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雄兵-第1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他要么持有的根本就是一本空白日记,要么”一个声音战兢兢地说。
…
在重遇央金,了解五班长出走原由及与央金关系、让央金对证那本日记之后,对日记的真实性重新审视,李沪生发现了整个故事的内核,就是——有人自始至终在追踪这本日记而且,这应该是从中苏边境侦探之前就开始的故事这才是真实的小说。
一种真相可能是:李沪生从赵忠诚手中得到的日记,和五班长牺牲前留下的日记不是同一本日记,李沪生从赵忠诚手中得到的日记,在西去新疆火车上被蓝盾“盗走”从此去向不明而他在铁列克提战役中得到五班长日记后随即重伤昏迷送医抢救等到他恢复后看到的已经是另一本日记。
蓝盾第一次得到的日记确实记载了部队长和西域“神秘人物”的活动联系,这本日记后来落到红盾手中,成为判定“一个罪深恶极、对我国带来极大危害的潜伏特务、非常凶险的敌人”存在的依据,据而演出了部队长被派出侦破击杀,而实则“一箭双雕”、及后来中亚敌人“反间计”、“碟中谍”等一系列戏剧——换句话说,是那本日记导致了1969年西域重大侦查活动。
读者一定记得在《热核战》下一章开始,在中苏哈萨克斯坦边境,界碑、小石棱处,两人在越界之前,部队长对李沪生说过的那番苛责的话以部队长的经验老道,立刻察觉到日记遗失的严重性,几乎同时意识到在追捕“越境敌特”的同时,一张更隐秘的大网正在向自己张来
…
而李沪生则完全不知情,他对西域行动目的不知情,而且,甚至连他自己被派往监视部队长的安排,也茫然无知:然而,正是因为他一片纯真、童心,以及他的诚实度和忠诚度,使他“天然”地很好地完成了监视部队长的“任务”,这就是后来他在合肥家中应要求所写的从头到尾、原原本本、巨细不遗地记录反映了哈萨克斯坦之行的材料——
奇妙的是,李沪生并没有止步在这里——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理性精神继续支配着他同样因为他一片纯真,青春童心,以及他的诚实度和忠诚度一种执著“真实”的激情,促使他毅然决然抛弃自己的一切,甚至离开心爱人,在身体尚未完全复原仍需疗养的情况下,单枪匹马,不远万里,赤手空拳,开始了西行侦破——拯救行动!
这时候,我们已经清楚看到了一个侦察员理性思维的全部内涵:良心、诚实以及最重要的——对真实的最高忠诚!
而这实际上,也是现代中国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他落入了红盾的圈套!让他继续西域的行动,正是红盾设计的,而他义无反顾地独立西行,正是红盾需要的!因为他内心一直在追问的日记的来源,正是红盾苦思冥索而不得其解的!
…
另一种真相可能是:李沪生从赵忠诚手中得到的日记,和五班长牺牲前留下的日记确是同一本日记。李沪生惦记着这本日记,部队长“逼令”他找回这本日记,所以当他从牺牲前的五班长手中重新得到日记时,他确实兴奋异常可是,铁列克提事件中他严重负伤,住转院回合肥一年多后,重新翻阅日记时,已经被掉包了这时候,在他手中的所谓“日记”,只不过是一本‘空白日记’
那么,他到合肥后直至从露露家中“偷跑”返回西域开始的所谓阅读日记,呈现在他眼前的,不过是他自己大脑中的全部记忆
而这些“记忆”又不过是他自己真实往事的记录
他一定和日记中的所有人物、事件有过真正的接触
…
一声沉雷从天边传来!
…
“他的真实性?只有百分之50啊”
…
“那么,他到底是不是那个‘红夜莺’?!”
…
这也就是红蓝盾要问的!
…
“他的记忆力如何?”
“1800%”
“惊人!”
“不可思议!”
最后,还有一种真相可能是:确实有一本真实的日记,甚至记录了当年他到大别山革命老区接兵的史实当他和央金就五班长的故事展开交谈,并且从央金的哭诉中隐约听出日记的“出入”,敏感地察觉出一个完整可怕的戏剧过程,猜测出自己正在遭到围捕中,而捕猎者的真实目的并不是部队长、不是高虎声、甚至也不是“子虚乌有”的所谓夜莺,而是这本日记后,他销毁了真实的日记,而置换了一本空白日记
…
红蓝盾专家分析到这时,全都蔫了!
…
他是侦察员!
…
到底真相如何?他现在昏迷中幻觉中睡梦中!
…
红蓝盾为什么一定要找到日记的源头?
…
可能是因为所谓的罪名“苏联主义者”,可能是因为日记中透露了士兵们曾经‘幻觉’过的所谓“计划”、可能是希望探明西藏和新疆两地侦察员的“过往”,可能是因为想查出部队长、高虎声等一批老战士和后来的新兵之间的思想传承但是这一切只不过掩饰了,或者说——道白了一种重大的时代趋向
“现在看起来已经很简单了!”
…
“什么?”
…
“消灭异端!”
“噢”
…
“在那个恐怖的60—70年代,社会笼罩在严酷的禁止邪说、压制异端的血腥空气下人人噤声”
“可奇怪的是,偏偏在这种高压下,产生了高虎声、部队长、‘中亚泥布拖地’等老一辈优秀侦察员和李沪生…日记主人公闵斌斌等这样一批异见者代表了一种崭新的社会生命力”
“他们瞩目的是世界!”
“他们从一片荒芜中升起了目光!”
“他们的忠诚、真诚、诚实的精神照亮了昏睡虚妄的社会,照进了一颗荒谬腐烂中的果核,后者开始异变,一些与中国几千年传承的封闭思想截然不同的、崭新的、远远高于平庸政治的种子,开始在东方亚细亚的山河大地生长起来!”
