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新中华1903 >

第45部分

新中华1903-第45部分

小说: 新中华1903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幸会~幸会~”徐天宝向王庆丰和刘树屏行礼
  王庆丰和刘树屏都是一怔,随即王庆丰笑道:“没想到徐老板这么年轻~”
  刘树屏也苦笑道:“这些天来你可把我们挤兑得好苦~!”
  徐天宝诧异道:“我的目标是对准了英美烟草公司,可没有想过同室操戈啊。”
  王庆丰也苦笑道:“是,你是没这么想,可你的中华烟卖这么便宜,在挤兑洋烟的同时也把我们给挤兑了呀。”
  刘树屏也说道:“可不是?你的中华烟卖的最便宜,原来买我们烟的人也改买中华烟了。虽然洋鬼子的烟受了不小的冲击,可人家有洋朝廷帮扶!我们可是爹不亲娘不爱啊~”
  “嗯~咳~”虞洽卿痰嗖一声,微微皱眉
  王庆丰和刘树屏都是一凛,心想阿德哥叫自己来,肯定不是来让他们诉苦的,于是赶紧闭了嘴,乖乖地站在一边
  虞洽卿指了指一边的座椅,说道:“坐。”
  “多谢~多谢!”王庆丰和刘树屏赶紧坐下
  虞洽卿把手里的中华烟往前推了推,说道:“来一支~”
  王庆丰和刘树屏赶紧把烟点烟,又规规矩矩地回到座位上
  “这烟怎么样?”虞洽卿问
  “好烟~”王庆丰抢先答道
  “嗯~真是好烟!”刘树屏也答道
  “那比你们产的烟如何?”虞洽卿又问
  “好~自然是好~!”王庆丰勉强地笑了笑,刘树屏只是点了点头,没说话
  虞洽卿说道:“虽然叫你们来不是让你们诉苦的,但是你们刚才说的难处我也不是不知道。今天乘着天宝也在,咱们就把话摊开来说~~”
  王庆丰和刘树屏看了一眼徐天宝,心想虞洽卿喊他“天宝”这么亲热,难道~~不禁捏了一把冷汗
  虞洽卿说道:“我打算和天宝一起做烟草生意,也算你们一份,如何?”
  王庆丰定了定神,问道:“怎么个算法?”
  虞洽卿看了一眼徐天宝,徐天宝立刻会意,说道:“阿德哥和我打算联合上海所有的华商烟厂,组成一个烟草联合公司。统一购销,抱团打洋鬼子,资金方面有大盛魁的帮衬,技术方面由我提供机器。”
  王庆丰有些顾虑,说道:“洋人的卷烟机最多的每分钟产烟800支,徐老板你的机器~”
  徐天宝伸出一根手指,“每分钟10000支~”
  “什么?”刘树屏张大了嘴巴,“每分钟10000支?难怪你的烟卖那么便宜~”
  “真的?”王庆丰直摇头
  徐天宝笑道:“我有天大的胆子,敢骗阿德哥?如果二位不信,可以去我在热河的厂子里参观一下~”
  王庆丰想想,确实是这么个道理,于是又问道:“那我们以后都卖中华烟?”
  “那倒不必,只是我们对外都是联合烟草公司的大招牌,至于具体到卷烟的牌子,还是可以继续用自己的。”徐天宝说道
  刘树屏说道:“如果真是这样到也好,只是我们制烟用的烟叶,大部分是美国烟叶。英美烟草公司里,美国人也有股份,万一我们要和他们明刀明枪的干仗,如果美国人把烟叶的渠道一掐~~”
  “我用的烟草全是中国产烟叶,各位抽过之后,觉得比洋烟差么?”徐天宝问
  “那到没觉得~!”王庆丰摇了摇头
  “那不就成了~~”虞洽卿说道:“我知道洋鬼子制烟除了用美国烟草之外,还用土耳其烟草,之前有个泰培烟厂,这个土耳其人的烟厂被英美烟草公司挤兑得够呛,要是我们拉上那个土耳其人,就算美国佬不卖我们烟叶,我们也不怕!”
