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如果这是宋史 作者:高天流云 >

第136部分

如果这是宋史 作者:高天流云-第136部分

小说: 如果这是宋史 作者:高天流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这么点人马,开始经受二十万辽军没日没夜的轮番进攻。简单地讲,就是辽国人不断地往城墙上爬,可宋朝人把城里能砸死人的都扔下去,城下面辽国人的死尸越积越多,但是萧太后都亲自上阵击鼓,要辽军士兵不计生死地继续往上爬!
  十多天之后,全体辽国人都绝望了。再攻打下去,瀛洲城也许会破,但是他们的人或许也都会死光!因为他们已经付出了死三万余,伤六万多人的巨大伤亡代价,可是瀛洲城仍然不是他们的!
  只有撤走,而且非常的匆忙,战后宋朝人出来打扫战场,辽军扔下的铠甲、盾牌、兵仗等物有数百万件,光是护城战壕里就捡出来四十多万支箭。
  多奇怪啊,正在战争中,而且远离大本营,这些急需的战备物资为什么都扔下了?而且更怪的是,辽军的下一个目标居然是更南方的大名府。想想看,在他们的身后边已经留下了魏能、田敏、杨延昭、石普等宋军边关重将,以及十五万之众的定州大阵,他们的确把这些宋军人马与宋朝的国都隔开了,但相应的,这些人马也把他们与燕云十六州隔开了!
  没有了退路,并且在瀛洲城下大量减员,士气受挫,这种凶险时刻居然仍然选择南下,继续侵略,他们是想干什么?是不是在自杀呢?!
  可同时却又秘密地通过暗道,直接和宋朝的皇帝提议讲和这样的异族人,是以前任何一个朝代里的汉族人,都从来没有遇到过的。
  所以注定了曹利用的和平使者身份也不好当。他顶着刚刚提升的阁门祗候、崇仪副使的头衔渡过黄河往前赶,到了大名府就被王钦若、孙全照给拦住了。
  绝大多数的史书里都说,这是因为前方在打仗,所以王大宰相和孙将军不放曹利用再往前走。其实哪儿跟哪儿啊,什么前方后方的,战火已经烧到了大名府的城墙根儿底下,全城百姓连带着各级官员随时都会城破人亡尸横遍地,这时候出城,你是举着白旗请降,还是堂堂正正议和?!
  所以王钦若不放曹利用出去,决不是仅仅是因为人身安全的问题,更有国家体统的考虑!
  这时要鄙视一下各种版本的历史读物,甚至王钦若、孙全照的官方列传,难道是王钦若以后的声名狼藉,所以让以后千百年间所有写史的人都对他刻意压制?这不公平,因为大名府之战的难度绝不在瀛洲保卫战之下,在一定程度上或许还要更难,功、过分明,不能因人而废事。
  当年大名府城内,除了少量的厢兵、民兵之外,只有临时赶到的一部分天雄军,数量绝对不会超过瀛洲城内的翼、贝两州的援军。辽军突然杀到,满城军民一片惊慌,这时王钦若召集众将,分配各自的防区。
  办法很公平,抓阄(探符)。
  但是孙全照反对,他说:“我家世代为将,请不探符。诸位将军你们随便挑吧,全城门户,你们挑剩下的,就是我孙全照的。”
  最后挑剩下的,不出意料,正是北门。那是契丹兵正来的方向。这时王钦若以宰相之尊自任去守南门,虽然不是正面的门户,但仍然是独当一面。可是孙全照再次反对:“这不行,参政大人是主帅,你要号令全城的。尤其是南北两门相距二十里,到时你一旦下令,必将耽误大事。所以你应该留守大名府城中央的府衙,这样才能占据中心,四面照应。”
  王钦若听从了。刚刚分派完毕,辽军就杀到了城下。紧接着,这些在宋朝北疆几乎所有城下都遛了一圈的辽国人就都目瞪口呆,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
  只见大名府的北面城门完全打开,吊桥落索,没有一兵一卒露面,你们随时都可以进来,欢迎你们进来,只要你们敢!