“中国新兴的独立思想意识!”
“开放的世界观!”
“人类的、人性的和人道主义的
…
“理性思维的、质疑的时代精神!”
…
他们顶着“叛国罪”、“间谍罪”、“伪证罪”等等的罪名,奋不顾身地、义无反顾地献身于这片爱的土地
…
“因为有一只鸟,飞翔在整个西域地区”
“有一只可爱鸟,红夜莺她唱着我们的青春、热烈和爱情”
…
“曾经有一片心灵的土壤是那么的美好”
“是什么?”
…
“50年代!”
“一片和平发展的大好时机丧失了!”
…
让一切用心写的小说都成为好小说吧:“一切都是政治,我们必须使政治超凡脱俗
”
“伟大的思想家要让本民族的历史经验能够变为思想,而今日中国正缺乏这样的动力!”
…
一声巨雷从天而降!
3。 现代人格
3。 现代人格
…
审查室里,数据查核继续在进行——
…
“他有英雄感吗?”
“有!”
“有荣誉感吗?”
“有!”
“有羞耻感吗?”
“有正义感吗?”
5“有临阵脱逃感吗?”
1“有助人为乐感吗?”
7“有幽默感吗?”
z“有逻辑思维吗?”、
小“爱情观是什么?”
说“有整体观吗?”
网“顾全大局吗?”
“忍辱负重吗?”
…
“有没有过犯罪记录?”
“有!他在铁列克提耽误军机”
“这重罪还是大功?”主审官皱皱眉头。
…
“有过小偷小摸行径吗?”
“有在伪装小棚曾偷吃过老乡的两个香瓜”
“嘘”主审官气羸地出了一口气。
…
“有为他主义吗?”
“有献身主义吗?”
“有理想主义吗?”
…
“他是印度文学的崇拜者吗?”
“他读过泰戈尔歌颂神与爱的诗集《吉檀迦利》吗?”
“他是神秘主义者吗?”
在李沪生的审查表上列举了1000多个调查项目——
…
“他有迷信观吗?”找到切入点了!
审查员都皱起了眉头,“我们是无神论啊!?”
“他有什么宗教倾向?!”单刀直入!
主审官也皱起了眉头——在他的眼前是一张鲜血染透的纸片,他取下眼镜,恍惚、惶惑一张从李沪生贴身衣兜里搜出来的文字摘抄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连忙又戴上眼镜,镜片前,纸片上是一些模棱两可、神秘莫测的字句:
…
“诗人的使命是吸引在空气中尚不可听闻的声音;在尚未实现的梦想中激发信念;把尚未诞生的花朵的最初趋势引进一个怀疑的世界。①”
“”
…
“问题就在这里了!就在这里了!”主审官恨意未消,手指在桌上啄了两下。
…
“他在给我们灌迷魂汤!”主审官愤懑地咆哮。
…
“他是怀疑主义、厌世主义者!”狠狠地抛出一句!
…
“啊!?这不可能!”
…
“听说他和露露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有了一个可爱的小宝宝!”
“一个露露想了很久的小侦察员露露说,将来长大了,孩子要去祖国的西域”
…
“嘘——!” 都舒了一口气,对英雄的结局,总希望落入一个大团圆的老套。
…
军史编辑部坐满了故事的搜集者,鸦雀无声,听说书人讲述最后的故事②
…
“那高虎声呢?”
…
“我军直升机飞临野营大军上空,特种人员迅速降落在团禁闭室门口,破门‘抢’出时在禁闭反省中的高虎声当时帐篷里还有另一个人”
…
“谁?”
“吕小诗!”
…
“吕小诗是谁?”
…
“闵斌斌!”
…
“高虎声登机后接到红蓝盾转达部队长口令是救出李沪生,可电报指令却说‘格杀红夜莺’李沪生在军校时是优秀生,高虎声知道他直升机飞临山谷上空时,李沪生正和举着地图的湿瘩打斗高虎声顿时回想起部队长在酒泉基地“土墙对话”时说过:“他现在正为一张图去西藏找你他要去解救!”湿瘩胡叫乱喊:“快打啊,他是高虎声啊!”高虎声一下明白了——李沪生此次“拯救”行动与自己有关!当李沪生抱着苏制电台,引开印军可能击伤进香妇女儿童的子弹,呼叫‘我是红夜莺’时,直升机迅速降下绳梯高虎声从天而降从印军的枪弹中抱起李沪生,用自己的身躯挡住了罪恶的子弹印军一直想消灭宿敌“红夜莺”,射向李沪生身上的子弹,实际上是击中了正在前来拯救他的高虎声”
“绳梯升上直升机的时候,高虎声已经牺牲了,可是他还是紧紧搂着李沪生”
“高虎声牺牲了,上衣口袋里还掖着调任红盾军团长的命令!”
…
“而国民党潜伏相师下令为高虎声报仇,毒箭齐发,射死了印军狙击手!”
…
“潜伏相师?”
“国民党逃亡缅北军长,当年解放大西南战斗中,高虎声的手下败将”
…
“而高虎声为之奋斗终身的“保卫西南边陲”任务,由李沪生完成了!”
说书人讲到这里,长期的期待压抑,终于一吐为快,松了一口气,脸上现出舒坦的神情。
…
“他看见了彩虹!”
“祖国的西南卫士!”赞叹声啧啧传来!
…
“吕小诗认识露露,很快就承担起照顾的任务”
“央金也在一旁还有乌玛”主讲人继续说。
…
“部队长呢?”
…
“他又重新被拘押审查了!”
“啊!?”
…
“因为当时社会还没有真正的转轨变型因为那时整个国家还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