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秦朝当皇子-第47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是扶苏忌惮惹得内史动荡,故而压抑住了影响罢了。
一旦章邯投入扶苏的怀抱,此刻因为反秦势力,因为章邯麾下二十万刑徒军。故而扶苏不会动他,可一旦大战落幕,马放南山的时候。只怕那些清流,那些和赵高一党有刻骨深仇的朝臣,就会汹涌而来,将章邯淹没了吧?
而且,章邯组建骊山刑徒军,大肆用的都是私人。一家子为了报国,都入了军伍,章邯自认私心是没有转国家公器为私念的打算的,可如此,恐怕落入御史台眼中,都要大肆叮咬一番了。
再者,扶苏会是真心接纳吗?
二十万大军,不在扶苏的嫡系掌握之中。而是听命于章邯一己之私人,依着当年扶苏拆分长城军团的打算,恐怕骊山刑徒军就要落了个解兵卸甲的下场吧!
一念及此,章邯忽然有些动摇了起来。
蒯彻心中有些感到焦急,此次一开场就用气势压倒,固然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可这般等下去,恐怕前番的努力就要渐渐被消磨掉了。
不知王上密旨上所言,会不会适得其反啊!
虽然对扶苏的密旨有些半信半疑,可见章邯眉毛微皱,蒯彻知道,能否扭转章邯归顺的决心,就差最后一把火了。
定住心神,蒯彻道:“这里,有一封王上密旨,请少府过目!”
“哦?”被打断了沉思,章邯瞥了一眼蒯彻,结果明黄色锦帛制成的密旨,看着上面的话语,神色渐渐放松:“军功爵为不更者,家属尽数复为平民。战闭,裁军十二万,立天下府兵!”
“如此章邯就安心了!”章邯心中暗自念叨着,多日来,脑中紧紧绷着的弦一下子放松了下来。激动之余,差点对着圣旨纳头便拜,宣布归附扶苏。
可恰此时,忽然帐外亲卫来报:“大帅,长史求见!
章邯和蒯彻都是一愣,旋即都恢复了过来。军中长史,只有一人,那边是出使咸阳的司马欣!
同样,也是章邯的心腹谋臣,掌管军中后勤补给之事。
对于蒯彻而言,这个名字更是在特科送来的情报之中,有过着重描绘。此子,来意不善啊!
蒯彻虽然有心继续深究,可章邯听闻司马欣求见,却没有继续选择谈判下去。见此,蒯彻淡然一笑,任由章邯的亲卫头领带自己去了住宿的地方。
蒯彻刚走出去没多久,一个深色疲惫,眼眸深处藏着哀伤的戎装男子便入了帅帐。
这中年男子,赫然便是军中离去数月,入咸阳寻求赵高谅解的司马欣。
司马欣一入帐中,便是大败,请罪道:“末将入咸阳,空耗数月,却一点头绪也没有寻到。而今更是仓皇逃回军营,徒费军需而无寸进,如此渎职,请大帅责罚,以儆效尤!”
原本见了这司马欣仓皇而归,章邯心中稍稍也有些芥蒂,这么一个有能力的人,在咸阳那般多的风潮之中,竟是一点利益也没有为骊山军捞到,章邯要说没有质疑,那是不可能的。
谁都知道,大危险必有大机遇。咸阳虽说风潮迭生,政变数次发生。可里头,也是藏着泼天机遇的。就看你有没有这胆色去寻罢了!
显然,看司马欣眼前这状态,危险恐怕躲都没躲开。这机遇呢,却是一点都没捞着。故而,章邯心中真是有些不喜的。但处于爱才之心,所以依旧亲信如故。
而今,见司马欣开头第一句话就是请罪,章邯心中芥蒂稍稍融化,笑道:“何故如此,何故如此?京中那般风险,能能安然回来,就已经极好了!”
