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人物排行榜-第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袁承志到李自成军中,李岩对袁崇焕向来敬仰,听说袁督师的公子到来,相待尽礼,接入营中,请夫人红娘子出来相见。红娘子也是英姿飒爽,豪迈不让须眉。
袁承志,李岩和红娘子三人言谈投机,一见如故。袁承志初出茅庐,见识不够,李岩和红娘子跟他纵谈天下大势,让袁承志茅塞顿开,佩服不已。
袁承志与李岩红娘子相识之后,倾慕李岩的书生谋士的儒雅风度,自己也买了一套书生衣巾,学作书生打扮,此处最能剖明袁承志心路变化的历程。
与袁承志结为兄弟的李岩,其实是袁承志内心的父亲形象。
李岩和袁崇焕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书生用事,才俱非凡,都是干大事成大事的英雄人物。而且两人最后的命运和结局,也是惊人的相似。
穆人清、袁承志、李岩等人拥护李自成,对李自成寄予很高的期望,他们也以为消灭了暴君,驱逐了异族的奴役,匡立了爱民的明君,天下就可太平,人民就可以得到幸福。这是一个美好善良但又太简单的愿望,如果不能彻底消灭君主独裁的制度,只会又迎来下一次的恶性循环。
“空负安邦志,遂吟去国行”,《碧血剑》一书最后一回的题目准确的为全书进行总结。这是英雄的失落和无奈,袁承志、穆人清、李岩、红娘子这些爱国爱民的仁人侠士,终于破灭了他们浪漫的希望,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若不是对暴君臣服和同流合污,便只有受杀害和远走高飞的退隐。
本来是起义军大功臣的李岩和红娘子,他们的结局却和袁崇焕一样。
众望所归的李自成竟然翻脸无情,将李岩和红娘子逼迫得走投无路,极度失望,空负安帮志,在悲凉失意的情绪中含恨自杀。
十大书生上榜人物,李岩书生用事,愿望美好善良但又太简单,因此排名第六。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余鱼同:知耻近乎勇
排名第五
武功:★ ★ ★
智商:★ ★ ★
情商:★ ★ ★
书剑指数:★ ★ ★ ★
攻击力:★ ★ ★
余鱼同出场俊雅非凡,但他却给人留不下太好的印象。
少年时读此书,总觉得余鱼同行事不够光明正大,特别是与骆冰之间的那一段戏,让人感觉极不舒服,幸好余鱼同还能勇于承担,面对错误,以毁容的惨重代价为自己赎了罪。
余鱼同乘人之危,行为让人作呕,直到今日读《书剑恩仇录》此一段,也还有吞食苍蝇的恶心之感。
看骆冰心力俱疲,凄苦已极之时,余鱼同还兽性发作,搂住骆冰求欢,此事怎能原谅?
或谓余鱼同是情发于中,不能自已。
他这样一个翩翩少年,将青春贡献给反清复明的大事业,社交面很窄,遇到同志中有这样一个与之年纪相仿,才貌匹配的纯美少妇,实在是不能抵御本能的巨大诱惑,正如他所说,他已经用尽了理智去克制,不断地逃避,甚至自虐,他实在是控制不住了。
这样的解释,就算再有道理,但余鱼同所选择的时机也太不对头了。
细致分析起来,余鱼同有心理障碍,他的身世是一个谜,他严重的自虐自毁倾向,肯定与早年的经历有关。
他用匕首在自己臂上刺得斑斑驳驳,满是伤痕,和他后来三番四次不顾性命去救文泰来,最后在火中毁容,其自虐的倾向是一致的。
余鱼同的可怜之处,是他没有一个好的环境,能医治他内心的创伤。他的心理有障碍,李沅芷后来跟了他,真要好好下一番功夫,才能解去他的情结。
余鱼同感叹身世,知今是而昨非。这番撕心裂肺的痛悔再次将其自轻自贱和自虐推向极端,他只身犯难,要去救文泰来,结果自己也落入敌人手中。
这样的结果,是余鱼同早就料到的。
凭一己之勇,逞一时之血气,有勇无谋,当然没有胜算。余鱼同是惟求心安而已。
和张召重对敌,余鱼同只攻不守,招招是拼命之法,他知道如果不能赎罪,活着有什么生趣?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余鱼同让人看着可怜可悯。
一步错,步步错。如果不是做错了事,他会像那般苦恼吗?
