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夫-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份功劳,就带着老母去了山里隐居起来。后来,晋文公想再次请他出山,他婉辞了。晋文公不放弃,最后终于用了强迫的手段——放火烧山,想要把介子推逼出来。而介子推最后却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了一颗树下。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名臣义士,所以在介子推遇难之日不用烟火,不食热食,寒食节由此而来。由于寒食节和清明节相差没有几天,所以渐渐也就把寒食节和清明节合并了起来。在清明节禁火,不食热食也成了习惯。”一个小私塾里,年轻的先生一身白衣,对着半大的孩子们讲着,微笑着。
“南宫先生,可是到了晚上,不用火,什么都看不见啊!”一个孩子对着先生提问。
南宫先生,就是南宫沐渊。他笑笑,说:“要怎么看,就在于你们了。好了,今天下学了,都回家去吧。”说罢,自己也收拾了东西回到了董府。
很快,天就黑了,在沐渊公子的极力要求下,整个董府都是黑魆魆的一片。角落里还时不时传来一点讲鬼故事的声音,倒也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惊悚感。
“我就说不要这样嘛,你偏要,你看这些可好,茶也是冷的,饭菜也是冷的。你不让人吃热的东西就算了,还不让点灯。”花厅里,传来董梁絮絮叨叨的抱怨声,偶尔伴随着被什么东西呛到的咳嗽声,以及沐渊公子压抑着的,低低的笑声。“沐渊,你就是想看我丢丑才做这种要求的吧。”
“嘻嘻,这都让你看出来了?”沐渊公子不否认,反而一口就肯定下来,到弄得董梁无奈起来。
同时,屋子里面一片漆黑的,还有吴历家。这不是吴历和刘君澜在禁火,而是家里灯油用完了,他们又没人去买,已经黑了好几天了。不过这两人倒是乐得自在,没灯就没灯,黑灯瞎火好办事【咳咳】。
“君君,轻点!”吴历小心翼翼地声音响了起来。
“姐夫才是,轻点夹,你看看,都快被你夹坏了!”这次是刘君澜抱怨的声音。
“我……我又看不见……哪儿知道轻重啊?”吴历有点小抱怨地。
“啊啊啊,算了,给你吃吧,给你吃吧。免得都让你夹坏了。”刘君澜赌气。
“君君生气了?”吴历探视着问,“那,我不吃了……君君吃,来,姐夫喂你。来张嘴~”
“我才不吃你的东西呢!哼!”刘君澜继续赌气。
其实他们……只是在吃豆腐……很嫩的豆腐什么的……
2、扫墓
说到清明,不得不说的就是扫墓这个活动了。不管达官显贵还是平头百姓,在这天都是要祭拜先祖的。至于那些远在他乡的,也会弄个牌位来上柱香什么的。
而就在这一天,刘君澜带着吴历回到乡下家里祭拜先祖。自然,他们家穷,自然是没有一大片土地来做祖坟的,只是几个低矮的坟堆,就是家里的祖坟了。
刘君澜带着吴历欢天喜地地回到了家里,自然,吴历是要避着刘家人的,所以在一旁偏僻的角落等着。直到刘家其他人都回去了,刘君澜找了个理由留下来,他才出来了。
刘君澜在先祖们的墓前,笑眯眯地说:“不肖子孙刘君澜,带着媳妇给先祖们请安了。虽然这个媳妇是个男子,但是相信先祖们不会怪罪的。刘君澜怎么说也是先祖们的后代,哪有长辈不希望后辈幸福的呢?是吧?不说话就是默认了?”
吴历在一旁,冲着坟头磕了几个头,站起来,宠溺地捏捏刘君澜的鼻子,打趣道:“要是他们真的说话了,还不吓死你?”
刘君澜正待说话,突然从旁边传来一阵清嗓子,叫人注意的声音,一个激灵,想也没想,就对着坟头跪下,大叫起来:“啊!鬼啊!祖辈们,刘君澜知错了!知错了!”
