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完结 重生于康熙末年(雁九) >

第509部分

完结 重生于康熙末年(雁九)-第509部分

小说: 完结 重生于康熙末年(雁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底是出去了,身上保不齐也存了寒气,还是要喝碗姜汤驱驱寒!”李氏还是不放心,唤丫鬟去取小厨房备好的姜汤。 

  曹虽晓得自己没什么,但是看着母亲与妻子都不放心,就端起姜汤喝了。 

  天佑与恒生两个,见父亲皱眉喝东西,只当是苦药汤,都从荷包里掏出蜜饯来,送到曹嘴边。 

  曹看着两只肉乎乎的小手,只觉得心里甚是熨帖…… 

 
TA共获得: 评分共:0 条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smail007 
粉丝:65607金币:3539威望:162345  注册时间:2012…01…04。发私信 关注TA 


。发表于2012…07…04 08:59 只看该作者 
220 # 。 
第十卷 游龙舞 第四百九十四章 宫宴 

  腊月二十九,按照往年的旧例,赐朝正外藩科尔沁、奈曼、鄂尔多斯、嵩齐忒、扎鲁特、乌朱穆秦、翁牛特、喀尔喀、巴林、阿霸垓敖汉、土默特、苏尼特、阿禄科尔沁、喀喇沁王、贝勒、贝子、公、台吉等及内大臣、大学士、上三旗都统、副都统、尚书、侍郎、学士、侍卫等宴。 

  宴席设在太和殿,曹家父子伯侄三人,联袂赴宴,也算是曹家的体面。 

  虽说京城权贵,父子同朝为官的也不算稀奇事儿,但是像曹家父子这样同为堂官的,却是并不多见。 

  年方弱冠的三品堂官,后边再靠着曹家几十年的圣眷,真真是前程似锦。 

  但凡在京中这几年,年年的赐宴,曹都出席的,也无甚稀奇。曹颂却是第一次参加赐宴,兴趣了了,并没有什么雀跃之色,看着倒是稳重几分。 

  曹寅虽说回京不过一个来月,但是六部堂官也没有几个敢怠慢他。 

  女儿为铁帽子福晋,儿子为和硕额驸,帝王心腹、天子近臣,曹家兴盛三代而不衰,荣宠可见一般。 

  就算是大学士、尚书,这些品级比曹寅高的,彼此问候起来,也甚是客气。 

  民爵,除了几家开国元勋与后族外,能升到伯的,也算是显位了。 

  曹这边,还是每年的老规矩,同昔日侍卫处的同僚坐了。 

  说起来,离开侍卫处已经五、六年,不少同僚已经出去做官。 

  幸好纳兰富森在,去年一起去外蒙古的其他几个侍卫也在,众人一席坐了,说起话来,也不算太无聊。 

  言谈之间。众人说起最多的还是曹的养子恒生。曹的亲生子天佑,因跟着祖父母之前在江南,提及的人反而少了。 

  从外蒙古到张家口,恒生与众人同行了大半程,当时也是从这个怀里到那个怀里地。那般健壮又不怕生的小家伙。大家怎么会不喜欢? 

