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山风云-第2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家民妇,生孩子从肚脐眼生出来的,居然还母子平安,孩子长大了。再就是有绵竹县这地方,老马生下小马驹,结果生下了一个马头两个马身子的怪物来,这怪物都是马身,一个马身公的一个马身母的,而一个马头上却长了六只马耳朵。
再说蜀地平原上,我们的内应搞了个假象,用家畜的血泼在水田里,好多好多,十几亩地都染红了,就说是这是天上落下来的血雨,不详之兆。还说有老百姓庄稼汉家里,用圆头木棍在石钵中舂米,用来做糍粑要过冬吃的。可是准备倒白米进去舂的时候,装在竹簸箕中的白米自动从竹簸箕中蹦翻出来,散落一地,再装进入簸箕中,还是翻出来。庄稼汉只好收了簸箕倒进家里的米坛子里,可是又从米坛子里翻出来,四面八方出来,不是朝一个方向倒出来的,这肯定不是有人搞怪而是天意在提示什么。
这蜀地,很多??郡夜郎郡过来的流民,给李家的强迫迁移过来的,心里都恨李家的,因为原来??郡夜郎郡奉迎了我晋朝的,还不是我周家的大军驻军在夜郎郡??郡边境上,逼迫他们和李家的做对。李家的这一从两郡迁移居民,其实是在我周家的挑动下准备做的一个奴隶买卖,多少居民,十万之多,所以这些人在李家的地盘上,极大地威胁着李家的,这些奴隶太好控制了,只要周家的一派兵去吆喝,他们就跟着闹事,以为可以在周家的纵容下搞打砸抢。
可是,晋国朝廷下来,到桓家周家这里,一直是把云南贵州当作白区的。
什么叫白区?就是国统区,原来是白统区,可是李家的氐族的羌族的流民进四川,杜弘父子的流民从四川云南进湖南湖北江西等地,那时候要把到过的地方做红区的根据地天下,这还了得,朝廷严厉剿灭,所以这贵州的地方还不闹白色恐怖才怪。你想,湖南闹了红区,但是湖北江西这等朝廷视为倚重的地方都闹红区,那当然要搞白色恐怖。
当年我曾爷爷周访那伙儿的红色事件就给镇压下去了,可是这数省之地,百姓莫不带有强烈的白区后代罪恶感。
白区后代罪恶感。
红色没有成功,白色仍然笼罩。就算到了四川,到了李家这等四川的地方,地方是比贵州的山地上好,可是流民心里的委屈还在,心里一直有种复仇的想法。桓家和我周家一利用,火上浇油让火势猛烈地燃烧,星星之火被带到了四川,他们就燃起了反抗李家的事件,我们去就是这个时候,带着他们,指挥他们杀进成都,这些贵州流民进入成都,桓温大都督就故意放任他们烧掉少城。
第二百四十二章周家的自责(11) '本章字数:3362 最新更新时间:2011…03…10 18:27:01。0'
成都的少城(实际上是个子城)一烧,流民失控,李家投降而李家王朝如鸟兽散尽,本地商贾乡绅哪里还有日子过啊,不得不求救于桓温和我大爷爷大伯伯等领导的军队,毕竟是晋国的王军,说是冒险队,其实是正规军嫡系部队,那帮子贵州云南的流民才是冒险队。
我们正是需要这种情形,这样我们就被邀请名正言顺地做了成都主人,而桓温周抚等一开始利用贵州和云南来的流民,这时候火候到了,调转枪头指向贵州流民。你们干嘛还呆在成都?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田地需要你们去种,以后我们要去收租子。
有些服帖听话听招呼的,机灵并且强壮还能够指挥的,就拉拢让参加军队,参加王军,有的是立功的机会。桓家的和周家的把成都处理好,就要处理梁州的事情,你们听话不仅可以立功,还可以跟着去打个富贵出身出来。