“那你倒是说说,你错在哪里啊?”那个清嗓子的声音继续问道。
“我……我……”刘君澜踌躇了半天,还是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索性一闭眼,说道:“我不该在祖辈安息之地,与媳妇打情骂俏,卿卿我我。”
“扑哧。”之前清嗓子的声音没了,反而传来一个娇弱阴柔的男声:“好啦,你也别逗他们了。刘君澜,你也别害怕了,我们不是鬼,也不是你的祖辈。”
刘君澜转头一看,哪儿是鬼啊!明明就是银魂不散的董梁,当然旁边也带着白衣翩翩,温文儒雅的沐渊公子。
这下搞清楚了来人是谁,刘君澜当然不会害怕了,一蹦就站了起来,看着董梁,没有好脸色地说:“你怎么在这里?”
董梁白了他一眼,幽幽说:“我怎么在这里,关你什么事?”
刘君澜一时被噎到了,闷闷地说:“这里可是我家的祖坟,我问问总是应该的吧。”随后在吴历的示意下噤了声。
沐渊公子也出来打圆场,把他们为何在这里的真实情况说了出来:“我和董梁就是趁着这清明节,出来踏踏青。真巧路过这里的时候看到你们了,就想过来打个招呼,没想到董梁小孩子心性,会来吓唬你们。”
吴历和刘君澜暗中好笑,这怎么都像母亲在替自己做错事的孩子道歉,而董梁确实像个孩子那样,摆出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嘴脸,现在看起来,也不那么讨厌,反而显得有那么一点点的可爱了。
作者有话要说:包子有点卡文了,下面两章的题目已经想好了,但是怎么都连不上内容去。容包子放个小剧场出来,缓缓。另外,祝各位清明快乐。【啊喂,有这么祝福的吗?!】作为一个学生党,包子现在好穷的,于是对基友说:等清明回来,我就有钱了。基友吐槽:去天地银行取吗?包子:囧……
☆、(小剧场)清明(二)
3、清明粑
这日正是清明,客栈老板也要回乡祭祖,有适逢店里长工短工都请假要回乡,老板索性就关了门,反正这世上的钱也赚不完,不差这一天两天。而这就便宜了在客栈做工的吴历,白白得了这么个清闲休息的日子。
趁着这个日子,刘君澜缠着吴历带着自己出门踏青。吴历也乐意,自己带上了些食物和水,就携着刘君澜出门去了。
大街上,确实是热闹非凡,虽说是买卖香烛纸钱的人比较多,出门游玩踏青的人也不少。拖家带口出门玩乐的,担着担子叫卖的,拿着香烛匆匆走过的。而吴历和刘君澜手牵着手,亲昵地走着。他们年龄的差距然他们看起来像兄弟甚至是父子,所以就算在大街上手牵手都不会惹人注目。
吴历拽拽刘君澜,问他:“君君,要吃清明粑吗?”
刘君澜敝开眼睛,言不由衷地说:“要是自己做的话,我倒是有点想吃,要是在外面买的话……还是算了吧……挺贵的。”
吴历笑了笑,揉了揉刘君澜的头发,说:“好好好,我家君君懂事,知道给姐夫节约钱。作为奖励,姐夫给你买一个吃。”说着就要掏钱去买。
刘君澜赶紧抓住吴历,说:“我……我们……我们还是自己做吧。外面买的不干净,我们自己去采清明草来做吧。”
卖清明粑的摊主不乐意了,说:“你又没看到我做,你就知道我的东西不干净了?你不想买就不买,别坏我的招牌!”
