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山风云-第2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艘桓鲂鲁牵泄檬耄肝露级叫藿ǖ氖欠抡粘啥忌俪歉檬氤蔷芍沸藿艘桓鲎映堑摹�
大都督晚年在这里驻扎了好几次,如今这里是马鞍山市当涂县,叫姑孰城之前叫做丹阳。而甘卓是丹阳人,至今南京的甘家故居“九十九间半”里,还供奉着甘卓的事迹,专门有一间房子就是属于甘卓的。甘家之所以至今还被记得,无非是甘宁到甘卓的事迹,甘卓所以被记得,因为甘卓也是中兴名将,也叫恢复名将,靠打仗来恢复的名将。
王敦兵变到苏俊兵变,陶侃都是反对的,而兵变的焦点,都是在甘卓老家丹阳。我周仲孙被李焉这等小民下人捉拿,还要我写悔过书,写就写了,写一点也是记得我周家的事情。眼看我周家的末路,我一直一来心里就不急啊?李焉这等虽然身份卑微低劣,我尽管也不信任这伙流民出生的,可是这李焉对我周仲孙这个老匹夫还客气,没有杀我的头,只是让我多写自己的故事出来。写周家的也可以,后来来的见面的那个女人叫什么来着,自称鸠王部族之一的什么雷王部族,听见李焉叫她卡巴,叫什么阿朵来着。
这女人说话还中听,说了许多让我吃惊的话,这个女人知道的事情很多啊,根本就不像一个部族的女子,她可以说部族的话,又可以说晋国人的话,是个不得不令我觉得可以听从的人物,李焉这家伙也是,说话说了好多厉害的地方,我不得不考虑今后的出路。经过慎重的选择,我决定按照他们说的话提的要求,写出自己的悔过书来,尽量回忆过去的事情,他们喜欢看我周家的事情,喜欢让我写过去几代人的经历,我写就是了,总好过拉呼族和撒多族的那些部族杀死我,这些蛮夷之辈,我跟他们打交道久了,心里是怕他们报复的。
要写清楚周家的事情,必须要写到一些人物,当然不会只是一个陶侃。这个甘卓,之所以成为名将,还不是当时一起杀贼杀出来的,而王敦拼命地拉拢我周家,甘卓家也是一样被拉拢过去了。那时候,甘卓家比我周家强大,因为我周家是在大爷爷周抚手里发达的,曾爷爷周访不过是做了发家的一个开头,比起甘卓来,实力稍差。但是我曾爷爷笑到甘卓后面了,因为曾爷爷是自己病死的,好过甘卓被王敦派人杀死。
还得说杜弘父子叛乱,他们声势浩大,湖南湖北已经成了席卷之势。但是只有一个地方他们没有占据过。这个地方在荆州江陵长江两岸,江陵乃是这年头荆州的治所所在,要是这荆州首府给拿下了,战火还不打得更久。江陵之所以没有被杜弘父子拿下过,因为江陵以南属于湖南湖北交界的地方,也是昔日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核心地区,而过去的这里是一片水乡,鱼米之丰盛不亚于蜀国。长江流域的平原除了成都平原,就是江汉平原,这江汉平原也包括荆州江陵以南的这一小块地方。荆州二十二郡,杜弘父子这伙儿朝廷手里没有几个郡了。就是江陵沿江两岸有水军驻扎的地方还给朝廷控制着。再就是往下游去的江夏郡,江夏郡一度给受到杜弘父子严重攻击,蜀地到荆州与朝廷的来往被滋扰的截断,所以当时形势很严峻的。
陶侃甘卓周访我等朝廷王军,要反攻杜弘,就要联络江陵一带苦苦支撑的王军,互相呼应达到夹击的效果。而这江陵以南,有南平郡、天门郡、武陵郡三个郡在朝廷手里,原因是因为另外一个人物,这个人物和上一章说的,原来魏国派到吴国的官员之一或者有关。
(?想让我说清楚,到底是西晋大乱时候还是魏国征伐吴国以后来的,相差几年,两者有什么区别?)
