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穿越晨光里 >

第65部分

穿越晨光里-第65部分

小说: 穿越晨光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鲁妈妈等到人都走了,邹晨回来关了院门,才开口说话。

    “实不相瞒,前几日老身我啊,生了一场大病,这命,几乎去了一半。天可怜见,终于活过来了。这不,立刻就过来了”

    柳氏听到鲁妈妈这样说,连忙关切地问道:“妈妈这是得了甚么病?”

    “唉,上个月老身从邹家庄回去,便觉得咳嗽浑身痛,想着吃了几幅药就能好,谁想过了几日竟是病的都起不来了。隔几天好了,谁知一吹风又厉害了,可把老身这把老骨头折腾死喽。”鲁妈妈敲着一双腿道。

    黄丽娘在一旁笑着说道:“鲁妈妈想必是得了风寒,这病最是吹不得风的,须得在家里闷养,多喝一些开水,多盖一层被子。过几天自然便好了”

    鲁妈妈拍了一下大腿,“正是,老身请的医士也是这样说的。唉,可是这风也吹了,只有受着啦。”

    “沈家小哥请的是哪位医士啊?”邹晨突然说道。

    “黄医”鲁妈妈突然住嘴。

    邹晨挑了挑眉毛,低下头不再说话了。古代的风寒可和现代的感冒不一样,一场风寒要命的事迹有很多。若是鲁妈妈得了风寒,她根本不会象现在这样面色红润一点也没有病过的样子。既然不是她有病,那就肯定是沈家的哥儿有病了,只是不知道沈家的哥儿病的重不重,要不要紧。

    鲁妈妈脸色难堪的看着邹晨,面上露出尴尬之色。过了一会叹了口气,正色道:“柳大嫂,黄大嫂!老身实不相瞒,这病,不是老身得的,是沈家二郎沈芳。上个月老身从邹家庄回去,把这门亲事一说,沈家上下均是欢喜不已。当天沈二郎陪我吃了一盅酒,谁曾想,夜里就发起寒来。然则,老身敢对天发誓,沈家二郎身子骨一向硬朗。这不,我把他这一段看病的药方都给拿过来了,两位大嫂找人验看一下吧!”说着从怀里摸出一个布包来。取出几张药方。

    柳氏伸手接住,看了几眼转手便给了邹晨。鲁妈妈看到这一幕,眉头跳了几跳,难道这家中当家的竟是这六岁的小娃娃不成?

    邹晨接过药方,仔细地看过,然后抬起头笑道:“鲁妈妈,这药方我能看清,但是看不明白。妈妈可否许我去庄中的医士那里询问?”

    待得鲁妈妈同意,邹晨便拉着美娘出了院门。姐妹俩个路上也没人说话,只是一路急行。要不了一会到了李医士的家中。

    李锦绣正偎坐在母亲腿前说着闲话,眼看着美娘和邹晨从院外走入,不由得奇怪。

    “这来。是有事,还是找我玩的?”李锦绣掀起帘子笑道。

    “绣姐,不知医士可在家否?”邹晨问道。

    “家父在侧院正给人看病,美姐晨妹先进屋吧,我去请。”说着掀起了帘子。

    两姐妹福了一福便就着帘子进了屋。屋内李医士浑家吕氏正坐在榻上绣着一只方帕,看到她们进来,将方帕放在针织筐里,拍了拍身边的锦杌。

    邹晨和美娘行了礼,在吕氏身边坐定。吕氏从身边的小杌子上端过一盘果子递给两姐妹,笑道:“方才听锦绣讲。你家来客儿了?不在家陪着贵客,怎么有空来了。”

    “有几张方子想让医士帮着瞧瞧,所以我就和姊姊一起来了。”邹晨也不客气伸手拿起一个果子吃了一口。

    吕氏也是一个温柔贤淑的。闻听此言便没有再往下问,只是挑着一些闲话随意地和俩姐妹说了几句,一会便听到屋外传来一声咳嗽声。

    美娘和邹晨听到这声咳嗽连忙站起来,整理了一下衣裳。然后帘子掀起,李医士缓步走到屋里。吕氏从旁边的架子上拿起一块面巾。奉到李医士身前,李医士擦了下脸才转过身对着邹晨说话。

    “听锦绣讲。你有事寻我?莫非是你阿爹又严重了?”