司马欣听了此言,心中提着的心一下子就放松了下来。可稍待,又有些后悔起来,看着这一手将自己提拔起来的将军,自己难道
话说司马欣一路回来,当真是不易。听闻项梁丧命,在咸阳的司马欣立马便感觉自己肩上这人情是怎么,也难以还清了。果然,稍待,范增便提出了要司马欣回秦军帐内作为策应,甚至,说服章邯联合楚军,对阵扶苏。
这对于范增来说,是难以拒绝的事情。
毕竟,范增冒着天大的危险,入咸阳营救司马欣。再加上项梁,竟是死在了章邯的手中。于是这份救命之恩,就立马沉重了起来。司马欣喉中再三酝酿,那拒绝的话还是没有说出。
于是司马欣面对扶苏的传召,竟是连夜逃离了咸阳。
而对外则是宣称,自己怎么也没见到咸阳的当权高官,而且一套编织好声称扶苏颇为敌视章邯的谎言也由此准备好了。最终,事情在司马欣口中,便成了自己千辛万苦,躲过了咸阳各方面的打击。带出了扶苏意图伪装招降章邯,最后骤然拆分大军的阴谋!
而其后,司马欣在范增的指导之下,你增我减,制作出了一份招降骊山军的计划表。
当年召集骊山刑徒,大半是六国之人。而楚国人数最多,故而骊山刑徒军中,也有不少楚人。在军心基础之上,若不是大秦正规军的廉耻观念拦着,恐怕不少人还真决定投靠先前还在打生打死的楚国!
而今司马欣一番极富技巧性地谎言说了出来,章邯对先前投靠扶苏的决定骤然动摇了起来。
见章邯脸上闪现纠结痛苦的表情,司马欣暗自躬身退出了帅帐,章邯不知道的是,此刻司马欣放在背后的双手已经是湿热一片,背上已是冷汗连连。
第十二章:群雄骚动章邯忧(下)
【二更完毕】
“本将宣布,正式和邯郸行营联手,共灭赵国!目标,巨鹿!”翌日,章邯正式召来众将,介绍南来的蒯彻。Www;开头第一句话,便让整个堂内变得落针可闻。
齐刷刷的,目光都是看向蒯彻。
听到章邯同意联合大军,剿灭六国余孽,蒯彻心中大石落下了一半。可转而,却是忽然变色。怔怔看着章邯,期待着章邯将原定正式宣布归顺扶苏的话语说出。
却不料,章邯竟是闷声不言,一点也不去做声。
见此,蒯彻脸色突然沉了下来。
但帐内军将目光齐刷刷地看了过来,蒯彻根本不能发作。只好闷声应下,道:“将军高义,我自当原原本本告之于于王上!”
一干帐内将官都是面上喜色连连,除了一部分将官神色诡谲外。整个帐内都是一片欢喜,毕竟,北面邯郸大营不动则已,一动,到时候牵连得扶苏全面出手,纵然骊山军强悍。可面对六国余孽尚可,面对天下闻名的百战精兵,一干将官还真没有多大胜算。
再说了,毕竟是大秦臣民。内战不休有个什么意思,对付六国余孽,杀敌夺军功,心中俯仰无愧,名正言顺,那才是男儿做的事情!对上拥有大义名分的扶苏,不仅吃力不讨好,极可能还要连累了在骊山的家属,何苦来哉?
于是,帐内一片欢喜之色,朝着蒯彻,也颇多刻意结交起来。
对此,蒯彻心中极是欢喜,又是郁闷。
都道章邯是个老实人,是个只知打仗,不知面冷心黑玩政治的纯粹军人。可今日蒯彻见了,对此都要破口大骂了。
这章邯,分明就是把自己一方的鱼饵全部吃了,钩子,却是原物奉还吐了出来!军功薄拿了过去,大模大样地名字写了。竟是丝毫不提宣誓效忠扶苏的事情,只谈进攻赵国!
一个赵国,不过是当年被蒯彻所灭的武臣伪赵王建立的玩意罢了。虽说蒯彻是沾了扶苏的光,有了三营亲卫可用。但毕竟,扎扎实实的灭国之功。
王上的承诺,帝国的善意,还有灭除后顾之忧的保障,竟然到最后只是换了一个让章邯联手去消灭一个手下败将,蒯彻这,心中哪里能好受得了?
