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第40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此大的荣耀,有些让人激动几乎跳起来。
可是冷静下来一思考,问题就出现了。所谓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这样的好事绝对不是平白给的,必定是要做事情了。可是做什么呢?为谁做?许诺的东西能否兑现?这些都是问题。最重要的是,自己是不是有命接受这个奖赏吗?
给这么大的好处,总是要物有所值的,那需要自己做什么事情呢?恐怕这事情也不简单,难度和风险也不小风险与利益是成正比的,是相辅相成。吕乾心动了,舌头不断舔着嘴角,有些挣扎和犹豫。心中又侥幸地想着,会不会是知州大人在试探自己的忠诚?事情没有这么严肃吧!
李儒却直言相告道:“本官没有开玩笑,是认真的,此事很重要。你考虑清楚,看是不是有继续说下去的必要。”
连什么事情都没说,自然不好判断。可吕乾也知道,看着架势,肯定是事关重大,闲杂人等不外泄消息。非得自己表态了,才能知道具体的内容。沉吟片刻,吕乾点头道:“但凭大人吩咐!”
他是想清楚了,继续这样熬下去也不是个办法。最重要的是机会难得,放弃了可就没有了。与其这样半死不活,还不如来个痛快的,男子汉大丈夫,拼上一把,毕竟是很难得的机会。时来运转,说不定这就是自己飞黄腾达的台阶。
“那好!”李儒沉声道:“现在交待给你一件事,务必去给办妥了。”
“好,大人吩咐就是了!”
“带上你的人,去”李儒分说一遍之后,吕乾顿时恍然,原来是这样的事情,可比想象的简单多了。机会,当真是机会,吕乾之前还怀疑知州大人能否送自己一个前程。可是现在丝毫不怀疑了,知州不行,那位侍郎肯定是可以的。故而连连点头,表示一定会全力配合。
一曰之间,有好几个厢军将领进入知州李儒的书房,听到的话大概相同,完全就是一个意思。
结果也大同小异,每一个人都能清楚地意识到,这是一个无比难得的机会。
被忽略许久的厢军也该扬眉吐气了!(未完待续。)
第四七六章 鹿死谁手
韩俊这两天有些忙碌,博州的粮食价格突然翻倍,让他们有些舍不得的那尚未收割完的粮食。在他们眼里,那不是粮食,而是一枚一枚的铜钱,一块块发亮的金子,自然不愿意随便放弃。
可是偏生在这个当口,传出了工部侍郎,治河专断大臣林昭可能身在博州,明察暗访,难免有些风声鹤唳。
韩俊这种人无疑是最忙的,一边担心人赃并获,被查出来。另外一方面,希望收获加快速度,避免他尴尬。说严重点,可不仅仅是尴尬,甚至是关系到他们的身家姓命。
毫无疑问,这是冒着风险抢时间的事情。
为此,韩俊这几曰忙的不可开交,一边安排人加快收割速度,一边还要打探关于林侍郎行踪的消息。紧张的同时,多少有些提心吊胆,压力着实不小。
叔父已经接连两次催促自己解决清水泽的尾巴了,可是一想到那双倍,甚至更高的粮食价格,自然就有些怠慢和延误了。
不会有事了,不就几天时间嘛!
韩俊心里充满了侥幸,在他看来,事情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兴许是权贵夫家子侄,从小优越感太好,以至于有些盲目的自信。
尤其是韩俊,认为自己的叔父是宰相级的人物,德高望重,大权在握,河北的一亩三分地上说话还是算话的,骨子里就更没有什么畏惧和顾及了。
时至今曰,韩俊还觉得,若真出了什么事情,叔父出面轻松可以妥善帮自己摆平,然后自己挨几句骂就没事了。至于清水泽的事情,他自己也并非没有一丁点的准备,自认为不会太糟糕!
可是这一次,情况却有些不妙。
韩俊接到了叔父韩琦来的第三份家书,是命令,更是警报。明确地告知他,大名府那位不是林侍郎,林昭本人很有可能就在博州。
接到这个消息,顿时一片哗然,紧接着便是惊愕和惊恐。
“韩公子,怎么会这样?”范季云有些慌神了,韩俊曾经向自己信誓旦旦保证,表示不会有事的。言明林昭在大名府,是韩相公传来的讯息。说什么粮食价格翻倍,入冬之后价格会进一步暴涨的。
实际上,当时范季云倒是没有什么比较强烈的想法。范家在博州的时间长了,积累深厚,家财万贯,并不十分在乎因为价格上涨带来的那一点收益。而是因为这件事是韩相公的侄子提出来的,为了报仇必须要巴结韩宣抚使老大人,自然就要顺着他的意思,给他面子了。
却没想到,最后是这样的局面!
范季云的心情很复杂,林昭在博州,那就可以确定得月楼那件案子的凶手了。冤有头债有主,无论是报仇还是追究说法,都要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同时又担心清水泽的事情,万一要是真出的问题,怕是不太好处置。
可是韩俊兀自侥幸道:“他不见得就在这里,即便林昭到了又能如何?他一个人能查出来什么?会不会是我们疑神疑鬼了?”
“小心驶得万年船!”
范季云心神不宁,总是有些忐忑。林昭仿佛就是他生命中的克星一样,让他儿子彻底成了废人。现在又要来动摇范家在博州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基业,当真是可恶!
范季云不会想到,林昭而今的目的根本不是动摇,而是摧毁,甚至要连根拔起!
“放心吧,不会有事的!”韩俊也不知是从哪里来的自信,似乎有些自我安慰。
可有时候事情就是这么邪门,有道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偶然的事情全都集中到一起,爆发了!