大部分就这样给遣散回去了,仍然分布在四川境内,充当四川境内不够的人数。而少数不听话的,实在恼火,也是正要杀鸡给猴看以儆效尤,就杀掉几个带头的挂脑袋在城门上。这就是后代一个叫做上海的地方后来发生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千年版本,我周家的创意早了一千六百年啊。
而桓大将军,这次给朝廷立功,一回到大本营就给朝廷行功论赏做了大都督了,他忙得很,最多的时候管理着十个省份,朝廷里大多数地方都由他管理着,而朝廷里能够直接管辖的地方,不过只有古代越国那一巴掌的地方。桓温大都督一家当然人多势众,家人个个刺史将军的,一个省份一个,都是省长州长。桓温大都督手下的军队,不过十来万而已,不多不多。
我大爷爷周抚家,要开始管理这益州宁州,还要着手准备接管梁州的事情,至于荆州,更加是周家参与管理的地方,这地方对于桓家和周家都重要,已经是两家加上?的军属的聚集地,既是大本营又是总后方。桓温大都督在考虑下一部的方向,对付赵国的姓石的他已经对付了很多年,还有燕国的家伙,他正在开始着手对付,这时候赵国弱了而燕国强大了,所以大都督要准备收拾燕国。没有想到,大都督英名一世,几次北伐都成功,可最后一次却失败了,听空话听得烦躁了,便回到朝廷里废掉了皇帝另外立了一个。
他立的皇帝叫做简文皇帝,桓温找到一个叫郭璞的大臣说:“晋朝要兴旺,就着在这个皇子身上了”,郭璞心领神会,把这个意思在朝廷里传达各位,郭璞就是写过郭璞遗书的家伙,还是孙泰道长帮助他儿子一起整理的,这郭璞毕竟是个文官,肚子里的墨水和知识就是多。
简文皇帝他当时在做琅琊王,这个称号可是南渡的东晋朝廷的名号,是个影响程度很高的名号,可是这王爷一直呆在浙江,就是我说的古代越国那一巴掌地方上,没有什么出息的。简文皇帝只在位两年就死了,时年五十三岁。而我周仲孙现在的皇帝是孝武皇帝了,则是简文皇帝的第三个儿子。
孝武皇帝他可是比我日子好过,还不是朝廷里有名动天下的谢家的大臣,我琢磨着,自从桓温死后,因为他没有做成皇帝而桓家剩下的家伙好像没他的威望,谢家英名人物,所以桓家就不得不收敛一些了。那么,论实力,谢家的现在多半有足够的兵权了,从桓家手里分到的,但桓家还是管理了很多地方,只是把江苏大半和安徽大半以及江西一部分给谢家驻扎。而我周家到了我周仲孙这里最不济,大爷爷家已经缩腿了,周家现在开始阳痿,被梁州的秦国给连连欺负。说秦国就连桓家都非常吃力,桓家的非常后悔,早知道当年,在北伐到长安的时候,痛下杀手不给苻坚家的机会,就没有这家人的崛起了,可是桓家和慕容家的燕国还有石家的赵国打了多少年,大半的精力都放在他们两国身上。
再说军队人数,报给朝廷的花名册上,我周家的队伍,很谦虚那,只有五万而已,只需要控制四川重庆贵州并协助桓温大都督分管湖北,所以就这么多了,我大爷爷也是觉得江山足够,不想去图谋什么梁州大计。
在桓温大将军离开成都后,大爷爷周抚留下就此发达,他还没有打下李家的之前,朝廷就封了益州刺史的,从李家不从水路向荆州到建康觐见称臣的时候,就许了我大爷爷益州刺史的,早晚要进入益州。
那时候,和我大爷爷争夺益州刺史的人还有一个姓袁的家伙,他是作为前锋进入蜀地的,可是开局不利,他这个前锋却吃了败仗。还是我大伯伯周楚与桓温的参军孙盛一起在犍为郡坚守军营辎重,遇到李家派遣部队大举进攻,而大伯伯周楚击退敌军。远程偷袭没有后勤补给,军营辎重非常重要,军营不失,消息传到取道成都的桓温哪里,士气大振,这才开始转败为胜,一举拿下李家王朝。事后,桓温在成都呆了一个半月时间,论起功劳,当然是我大爷爷和大伯伯,所以那姓袁的袁家家世颇有来头本来很受桓温器重的,结果从此失宠,从蜀地回来气得不出几年就郁闷死了,死的时候才三十七岁,可惜啊可惜,袁家的没有周家这个命。
