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三国之暴君颜良 >

第597部分

三国之暴君颜良-第597部分

小说: 三国之暴君颜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颜良这才满意,刀锋的目光,再次转向彷徨的刘协。
    “刘协,是男人的就给个痛快话,这帝位,你到底是让还是不让?”颜良催问道。
    刘协艰难了半晌,却小心翼翼问道:“倘若朕不让,楚王你打算如何?”
    “这还用问么,你若是不让,本王自然是宰了你,杀了你全家,然后自立为帝。”颜良直白的告知刘协,自己的残暴手段。
    刘协听得着手腿发抖,额头冷汗刷刷的往下滚。
    此时的刘协,方才念起了曹操的好,只觉与颜良相比,曹操对他简直如慈父一般的仁慈。
    痛苦了半晌,刘协讪讪道:“汉室四百年江山,毕竟乃先祖辛苦所得,不知楚王可否给朕几天考虑的时间。”
    称帝的舆论还未达到顶点,颜良今日召刘协前来,只不过是捅破窗户纸,吓唬他而已,并没指望立时逼他答应。
    颜良想了一想,便道:“本王也不是那强人所难的人,就给你几天时间考虑吧,你回去好好想想,是要一家老小的性命,还是死守皇帝这个虚名,自己看着办吧。”
    说罢,颜良便一摆手,喝令送客。
    刘协如获大赦一般,忙是拱手告辞,与自己那羞愤的妻子,相携着惶惶不安的逃离了楚王府。
    车驾还宫,一路上,刘协极力的保持着镇定,而伏寿则默默无声。
    回往宫中,他二人还往寝宫,大门关上,只余下了刘协和伏寿。
    此时再无外人,刘协只觉双腿一软,扑嗵就瘫坐下来,大口大口的喘着气,几如虚脱了一般。
    “陛下,陛下,你没事吧?”伏寿惊慌关切的问道。
    “水,水,给朕水。”刘协声音沙哑的哀求。
    伏寿赶紧手忙脚乱的弄了一杯水手,拱到刘协面前,刘协一把夺过,一口气灌了个干净。
    冰冷的水入喉中,刘协的情绪这才渐渐松缓下几分,在伏寿的搀扶下,勉勉强强的站起来,坐回了榻上。
    刘协这边一坐下,伏寿却“扑嗵”跪在了他面前。
    “都是臣妾的错,若非臣妾献计引狼入室,也不会使陛下遭颜贼这般羞辱,更不会使大汉社稷有倾覆之危,臣妾愧对陛下,罪该万死啊。”
    伏寿跪伏于地,泣不成声的向刘协请罪。
    刘协枯坐在那里,看着告罪的妻子,苍白的脸上尽是埋怨之色。
    “现在说这种话,还有什么用呢,你起来吧。”刘协无力的摆了摆手。
    伏寿哭哭啼啼的站了起来,小声问道:“陛下,如今那颜贼这般相逼,欲要篡夺大汉江山,陛下难道真的要答应他吗?”
    “朕也不知,拖一日,算一日吧。”刘协无奈的叹息道。
    此时的刘协,已是彻底的没了主意,只能拖着坐吃等死的心思拖延。
    伏寿也无计可施,只能恨恨的咬牙道:“颜贼,可恨,可恨啊——”
    千里之外,邺城。
    王宫中,刘备也焦虑的踱步,愁眉苦脸。
    长安城破,曹操西遁,汉帝落入颜良手中的情报,一个月前就已经送抵了邺城。
    刘备万万没有想到,颜良的攻击力竟如此之强,曹操竟连一个冬天都没能撑过去。
    如今长安已失,在刘备看来,曹操的覆灭只是时间问题。
    曹操覆灭后,颜良下一个目标,又会是谁呢?