    邹晨行了一礼,便把刚才的事挑挑拣拣的说了,没说是媒婆的事,只说家中有一个亲戚前几日得了风寒,把药方拿来想让李医士给看看,这病到底好了没有。

    说完,便将药方双手奉了上去。

    李医士接过药方,一张张仔细地看了。过了一会,指着一张药方说道:“这一张麻黄的用量较大,显然是病的极重。而后面几张,药用的渐渐变少,显见得在慢慢减轻。这最后一张,只是一些温养滋肺的方子。显见得病已经全好了,然则,不见真人不敢说的太满,只看这几张药方,确实是已无大碍。”

    邹晨听到这话,和美娘对视一眼,均露出笑容。

    一会又随便说了一会闲话,邹晨和美娘便找了个借口退了出来。走到回家的路上,邹晨终于长出了一口气。

    到家之后,觑了个机会把李医士的话原原本本地和二婶娘还有母亲说了一遍,两人均是连声阿弥陀佛,庆幸不已。

    鲁妈妈接过了邹晨送回的药方,只看她们的神色,便知此事已经成了大半。便又趁热打钱,想要约一个时机让两家人见见面。

    最后约了三天之后在宛丘城张记会仙茶馆见面,鲁妈妈得了准信,便提出要回柳林集,柳氏和黄丽娘劝了一会看她去意已决便只得送她出了院门,又一直送到村口才回来。

    回到家,柳氏拍着胸口惊呼:“俺的娘,总算完了,等到她们见一面,不管成与不成,这心总算是能放下来了。”

    “是啊!”黄丽娘在一旁也说道,“单只为了等这一个,这些日子来说了多少个媒,咱们都推掉了。为了这一个,还又跑到宛丘张家去打听了这家的品行。可真是折腾坏喽”

    邹晨笑嘻嘻地拉着母亲的手,笑道:“娘娘,等到我姐这媒说成,咱家也就去了一块心病,以后不管怎么闹腾都和咱家没关系的。”

    “正是。”听了这话,柳氏和黄丽娘齐齐点头。

    

    ps:我百度到有一条消息,说宋代吃青蛙是犯法的,要入大狱。但是,宋代《本草图经》也说到:似蛤蟆而大、色黄之“山蛤”。并说“山人亦食之”。估计这个山蛤就是雪蛤或者牛蛙一类的,肉可以食用,雌蛙可以出蛤蟆油,本文养的是这种山蛤。

    东宋梦华录中,饮食果子里有一句“炒蟹、炸蟹、洗手蟹之类,逐时旋行索唤,姜虾、酒蟹、獐巴、鹿脯、从食蒸作、海鲜时果每分不过十五钱。”本文设定一只螃蟹批到酒楼,一只7…10文。山蛤一只10文,大的15文,蛤蟆油一钱五文一两50文。泥鳅一斤30文。

正文 第七十一章 鲁妈妈保得好媒

    (感谢各位对我的支持,昨天的订阅很喜人,谢谢哦!爱你们!)

    等到晚上邹正达和邹正业回来也带来了一个好消息,那个相熟的渔民,姓金没有名字,平时只是金小乙的胡乱叫着。邹家兄弟请他吃了一顿酒,他便把自己所知道的东西全部吐了出来。并且还言道,若是能请他看护稻田,必能保田里的蛙苗和螃蟹苗长的欢实。

    邹家兄弟并没有把话说满,只说还要再回家商量商量,只是叮嘱了他不许把这话再传给其他人。若是将来自家养活物必然是会请他过去坐守,那金小乙得了这句话,喜不自胜,连连保证必不会向任何人吐露。

    晚饭后,两家人坐在一起,先讨论了美娘的婚事,把美娘听的面红心跳害羞不已,然后说了这个稻田养活物的想法。并且言明,这个主意是邹晨出的,按家里的股份制,她便拥有以后家中所有稻田活物的一半股份。

