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无长兄-第1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傲然一笑。
“我还是有些自信的。”
“好!好!这才是我大魏的虎威将军!”
库莫提大笑道:“你说的没错,若不使出雷霆手段,又哪里有人会愿意听你的话?你既然已经决定,那我们到时便兵分两路,我往东北去羌人那边,你往北面去休屠人那里……”
贺穆兰点了点头。
“不过,你说羌人那边是刘宋的计策,倒有些疑点。”库莫提聊得投机,便透露了一点。“刘宋那边的使者柳元景落在了我们的手里,陛下从未放松过对他的审讯,如今他肚子里的货也都倒的差不多了……”
他没说到底是如何审讯的,但贺穆兰也能想象那些白鹭官的手段大概算不得好。
“依他的说法,刘宋那边只是离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譬如对北凉、对柔然,都是先结交,再出人出力,想法子共同抵抗我大魏的崛起,可对国家之间的内政,却是从来不干预的。”
库莫提脸上隐隐有些忧色。
“夏国未曾灭国之时,刘宋连赫连定都瞧不上,只在赫连昌身上使劲,更不会去主动寻找羌人和休屠人挑拨。在这些‘正统’眼里,他们那些杂胡都是登不得大雅之堂之人,莫说相互合作,便是找了他们都是自己势弱的象征,万万是放不下这个身段的。”
库莫提摸了摸下巴,“柳元景说国中只会对国主或者能影响大局的当权者派出使者,因为财力、人力、物力都很有限,而且干涉内政不像正常的外交,很容易露出纰漏,一旦被抓到把柄,说不定就给了我国出师之名。”
“库莫提将军的意思,那些给羌人金子的人,竟可能不是刘宋人?那又会是什么人?冒充刘宋之人又有什么好处?”
贺穆兰瞪大了眼睛发问。
“谁知道呢。”库莫提瞥了她一眼,“也许是北燕,也许是夏地不死心的旧势力,又或者就是刘宋某些不甘心的臣子自作主张……”
“无论如何,羌人已经接受了贿赂,既然如今他们能接受财帛做这样的事,以后也能,是该敲打敲打了。”
库莫提摸了摸佩剑的剑柄,笑的冷酷。
“至少这位羌王,无论如何也不能再坐那个位子。”
两人大事议定,一时竟有些无话,空气中飘散着梅花的香味,被冷风一激,更显清冽。
贺穆兰从来长安开始没有一日得闲,难得可以偷得半分懒,明明站在库莫提的对面,闻着这梅香,竟有些走神。
“花木兰?花木兰?”
“呃?”贺穆兰从脑子放空的状态里抽离出来,迅速反应过来是库莫提呼喊,微微脸红:“将军莫怪,我走了会神。”
“也是,你明明是出来寻找赫连定的,兜兜转转一圈,赫连定没救到,反倒出生入死一番,如今更是要去带兵平叛,心中有些感慨,也是自然。”
贺穆兰没说自己只是单纯大脑放空,只是笑笑。
库莫提接着说,“那高深跟着常山王攻打夏国多年,对休屠部族附近的地势十分熟悉,你可带上他一起。”
“他不是镇守长安的镇戍校尉吗?怎么能随我……”
“陛下听闻他在长安人望极高,官声也好,又迅速安抚了长安百姓,准备召他入京进行封赏。他是赵郡高氏出身,也算是大族,陛下此举肯定有自己的用意。”
“是,我多问了。”
“并非如此,你出长安平叛的事情最好默默进行,我和拓跋素为明,你为暗,方可让敌人措手不及。”他说,“既然要出京,你护送赫连定去平城,高深要去京中接受封赏,自然是最好的遮掩。高深你也不必先告诉他,他身边人多口杂,少不得会走漏了消息。等出了长安城,你领着虎贲军和高深离开赫连定那边便是。”
“赫连公那边?”
“赫连定虽说要归附我国,我其实不太信的过他。他是个聪明人,你半路离队,他肯定不会多问。”
贺穆兰见他竟把前前后后都安排好了,连高深和赫连定都想的透彻,不由得一阵羡慕。
她自己没这个明澈的心思,也找不到这样的智囊,带兵打仗虽然无往不胜,可说到这种事情,确实有些不足。
前世有人说花木兰只可为将,不可为帅,现在想想,她又何尝不是如此!