    唯有他刘备。
    此刻的刘备,算是深深的体会到了,什么叫作“唇亡齿寒”。
    曾几何时,和曹操斗了多少年,刘备无时不刻不想着曹操赶紧死,但在这个时候,他却比任何人都盼着曹操活久一点,能多少为他拖延一下颜良。
    正惆怅时,亲兵来报,言是陈群在外求见,刘备便叫将其宣入。
    那陈群原本是作为曹操的使者,往来长安与邺城,负责勾通两家的关系,并州归刘备后,陈群被隔断在了河北,归长安无路,于是,这个曾经在徐州做过几天刘备部属于名士,便索性又投归了刘备。
    未几,陈群入内,主臣相见。
    “长安失陷的消息,长文想必已经知道了吧。”刘备道。
    陈群拱手道:“臣当然知道,而臣还听闻,楚国各地官吏,正纷纷上表,劝说颜良代汉称帝。”
    刘备的眉头,顿时又是一皱。
    “那颜贼野心极大,篡汉称帝多半是必然的,只是长安的天子,代表的乃是汉室正统,倘若颜贼逼迫天子,以禅让的形式篡夺帝位,他的篡汉之举,便会披上合法的外衣,这也是本王这些天来,一直忧虑之事。”
    听得刘备的担忧,陈群却是一笑:“大王何必忧虑呢,臣倒是觉得,倘若颜贼真的废了天子,篡汉称帝,这对大王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此话怎讲?”刘备神色一震。
    陈群不紧不慢道:“长安的天子一被废,大王便成了刘氏的正统所在,那个时候,大王不就可以名正言顺的进位为帝,续存汉室社稷了吗。”
    此言一出,刘备身形剧震,眼眸之中,瞬间闪过一丝喜色。
    (未完待续)


第七百五十三章 让,还是不让!
    刘表死了,刘璋死了,刘虞死了,刘氏的诸候,皆已灭绝。
    唯独他刘备还尚存,而还控制着河北三州之地。
    刘备乃刘协钦点的大汉皇叔,又是朝廷正式策封的燕王,法理上讲,如果刘协死了,刘协子孙又无法继承帝位的话,那么他刘备,就是最正统的继承人。
    而若长安的汉室朝廷覆灭,那刘备也完全可以堂堂正正的,在邺城宣布继承汉室大统,进位为帝。
    陈群说不得错,刘协不死,他刘备就永远别想称帝,最多也就做个周公。
    只有刘协死了,他刘备才能实现称帝之梦。
    不过,刘备眼中的兴奋,只闪了那么一瞬,旋即便是满脸的怒容。
    “陈长文,本王一心忠于天子,匡扶汉室之心,乃天下人共睹,你竟出此大逆不道之词,难道你想让本王也学那颜贼和曹操,去做那篡位的奸臣不成。”
    刘备挺起胸膛,义正严辞的斥责陈群。
    “大王息怒,臣绝无此意。”陈群佯作惶恐,却又道:“但臣以为,大王身为刘氏子孙,既要匡扶汉室,就更要挺身而出,延续汉室的社稷。否则,介时颜良废汉篡位,天下思汉的臣民,失去了效忠的对象,人心渐远,大王就算不继承大统,只怕也无法再据守河北半壁江山啊。”
    陈群一副赤胆忠心,忠言进谏的样子,声情并茂,极富感染力。
    刘备脸上的怒气,这才渐渐缓和下来。
    陈群又旁敲侧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苦苦的劝说了一番。
    刘备倾听良久,终是一叹:“诚如长文所言,本王身为汉室子孙,倘若真到了那一天,确实应当承担起延续汉统的重担,否则,怎么对得起列祖列宗。”
    陈群大喜,忙赞刘备英明。
    “可是,本王还有些担心啊。”刘备话锋一转,忧虑道:“本王只是担心,河北的这些世族豪强们,未必会支持本王称帝,延续汉统。
    陈群却笑道:“大王莫须忧虑,臣这里有一策,必可叫那些世族豪强,倾心的支持大王延续大统。”
    “长文有何妙计?”刘备精神陡然一振陈群便捋着胡须,缓缓道:“大王若想继承大王,进位为帝,那就必须把世族豪强的利益,和大王的利益一致起来。恕臣说句不上台面的话,只有大王与世族的利益,彼此统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时,世家豪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才会全力以赴的支持大王。”