  中秋节前,恒生抓周时,不少侍卫都送了贺礼过去。其中赫山刚好今年添了个闺女,说笑间提起,往后两家要做亲家。 

  不过是玩笑话罢了,旗人女子要选秀,所以不兴娃娃亲那套。岳父不好认,寻思要做小家伙干爹的,也有好几位。 

  今天提到恒生,就有人自告奋勇要做小家伙的骑射师傅了。。。。。 

  曹只是笑。听过就算了,并没有放在心上。 

  就算恒生要启蒙。也得再过三、四年,倒是在座的各位,说不定就要放出去做副都统、将军什么地。 

  毕竟,侍卫是升迁的捷径,尤其是御前当差的乾清宫侍卫。 

  通常情况下,一等侍卫放出去。都是为八旗副都统;二等侍卫放出去,多为总兵或者参领。 

  曹昔日的两位上司,述明与德特黑就是先后放出去做副都统,已经不在宫里当差了。 

  十年二十年后,这些人就是八旗中的都统、副都统。 

  除了在御前当差的缘故外,也有他们各自出身世家大族的缘故。 

  曹还记得早年刚入侍卫处当差时,不少侍卫晓得他是包衣出身。眼中的不屑。 

  随着曹家地位的升迁,这些年曹家容宠依旧,不少世家大户却是受到废太子与八阿哥的牵连,也不如过去风光。 

  对于曹,就算早先没有什么交情地,如今他们也要过来敬上一杯酒。述述昔日同在宫里当差的交情。 

  世情如此。曹也不是目下无尘之人,自然也是乐呵呵地与众人寒暄。 

  既是别人惦记着用他。他也惦记着保不齐有用上谁地一天,这就是所谓人际关系。同在京城住着,又是年数相差不大,往后指不定哪个就出人头地了。 

  别人算计的时候,他的心里,也自有思量。 

  还记得去年赐宴,还有人提起李鼎,今年已经是时过境迁,再也无人记得还有那么一人。 

  人心,现实如斯。满眼繁华,却是让人生不出什么暖意。与其他人寒暄过后,曹坐在纳兰富森身边,抬起酒壶,给纳兰富森满上。 

  纳兰富森还不到四十,体态有些发福,发辫里已经有白发丝 

  虽说已经熬成一等侍卫,但是因为没有家族扶持,他始终没有得到外放的机会。京城的各种闲话中,就有不少关系到昔日权臣明珠府的。 

  纳兰富森虽说已经人到中年,儿子也不小了,但是在纳兰家仍是不尴不尬地存在。 

  曹起先也纳罕,既是如此,纳兰富森为何不早早分家,各过各地,何必非要依附家族,去看他叔叔的脸色? 

  纳兰富森曾说过一遭,不外乎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其中还有什么婶母的抚育之恩什么的。 

  虽说是相交好友,但是毕竟是纳兰家事,曹也没有多嘴的余地,只能心里抱怨纳兰府如今的当家人揆叙短视。 

  毕竟是亲侄子,扶持一把,做个助力,不是甚好。费劲心思巴结攀附八阿哥那边,又有什么用? 

  除了曹寅、曹、曹颂,李氏与初瑜,一个是诰命伯夫人,一个是和硕格格,也按照品级装扮,往宫里给太后与宫妃请安。 

  诰命女眷没有赐宴,除了请安外,不外乎侍立,陪着各宫主位说两句话什么地。李氏算是王嫔娘娘的亲眷,给太后与众妃请安后,也得机会到王嫔娘娘这边小坐。 

  初瑜则是被十六福晋请到阿哥所,看小阿哥、小格格去了。 

  因眼见就过年,往宫里请安的命妇也多,李氏在王嫔娘娘那里也没坐多咱功夫,说了没几句话。 

  其间,陈贵人听说李氏到了,还专程过来探视。 

  这位陈贵人。就是二十一阿哥的生母,杭州织造孙家的外甥女。 

  说起来,她原还叫李氏一声“表舅母”,如今已经进宫,这称呼李氏已经是不敢应了。 

  男人们在前朝吃酒。女眷们却似走马灯似的,忙乎了半日,直到午后,才从宫里回来。 

  回到曹府,李氏忙将旗装与花盆底换下。 

  这些年在南边,李氏虽说也往来应酬,但是毕竟不比京中。而且,以她地身份,需要立规矩说话地时候也少。 

  初瑜早想到此处,怕婆母累着。在之前制鞋时,都建议选得矮底儿地。 

  饶是如此。回到府里,李氏还是念叨腿酸。 

  初瑜见婆婆乏,怕孩子们闹,叫乌恩她们领着天佑与恒生去东屋玩去了。 

  李氏换了软底鞋,歪在外间地软榻上,一边敲着腿。一边笑着对初瑜道:“到底上了年岁,这站了半日,身子就有些受不住,老了!” 

  初瑜拉了个小杌子,坐在炕沿边上,给李氏捶腿,道:“太太看着年轻呢。看着像是将三十的人,保养得比宫里的娘娘还好。” 

  李氏叹了口气,半阖眼道:“咱们做女人的,都不容易;做了人家媳妇,更是艰难。早年我心里也是放不开地,没事就容易瞎想、瞎琢磨。等后来有了颜儿、儿姊弟两个。心里就没别的了。只有他们两个。这样一来,心里倒是敞亮不少。有什么烦心事儿。多想想儿女,也就顾不得了!” 