库莫提心中的重担轻了一半,只觉得浑身都轻快起来,眼角眉梢又恢复了贺穆兰初见他时的洒脱。
“既然休屠人反的那么早,我这里也不能拖拉。我们若要出征,先得把一件事做了。”
他站在夜风中,对着露出疑惑表情的贺穆兰微微一笑。
“我得先把王斤给料理了。”
第329章 休屠王庭
夏国自被灭国之后,各种矛盾早就显现端倪。
夏国灭国后,拓跋焘并未杀害夏国的宗室,也没有完全冷落夏国的士族,而是对有才能的官员继续任用,将贪赃枉法或毫无作为的或杀或贬,提拔了一批新的官员,又从魏国国内调遣了大量的汉臣和鲜卑将领,以胡汉共治、夏魏共治的法子治理地方。
从大局上来看,这自然是非常完美的一种模式,可是夏国初定,魏国的洗牌让许多曾经的旧势力一下子落入了谷底,这些旧势力就使出各种办法来扯后腿、
偏偏人心初定,又不能大开杀戒,每一个到夏国去任官的魏国官员都对此苦不堪言,他们不但要和本土的“夏国派”官员争斗,还要使出各种心力和这些旧地的门阀宗主士族们周旋,可谓是劳心劳力,稍不留神就有覆灭之险。
除此以外,胡夏作为继承了后秦大片领地的国家,同时也容纳了无数的少数民族。
羌人、氐、鲜卑、羯、卢水胡、白龙胡、匈奴余支等等都在夏地居住,这片黄河流域如今养育了无数民族,他们曾经能和夏地的赫连氏分庭抗礼,靠的就是忽而合忽而战的部落政策,就连昔日的赫连夏也不能拿他们怎么样。
可以说,夏国的问题比魏国的更加严峻复杂,魏国土地并不肥沃,山西到内蒙古这块地方还是以放牧为主,最大的问题在于食物短缺,而非内部的征伐;
而夏地坐拥沃土,最大的问题却是内外矛盾不断,君主常年以高压手段镇压起义和不满,导致越镇压越反弹,今日还安抚完了,明日就又反了已经成了家常便饭。
听到羌人反了,夏国本土原来的官员都没显现出什么异样的表情,魏国的官员和将领们却是各个惊疑不定,齐齐向着拓跋素看去。
自狄子玉和休屠王金家的后人归降大魏,拓跋焘对他们是又有赐封又有官职,可他们不过才一年的时间就反了,魏国会如何对待反叛的他们,变成了日后这片土地的新主人对待防抗的态度。
是安抚、招降、还是镇压?
所有人都等待着统万大将军拓跋素的选择。
贺穆兰身后的盖吴捏紧双拳,身体甚至因为紧张而不停的颤抖。贺穆兰原本也在等候拓跋素的答案,却见徒弟如此失态,忍不住将一只手搭在他的肩上,“你怎么了?”
“师父,我怕……”
盖吴哆嗦了一下,咬紧牙关。
“我害怕。”
贺穆兰错愕。
“师父不知,在当政者眼里,所有的杂胡都是一样的。过去无数年来,无论汉人还是胡人当政,只要有一个部落叛变了,接下来各族接受的都是可怕的惩罚……”
盖吴在这片土地出生长大,对这片土地带来的伤痛也就更加记忆犹新。
“为了杀鸡儆猴,其他没有犯错的部落也要为国主服役、贡献牛羊和人丁以作物资;为表示自己没有反意,若国主要征讨叛变的部落,往往就从其他杂胡之中抽调壮丁作为先锋,削弱杂胡的实力……”
‘先锋?’
贺穆兰一愣。一般先锋军都是一军之中的精锐,绝不会使用没有操练过的新军,为何要用临时征用的杂胡为……
然而只是一瞬间,贺穆兰就明白了过来。
所谓“先锋”,不过就是“炮灰”的一种修饰言辞而已。
就如柔然人用奴隶做“死营”,鲜卑部落主会用领地的杂胡和罪犯做“人障”一般,这种以活人作为炮灰驱散骑兵阵势的惯例各国都有,只不过每个国家的残酷程度不一样罢了。
胡人胡人,本质还是凶残的,为了自己的生存,可以把人性中的血腥和残忍的那一面表露的淋漓尽致。
这种“人障”直到二/战期间都没有杜绝,只要到了打仗的时候,总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贺穆兰一明白了盖吴所说的,免不了厌恶地蹙起了眉头。
盖吴害怕拓跋焘也会因为羌人的反叛而“肃清”夏国领地的所有杂胡,所以一想到这位将军可能会率领大军出征,竟因为精神过于集中而紧张的不停颤抖。
陈节以往和卢水胡人相处的极好,见盖吴的肌肉紧绷到筋脉都迸出的地步,忍不住开口安慰:
“你莫担心成这样,如今杏城只剩老弱妇孺,就算征兵也征不到你们。而且我魏国行军,向来是动用军户,其他临时征召的壮丁反倒拖累军中行军的速度。有将军在呢,就算陛下真的因此对境内的胡族生出了恶感,我们家将军也会劝谏的,是吧?”
贺穆兰也确实不能接受因为一支叛乱而连坐所有民族的行为,这是一种变态的“种/族/主/义”,所以肯定地点了点头:“若陛下真有这样的命令,我一定会劝谏。”
“谢谢。”盖吴渐渐松开了拳头,声音低沉,“谢谢你们。可你们不知我们过的有多苦……我们……”
他的声音渐渐低去,几近无法听清的地步。
“我们再也无法再来一次这样的打击了。”
他的父亲甚至为了族人不陷入战争而身死……
他好恨。
恨这些挑起事端的羌人和休屠人。
恨这些在背后怂恿羌人和休屠人的势力。
百姓何其无辜,他们只不过想安安生生的过自己的日子罢了!
拓跋素的脑子里也在想着如何应对这次的反叛。自他镇守统万,和长安互为倚仗,辖内的杂胡几乎都没有生出过异动。
如今先是长安乱了,然后马上就有羌人和休屠人以此为借口反叛,这时机和速度也未免太让人意味深长了一点。
若说其中没有内应通风报信,他一点也不相信。
那么,内应究竟是谁?羌人和休屠人的蠢蠢欲动是不是对大魏的一次试探?他要是在这里做出决断,会不会明日就送到了羌人和休屠人的手中,做出相应的对策?
拓跋素看着眼巴巴望着他的那些官员们,又不能不发表意见,一下子陷入了僵局。
就在这时,他感觉有人正看着他。
拓跋素用余光一扫,只见拓跋提对他使了个眼色,微微地摇了摇头。
右席的高深几乎是跃跃欲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