余鱼同自称“千古第一丧心病狂之人”,这是文人的酸气,干坏事,也要争个第一,追求形式上的审美,从中减轻自己的责任,此不是真忏悔。
清兵设下陷阱,在楼房中堆了无数火药,药线一点燃,就要让文泰来和来援救他的群雄们一起炸得粉身碎骨。余鱼同在炸药线点燃之际,奋不顾身地扑上去,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滚灭已是熊熊燃烧的烈焰。
这舍身之举,改变了局面,挽回了必败之势,文泰来得救了,但余鱼同却被烧得毁了容。
肉体的痛苦和自虐的赎罪,果真如凤凰涅再生。
骆冰因此原谅了余鱼同,文泰来和红花会群雄也原谅了余鱼同,读者至此,也原谅了他。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即改,知耻近乎勇,这种赎罪的勇气,毕竟不是常人能做到的。
余鱼同因赎罪而烧成重伤,毁了少年俊雅的容貌,伤感身世,抛洒热泪,肉身的痛苦和心灵的痛苦合而为一,却健康了许多。李沅芷却如影随形找了上来,非他不嫁,痴情不悔,一片真心,一时又无处着落。余鱼同此时其实是最渴望关怀和爱情的,他是在逃避,他不敢去面对现实,他已经更加的自卑和没有信心。他躲着李沅芷其实是在躲着自己真实的内心。
余鱼同继续他的逃避,他走得更远了,他要将他的哀悯和无助推向一个极致。暮鼓晨钟,发人深省,“既无心我便休”这少年人浪漫而忧郁的激情,维特式的感伤情怀,并不是真正的觉悟,更像一种幻美的月色池塘下的无绪轻烟,挥之不去惹人哀怜。
余鱼同凡心未断,出家只是暂时之事。余鱼同还能记挂红花会的大事,留言署名都是本名,此确是少年人任性所为,绝不是真正看破红尘。余鱼同短暂出家这一段,最能打动读者,他的形象,正在此段中继续回升,血肉丰满起来,让读者为之轻叹。
余鱼同何尝对李沅芷的美貌和痴情没有动心?他只是心理上有障碍,迈不开这一步而已。最后余鱼同找到了台阶可下,一切都是顺水推舟,何乐而不为呢?不过,他要找出一个堂而皇之的大借口为自己遮羞:“好,为了给恩师报仇,我什么都肯。”读此甚觉好笑。
过程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好事多磨,终于圆满划出了句号。
十大书生上榜人物,余鱼同知错即改,知耻近乎勇,因此排名第五。
张翠山:书生的见识可爱但又可悲(1)
排名第四
武功:★ ★ ★
智商:★ ★ ★ ★
情商:★ ★ ★
书剑指数:★ ★ ★ ★
攻击力:★ ★ ★
张翠山出场,是华彩亮色的着笔。少年书生,瘦弱的身形,俊秀的面目,却有着胸中陈兵百万的豪侠胆色。他神气清朗,彬彬有礼,谦和中又遮不住激情如火的风发意气。俞岱岩有危险,张翠山立即冲动起来硬生生勒住急冲的奔马;发现俞岱岩重伤,悲愤起来便要与人拼命,其书生的斯文和激情的荡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又暗示了其性格中不可调和的悲剧。克制和激情,是张翠山一生诗人般性格和命运的关键所在,他永远都生活在情和理剧烈的冲突中,他渴望生命的平静,却无法摆脱青春野性的力量焚烧,他在生命之火熊熊燃烧中,表现出书生般诗意的幻美本质来。