    陈群的话虽直白,却也是现实所在。
    今时不比往日,如今汉室的威严已荡然无存,刘备之所以能统御河北三州,靠的也不是他大汉皇叔的头衔,而是他的拳头。
    换句话说,今天他刘备的拳头硬,所以河北世族豪强忠于他,改天颜良杀来了,河北世族们见颜良的拳头更大,利益驱使下,集体倒戈向颜良,也不是没有可能。
    此正刘备所担心之事,此事诸葛亮等人都未曾看破,却不想给陈群揭穿。
    “那陈长文可有计策,叫河北的世族豪强的利那什么,与本王一致吗?”利益二字,刘备羞于启齿,便用“那什么”来代替。
    陈群干咳了几声,说笑道:“臣私下里设计了一套选官之法,大王若能在国中实施此法,臣想河北士人,必死心踏地的支持大王。”
    “选官之法?”刘备一奇,“何等选官之法。”
    “此法,臣称之为九品官人法,此法的内容是这样的”
    接下来,陈群便不厌唇舌,细细的为刘备讲解了他这九品官人法的细节。
    这九品官人法,主要就是由朝廷选择“贤有识鉴”的中央官吏,兼任原籍地的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地散处在各地的士人,综合其德才、门第,定出“品”和“状”,共朝廷作选官参考。
    所谓“品”,便是综合士人德才、门第所评定的等级,共分九品。
    所谓“状”,则是中正官对士人德才的评语,类似于汉时的名士品评人物“德优能少”,“乱世奸雄”之类。
    定品之时,则综合士人的品状,按照等级授于相当的官职。
    “大王若行此九品官人法,则世族豪强们便有了出仕为官,为大王效力的坦途,如此,则世族们必会全力支持大王,以确保他们做官的权力,不会受到威胁。”
    “反之,大王既得世族中的英才,又得整个世族的拥护,亦获益匪浅呀。”
    陈群洋洋洒洒的,道出了自己的这套选官之制,只将刘备听得是愈加兴奋,连连点头称赞。
    “长文此法,果真是妙啊,使这选用官吏制度化,比察举之制确实要优越许多。”刘备绝口称赞。
    陈群面露几分得意,捋须笑道:“臣也不瞒大王,其实当年在长安时,臣也曾向曹孟德提过这九品官人法,却为曹操用他的套‘唯才是举’选官之法给驳回,如今看来,还是大王英明。”
    刘备呵呵一笑,“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之法,其实也是不错的,本王向来也很欣赏他的那套作法。”
    “唯才是举固然可选出些有用之才,但所选之才,倘若德行不济,他日执掌大权,岂非对国家造成更大的危害,所以说,所谓‘唯才是举’,只是短视之举,非是长治久安之计啊。”
    陈群把曹操的用人之策,狠批了一顿,似乎在发泄曹操不用他之策的不爽。
    刘备却是对陈群的评价,深以为然。
    当天的谈话不久,刘备便对陈群厚赏了一番,接着便召诸葛亮和司马懿两员重臣,将来商议。
    一场非正式的小宴后,刘备便将这九品官人法,坦露给了二人,征询他二人的意见。
    诸葛亮二人对这九品官人,均是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然而,诸葛亮在最初的新奇后,却拱手道:“这九品官人法看起来虽不错,但亮却以为,其实尚有一处隐忧。”
    “什么隐忧?”刘备疑道。
    “这隐忧,便是中正的任命。此法里的中正官,皆要由中央任命,尤其是州中正官,首先要达到二品以上的官职,而能达到这个标准的官员,本身多为世家大族出身。
    顿了顿,诸葛亮接着道:“这也就是说,此法施行之初,包括州一级中正官在内,大多数的中正官,都会由世族名士所担当。这些人在品选人才是,多半也会倾向于世族,久而久之,势必会造成选才之时,门第为重,德才为轻的局面,这似乎有些不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