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警花闯三国-第5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蔡玥却满脑子的心思,苦着脸说道:“那总的想个办法才是吧。”
黄承彦咬了咬牙,说道:“解铃还需系铃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刘备闭嘴!”
“让刘备闭嘴?”蔡玥吃惊地看着黄承彦,说道,“刘备他会听你的吗?”
黄承彦笑了起来,说道:“刘备现在就是条疯狗,他怎么可能会听我的?不过,刘大人的话他总不能不听吧?明天你就去见你妹妹,把今天这件事告诉她,请刘大人想个办法把刘备调得越远越好。”
蔡玥迟疑道:“刘大人他会听我的吗?”
黄承彦不以为然地说道:“放心吧,刘大人是个明白人,你只要把话带到,他就知道怎么做了。”
第二天一早,蔡玥就让家人套了一辆马车,往襄阳城去了。蔡玥是州牧府的常客,守门的亲卫稍微检查了一下,便放她进去了。
刘欣对自己的女人向来最为宽容,蔡琰就可以经常回娘家走走,而蔡珏也是可以回家看看的,只是她自己不愿意回去。不过,蔡珏在州牧府也不孤单,不仅和马芸、卞玉她们相处融洽,蔡玥和小黄月英也经常来看她。
听说蔡玥来了,蔡珏欢欢喜喜地迎了出来,不由吃了一惊,连声问道:“哎呀,姐姐。你的脸色怎么这样难看?莫不是病了?”
蔡玥叹了口气,说道:“妹妹,事情是这样子的。”
昨天夜里,蔡玥失眠了。蔡玥到底出身在大户人家,她很明白在大户人家眼里,面子往往比性命还要重要。她不知道自己这件事如果说出来,会不会惹来刘欣和马芸不快。如果真的惹出麻烦,那可不仅是害了女儿,甚至还会牵连到自己的妹妹。但事已至此,却又不能不说。
蔡珏十三岁就被蔡瑁送给了刘欣。州牧府里宽松的环境,让蔡珏不像她姐姐那样患得患失。听蔡玥说了来意,蔡珏笑道:“这又不是什么大事,姐姐你何必如此紧张呢?你放心好了,等老爷回来,我的他说一声就是了。”
蔡玥却拉了蔡珏的手,说道:“好妹妹,能不能现在就去和刘大人说一声。”
蔡珏眉头一皱,说道:“今天老爷好像有什么事情,一大早就忙开了,也不知道忙完了没有。这样吧,姐姐你先坐一会,我差个人去前面看一看。”
刘欣今天确实很忙。一大早,马钧和孔文就满脸兴奋地出现在州牧府,他们带来了两个好消息。
第一个好消息是研究院生产出了更好的镔铁,这主要得益于从西域黑石山运回来的煤炭。为了减少运输的压力,炼铁的基地就设在右扶风郡的郿邬城。这里本来就是按照襄阳西郊的标准进行建设的,保密性完全符合要求。新生产出来的镔铁无论韧性、强度还是硬度,都有了大幅提高。利用这种新式镔铁制造的铠甲,重要只有过去的一半,防护力却提高了两倍。只是新的镔铁更难融化,需要大量的煤炭。
另一个好消息是刘欣从西域带回来的那些大秦兵器,经过研究院的工匠们反复试验,终于弄清楚了,铸造这些兵器所使用的材料并不是铁,而是铜。也就是说,这些都是一种青铜兵器。只不过,大秦人生产的青铜和汉人生产的青铜成分不太一样,硬度更高一些,介于青铜和黄铜之间。
刘欣得知大秦人所用的兵器是青铜所铸,不由大喜。在他的印象中,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现在的大汉明显已经进入了铁器时代,而大秦帝国尚处于青铜时代。超出整整一个时代的优越感,让刘欣对于陌生的大秦帝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不过,刘欣也没有掉以轻心,颔首问道:“这些兵器有没有试用一下,比我大汉军团的兵器如何?”
