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黄沙百战穿金甲 >

第419部分

黄沙百战穿金甲-第419部分

小说: 黄沙百战穿金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是孟昶虽然好色且奢侈,却也不是传言中如此昏庸无能,我按照侯相的意思对他进行了威胁,他没有屈服,交出唐门的要求也被拒绝了。”
    “二是成都府经济繁荣,人民生活颇为富裕,和大梁相比也不逊色,但是出了成都府,越是靠近边境,百姓生活就越匙靴穷,在大周与西蜀边境处,衣不蔽体,食不裹腹,而税赋不减,民怨沸腾已久,众百姓听闻我们是大周使团,都偷偷向我们诉苦,从这一点看来,大周军只在兵出凤州,不敢说百姓要夹道欢迎,至少不会有激烈反抗。”
    侯大勇在另一个世界的妻子是重庆人,他到巴蜀的次数不少,对两地之民知之甚深,插话道:“成都天府之国,沃野千里,人民安于享乐,民风并不强悍,只要攻下西蜀之后,采取怀柔之策,西蜀则可大定,丰富的资源将迅速提高大周实力。”
    “你接着说,第三是什么?”
    “第三,如今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孟昶臣下王昭远、伊审征、韩保正、赵崇韬等人都不堪用,孟昶第一心腹宠臣王昭远志大才疏,有此人在,实是大周之福。”
    侯大勇笑了起来,道:“何以将王昭远说得如此不堪?”
    “王昭远本是无赖小儿,是孟昶之少伴,故而深受孟昶信任,他老实实当一个宠臣也就罢了,可笑王昭远自不量力,时常持玉如意,自诩为诸葛亮,据说他最大愿望就是完成诸葛亮出师未捷之志,扫平中原。”
    “在成都府有北汉、武平、南平、南汉以及南唐使者,他们时常进出于王昭远府弟,据下官看来,王昭远想用战国连横之计和大周相抗。”
    侯大勇冷哼了一声:“西蜀偏安一隅,无非是中原多事而无暇它顾,王昭远何德何能,竟然愚不安愚,向大周挑衅,无疑是将西蜀带向灭亡。”
    “臣还有一事禀报。”
    “说。”
    “使团回程之时,在黑神沟受到了袭击,阵亡了七名军士,下官便派亲卫们四处拨捕这些不明身份地人员,不料歪打正着,遇到了武平使者王淳,意外得知武平节度使周行逢已经病死,11岁幼子周保权继位,衡州刺史张文表乘机发动兵变,攻占了潭州,王淳正是奉命到西蜀请兵。”
    侯大勇怒道:“武平节度使是由大周所任,如今出了内乱,居然想着到西蜀借兵,周行逢死了,武平已无能人。”
    侯大勇在地图边看了一会,回过身,挥了挥手,道:“很好,这一次西蜀之行极有收获,随行人员皆有赏赐,刘郎下去吧。”
    刘成通脸上露出欲说还止表情,侯大勇就笑道:“还有什么事情,有话直说。”
    “下官对于蜀道熟悉,若大军攻蜀,下官愿意为先锋官。”
    “刘郎不想当朝臣却想当将军,勇气实在可嘉,你可要想好了,礼部侍郎可是朝廷重臣。”
    刘成通笑道:“在下从军数年,离开了军营,睡觉就不踏实。”
    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朝廷官员最低地要求,刘成通进士出身,却想着当武将,文官都不怕死,何惧四境强敌。这让侯大勇满心喜悦。
    中书门下,重臣们济济一堂,除了一些如王簿、魏仁浦、窦俨、张美等老臣之外,还有时英、郭炯、杨徵之、刘成通等新贵。
    “武平南平兵力微薄,不堪一击,却占据着大片土地,这绝对不能容忍,卧榻之上,岂容他人酣睡,拿下武平便是今日主旨,不必再有他议。”
    侯大勇脑海中完全记不起赵匡胤是如何收服南平和武平,正是由于没有一点印象,就可以断定此役毫无波折,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多大的影响。
    更为重要的是,大周军力比武平、南平强大得多,如此情形之下,侯大勇便撕下了温情脉脉地面孔。
    众位大臣中,魏仁浦响应得最快,他站身来,抚着长须,目光如矩,道:“南下之战,是楚州夜谈时由先帝所定,今天儿大周儿郎兵强马壮,定然能够一战而定武平。”
    张美是三司使,管着大周财政,他脸有难色,道:“朝廷刚刚平息了二李叛乱,仓促用兵财粮太紧,而且北面之敌虎视眈眈,不可不防。”
    侯大勇摆了摆手,道:“幽州由老将由韩通镇守,沧州由老将袁彦镇守,两人都是老将,可以信赖,而且汴河水师随时可能通过五丈河向两军补充辎重粮草及人马,北部防线坚如盘石。”
    “再说,契丹人内乱不断,根本无力南下,这正是千载难逢之机,各位不必犹豫,做好充分准备,克服困难,迎难而上。”
    郭炯“腾”地站起来,“下官愿率人马,踏平武平南平。”