  泰培烟厂是土耳其商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上海开的,厂址在闸北七浦路,后迁至塘山路。该厂除生产卷烟外,还自行制造卷烟机等设备。开厂之初有卷烟机6台,以后又自制4台,共为10台。该厂自制卷烟机具有体积小、占地省等优点,每分钟可卷烟300~400支。光绪二十六年,该厂有男女工人400人左右。产品有兰花、鬼头、老鹰等牌号卷烟,月产量400箱左右,产品大部分销于上海、烟台等地,少量远销印度,开上海产卷烟出口之先河。原材料主要是以土耳其烟叶、美国烟叶和中国土烟混合搭配。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英美烟公司在沪设厂后,该厂产品销路受到严重影响,营业额逐年下降。
  “敌人的敌人是朋友,阿德哥这招远交近攻,以夷制夷的办法真是妙招!”徐天宝好不吝啬地送上阿谀之词。
  虞洽卿又笑骂道:“小赤佬,又给你阿德哥戴高帽!”
  众人哈哈大笑





  58农场和新枪
  1905年4月,徐天宝坐船回到天津,随后坐马车回到元宝山。还没进厂,就见到场外的空地上有许多人在开垦土地。而且一队队扛着枪的保安队队员在附近巡逻,气氛十分紧张和诡异,这让徐天宝很意外。
  徐天宝立刻招来胡之春和夏明顺问话,“怎么我才走几个月,这工厂就变农场了?再说,种田也就种了,保安队还在外面巡逻?”
  胡之春苦着脸说道:“东家,你走这几个月发生了点儿事儿。”
  “什么事?”徐天宝问
  胡之春答道:“自打老毛子和东洋鬼子在东北开打,这往元宝山一带逃难的难民就没停过。衙门说少说有上三万人了~~这三万张嘴,他们得吃粮吧?这下可好~~呼啦一下就把米加拉高了三成。”
  “三成?祥记米铺也太黑了吧?”徐天宝长大了嘴巴
  夏明顺插口道:“其实也不能全怪米铺,去年收成差,粮价本来就贵,再加上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
  胡之春说道:“难民只要给口饭吃就能干活,弄得好多老板都雇佣难民干活,本地人反倒没活干,又有人把粮价上涨归咎到难民来吃粮上。所以闹起了主客矛盾,双方大打出手,官府都弹压不住,几乎酿成民变。”
  夏明顺有接着说道:“后来又有人说咱们公司人多,赤峰一带的米面都让我们给买了,所以粮食涨价,于是又有人来冲击厂区,想要夺粮~”
  “没死伤吧?”徐天宝忙问
  胡之春笑道:“那个‘萝卜丝’指挥保安队朝天放了几枪,又扔了几颗手榴弹,就把他们吓跑了,没有死伤。”
  “那就好~!”徐天宝松了一口气,“所以你们就打算在厂区周围种田,缓解粮荒?”
  夏明顺点了点头,“我们也知道这里土薄地瘦,但是好歹有老哈河的水浇田,应该能有些收成。”
  胡之春也说道:“我们种的是豆子、地瓜之类的东西,长得快,也容易种。”
  “用化肥了吗?”徐天宝又问
  “化肥?”夏明顺不知就里,胡之春是留过洋的,他知道什么事化肥,不过他也是摇了摇头,“化肥价格贵不说,而且赤峰附近的几个洋行都没有化肥出售,我们也就是用人畜粪便做的农家肥~!”
  “那还不把整个厂区弄得臭气熏天?”徐天宝摇了摇头,随即又问道:“附近的草场上,有紫花苜蓿没有?”
