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帝国雄兵 >

第108部分

帝国雄兵-第108部分

小说: 帝国雄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首温柔深沉的钢琴小提琴协奏“克莱门采小夜曲”油然在耳边响起



她依偎着那个送日记前来的光头军人,抿着嘴,两眼直直地射过来,钻石般闪闪发光。



一幕当年荒沟野岭陇海线上闷罐车厢里雪雪和中亚“泥布拖地”紧紧依偎在一起的形象,怵然出现在眼前



“我的夜莺,小夜莺,歌声嘹亮的小夜莺——今夜你又要飞向哪里?整夜里你在哪儿歌唱”



那是铁列克提战斗时热血的歌声!是天山小木屋凄怆的歌声!是人类渴盼爱与被爱的歌声!



她已经爱上了比以前成熟多了!



李沪生耳边响起一个甜甜的声音:“斌斌没有死,他还在西藏!”一个穿着宽大军装的小姑娘跃入眼帘——嘟嘟嘴的卡尔梅克小公主娜塔莎!



我们所有的军人都没有死,他们永远在祖国的哨位上!



李沪生眼圈红着——



那个前来送日记的青年军人,头上还缠着血染的绷带!



“你是曾大军的弟弟——亚军!?”



“小兵!?”





对于1969—1976年那些年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由于时过境迁,今天许多当事人的回忆也许很难还原历史真实,因为他们的职务地位等原因,不足以让他们了解事件的全貌;此外,政治上的考虑仍然存在,而且许多细节涉及国家秘密一些人言之凿凿,只是部分真相——而部分真相,多半也就是假象;一些人为的神话臆想大行其道。



——时光已经转入了2010年,祖国已经跨入了新世纪!军刊编辑部也已扩编为当代军史征集研究部,老中青三代编辑济济一堂!

现在军史编辑部要做的,就是去伪存真,达到真实性的甄别和确认!





“李沪生是老连队出来的,而日记里又没有他的一点痕迹?嗨”一声叹息!话题又绕到李沪生的真伪上来了。

“我以前说过几遍了,他是侦察员,不希望在日记里出现自己的名字”那位坚持“真实论”的编辑言之凿凿。

“40多年过去了,无从对证,传奇啊呵呵。”一位老编辑拍拍两腿,失望地摇摇头。



“不管怎么说,都是上一世纪的精神遗产了!”一个中年编辑发表不同意见,他就是上篇提到的年轻小编辑、当年李沪生案主审官的儿子,看来了解的情况多一些啊,呵呵。

“”



“你们看,这里有一首不完整的诗,据说是李沪生做过的唯一的一首,但是只有上半阙。据说当年审查他时,被做为证据——因为他凡事爱穷根究底,发起了‘幻觉’事件,后来被抽走当了侦察员诗歌的下半阙,在另一个人手中,好像古代兵符一样,必须两半段合在一起,才能‘发兵’他们有一个完整的文学构思”

中年女编辑翻到了日记的一页,核对了自己的采访本,大胆地把故事向前推进一步。



“启明星



地獄裏一滴清涼的露水

——是何等甘甜呀!

你美丽不在启动了时针

你曾混同于普通的星星” ①





“这首诗也在日记中吗?”好奇的发问声。



“是啊,在这里,孙悟空变庙宇竖尾巴旗杆,李沪生露出了马脚”



“这里还有‘闵斌斌’的名字啊”有人在翻看日记。



“实际上,从一开始,当局就在寻找这首诗的下半段”女编辑继续说。



“怪不得‘卡尔梅克小公主’把五班长当成闵斌斌了。”几个小编辑豁然顿悟。



“当局又是怎么知道的呢?”部主任皱眉摆摆手,看着女编辑。



“这就又牵涉到吕小诗了!”



“哦?”编辑部里一片热闹,注意力都被集中过来了。



“吕小诗原先下放在安徽大别山岳寨小铺3队的时候,就喜欢写作。李沪生1969年到岳寨接兵,两人认识了。吕小诗当时才下放,不够当兵条件。李沪生很喜欢他,就把他名字记下了,还给他念了自己写的半截诗他就记在日记里了,这就是后来的《闵斌斌日记》1970年曾大军接兵,当时在河源公社的硫,也就是斌斌,参了军,在安庆上船后,就把诗歌给曾大军看了曾大军曾经对出了诗歌的下半阙”

“后来吕小诗把自己的日记给接兵干部王主任看了”



“这本来只是一种文学现象,可是在那个杯弓蛇影的封闭时代,却被认为是‘政治问题’王主任敏感地发现诗歌只有上半截,下半阙一定藏有真正的思想于是对李沪生的‘追查’开始了甚至1969年安排他和部队长一起赴中苏边境哈萨克斯坦侦查,都有让部队长监视‘侦破’他的意思,只不过部队长并没有按照上级的意图去做”



“当局的目的,是要追查诗歌下半阙的作者,那才是真正的‘夜莺’!”



“你是说——我军的——‘红夜莺’!?”

“他是…?”一个编辑试探地插了句嘴,她的话被打断了。



“其实,他们是有以文学为突破口,改造中国社会精神的政治理想”



沉默,都把目光对准了说话的女编辑。



“可惜”

鸦雀无声。



“故事的所有主人公,无一例外,最后都献身疆场把青春和热血献给了保卫祖国西北、西南边疆的事业!”

“金戈铁马,边霜角号!

——马革裹尸,战死疆场!”女编辑像在舞台上一样造型立像,表示虔敬。



“像汉唐雄兵一样!”缅怀、崇敬的赞叹声传来。



静默了一会,编辑部突然爆发出嘈杂的人声。

“以文学改造社会啊!”一个年轻编辑说。



“文学永远应该是心灵的指南!”

“文学已经堕落了!”