吴历见状,赶紧赔笑脸,道:“小老板,别气,这小孩子童言无忌,犯不着和他生气。我们当然自己您这儿的东西干净又好吃,只是这孩子的脸,就像六月的天,说变就变了。别和他一般计较。”
然后,吴历在摊主冷哼中带着刘君澜往郊外走,刘君澜不服气地转头冲着那个小摊做了个鬼脸,才在吴历的拖拖拽拽下离开了城里。走远了,刘君澜又对吴历说:“姐夫,对那么个小摊的摊主,犯得着又赔笑脸又说好话的吗?反正过了两三天,谁也不认识谁了。”
吴历笑了笑,说:“你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惹些麻烦,总比到处惹是生非的好。”两人嘻嘻哈哈地说着话,不一会儿就到了郊外。
郊外,一片苍翠,低矮的有,高大的也有。地上小小的,开着小黄花,叶子小,但是很长的,浅浅绿色,上面还有白色绒毛的,就是清明草了。这种小草,只有清明时节才有,才会开花,所以才有了这个名字。
在很多地方,清明节的时候采摘这种小草,和糯米一道蒸熟,然后放在石槽里,舂到清明草的汁液和糯米混合,变成翠绿色,就成了清明粑。可以蘸特制的糖汁就这么吃,也可以像汤圆那样,在里面包上一些东西,再煮着吃。
吴历和刘君澜在郊外一边打闹,一边收集清明草,一时间也不知道过了多少时候。等他们觉得差不多该回去的时候,日头也已经西斜了。吴历本是说要回家了,但是刘君澜说前面有一片林子,想去看看,就又耽搁了一阵。
不过那林子里,确实有东西。用刘君澜的话来说,其中一个还不是个东西。好吧,其实在林子里的,就是董梁和沐渊公子。至于刘君澜口中那个不是东西的东西是谁,就不必说明了。
当两人惊动到这对鸳鸯的时候,董梁开始放冷气,死死盯着刘君澜,像要在他身上盯出一个洞来,恶狠狠地问:“你们在这里干什么?”
刘君澜一脸不以为意,故意做出一副很欠扁的样子,说:“怎么?这里你们能来,就不许我们来?这里又不是你家,又不是你说了算。”
沐渊公子在一旁,没忍住笑,说道:“我和董梁本是祭祖,后来我想出来走走,就在祖坟附近转转,没想会在这里遇到了你们。”
“哦~原来你们是祭祖来的啊~”刘君澜看着董梁,继续一脸欠扁地说:“我和我姐夫,是来踏,青,的!”还故意把踏青两个字咬地很重。
看着董梁吃瘪的样子,刘君澜很满意地笑了笑,对着沐渊公子温和地告了辞,去城里买了点米,回家做清明粑去了。
4、荡秋千
清明节食寒食,自然要做一些运动来防止寒气入侵,比如插柳、射柳、蹴鞠、荡秋千、放风筝,都是在清明节流行的活动。
刘君澜一大早就缠着吴历带他去有秋千的地方玩,他小时候一直没有玩过,现在一时间小孩子心性犯了,死活都要去。
好巧不巧,董府,沐渊公子说想要荡秋千,董梁立马叫人在院子里面搭秋千架。待秋千架搭好了,董梁亲自试过其牢固程度之后,才让人去把沐渊公子请了出来。
沐渊公子看了秋千架,皱着眉头,一句话不说,拉着董梁就往府外走去。董梁也是丈二和尚,不知道为什么沐渊公子为什么会一副不高兴的样子,之后顺从地跟在后面。
走了好一会儿,沐渊公子才停下来,说:“董梁,你不能一直关在那个董府里面。我知道你心里是排斥外面那些人的,但是你也要和那些人接触啊!我也知道你就算是谈生意也是交给了得力的助手的,自己是不会去那那些人接触的。可是……可是……”沐渊公子想了半天,找不到好的措辞,只好说:“总之,今天我们去外面荡秋千!我不要在府里!”
董梁难得看得到沐渊公子任性的样子,倒也愉快地点头答应了。
民众们的秋千架在城西的一块空地,空地有一颗很高大的柳树,秋千就是用两个很粗的麻绳绑在柳树最粗壮的一根枝干上的。每年都有人来检查更换,倒是也没出什么事,挺安全的。平日里,城里小孩也喜欢过来玩玩。
当沐渊公子拖着董梁到这里的时候,这里已经堆满了人了,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