  胡之春想了想,说道:“这东西我不熟,恐怕得问蒙民。”
  ●●●●●●●
  在未来,徐天宝想查阅什么资料可以用“千度”和“峰哥”两个搜索引擎。所谓内事不决问千度,外事不决问峰哥。不过现在,徐天宝只能问黑皮。
  经过一番思考,黑皮给出了建议,随后,徐天宝打算把厂区背面一片尚未利用俄荒地开发成一个小农场,并制定出了“养鸡鸭、喂猪牛、种良田、栽果树”的农场发展计划,尽可能实现振华公司主副食品的自给自足。
  首先在西北角那片土地的外围种上青杨树,这种树生长速度快,还可以防风固沙,而且这些速生树木还可以提供客观的木材。
  其次是种植紫花苜蓿,以达到改善土壤质量、肥田增产的效果。紫花苜蓿有“牧草之王”的称号,突出的优点表现在饲用上为:首先紫花苜蓿产草量高、利用年限长、再生性强、草质好、适口性强、营养丰富、耐刈割,一般一年可刈割2~4次,多者可刈割5~6次。紫花苜蓿茎叶柔嫩鲜美,各类畜禽都最喜食,也是养猪及养禽业首选青饲料。紫花苜蓿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肥田增产,紫花苜蓿发达的根系能为土壤提供大量的有机物质,并能从土壤深层吸取钙素,分解磷酸盐,遗留在耕作层中,经腐解形成有机胶体,可使土壤形成稳定的团粒,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根瘤能固定大气中的氮素,提高土壤肥力。2~4龄的苜蓿草地,每亩根量鲜重可达1335~2670千克,每亩根茬中约含氮15千克,全磷2。3千克,全钾6千克。每亩每年可从空气中固定氮素18千克,相当于55千克硝酸铵。苜蓿茬地可使后作三年不施肥而稳产高产。增产幅度通常为30%~50%,高者可达1倍以上。农谚说:“一亩苜蓿三亩田,连种三年劲不散”。
  无独有偶的是,赤峰一带的土地显弱碱性反应,土壤中缺少氮、磷,含有的钾元素也一般,是造成土地不肥的主要原因。用紫花苜蓿肥田,可以提高土地肥力,避免走以前人走过的粗放型垦荒的老路。
  口外自清中期开始进行大面积垦殖,清中期时还是个人私垦、偷垦,到了清末便进行了大规模放垦。那时候根本没有人注意过口外的地质情况,口外的地皮仅只有十数厘米厚,之下便是沙层。原本的草原被开垦成耕地后。没几年的功夫口外特有的大风就把失去植被保护的土地上的土层吹走,最终后原本肥沃的庄稼,便开始严重的沙化。没有人会在意这些,口外的草原好像永远也开垦不完一样,一块地废了,就搁荒,还可以再另垦一块,反正这若大的口外总有垦不尽、开不完的荒地。
  口外的大风加上口外特有的地表环境,风从已经失去保护的沙地边吹走边缘的泥土保护层,慢慢的沙地的面积越来越大,蒙古的牧民和开垦的汉民这时才注意到,那本的肥沃的草原已经消失大半,大量的土地沙化越来越严重,甚至于有些原本的草原已经开始变成沙漠。这些破坏草原的活动,使得时代生活在草原上的蒙民心痛不已,他们从最开始对到口外来垦荒的汉人的欢迎,逐步变成了反感,后来甚至武装反对。
  徐天宝可不想为此惹来麻烦,所以提高单位产量集约型农业才是徐天宝想要的结果。
  农场离老哈河边不远的地方,有一片较为低洼的地方,这片地方,对庄稼来说没什么用,徐天宝让人在这些低洼地旁种了大片的油菜和芜菁。低洼地上,则是掘了上许多池塘,池塘里养满了鱼。池塘边上,则是筑了十来个猪舍、牛棚、鸭棚以及鸡窝,这些窝棚边,则是几片蔬菜地。再远一点的地方,土地刚刚被耕耘了一遍,那里将要中高粱和麦子。
  这个小农场的主要劳动力是机器公司职工的家属,还有一些是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再加上一些小孩。现在,整个厂区里没有一个闲着的人,人人都在各处忙碌。
  看着眼前的一切,徐天宝忽然有了一种小富即安的惰性。
  “东家~!”马福成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在身边,他笑嘻嘻地说道:“东家,按您的吩咐,您要的枪,我给造出来了。”说罢,马福成摆了摆手,“明理,把枪拿来~!”
  韩明理就是徐天宝在霍元甲那里收留的老河南的儿子,来了工厂之后聪明好学,工作卖力,吃苦恼老。马福成见自己的徒弟夏明顺已经可以出师,又见韩明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