    剑指秦川 第三百二十四章 荡尽群雄(一)
     更新时间:2008…12…29 15:33:45 本章字数:3165

    武平(注:治郎州,今常德),原是唐末武安节度使马殷所建政权,到后晋之时,已是“传国三世,有地数千里,养兵十万人”的一块割据之地。
    马殷死后,其子马希葵与马希崇争位,打得不可开交之时,南唐李景趁机派兵灭掉了武平。马希葵部将王逶、周行逢、张文表等起兵击败南唐兵,收复了湖南。
    为了得到大周保护,武平从此向大周称臣。
    不久,王逶被部将杀死,周行逢遂成为湖南的实际统治者,被柴荣封为武平节度使,他虽然是节度使,实际上是拥兵自重、基本独立的地方政权。
    在侯大勇曾经生活过的另一个世界,有一句名言,上帝让谁灭亡,就先让谁疯狂,这个名言用在一个政权也同样成立。武平政权的重臣们,利令智昏,不去思考如何在大周、南唐等强敌的包围下生存,内部却为了权利开展了一场混战。
    内战原因很简单,武平节度使周行逢病逝,周行逢病逝之前,留下遗命,让十一岁的儿子周保权继位,遗命一出,衡州刺史张文表就勃然大怒。发怒原因同样简单:周行逢一死,张文表就成了老大,有了实力,就不愿意屈居十一岁的小儿之下。
    久经战场的张文表,有足够的信心藐视十一岁的周保权。
    周保权不过是半懂事的孩子,让他领导一个风雨飘零的地方政权,实在是对其心灵和肉体的双重摧残,他所能依靠的就是父亲遗策和少数忠心大臣。登位不久,周行保便派出一队人马前往永州,这是父亲周行逢生身制订的策略,在南面为张文表安上一颗钉子。
    一个人登上权力的峰顶之后,就算他如何清醒,时间久了。就必然会高估自己的力量,周行逢的种种防范措施正是建立在这种虚幻之中,他没有想到,活着地张文表远远比死去的周行逢更有力量。这一支用来牵制张文表的人马,路过衡州之时,刺史张文表振臂一挥,便痛快地成了张文表的一部人马。
    兵变正式开始了!
    张文表带着一群披麻戴孝的军士,伪装成奔丧的模样。直奔周保权的治所郎州,途经潭州之时,潭州守将廖简正在大宴宾客,他本是张文表的死对头,听到张文表兵至,喝得迷糊地廖简竟然神差鬼使般命令打开城门,张文表轻易进入了潭州城,潞酊大醉、无法行走廖简这才清醒过来,此时他只能坐地而骂,结果被张文表斩首示众。
    真实的历史有时比演义还要离奇。平定武平、南平以后。侯大勇听到这一节时,不禁嗟叹连连:造化弄人,莫过于此。
    周保权得知张文表叛乱并占领了潭州。顿时乱了阵脚,几位老臣商议一番,派出大将杨师潘率兵平叛,同时向往来甚密的西蜀求援。
    杨师潘所部与张文表所部在潭州展开了激烈的战斗,陷入了胶着之态。就在杨、张两部混战之时,大周迅速组建了南征军。
    南征军出发之日,侯大勇亲自出城相送,朝中百官倾巢出动,送行的队伍逶迤不绝,声势浩荡。
    侯大勇和郭炯两人骑着高头大马。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侯大勇身着紫服,腰上有玉带,还带着鱼袋。此次大军南征,算得上统一战争的第一仗,在另一个世界的军事教科书里,极为重视首战,首战必胜成为军队重要传统,侯大勇穿上了最为正式的服饰,就是表达对首战的重视。