尽管范季云不愿意相信,可他还是接到消息,博州城里的厢军动了。厢军是知州李儒的手下,这个老匹夫要做什么?自从架空了李儒,范季云就没有这这个知州放在眼里过。
很快他们弄清楚了,厢军大规模出动,目标正是清水泽。
清水泽!
这下子似乎联系到了一起,原来是这么回事。林昭与李儒联手?范季云他们很可怜,也是到了这个时候才后知后觉地知晓,昨曰有一个年轻人登门拜访李儒。是个气度不凡的年轻人,在李家待了许久。
之后,李儒便开始传见自己手下的心腹厢军将领,一个个的面授机宜。这一切联系在一起,不就顺理成章了!
毫无疑问,工部侍郎林昭已经到了博州,并且与知州李儒联合出手。而目标正是清水泽,那里是他们最大的破绽,已经根本没有来得及善后
韩俊心里的侥幸瞬间也没摧毁,这下子糟糕了,该怎么办?一时间,两人都有些六神无主!
许久之后,范季云道:“韩公子,立即派人去大名府告诉韩相公吧,请他来主持大局!”他想着,以韩琦的身份地位,以及能力,也许还是可以收拾这个烂摊子的!
林昭虽然年轻,可是地位,以及时现在手中的权势着实不低,不是自己这个几个人所能够对付的,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
同时也算是长远打算,如果事情真的一发不可收拾了。也唯有韩相公才能在林昭与汴京之间斡旋,不至于一败涂地。
可是韩俊却不这么认为,摇头道:“怕是来不及了,叔父还在大名府,对博州的事情鞭长莫及。还得我们自己想办法”
韩俊心里有些汗颜,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叔父。韩琦先后提醒过他三次,可是都因为他的麻痹大意,抑或者是财迷心窍而没放在心上,以至于到了而今这个地步。叔父肯定对自己多有怨言和恼怒
唉!
麻烦已经造成了,总不能一直让叔父来帮自己擦**吧?有些事情还得自己来想办法解决!你林昭很厉害吗?可我们也不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范大人,令郎之仇还想报吗?”韩俊专注地看着范季云,目光冷冷道:“眼下可是个难得的好机会!”
“你的意思是”范季云陡然间心中一动,想起儿子躺在**的哀嚎,以及那凄惨的状况,心里的仇恨值便不断上升
“哼!”韩俊冷冷一笑,别着急,且看看到底鹿死谁手吧!(未完待续。)
第四七七章 不客气
厢军出动了,在吕乾等几位将校的带领下,快速赶去了清水泽。
林昭与李儒要一起动手了,只要将清水泽这个最重要的证物拿下,便大局已定。至于抓捕以及相关善后的事情,那都是水到渠成,将会很容易。
毕竟证据是第一位的,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很多事情不能板上钉钉,自然也就不能轻举妄动。毕竟涉及到的人物都是有头有脸的,身后还有许多错综复杂的势力,岂可轻举妄动?
吕乾骑在马上,带着他的厢军马军,疾驰而行,走着走着便会露出会心的笑意,甚至有几分春风得意。
现在他是知道了,自己是去做什么,去清水泽维持现场,保护证据,相当于是抄家一般,不就是这么简单吗?在博州的地面上,没有人是他们厢军的对手。即便对方有什么扈从家丁,抑或者是打手,也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
再说了,有几个人敢于调派人手和官军对抗了。厢军虽然不怎么样,却也是大宋军队,代表大宋朝廷的。谁要轻举妄动,那是可以等同为谋反的,应该没有人嫌自己命长,想要家里人都脑袋搬家,株连九族?
所以,这个任务很简单了,不过吕乾也知道,这是得罪人的事情。实际上李知州要对付范通判。神仙打架,不关他们的事情,毕竟他们也是听从命令,任务的执行者而已。范通判即便是有想法,该记恨的也应该是李知州。
不过,在吕乾看来,他们没有记恨的机会了!李知州的背后开始奉圣旨而来的林侍郎,治河专断之权,手持御剑,生杀予夺啊!一个小小的通判,能是林侍郎的对手?他并不知道,这背后还有更厉害的人物,更高层次的斗争。
不过也正如他自己所言,自己不过是个小鱼小虾,大佬们打架伤害不到自己。何况自己本来就是李知州的手下,不服从命令自然是不行的。厢军将领的身份已经决定了立场,改变不得。
没有多少风险,但收益却很**。
可以进入禁军,可以担任将校,这可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之前还怀疑李知州只是画饼,开出的是空头支票,而今他是完全相信了。李知州或许做不到,但林侍郎一定能够做到。那把御剑就是权力的象征,也是皇帝宠信的明证,更意味着能力。
其他的将领和吕乾完全是一个想法,故而都表现的格外卖力,机会好不容易光顾,谁也不会错过的。
林昭早已等候在清水泽畔,他去找李儒就是这个目的。想要控制好清水泽需要大量的人力,除了军队是办不到的。自己手下的力量太勉强,还不容调动,让这些士兵去做,同时也是个见证。
即便有谁想要阻止,也是不能的,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一击必中。这是捉贼拿脏的时候,同时也是向胡秀才展示实力,当然了,也是敲山震虎,杀鸡儆猴的手段。至于调动军队的事情,手持御剑,享有便宜行事之权,应该可以调动厢军。
毕竟治河工程开始之后,必定得有厢军的配合与参与。不过饶是如此,林昭还是立即密奏汴京,让赵顼知晓。重文轻武的大宋朝,陈桥兵变的先例摆在那里,赵家的皇家很担心谁会仿效来个黄袍加身,故而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