故此,蒯彻闷声一言,明着自然是要将章邯剿灭六国欲孽的功劳告诉扶苏,可暗里,也是在提醒,章邯啊,我蒯彻要将你这不要脸的举动打小报告了!
章邯神色不变,似乎对蒯彻的怨念全然不顾。
司马欣给出的情报和蒯彻显示的,出入着实有些大。几番思量,章邯还是不敢轻率地将这些兵马就这么交给了中枢。扶苏虽然名声不错,可关系到二十万儿郎生里来死里去的未来,他决不能有半点轻忽!
故而,章邯需要一场战斗,一场并肩的战斗来检验中枢的诚意。来试探帝国对章邯这支大军的真正态度。
虽说当年盛传的扶苏肆意打压长城军团旧将的传言,后来证实是王离编纂。可章邯却认为,无风不起浪。长城军团后来的确是被扶苏鲸吞了过去,指不定扶苏这位对大军团历来抱有猜疑的帝王,还真是不会待见章邯!
待众将撤离,蒯彻自然要发挥一代说客的本事。拿出了外交家的精神,试图扭转章邯的观感。
虽说昨晚蒯彻不知道章邯帅帐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可蒯彻根据各种情报,倒也明白,十有**就是那司马欣的缘故。虽然知道,但疏不间亲,更何况蒯彻此前和章邯还是潜在敌人。
于是看着司马欣每每跳出来插嘴,和蒯彻相斗,唇枪舌剑,虽是最后叫蒯彻占了上风,可饶是如此,章邯的神情越发坚定,**是再难改变了!
事已至此,蒯彻只好将消息一路急传入咸阳,教扶苏得知这谈判的情况。毕竟,章邯转而只肯进行军事上的联合,这让蒯彻也很是无奈。
一边等待着咸阳中枢的汇报,一边,两边也在洽谈着军事合作的具体细节。
此次,蒯彻就不再是孤家寡人,单打独斗了。
叫来了一干属官,蒯彻群策群力,两方又是一番唇枪舌剑,最终在谈判桌上将一个个条款仔细敲定。
此次,邯郸行营和骊山军的合作,目标就是剿灭赵国。至于闭关自守,进攻难度稍大的齐国,最后被蒯彻否决。齐国虽然临济一战受损颇重,可齐国内部的紧密程度远超各国,进攻或许不成,防守,却是要耗费秦军极大力量的。
再者,齐国地处的位置十分关键。
楚军北上不多远就能救援齐国,项氏和田氏矛盾再大,面对大秦这个敌人,也会路线一致,来一场抗秦救齐。至于燕赵,那距离同样也不远。
故而,大秦的战略情况。就是面对六国反秦势力的一个放大版的长蛇阵。
楚国是蛇头,加蛇七寸,齐国是蛇腹,燕国赵国是蛇尾。
若是六国联动,彼此协调。除非秦军全体出击,不然,进攻楚国这个蛇头就要面临燕赵蛇尾的狠狠一抽打。当然,实际上,楚国和燕赵的联系很差,当年张楚好歹占据了一个天下诸侯尽是我家的名分,约束起来还有些力量。
而今的项氏,纯粹就是楚人自己在玩。联动不了天下,故而才会出现东阿一战后,齐国后退收缩。临济一战,燕赵更是连出手都没有出手。这未必仅仅是因为蒯彻在邯郸行营的缘故!
所以,在实际操作的情况之中。面对完全是新起的楚国项氏,章邯可以全力进攻,而不用太过担心六国会集体出动。
就是进攻燕赵,齐国也未必会动。
可一旦进攻了齐国,燕赵、楚,那都会齐齐发动。
处在蛇腹这个位置,那就是蛇头会过来咬你,蛇尾会过来抽你,蛇腹自己也会拼命地缠死你。
故而,再加一个作战任务,蒯彻就不干了。扩大了战争规模,就不是邯郸行营可以控制的了。他手下兵马毕竟只有五万,一旦楚国加入,就需要扶苏迅速解三川郡的问题,楚兵从西线将楚国扯住。
要知道,当年为了攻灭楚国。秦国可是将国中甲士尽数发出,从咸阳,从巴蜀到前线的粮车数万,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