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第1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地方官的职责自然是既包括了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又包括推行青苗法的。但如果王安石只对推行青苗法进行激励,而不对或是无法对保障人民安居乐业进行激励的话,官员们必然会只顾青苗法的推行而无视百姓的死活。
即使是对推行青苗法而言,也包含着许多小的职责,包括严格执行不抑配不加息的规定,也包括尽量多的发放青苗钱、到期收回本息。规定执行的究竟怎么样是很难度量,也很难激励的,王安石所能够看得到的,常常只有青苗钱发放了多少,收回了多少,赚了多少利钱的数字。
所以变法从根本的理念上就出现了一个小小的问题!
(未完待续)
第一八四章 舍本逐末
有道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熙宁变法兴许没有错,但是在推行方式或者说理念从一开始就出现了一个小小的问题。
王安石为人执拗,只想尽快看到的青苗法推行的结果,考核的依据便是账目。只看到国家收入增加了多少钱,却忽略了百姓生活,忽略了改革变法最根本的目的。
富国强民,国家是否富裕了不知道,但是百姓的生活着实是越发的困苦了。单单从表面的现象来看,有些舍本逐末了!
王相公只想着自己当年在地方为官时,同样的政策进行的很顺利。却忽略了,大部分的地方官没有他那样的高风亮节,没有他那样淡定的为民之心,只是一心想着要出政绩,谋求向上的钻营。
当时的情况下,变法的反对浪潮太高,对王安石而言是相当的孤立。因此凡是支持变法的人天然就有种亲切感,这些人也往往受到重用,而这其中大部分都是投机钻营之辈。
当时有说法,新党多小人,其实并非没有道理!
皇帝赵顼为了对王安石表示支持,强势地将反对变法的人全部贬出了汴京,一时间倒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长远而言并非好事,这给了天下官员一个很明显的信号,支持变法有成绩便可以升官受到重用。反对变法没成绩,下场只有贬黜。
于是乎许多的官员为了自己官位,为了自己的前程,变着法的在变法过程中追求政绩。因为官家与王相公看重的就是这个!
于是乎各种强行摊派,各种的增加利息,乱象层出,比比皆是。情况相当的严重,可是这些王安石似乎都没有注意到,抑或根本不屑一顾。没办法,拗相公的名号可不是白叫的,偏执起来不是一般人所能够比拟的。
于是乎情况就愈演愈烈,一个个小小的问题经过不断发酵,就会成为一个天大的问题。毫无疑问,熙宁变法的最终失败与此大有关联。可惜在这个过程中皇帝赵顼与王安石都没有发觉,或者说不曾重视,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
而今青苗法才刚刚开始推行,一切问题都尚未表露出来。林昭纵然知道,后面会出现一些问题,可是没有确凿的事实依据,又能说什么呢?如今正意气风发,雄心壮志的赵官家与王相公听得进去吗?
而且这也不是一个单纯的劝谏就能起作用的,是整个的理念与模式存在问题,想要改变根本不那么容易。最为关键的事林昭还没想到那么多,也只是有个很模糊的想法,而于玄的虽然分析的不错,却也也相当的浅薄,没有得到验证之前,很难有确切的结论。
说句实在的,于玄自己并非那么自信。此刻的林昭也有些将信将疑,一切都只能等待时间和事实却验证。
最为重要的是,根本没有具体的解决方案。林昭感觉,为今之计,对自己而言。便是在钱塘县的推行之中,尽可能避免问题,寻找最适合的方法,争取自己这里不出问题。在推行的过程中,全面认识青苗法,至于解决或者改良办法这些都是后话。
林昭安排道:“钱塘县我们盯紧点,你说的这两点一定要注意,还有其他方面也多加留意。既然是试点,那么我们不仅要做出成绩,也要发现问题”
“是!”于玄沉声答应。
上元节之后,钱塘县的青苗法推行全面铺开。
不过来领取青苗钱的百姓并不是很多,这一点有些出乎意料。
不过转念一想,也是说得过去的。钱塘县地处东南水乡,土地肥沃,乃是鱼米之乡。自从五代十国开始,吴越钱王悉心治理两浙十三州,并没有受到战乱的影响。
相反,钱王还修建海塘,以及一系列的农业水利工程,从而使得杭州的农业基础非常好。大宋朝开国百年时间,杭州一带同样是富足安稳,向来是风调雨顺,像去年那样的连绵秋雨灾害当真是百年难遇,难得一见。
在这种情况下,钱塘县的百姓本身的经济基础还算不错,对青苗钱的需求度就不是那么高。
不得不说,皇帝赵顼选错了试点的地方。他认为林昭与蔡京两个很看好的杰出青年才俊在杭州,希望他们打开局面,做出成绩的,从而堵住悠悠之口。完全是想要重用的想法,可是却忽略了最基本的事实,富庶之地不适合并不是那么适合推行青苗法。
相反倒是北方自然条件比较差,灾害比较多的地方更适合。比如河南路、京东路、淮南路都选择的比较好。那些地方灾害频发,生产条件差,百姓难有余粮余钱,经常会出现青黄不接的状况,需要青苗钱,也是青苗法所针对的主要地区。
不过杭州去年秋季遭遇了大雨灾害,似乎也在这个范畴之内。但是因为林昭的赈灾很及时,连续五个月的赈灾粮食发放,可以帮助百姓们渡过最艰难的时刻,瞬间便降低了青苗钱的需求度,毕竟青苗钱还是要付利息的。
加之粮食价格战获胜,可以买到便宜的粮食,所以老百姓们对此的反应相对冷淡,很是一般。既然是富庶之地,大部分的百姓家都是有所积蓄的,一段时间得灾荒完全是可以撑过去的。
林昭没想到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以为大雨灾害会让青苗钱变的很抢手,可实际上远没有想象的那样严重。
于玄道:“公子,还有一个原因”
一出现这样的状况,于玄就立即着手调查,已经略有所得!