  婆媳两个难得说说知心话,初瑜只是静静听着。 

  早听说过婆媳关系不好相处,李氏与初瑜却是特例。早年婆媳两个隔得远,难得见面一次,不过是客客气气。 

  这次上京,因天慧的眼疾,李氏生了怜悯之心,对于媳妇甚是和颜悦色。 

  做婆婆的慈爱,做媳妇的恭顺,这婆媳两人,相处得也算是彼此舒心。 

  说话间,就听小丫鬟报,道是梧桐苑的喜云来请大奶奶回去。 

  李氏听了,睁开眼来,对初瑜摆摆手,道:“想来是府里的琐事,你赶紧回去吧。也早点将这身行头换了,怪乏的,仔细晚上脚疼!” 

  “是!”初瑜笑着起身,问道:“将到下晌饭了,大爷同老爷在宫里用了,太太要是不嫌闹,媳妇来陪太太吧?” 

  李氏笑着道:“正是要两个人用才好,一个人吃饭,也没什么滋味儿。听说前两天叫暖棚那边送小青菜了。要是有油菜心的话,晚上添道香菇油菜。” 

  初瑜应了,又道:“太太,除了油菜心,前两天送来的还有巴掌大地小菜瓜,也是嫩得出水似的,用素油炒了,最是爽口地。” 

  李氏点点头,笑道:“也添上,大年下的,又是接连办喜事,整日里鸡鸭鱼肉,胃口都腻住了,吃这些清淡的最好。”说到这里,想起一事儿,道:“对了,在江宁时,天佑爱吃用菜瓜做的小煎饼,让厨房那边一会儿也做一盘,给孩子们吃。” 

  初瑜应了,俯俯身出去。 

  喜云在外堂等着,随初瑜一道回梧桐苑。 

  初瑜有些奇怪,道:“紫晶寻我?可知道什么事儿,怎么不往太太屋子里说?” 

  喜云摇头,道:“奴婢也是不晓得,只是瞧着紫晶姑娘这月来,除了找格格说话,轻易不在人前露面。格格……”说到这里,她不禁压低音量,道“格格,紫晶姑娘是不是同太太有什么不愉快……怎么倒像是避着那边……” 

  初瑜原没留心,听喜云这般一提,想想这一个来月,除了最初往李氏屋子请安外,紫晶没有踏进过兰院一步。 

  一个老太君身边得用丫头,一个是当家太太,两人都是通情达理,性子温婉的人,彼此之间,能有什么不愉快? 

  初瑜想到这里,摇了摇头,道:“许是紫晶以为太太要当家,怕犯了那边忌讳,就退避三舍了。这可不是想多了,就是太太说起她来,也只有夸的。” 

  说话间,主仆两个回到梧桐苑。 

  紫晶站在炕边,看着摇篮,哼着儿歌,哄着天慧。听到初瑜回来地动静,她转身见礼。 

  初瑜点头回礼,请紫晶坐了。 

  天慧精精神神的,不哭不闹的,初瑜伸手摸了摸女儿的小脸,而后笑着对紫晶道:“姐姐寻我,什么事儿?” 

  紫晶迟疑了一下,道:“有件事儿,见大爷与奶奶都没提,奴婢怕疏忽了,所以想起来多嘴一句。” 

  初瑜道:“我还年轻,肯定有顾不及的地方,姐姐想起了,正当提点才是。” 

  紫晶回道:“奶奶,明年太太就四十五了,按照老一辈说法,是暗九年,正月里要寻寺庙做场法事去去厄的。” 

  “啊!”初瑜闻言,不由得讶然出声。 

  上了岁数的长辈,“明九”、“暗九”虽不是整寿,却也是大日子。这些日子忙着办喜事与预备过年地事儿,但是将这个给忘了。 

  初瑜脸上多出几分感激来:“多亏姐姐提点,我同大爷还真是忘记这茬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