孙盛这个家伙,虽然只是参军,可是还不错,很有头脑的家伙,这家伙和我大爷爷很得亲近,他也平蜀有功。天下要全部打回到晋朝手里,就是北面的胡人和蜀地的蜀人,合称二寇,这二寇正式去掉一股,剩下的当然是桓温大都督要北伐了。孙盛又跟着桓温北伐,开始几次也是立下战功,他就给封了一个有个县城做封地的侯爷,还放到湖南长沙做太守,那里已经不是我周家的地盘,但我周仲孙也认识孙盛孙安国这个人物。之所以说他很有头脑,原来他是在陶侃手下做参军的,当然是认识周家的早,他七转八转,转到桓家和周家一堆来了,到了长沙做太守,也是个很会捞钱的家伙,他实在太过贪婪,长沙郡举报他的人很多,闹到朝廷里,桓家和周家不得不意思一下子,没收他的财产。没收的时候,钱财装满了好几大马车。
一个郡守,这样的能耐,实在令人敬佩。孙盛喜欢写点文章,这个据说是陶侃当年就看重他的,他写了很多书籍,可是他写的一本书中提到桓温大都督北伐,写他最后一次失利,传到桓温都督那里,让桓温很生气,桓温这一辈子就吃这一次败仗,所以最听不得别人说这最后一次北伐的失败。没收孙盛的钱财,只是怒气上头,毕竟他很会跟着做事,我大爷爷周抚后来已经死了,而老爸周仲孙一知道,就上书给桓家给他说情,桓温也不会办死他,就把他放回去了,钱财都一并还给了他。听说好几年前,孙盛老死了,死的时候七十二岁。只是?弄错了,我老爸是我老爸,虽然都叫周仲孙。
大都督离开成都返回湖北江夏(今武汉市)军营驻地,我大爷爷周抚和大伯伯周楚等周家子弟二十余人,军队人数最初在桓温带来万把人里留剩下五千多,还有沿路招募来了的数千人,加起来虽然不多,但是五千多士兵都是精兵强将,跟着大爷爷和曾爷爷行伍多年的老兵油子,老兵痞子会打仗也会安家,这里就成了周家和这五千多人的天下了。
事情很多。大爷爷和大伯伯,一面要对付李家王朝原来的三四万军队,虽然都鸟兽四散了,有的是准备投降了有些则在观望,我大爷爷和大伯伯得要一一招抚他们,而最重要的事情,是要分派兵力到剑阁绵竹涪陵一线去驻扎,哪里虽然天险,但是不可不解决原来李家队伍的权力,不能让他们驻扎在这一带,为头的要换下来,能够听话的就安排到桓温都督那里去,或者干脆到周家湖北江西的地盘上也可以。驻扎好军队,了解并布置栈道天险的具体防务,就要开始北出剑门关大巴山去试探梁州汉中的军情,这些事情,都是大爷爷和大伯伯一家拿手的。反正就是军队嘛,将令之行在于权严,将军之道在于谋深,深谋远虑方能致胜。
原李家王朝军队以及贵州部族流民迁徙队伍,有不服从的,就地正法。后来逼反了两三次李家军队反叛,但是大爷爷大伯伯都轻松解决掉了,倒是上报朝廷方面,就借口很严重,就是桓温都督都以为的确很难控制,桓温非常支持我大爷爷一家,凡是有要求,几乎有求必应,凡是有条件,也是尽量满足,所以这蜀地还有不能安定的吗,但是梁州方面,我大爷爷却在数年中进展不大,因为既然借口益州境内剿匪,那么要全力北上梁州发展就不好办了,朝廷和桓家都督都会认为周家发展太快,反过来会不放心周家成为第二个李家,所以进展不大一直是名义上不是实际上的,宁州也就慢慢成了周家的老巢。
从成都到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