅路相衔接。瓦城为上缅甸政治中心,握交通之枢纽,扼水陆之总汇,为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其东,汤彭山脉与登劳山脉间密林丛生,为现代反侵略战争进行游击战的最好根据地。
  下缅甸以仰光为咽喉,为新兴的商港,有现代化的港口设备,为中国抗战物资供应的最后一个国际海港,也是中国远征军必争的要地。胡康河地区,包括那加山以东大洛盆地及新平阳盆地、都是原始森林,古木参天,不见天日,中国历来称为野人山。其中,河流交错,雨季泛滥,水势汹涌,舟船难通,但到了旱季,河川变为通道,除亲敦河外,一般都可徒步通行。
  中印缅交界的气候,可分为雨旱两季,自5月下旬起至10月间为雨季,阴雨连绵,天气较凉,潮湿极重,蚊虫、蚂蝗很多,瘴气特甚。10月以后至次年5月中旬前为旱季,天气多风,极少下雨,12月间风势较大,1月以后逐渐转势,经常在华氏120度左右。
  总起说来,缅甸形势是口小、肚大、尾巴尖。仰光为全缅门户,同古、普罗美都是要隘,瓦城为四战之地,八莫、密支那为最后屏障,而棠吉、梅苗又为腊戍的屏障。屏障一失,不仅缅甸自身无以立足,中缅边境物资汇集的腊戍、畹町也就危险了。
  第一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亚太局势
  第三节日本的“大陆政策”和亚洲战略
  日本和中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有近2000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助进。然而,到了近代,历史悠久的中国逐渐衰落,日本却因明治维新飞跃崛起,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并逐步走上以对外扩张为主的军国主义道路,左右和影响着近代亚洲历史的发展进程。
  一“大陆政策”的酝酿和实施过程
  自1868年明治维新初期起,到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止,70余年间,随着天皇制的建立,日本军国主义不遗余力地推行以灭亡中国为首要目标,进而吞并亚洲,征服世界的大陆政策。按其时间顺序,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明治维新初期到20世纪初期。在这一时期,日本的基本策略是:一面鼓吹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思想,一面推行“耀皇威于海外'注:井上靖、铃木正四:《日本近代史》,商务印书馆1959年12月版。'”的大陆政策。从入侵台湾、朝鲜入手,逐步染指中国大陆。
  1840年天保改革后,经过28年“军事现代化”的低层次改革'注:吉田茂:《激荡的百年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年版,第17~18页。',使日本出现了一批较为成熟的武士改革派,他们于1868年用武力推翻幕府统治,夺取政权,开始全面的资本主义改变。明治天皇即位后,日本的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军事、政治等得到迅速发展,国力、军力逐渐强大,但其发展受到原料和市场的限制,民族沙文主义情绪恶性膨胀,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愈来愈强。明治天皇综合许多野心家的侵略主张,初步制定出“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中国全土,(以后则征服东南、征服世界)”的大陆政策'注:张寄谦:《中国通史·近代部分》第18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万峰:《日本近代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204页。'。可以看出,“大陆政策”就是用武力向朝鲜和中国进行侵略和扩张。
  1870年,以后田白茅为代表的军国主义者前倡“征韩论”,把满清、朝鲜等国视为日本的屏藩,提出:“满清可交(战),朝鲜可伐,吕宋(菲律宾)、台湾唾手可得矣'注:佐田白茅,《向政府建白书》,见《征韩论实相》,引自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一),第117页。'。”1874年5月,以陆军中将西乡隆盛为首的激进派悍然出兵台湾,胁迫清政府于同年10月31日签中日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日北京专条》(也称《中日台事专条》),中国赔银50万两,并将琉球作为日本属国(1879年正式改琉球为冲绳县'注: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第343页。')。之后,日本又于1875年9月制造江华岛事件,迫使朝鲜签订《江华条约》(亦称《日韩条约》),断绝与中国的传统交往,日本在朝享有治外法权,朝鲜开始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注:井上靖:《日本历史——“国史”批判》第223页~224页。'。
  日本对朝鲜的侵略,实际上是对中国的“示威”,也是进攻中国的前奏。为了发动侵华战争,日本进行了整整20年的准备(1874~1894),到1893年,已建有一支近代化陆军常备军6万多,预备军23万和一支排水量达7万多吨的新式海军舰队'注:万峰:《日本近代史》第215页。'。1894年初,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日本借机出兵朝鲜,外相陆奥宗光非常清楚地指出:“借此好题目,或把一度恶化的中日关系重加协调,或终于不能协调,索性促其彻底决裂。”“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急务,为实行此事,可以采取任何手段'注:陆奥宗光:《蹇蹇录》第29,69页。'。”18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