    邹晨吓了一跳,这也太多了,她连忙站起来摆手道:“不行,不行,太多了,我看要不然这样吧,我拿一成,剩下的都归家里所有。我也不过是出出主意,其实还得家里人去做啊,一半太多了。”

    两家人又讨论了一下,一致决定加到二成。以后这个习惯也成了家里的制度,凡是家中有任何一项重大的决策,除了小奶娃不参与,家里所有人不论男女都要参与。

    最终决定了,一共养四亩地,两亩养螃蟹,两亩山蛤。邹晨又给出一个主意,不如在养山蛤的那亩田里混养一些泥鳅,这样泥鳅在下面松土,蛙在上面吃害虫。也许会效果更加好。

    第二天,邹正达和邹正业便从邹晨这里取了钱,去了金小乙家中,付了一吊的定钱,请他代收螃蟹苗和山蛤苗,又请他顺便也帮着收一些泥鳅苗。金小乙眼见得能赚得几个中人钱,自是高兴。邹正达又吩咐他,若是幼苗收到须得及时通知他家,并且以后可以请他去家中看管这四亩幼苗,每日愿付他二十五钱工钱。可以住在稻田边,日管三餐。金小乙听了这话,更是不住的点头。只恨不得把一颗心掏出来让邹家兄弟看看,拍胸脯保证定会将此事做得滴水不漏。

    邹家忙完幼苗的事,在家休息了一夜,第二天一早,五郎他们请了一天假。两家人坐上牛车往宛丘城而去。

    依旧是在西门进了城,将牛车停在了常去的那家邸店中,便径自去了弦歌街第一家的会仙茶馆,因这茶馆乃是张贡生家开的,所以世人皆称之为张记会仙茶馆。

    到了茶馆之中,问了茶博士方知鲁妈妈还未曾到。便留了一个地址请店伙计在鲁妈妈到了之后去喊他们,然后给了茶博士两文的传话钱便去了巷子里经常买书的那家书店。

    进了店门一看,门后坐着的乃是一位未曾见过的少年郎。想必是这家店主的子侄辈。于是邹正达和邹正业领着妻女们站在店外闲聊,邹晨和四个哥哥则是进店挑选一些书籍。

    邹晨在书架里看了一圈,也未曾看到有一本是农耕的书,不由得奇怪。这宋朝不是最重视农业,怎么在书店里竟是没有农书?想了想。便走到门后问那位少年郎。那少年郎听了之后愣了一下,自开业以来。还未曾有人来书店买过农书呢,所以店中从未进过。听了这位小娘子的话,他沉吟道:“小娘子说的极是,这农乃国之根本,书店岂能无农书,以前是自家疏忽了,定会进些农书摆上。”说完揖了一礼以示谢意。

    邹晨连忙摆手,她笑道:“小郎君误会了,奴奴的意思是你家店里能否为我家进一些农书,奴奴可以付定金的。”

    “不知小娘子都想要一些什么农书?”那少年郎问道。

    邹晨于是便说了几本书的名字,象《汜胜之书》、《齐民要术》、《四民月令》以及本朝的《洛阳花木记》和《太平御览》。并说了,如果有蔬菜类农书、治蝗类农书也可以一并帮她家留下,她都愿意出钱购买一本。少年郎听了这些书名竟都是闻所未闻,连忙取了笔墨纸砚记下,一边记录一边惭愧,自家枉读了十年书,竟然还不如一位六岁的小娘子知道的多,果真是读万卷书,需行得万里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啊。

    一会邹晨的几个哥哥也挑选好了书籍,并且又买了些纸笔和墨条。收钱的时候,少年郎说什么也不肯加钱,执意要以进价卖给他们,并说是感激这位小娘子相教之恩。但是,哪怕就是进价,也是花了七八贯。

    邹晨看着二伯和父亲背上的钱褡一下子少了一大半,叹息道:这书啊,穷人,真读不起啊!又另付了一吊的定钱放在书店中,并言明,每逢初一十五自家人都会来赶集,若是进到了只需留在店中既可。

    又站在店外说了一会闲话,便看到有一个店伙计打扮的小童站在书店门口询问,“请问哪位是姓邹的大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