  但是没有谁敢,因为孙全照的威名就是辽国人身上的伤口。多少年了,只要两军交锋,孙全照出阵,辽军的身上就会变成筛子,哪怕他们披着最重的铠甲也完全失效。
  孙全照的弓箭手都使用一种漆成血红颜色的劲弩,根据资料可以知道,这还不是后来宋军中最强的“神臂弓”,但仍然让辽国人闻风丧胆,他们绕过了北门,去攻打东门。
  当时的战场就此变得诡异,大名府北城大门洞开,却寂静无事;另一边的东门却喊杀震天,辽军像攻打瀛洲城那样在攀墙而上,重复着爬上去摔下来,再爬上去再摔下来的无聊运动。什么原因呢?仅仅是一些弩箭的威胁?
  那是勇战者不死于沙场,敢战斗的心灵压制住了侵略者的气焰!
  辽国人猛攻了一整天,快到晚上了,他们悄悄地安排了别的行动。他们先是去攻打大名府的老城(地点不详,战况不详)。到了深夜,他们又迂回到了大名府的城南,但没有攻城,而是声势浩大地去攻打大名府倚为犄角之势的子城——德清军。
  王钦若一直守在官衙里,他得到了报告,第一时间派出了城里的主力天雄军去追击。但是刚刚冲出城去没多远,前方的辽军一片火把,还在很远的地方,可身后边突然间伏兵四起,另一股辽军已经把他们的后路给断了!
  辽国人吸取了上次瀛洲围城失败的教训,他们成功地把宋军守城的主力引出城外,在黑夜中前方的辽军也迅速回头,呈前后夹击之势,要一举歼灭天雄军,再回头攻一座没有了兵源的空城!
  当年大名府的城头上,每个人都眼睁睁地看着天雄军陷入绝境,却毫无办法,危急关头还是孙全照从北门赶了过来。他一边命令自己的嫡系部队向南城集结,一边找到了王钦若:“如果丢了天雄军,大名府转眼就完蛋,北门你换人,我去救他们。”
  说完带兵出城,黑夜中万箭齐发,紧跟着贴身肉搏,史称辽军设在南城边的伏兵被他砍杀殆尽,终于把天雄军接应了回来。不过,他杀人的时候,辽军也没闲着,天雄军能回来的只有十分之三四而已,黑暗中辽军不再找他们的麻烦,而是就近把德清军城攻破,里面的军民人等都死了
  就是这样的凶残狠毒,灭绝人性,消息传回开封,宋朝人既恨得咬牙切齿,又怕得胆战心惊。更绝的是,没过几天,王继忠居然又来信了,说是辽国同意宋朝的提议,可以和谈,并且敦促宋朝快些派使者过去。
  真是又拉又打,打吊结合,让宋朝君臣在打、和之间不停地犹豫,要怎样打,到底能不能和,甚至得怎样讲价钱,都摸不准路数!