马钧不擅言辞,再加上有点口吃,因此孔文拱手说道:“回主公,这些大秦兵器虽然不及我汉军所用的霸刀锋利,但胜在份量沉重,杀伤力与霸刀相差无几。”
刘欣刚刚放下的心又提了起来。霸刀比起汉军原来所用的环首刀已经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了,切金断玉、削铁如泥,非寻常兵器可比。而大秦帝国的青铜兵器居然有如此威力,让刘欣惊讶不已,忍不住问道:“这怎么可能?”
孔文说道:“其实也很正常,古之神兵,如干将、莫邪,皆是青铜所铸。这些兵器能够做到与霸刀一样锋利,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刘欣点了点头,说道:“好像也有些道理。你们回去以后辛苦一下,务必提高霸刀的威力。一件好的兵器就是将士们的第二生命,研究院在这方面还要多下点功夫才是。”
马钧、孔文一齐拱手告退。忽然,亲卫来报,张昭先生从江南来了。张昭现在官居扬州刺史,不仅负责建业城的修建,而且掌管着江南诸郡的蚕桑、水稻、茶叶生产。
身为扬州刺史,没有刘欣的允许,张昭是不敢擅离职守的。他这一次前来襄阳,就是奉了刘欣的命令押运茶叶来了。现在江南一境,山贼水匪早就已经销声匿迹,押运货物这种事情,随便派几个属下、调一队兵马就可以了。但是茶叶不同于其他货物,对于刘欣来说太重要了。
去年分设匈奴五部的时候,刘欣就曾经答应过呼厨泉等人,要给他们一些重要物资的专卖权,其中就包括茶叶。现在,盐铁布匹等草原上急需的物资都已经交由呼厨泉、赤乌勒等人进行专卖了,唯独茶叶的专营没能兑现。这倒不是因为刘欣出尔反尔,而是江南的茶场去年才开始建设,产量屈指可数,连大汉境内的需求都无法满足,更不要说远销草原了。
第687章 下基层锻炼
草原上的汉子虽然举止粗野,但也颇守信义。当初刘欣能够收服他们,除了强大的武力以外,答应提供茶叶给他们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去年没有能够兑现承诺,今年如果再拿不出茶叶的话,刘欣在匈奴人心目中的地位恐怕就要直线下降了。今年的这批茶叶绝对不能有失,所以刘欣特别强调,需要由张昭亲自押运。
其实一路上,安全是不用担心的,否则刘欣也不会让张昭负责押运,而会选派一名能征惯战的武将。江南多雨、气候潮湿,这才是运输茶叶的大敌。只要淋了雨,再好的茶叶也将变得一文不值。张昭颇识天文地理,这一路上也是费尽了心思,使出十八般武艺,方才保得茶叶顺利抵达襄阳。
刘欣看完张昭呈上的清单,满意地点了点头,说道:“去年茶叶的出产不过百斤,今年就能够达到三千斤,已经是个不小的进步了。”
张昭拱手说道:“可惜,这里面有一大半是低劣的叶茶。”
刘欣摆了摆手,说道:“草原上那些匈奴人购买茶叶是用来煮奶茶的,叶茶对他们来说已经不错了,如果真把芽茶提供给他们,那才是暴殄天物呢。”
茶叶还是在刘欣的提议下生产出来的,自然没有那么多品种,只是简单地分为芽茶和叶茶。顾名思义,芽茶就是从茶树上采摘下的嫩茶,叶茶则是已经长成的大叶子。不过,无论芽茶还是叶茶,加工的工艺都是一样的,不要说匈奴人,就是普通的大汉百姓,也只有富裕人家才能够喝上叶茶。
尽管经过了一年的努力,茶叶的产量仍然很低,尚不足以满足大众消费的需求。这次张昭前来襄阳,把今年出产的所有茶叶都带了过来,就连他自己都没敢留下一两。
听说匈奴人购买茶叶是和羊奶或者马奶一起煮来喝的,不由大呼惋惜,连声说道:“那些匈奴人真是糟蹋了好东西,主公不会要将叶茶都卖给他们吧。”