这个人叫应思远,应思远在八王之乱以后,来到南平郡做了太守。他本来是河南汝南人士,八王之乱以后,他老家变得惨不忍睹,除了洛阳,就是这豫州汝南一带,到了赵国姓石的这里,数年中是再度杀人如麻,人口再次剧减。桓温也好,桓温前面东晋朝廷大臣也好,凡是想北伐的,无不是因为这中原大乱,原来西晋的统治在中原已经荡然无存,而东晋朝廷想东山再起,当然也关心这中原大事。
中原不知怎样,南渡大小官员着急也是迫不得已的。着急归着急,最后还是做观成渔翁得利,姓赵的和别人杀得遍地尸骨,赵国自己就给打败了。这些和建康有没有关系,和应思远是至少没有什么关系了,因为他早就来到荆州一带,而江陵以南是个安全的地方,应思远做这个南平太守,看着老家腥风血雨,把这南平郡治理下来,不让发生老家那样的事情。他得到荆州当时省长的支持,管理南平郡天门郡武陵郡三个郡的军事,那时候这江陵以南到湘西一带的重点在他这里,他呆在南平郡,县城在今天湖南省常德市的安乡县境内。后来就说得好啊,说天下又是大乱,可是所有地方都不安静,只有他管辖的这一块地方是安静的,我周仲孙当然认为他是吹牛皮,不过他心里肯定因为老家发生战乱而心急如焚,尽管他的家属有些在这边了,可是他还是心急,如果他是八王之乱前后才来到荆州的地方上,他不急别人就会不相信他。
应思远自己有些实力,手里钱财也很多,当时天门郡武陵郡的地方土著蛮子也想作乱,应思远就买通他们,封官给钱,所以拉拢了他们,杜弘的流民来到这里,也是不许进入境内,所以杜弘父子就转移到湘州长沙郡去了,那时候他们还不是因为应思远不肯收留他们而生气,可是那地方,应思远所在的地方,水网密布,没有向导以及舟子,很难生存以及争夺。即使杜弘父子做了反贼,也是急于攻打这水网的地方想夺取更多船只,因为这里鱼米之乡。可是杜弘父子手里没有水军,夺到的船只都是小舟,也不懂如果训练一只精干的水兵出来。而加上应思远有当地土著的帮助,反贼要打败应思远也是不容易的。可是在湘州长沙郡,那就不一样了,荆州?的州郡也是这样,说实在,这湘州的重要性反而是因为这杜弘一闹而体现出来了。
应思远这等地方告急,荆州最后一块一方不被占据,急于得到援兵的地方,建康那边的人还要不要支援?剿灭杜弘父子的造反,他和江陵郡江夏郡各处的刺史太守,告急的文书那是来往不断于朝廷之间,说不定就是这样的类是情形,才推动了建康开始制作皮纸,用来互相传递消息,达到了解军情采取措施缓解不利的军情。后来,这皮纸用来办公,居然在和平时期能够达到政令通畅的效果,这纸张代替竹简,消息的传递就方便及时了许多。
就是因为能够写信并写信为好,应思远给陶侃写了信件,甘卓周访当然也知道。应思远这等荆州地方上的人物,和王敦也是来往很多的,毕竟王敦此时才是江南里最大的人物。原来的荆州刺史,还不是姓王的做过,那是王家另外一个人物,王家反正因为司马睿的关系,因为“王与马,共天下”。而司马睿和东海王司马越的关系,这荆州与建康之间,始终来往密切,相对中原或者在长江以南,就愿意作为一方后背基地互相支援,来化解中原来自北方的灾难。