  可是却有一个人从始至终都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寇准。他一直都在着手准备怎样与辽国开战,把不利的局面给扳回来。因为一个真理是永恒不变的——弱国无外交,更不可能有什么和谈。
  想谈,必须得有谈判桌上的砝码。
  为了这一点,他迅速动员了全国所有能够征调的部队,以及战场之外宋朝由于种种原因而不敢动用,本来决定永久封存的一员超级战将。
  就是这位将军,在不久之后,给了辽军最致命的一击,就像一瞬间扭断了辽国人的脖子,让他们彻底窒息。
  上党名将李继隆。
  这个人已经在历史上消失六七年了,本来也注定了要永远沉沦,再不见天日。一切都只因为赵恒即位时,他的妹妹明德太后李氏的那个愿望。
  用原楚王赵元佐替代已经是皇太子的赵恒登基。
  结果赵恒登基之后,他就被解除军权,成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同平章事。按说挂宰相头衔的道级节度,这真的是武将们可望而不可即的顶级地位了,但是对李继隆来说,却只是一个尊而不贵的牌位,让他痛苦不堪。
  李将军是个天生的士兵,稍微回顾一下他的前半生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是宋朝的开国功臣,但并没能带给他什么特权,相反他的父亲李处耘曾经得罪过赵匡胤的结义大哥慕容延钊,在他投身军界之后,变得步履艰难,要在校军场上每射必中,技压全场,才能被任命为南方小郡的监军小官。从军第一仗,就是宋朝平定后蜀之后,虐待川民引起的叛乱。
  李继隆年未弱冠,没到二十岁,就走上了战场。
  战绩突出,凶险百倍,他曾经连人带马摔进山谷里再只率领三百名士兵到长沙去剿灭数千名当地的蛮族,结果毒箭贯穿他的手臂,大胜之后奄奄一息进入太宗朝之后,他开始独当一面,人人都说,这是因为他是天下第一小舅子,但是纵观他的战绩,除了在君子馆惨败时他让人愤怒之外,几乎从来没有败绩,就算在雍熙北伐全线溃败中,也只有他的人马全军而还。
  不夸张地说,在太宗朝中晚期的十年之间,他是宋朝对外战争中总揽全局的人。
  但是他被赵恒在人间蒸发了,国家无论出了什么事,都与他没有关系。灵州失守,他的好朋友裴济战死,他立即请战,但不被理会;望都之战失败(王继忠被俘),李继隆多次上疏,要再上战场与辽国决胜负,但仍然被搁置。至于这时他被宋朝想起来了,官方的说法是因为战况危急,必须动用一切力量。
  但是真正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李继隆已经没有什么危险了。他的妹妹明德太后在九月份已经病逝,临死前想见见自己的兄长,但恪于禁忌,李继隆只能在妹妹的寝宫大门外跪拜,与亲人永诀就是在这种蚀骨之痛中,他接到了朝廷的征调军令。
  战争终于来了,你可以上阵了。
  李继隆被任命为驾前东面排阵使,副手是侍卫司马军都指挥使葛霸,正在大名府激战的孙全照被任命为都钤辖,张旻、石保吉、秦翰等赵恒的亲信悉数上阵,率领开封禁军赶赴前线,但目标是澶州。
  前面的大名府不管情况怎样危急,这些生力军都置之不理。因为他们的使命只有一个,为皇帝打前站。
  宋景德元年十一月二十日,公元一零零五年的一月三日,宋真宗赵恒终于御驾亲征,命雍王赵元份监国,率领文武百官,连宰相带将军,全体出战。也就是在这一天,他又一次接到了王继忠的信,信里面再次声称辽国的皇帝愿意和谈,但是宋朝的使者怎么总也不露面?
  赵恒在亲征的路上回信,说曹利用已经出发,将穿越大名府战场,要辽国表示诚意,派兵将接待护送。就这样,一边揣着和谈的密信,一边带着数十万把尖刀,宋朝的皇帝在逐渐接近辽国的陛下。不过感觉怎么这么的怪哪,当年的密信应该是当时的最高机密了,不会有几个人知道。于是走在一片杀心的庞大军阵中央,下决断的这位皇帝却肯定是首鼠两端的。
  要狠狠地打,还是留下分寸和余地?打得太重了,辽国会不会恼羞成怒,不再和谈了?那样不好吧!
  一切不得而知,只是刚刚走出去一天,后方就突然传来一个噩耗——留守京城的皇弟雍王赵元份暴死,除了开门晦气之外,还得马上决定谁回去监国。
  选中的人叫王旦,这位后来的宋朝首相接到命令以后没有马上起程,而是说:“请陛下宣召寇准,臣有话说。”寇准来了之后,王旦的话是,“陛下,如果十天之内还没有胜利,我需要做什么?”
  注意,只是十天。是不是非常古怪,两国君主亲自交锋,无数兵将生死相搏,这样的场面,十天能分出来什么结果?但是在正史记载中,赵恒一下子就沉默了。
  他想了很久很久,才说出了三个字——“立太子。”
  等于交代了后事!
  因为辽军这时又有了新的动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