《倚天屠龙记》极力写出张翠山少年热血书生的形象,看张翠山一贯温文尔雅,知书达理,但伤痛恼怒之时决意要偷偷去打都大锦一顿出气,而且瞒着众人免得师兄们干预。张翠山还是少年心性,心中搁不得事,沉不住气,比之其师父张三丰的厚重沉稳,确实差了太多。他听任热血和激情的驱驰,一味要快意恩仇,他的侠义情怀之中,其实缺乏对人生和社会深刻的体悟和见识,终会在复杂的情理和际遇中碰壁。
张翠山逼着都大锦拿出两千两黄金来救济灾民一段,写出少年任性的痛快和意气用事。以暴制暴,以恶降恶,若不是张翠山显露出霸道武功,都大锦等物欲熏心、唯利是图之辈,是不可能乖乖拿出金子来的。看都大锦等人藏藏掩掩,口口声声说没有钱,委琐卑微之态实是让人好笑,不得已破财消灾,割肉之痛可以想像,威风和横行了半世的都大锦也有今日。
张翠山不像是个正牌的侠士而更多地像个书生,他有着书生的热血,也有着书生的单纯幼稚和境界的局限性。在离奇剧变之时,他空有一身高明武功,却不知所措,缺乏应变和沉着的大气。龙门镖局离奇的灭门杀戮场面,让他心惊和颤栗,他还不能承担这生与死巨大的震撼。
情节在平直中忽然急转而下,一个巨大可怕的阴谋让悬念高涨。少林寺僧言之凿凿,当面对质,让张翠山陷于不义的处境。少年的书生意气,忽然平添出许多血腥恐怖的谋杀,阴谋之网已紧紧缠着张翠山,让他举步维艰,让他体会了世界的难以把握的复杂和阴暗。
在湖中小舟中与殷素素的相见,张翠山竟能一愕之下登时脸红,他的人生经验实在有限。在这复杂的社会中,他实在是见识太不够,这是他致命的弱点,也是他日后悲剧的内在逻辑指向,他太着意于律己,太在意于外在的道德规范的约束。一旦情与理不可调和的冲突来临之时,他的律己就会变质成自虐和逃避,以自我否定的极端形式来轻易而简单地解决人生的矛盾。
张翠山性格中的致命弱点含蓄而恰当地一再被强调。他忘不了殷素素之时,便自我解脱,“持之以礼,跟他一见又有何妨”。书生的见识,可爱但又可悲,让人扼腕叹息不已。
张翠山书生柔弱的心性,率真而缺乏决断,理念与情感的冲突中不是变通。性格即是命运,张翠山后来的悲剧,原来可追溯至此,他内心主导的观念太强烈了,所以他处处都有“一是心意难定”的时候。
谢逊其实是张翠山的人生教师,不过学生并不完全及格。谢逊一句“假仁假义”的嘲讽,虽未触及张翠山的灵魂,但带来的不可抗拒的机会,使张翠山终于放下了观念的包袱,情不自禁向殷素素吐露了真实的心意。张翠山暂且抛开了善与恶礼教的外在束缚,鼓足勇气,听任生命本能意志的驱驶,打开了尘封已久的真情,接受了殷素素的爱。
极端场面,极端情景,人性的枷锁完全打开,观念的重负可以弃如敝屣,面具可以卸下,不需要作假,也再用不着作假。冰川荒岛中,张翠山终于可以放松下来,静下来,倾听内心情感的真实声音,听任生命率真朴素的本能指引自己畅饮生命醇美的甘泉,找回自己的本质。
武当七侠,各有所长,但张三丰却独对张翠山另加青眼,寄予厚望,其原因,俞莲舟说是因为张翠山悟性最高,可作张三丰的衣钵传人。此所谓悟性,只是对武学的悟性。
武当七侠中,张翠山对于人生的悟性是颇有不足的。如此看来,张三丰授徒并不成功。这一点,使人想到王重阳,自王重阳之后,全真七子,实不足论,境界太高的大宗师,反而难以恰当地传道,教出真正的高徒。
悲剧的审美虽然淬砺人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