编辑部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不要争了,言归正传!”部主任,那位50年代的老同志、当年亲手接下并第一个目睹“日记”的的军刊主编,两手一挥,摆平了风波:“还是谈谈这个传奇本身吧!”他手里拈着厚厚的一本手写稿“著作”,一位前线军人的创作——就在那个光头军人送来血染的《兵士日记》后不久,一部传奇悄悄诞生了。

“全部叙述是温柔敦厚的,合乎——‘美是理想的生活’的美学原则的”话题一下子转回来了。



“不过作品也挺玄乎的,不好懂啊——”议论纷起。

“主题思想是什么呢?”一声疑问!



“这个?”

“搞了半天,讲侦察员侦破所谓潜伏敌特是假,它的真实用意是?”军史编辑部陷入了谜团。

“红夜莺…与三角琴?”

“一只可爱鸟?”

“挺好玩的,是讲三角恋爱的!嘻嘻嘻”几个实习女生交头接耳。



“一个疯癫人申冤记神秘日记守护人不屈之神?”有人在扳手指头。



“主题隐藏得真深啊!”还是那个中年女编辑正了正鼻梁上的眼镜。



“申冤、赎罪、受难、献身、拯救、复活

“第11部 英雄虎胆此刻,一骑黑影,正在千里奔袭,向西藏高原驰来”

有人在小声阅读故事中间部份。



“隐形人?!”一个编辑大叫了一声。

屋子里一下静下来了,天空中仿佛传来了马蹄声。



战马在嘶鸣有刀光劈闪,枪声传来



一个浑身是血的英雄战士,风驰电掣,两眼如炬,扬剑大喊:“赎罪——拯救!”一团烈火从头顶轰然而过



“啊呀,我看到他来了——‘千里马’?!”一个年轻编辑惊骇捂嘴。



一片惊愕,都抬起头来看天花板,吊灯在摇晃。



“李李沪生复活了吗?”一个声音怯怯的,牙关颤抖起来。



编辑们面面相觑,顿时紧张起来。



“呵呵,传奇不完整。”还是那个“泼凉水”的老编辑,苦笑了两声,他觉得和这帮小青年在一起谈军史,简直是鸡同鸭讲。大家的目光一起被吸引过来了,他就是上篇提到的那个中年编辑,也是50年代的老同志了,不仅是文编的老手,而且还是熟諳我军当代战斗历程的故事大王!

“你们想一想,还有一个关键情节也只是开了个头。这个情节没有解决,传奇也只写成了一半!嗨”长叹一声,呵呵,姜还是老的辣啊!



“是啊,故事还没有讲完啊”一个青年男编辑突然醒悟过来,指着笔记本上摘抄的一句话:“你们看这里尤恩还是不服气,养精蓄锐,准备和蓝盾进行‘第四次对决’他选择了在中国最高国家危机的时候,向西藏发动攻击可就在这时候,蓝盾消失了!”

“中外两个‘夜莺’之间的‘最高对决’吗?!”一个女大学生惊得翻了一下眼珠。

“我这里也有记录在美国中央情报局掌握的资料里,蓝盾是中国军队最有思想也是最年轻的骁将,他坚贞、忠诚,才华绝伦,代表着中国军队的未来希望”另一个女大学生也打开了笔记本。



“蓝盾未来的将星,难道他退缩了?”

“是啊,他‘消失’到哪去了呢?难道也是个‘逃兵’?”一个女孩认真地附和着。



“你们看一个人!?”一个编辑突然望空一指——话一出口,令人毛骨悚然!



办公室里静谧无声,落针可闻。



“李沪生!”还是那个持“怀疑论”的老编辑,揶揄了一声,摇摇头,拍腿,哂笑两声,无可奈何。



“他不是战神,是爱神!”

一位一直孤坐一边,默默无声倾听的年轻实习女大学生,反驳似地瞥了一眼老编辑,傻乎乎地突然冒了一句,用手绢擦眼泪,脸红了。



“我就知道你有私心,会这样说”一个男大学实习生愣头青嗔怪了一句,突然脸上变色,噤声

“你知道什么呀?写战争就是写爱啊!”那个女生抢白一句,抬起脸来,眼睛都直了,手绢落在地上。





一股微凉的风、稍带咸涩的风,吹进了窗户

传来了几个人的轻微脚步声,带着高原冰雪的萧杀和草原的芬芳气息



刚才是有几个声音在这里讲话,可现在,只有一本鲜血染红的日记,平静地摊开,静躺在编辑部一片惊讶目光的会客桌上。



“我刚才好像看到他来过了…”一个声音颤颤地发出,在说到“他”的时候加重了语气。

“你怎么知道是他?鬼魂吧?”一个编辑胆怯地回了一句。



“他面若冠玉,红唇白齿,从流泉鲜花的雪山走来”前面说话的那个编辑忙不迭翻开采访札记小声念起来。



“不要说话,嘘!——他又来了!”有人说。



“一双眼睛有着中国男子少有的美丽、纯净和温柔”小声地翻读着“传奇”。



“我们是在这里得到爱情的——

——也在这里把生命交给你”轻声的、深情的诗歌正在传来



噤若寒蝉。



“好像是小兵在讲故事”几个编辑头凑在一起,小声嘀咕。



“1976年4月的一天,中印边境东段,土伦山口,处在最危险的千钧一刻”



雪花飘飘,阴霾满天,长空电裂闪闪



“吕小诗当新兵时曾偷偷爬上去看过的那一片雪岭吗?”疑问的声音。

“发生了什么!?”惊惧。



炮声隆隆,枪声大作



编辑部的新老编辑们屏息凝神,一起坐在一座大型显示屏幕前——



传来了画外音——



“战争在逼近——”



“那天早晨的启明星特别亮”



注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