刘欣笑着说道:“物以稀为贵,我怎么能将叶茶全部卖给他们呢?这样吧,一千斤芽茶按照官员品级进行配售,一千斤叶茶卖往草原各部,还有一千斤叶茶作为官府专营商品,销往西域诸国”
正说话间,刘欣看到大厅门外有个娇小的身影一闪而过,他眼力甚好,认出是蔡珏房里的一个小丫鬟,不由挥了挥手,说道:“子布,这些茶叶是你辛辛苦苦运过来的,如何分配就由你看着办吧。记得从我那一份里拿一些送给庐江郡的桥玄桥员外。”
桥玄前几天刚到襄阳的时候,就向刘欣抱怨过,他喝不到最好的茶叶。其实,桥玄不仅喝不到最好的茶,就连普通的茶他都喝不到,因为市面上根本就没有茶叶出售,他过去喝的茶,还是刘欣在庐江的时候送给他的。
张昭并不知道刘欣探访寻找“二桥”的往事,但他却知道刘欣任命了一个民间监督员,专门负责监督各级官吏,而这个民间监督员正庐江郡的桥玄。说实话,张昭还是很佩服桥玄的,在他的监督之下,庐江郡上自太守,下至胥吏,一个个履行职责都是兢兢业业,庐江城的发展也比其他地方要快上许多,这里面多少也有桥玄的一份功劳。
听说刘欣要送茶叶给桥玄,说明刘欣对桥玄的成绩还是十分肯定的。张昭自然是满口应诺,拱手告退。
刘欣等张昭走了以后,自己也踱出大厅,却不见了那个小丫鬟的人影。州牧府里的规矩甚严,那个小丫鬟是蔡珏身边的人,按道理是不应该出现在这里的。现在这个小丫鬟出现在了这里,只有一种可能,就是蔡珏有事要和自己说。
蔡珏大多数时间都在府里照顾着那一双儿女,再就是偶尔查看一下那几间店铺的账目,从来不会主动过问政事。但她毕竟是襄阳蔡家的人,一点不关心家族的事情好像也说不过去,她派丫鬟到这里来一定有什么事情。
刘欣忽然想起蔡和来了。蔡和是蔡珏最小的弟弟,襄阳书院的第一届学生,去年出使西域的效果还是让刘欣十分满意的。刘欣也曾经答应过给蔡和安排一个合适的官职,只是最近没有太多的事情,刘欣也乐得轻闲,整日在家中陪着妻妾儿女,竟然把蔡和的事情给忘记了。
不用说,蔡珏派丫鬟到这里来,一定是想问问自己对蔡和的安排。至于蔡珏前些日子为什么没有问,而今天派人来问,想必是这几天蔡家有人托过话了吧。
刘欣以为自己已经想到了问题的症结,不由笑了起来,连声吩咐道:“来人,速去请田丰大人过来一下。”
既然要给蔡和安排一个官职,刘欣就准备搞得正式一些。而田丰是吏部尚书,通过他安排的官职才算得上正式。这既是对蔡和的认可,也是对蔡珏的一个交代。
田丰和沮授一样,都是在冀州时就跟随在刘欣身边的老人,他们的才学或许不及郭嘉、程昱等人,但他们的忠诚度却勿庸置疑,也最得刘欣的信任。不过,由于沮授执掌着幻影秘谍,因此他与刘欣接触的机会更多一些,而田丰就很少有机会蒙刘欣单独召见。
听到刘欣派人相请,田丰吃了一惊,以为出了什么大事,连衣服都来不及换,就穿着家居的常服匆匆跑了过来。
刘欣不由笑道:“元皓,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不用着急,来,先坐下喝口茶。”
田丰这才发现自己的异样,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在刘欣对面坐了下来,喝了两口茶,定了定心神,这才问道:“不知主公召属下前来,有何事吩咐?”
刘欣颔首道:“襄阳书院创办已有十年,第一届五十名学生今年便将毕业,不知道对他们的安排,你可有打算?”
襄阳书院创办的初衷,就是为了替大汉培养人才,书院的学生除非自己不愿意,否则毕业以后都是要入朝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