应思远和陶侃甘卓还有周访之间,也不是就互相真正信任的。据说当年陶侃带着我爷爷周光那伙儿打进长沙,恢复了长沙郡的秩序,杜弘老爸战死自己向南逃跑。进入长沙城的时候,这杜弘手里没收了一批战利品,虽然应思远的队伍也参加进来了,可是他们有什么战功,我们陶家甘家周家当然不会分给他们。他们回去一报告应思远,应思远又开始表扬自己,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就说他们只拿了一些书籍文书竹简案牍,金银财宝可是分文不取。言下之意,一是继续称赞自己,天下大乱,就是这南平三郡得以保全,杜弘造反仍然是这样,应思远有战功,朝廷应该表彰。二是小人诽谤中伤之心作祟,含沙射影想一口喷血污蔑我们得到很多,而且不上交朝廷,朝廷应该追究我等。三是他背后有人指使,就是这江陵的一伙人,可以称作江陵派了,害怕我们因为战功把他们的荆州管辖权夺了过去,而实际情况也是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的。
陶侃为人不错,在荆州也是有些人缘的,那时候我周家和甘家的也还听些陶家的,认为需要先打击反贼继续扩大自己再说,就这样与荆州方面来处理关系,至于朝廷里,毕竟陶侃我们这一方新的军队力量,和朝廷里关系更好,因为我们本来就是朝廷利用起来的一支新的力量,王敦在江州,对付了来自内部杜弘的叛乱,又可以乘机消弱原来东海王司马越的势力。而荆州方面这时候,仍然为中原的事情给牵制着,基本上没有发展的余地。
第二百四十五章人之将死其言也善(2) '本章字数:3168 最新更新时间:2011…03…10 18:29:44。0'
应思远还是担心自己给免职,他担心的事情到头来还是免不了,尽管他背后的江陵派系闹了很多事情出来。
其中一件,就是关于陶侃做荆州刺史。他应思远和原江陵派当然一致抵制,应思远德高望重,年事也高了,江陵派就推举他来抵制陶侃。
应思远心里着急啊,这时候还只是八王之乱几个年头,接着姓刘的与姓石的一把火烧杀洛阳,而这时候整个中原的情况仍然变化莫测,各种势力还要厮杀消长。眼看又在酝酿一场大的血雨腥风,难逃的世家子弟的消息不断传到荆州,他坐不住了,想回到老家发展没有可能了,只能在这荆州江陵以南的一边土地上建立根据地,他手里的中原子弟,原来都是颇有钱财的,这才长期和江陵派打成一片。要是陶侃一干人马就这样乘着杜弘父子的事情夺取了江陵,那不就是给他们判了死刑。
江陵派搞了一个事件出来,委派手下的人充当想作乱兵变的,一致推举应思远来做荆州刺史,不做不行,不做就要造反。应思远当然说不做,他是拒绝了,可是不是故意拒绝的是说不清楚的。这事情就闹到建康里去了,建康里原本就在观察中原的动静,王敦这里就这样寻思,要控制建康,就得手里实权更大,龟缩在江州这一块地方,还不足以取代建康,所以他很想得到荆州的指挥权,而建康的皇族对此心知肚明,司马家的虽然知道不能轻易和王家闹翻,可是还是担心这王家霸占荆州,所以就要在王家和江陵派之间搞平衡,互相牵制他们,陶侃这一伙新军,就变得举足轻重,对于在建康想设立朝廷称帝的皇帝方面来说,也是要和王家进行争夺的。
陶侃是江州人,而王家虽然坐镇江州,可是朝廷不喜欢这江州军队太多,除非是担心杜弘这样威胁到朝廷才会让江州军队增加。现在杜弘剿灭差不多了,陶侃就经过考察推荐,应该让他上任荆州刺史。这就和应思远不可避免的有了一场政治竞争。
中原大地,姓石的正在取代姓刘的,席卷中原大地,石家人与姓刘的如出一辙如同饿虎,老家是不可能回去的,只有在荆州做大,然后接应老家的逃难者才是出路,应思远当然也不甘心,所以也不怕脸皮厚,要和陶侃争夺。应思远在南平郡和江陵派的人士一起,对于本地人士是有所任用的,只有这样才能扎根稳妥。应思远祖上本是魏国大官,家里殷实得很,为人呢爱读书也很孝顺,性子温火不急,所以他也很有人缘。应思远和陶侃这两个都是有人缘的一方大员,因为朝廷里的明争暗斗而不得不对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