“怎么了?”林昭轻声询问。
于玄解释道:“是这样的,青苗法制定的时候,为了保证放出去的青苗钱能够收回来,是要求每五户或者十户为一保,要求其中的上等户来做担保。如果借款人不能按时间归还本息,就要有这个担保的上等货来归还。”
“没有人愿意做担保人对吗?”林昭一听就明白了,很显然的问题,这与后世的银行贷款是一个道理。如果不是关系到位,绝对放心,谁敢轻易去为其他人做担保人?对方要是借钱不还,岂非要自己来背上沉重的债务?
于玄点头道:“是的,没有几个上等户愿意,毕竟风险还是很大的。”
“可以理解,借款人的家庭状况与能力都在他们考虑范畴之内,他们肯定是担心对方无力归还,抑或者恶意不归还,从而连累自己,所以不愿意做这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林昭对此完全理解。
虽说古代民风淳朴,可是在金钱利益与身家姓命面前,古往今来的想法都是一样的。没有谁愿意为他人的需要而承担风险,他们不需要借款,没有义务去承担这笔风险巨大的损失,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不知道王安石到底是怎么想的,怎么就能想出这样的主意来?难道一点没有考虑人心?没有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吗?以及实际艹作的可行姓吗?看来拗相公的称号果然一点不假,想法当真是偏执的有特点。
林昭突然意识到,有那么多人反对青苗法不是没有原因的,并非只是为了攻击而攻击,这可能就是其中之一吧!青苗法本身的内容举措还是不错的,但是有这一条存在,无疑大大削弱了效果。
不经意间,林昭第一次开始对王安石变法产生了怀疑与动摇。不过他还没有意识到此举不仅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危害却是相当可怕!
这样的结果,难免让人有些哭笑不得。
“没事,钱塘县绝对不强求,顺其自然就是了!”林昭轻叹一声,他不会在乎那些所谓的政绩,可是别人就不一定了。
于玄道:“是这个道理,可是还是有一批人是需要青苗钱的,但是他们的所在的保似乎没有人情愿担保!现在许多富裕的上等户为了规避,都在千方百计想办法分散财产”
唉,古往今来,人们想来是羡慕富裕人家,可是现在,情况完全发生了变化。竟然都想要自己变穷?这算是怎么回事?
不管什么时候,什么事情,一旦开始朝着畸形的方向变化之后,就意味着背后潜伏着危机“这件事我们在另外想办法吧,虽说朝廷的法度是允许的,但是我并不想强迫那些上等户,更不想为此闹得有人家破人亡。”
“是!”于玄点头答应,对于林昭这种负责人的态度很是敬佩,但是心中略微有些担忧,说道:“可是如果这样,官家和王相公那边该如何交代呢?”
“这个不用管,既然是试行,那就顺其自然,不要做哪些违心之举,不要做那舍本逐末之事,这是总归是有办法的,你放心好了!”
整个青苗法是否存在严重问题,能有什么改良之法,林昭不知道。但是现在,只有一小部分人无担保,无法取得青苗钱,整个问题解决起来并不难!
对他而言,或许还是个好机会,林昭心中一个想法正在逐渐成型!
(未完待续)
第一八五章 商铺加农户
二月初,孟若颖与顾月伦从江宁返回杭州!
在家中陪伴了老人整整一个月,因为心里记挂着林昭,加之些许重要事情也该开始着手进行了。所以两女只好很不舍地辞别了几位长辈,再次南下钱塘县。
对此,孟老夫人很赞成,虽说希望孙女能够陪伴身边,但是她更希望,孙女能有个好归宿。有道是曰久生情,让孙女和林昭处着总归是好的,她很是放心。
孟若颖曾经提议等春暖花开之后,接几位老人前来杭州的,孟老夫人似乎有些心动。可是顾七似乎没那个心思,借口两个孩子太小,不愿意离开江宁。
无奈之下,只好作罢!
等她们回到钱塘县,林昭亲自去运河码头迎接。仅仅是一个月未曾相见,可孟若颖看到林昭的时候,泪水还是忍不住在眼眶里打转。当真是一曰不见如隔三秋,彼此间甚为想念,那种感觉是一种幸福的折磨。
若非顾及在码头上人来人往,怕是早就忍耐不住,扑进林昭怀中了。
“回来了,春光明媚的,别哭!”林昭笑着打趣,孟若颖才破涕为笑。
“家里都还好吗?长辈们身体可都还好?那两个小家伙呢?”林昭笑着问道。
孟若颖点头道:“都好,身体都很硬朗,只是你没回去,难免有些遗憾,不过你带回去的礼物,他们很喜欢!”
“嗯,今年争取抽空回去探望他们!”林昭也是无奈,已然决定,今年再忙都会回去看望几位老人。
顾月伦笑道:“是该回去下,小颜固已经呼喊着要哥哥了”
“哥哥”林昭迟疑了一下,旋即有些哭笑不得!
小阿骨打的老爹完颜劾里钵不过才三十出头,自己曾经与之并肩作战,是以兄弟相称的。按照这个辈分,小家伙该管自己叫叔的。奈何他已经不是完颜阿骨打,而是与小表弟一同长大的颜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