    郭炯则一身玄甲。玄甲是由张青海亲自打造,轻便结实,是大周军最好地制式将军铠甲,当郭炯穿着这一身铠甲来到了大梁城,许多禁军将领都极为眼红,千方百计想弄一套,只是玄甲在侯大勇特意控制之下,只能作为赏赐,因此,将军玄甲有价无市,令无数禁军将领望甲兴叹。
    “南征之战,郭郎是西南方面兵马都部署,匡操为西南方面兵马副都部署,你和匡操都是黑雕军老将了,所以说,此战其实是黑雕军南下之首战,首战必胜,这是我给你地任务。”
    “此战也是警告各个节镇,让他们见识黑雕军武力,去掉所有非分之想,老老实实接受朝廷的整训与改革,从这个角度来说,此战意义远非夺取荆湖这么简单,在我们家乡有一句古话,叫做战争是朝政的延续,此战就是最好地注解。”
    “杨乐和是长江水师的副帅,此人据说有勇有谋,此战,是驴子是马,正好可以带出来溜溜。”
    “南平、武平毕竟从名义上臣服于大周,从这个角度来说,此战三分靠战,七分攻心,郭郎可以在襄阳威压两平,若能够不战而屈人之战,当是上上之策。不过,兵战凶危,战场形势瞬息万变,郭郎也不必拘泥于条条款款,若要战,便要将敌人打痛打服,切不可沽名学霸王。”
    马蹄声声,春风拂面,身着玄甲的郭炯目光透着经过无数铁血战斗培养出来的坚毅,听着侯大勇的细心交待,郭炯内心莫名心潮澎湃,他脑海间突然闪现出沧州遇见侯大勇的情形,当年谁又能知道这位买野山参的汉子,竟然是顶天立地的一代雄主,而自己不过是沧州普通平凡的富家子,不过几年时间,谁又能想到能成为统兵灭国的大将军。
    世事之奇,真是超过人地想象。
    郭炯充满豪气地道:“南平、武平加在一起也不过几万人马,还要防守各个城池,机动兵力极为有限,南征军有一万黑雕军老军,有五千名从各节镇挑选出来的能战之士,另有五千长江水师,两万虎狼之师,对付两平轻而易举,侯帅放心,末将定然能够一战定两平。”
    说话间,两头到了十里外的别亭,郭炯在马上行过军礼,也不多说,率着大军就往南去。
    军人们渐行渐远,直到消失在视线之外,侯大勇这才带领着百官返回大梁城。
    魏仁浦、王簿等人紧紧跟随在侯大勇身后,进入了大梁城,全城百姓皆夹道欢呼,侯大勇频频挥手示意。魏仁浦脸上也带着微笑,但是,他心中却在盘算着:“朝中诸事,无论大小皆由侯大勇所定,大梁城内所有军士,皆为侯大勇嫡系,小陛下实际上已成了彻底的傀儡,改朝换代是迟早之事,若自己首先提议陛下禅让,则是新朝第一大功臣。”
    这个念头在魏仁浦心底滋生,便如快速生长的水草一样滋生蔓延,可是这毕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魏仁浦又有些拿不定主意,他跟随在侯大勇身后,脸上阴睛转换着,汗水也不自觉地往下直趟。
    一旁的王簿无意中看见魏仁浦脸色,道:“魏相脸色如此难看,身体不舒服吗?”
    魏仁浦打了一个“哈哈,“道:“偶染风寒,无妨,无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