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你也可以找到好工作 >

第6部分

你也可以找到好工作-第6部分

小说: 你也可以找到好工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氲摹C挥幸欢ǖ睦罚桓鋈耸呛苣殉墒炱鹄吹摹�
  总有一天,三百六十行的各个职业都有大学生忙碌的身影。当我们对大学生的此种选择习以为常的时候,这个社会才是健康的、理性的、宽容的。
  永远的稀缺:人才
  多年人力资源工作,让我完全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对企业而言,人才市场远远没有达到“饱和”的程度,只要你是人才,你永远都是一种稀缺资源,时时有一份工作在等着你,甚至是一个非常好的职位。企业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或大或小都面临着压力和挑战,时时刻刻都有问题需要人来解决,需要有人站出来维护、支持和帮助。人才,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对于那些跃跃欲试谋求大发展的企业而言,显得尤其珍贵。
  每个企业都是求贤若渴的。索尼公司的创始人之一盛田昭夫,曾这样总结日本企业在全球的胜利:“日本企业的成功之道不是理论,不是计划,也不是政府政策,而是人。只有人才能使企业获得成功。”
  我的工作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以对盛田昭夫的话印象极为深刻。企业,对作为自身生存发展的关键要素——人才——永远都是饥渴的。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曾任微软中国公司总裁和盛大总裁的唐骏,能力出众,为了得到这个人才,新华都集团急不可耐地拿出10亿的“转会费”挖走了唐骏,让他担任集团总裁兼CEO。唐骏为什么如此昂贵?是因为他能给企业带来利益。
  企业不仅需要唐骏式的大人才,也需要各种层次的小人才。今天的人才市场上并不缺“人”,缺的是能够真正为企业执行命令、开拓业务、解决问题的“才”。人才,在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看来,永远都是一种稀缺资源。
  作为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我直接感受着人才资源稀缺带来的压力:人才流动滋衍出大量的具体业务需要人事部门去处理,空缺出来的职位又亟需合适的人选来填充,企业每天都在渴望生力军的加入。我总觉得找到一个合适的人才是那么难!
  每天,我都会收到海量的求职简历和信函,考虑怎样才能为公司选拔出最合适的人,并把最合适的人放到最合适的位置上去。
  现在的人才市场,可以说是买方市场,这是单独的个体无法左右的。作为求职者,要想提高成功率,必须使自己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即使你只是衣服上的一个扣子,也要考虑如何优化自己,让自己更坚实、更耐用、更美观、更独特,更具适用性。看似处于优势地位的企业,其实特别渴望找到最优质、最合适的扣子,否则他们就做不成一件完美的衣服。
  真正的人才,往往是专才。哪怕最普通的行业,只要你做深做透,都可以成为稀缺人才,但是做深做透并不容易。我有个朋友,是位著名的摄影师,圈内的“大姐大”,曾在某大导演手下做电影摄影,后来自立门户开了一家照相馆。照相馆门脸不大,也不张扬,不过橱窗里不少有头有脸的大腕的照片。有一次,我们聊天,她说:“我原来认为自己在控制光影方面很有天赋,哪知道,我把拍照这件事想得太简单了。五年内不知道浪费了多少胶卷。只是最近一两年,当我拿起相机的时候,才终于找到那种感觉,摸到了摄影的一点点感觉。”事隔多年,她的话还言犹在耳,让我非常震撼。她那“一点点感觉”,不是来自他人的言传身教,而是从自家田地里一步步体悟出来的。这种体悟,融涵了太多的经验和智慧,是谁也无法分享的核心竞争力。。 最好的txt下载网

求职前的心态(5)
年轻的求职者们想一想,你是不是把自己的职业看得太简单了呢?如果说我们还不成功,那么是否应该问问自己,我们到底付出了多少?我们的能力到底如何?我们是否正确判断了自身的实力?我们是否应该调整求职标准?
  “企业能给我什么”VS“我能给企业什么”
  有个朋友失业了,向我求助,让我帮他介绍一份工作。朋友年龄不小了,但能力一般,所以我给他找了某企业里一个普通的职位,月薪2500元。收入虽然不高,但如果他把握好,有提升的空间。当天晚上,我兴冲冲地跑到他家,把消息当面送达。他听后,沉默不语,使劲儿抽烟,沉吟良久,才对我说:“我现在的房租,每月1500,抽烟怎么着也得每月500吧,再加上水电费,还得吃饭呢!”
  我无语。心里很气愤地想:如果你抽的是大烟,每月五万,难道企业就得给你月薪五万?
  求职时,不外乎两种心态:“企业能给我什么”和“我能给企业什么”。前者以自己为标杆,徒劳地要求企业;后者以企业为标杆,衡量自己并调整自己;前者成功率会很低,后者成功率会很高。
  两种心态所代表的人生境界,可以说是天壤之别。不止是求职的技术问题,它在更大程度上是素质问题。后者承认现实,顺应现实,调整自己;前者以自我为中心,罔顾现实,任性,带有儿童心理。
  在我们老家农村,刚学会走路的儿童,如果不小心摔倒了,或者绊了个趔趄,旁边看护的大人会拍打地面,一边拍打一边说:“打地,打地,谁让它绊我们家宝宝了!”做给小孩看,于是小孩破涕为笑。这里暂且不谈大人的行为是否会误导懵懂之中的儿童,使他更任性;我们只谈谈,大地与小孩,到底谁该调整。结论不言而喻。
  求职者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或者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类似于儿童与大地之间的关系。企业是强势的,不可能为某个求职者而改变,在当前就业形势下更是如此。社会规则自有其合理之处,远远不是一个人所能够改变和控制的。
  求职者在面对企业时,应该主动调整自己,不要一切从“我”出发。应该站在企业角度看自己,了解企业的需求,适应企业,先得到进入企业的机会,再使“我”在企业提供的环境中发展壮大,实现自我与企业的双赢。这是个“以不变应万变”的大思路,只要掌握这个思路,相应的求职技巧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
  要想做到双赢,就得学会从企业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你可以想想:如果你是公司的老总,你会选择什么样的人?你肯定想要能按时完成工作任务的人,想要踏踏实实干活的人,想要一心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人,想要能打硬仗、不掉链子的人。就像沙场点兵一样,想必你挑选的个个都是想为你打仗,并且能够打赢的人,你绝对不会要那些只会索取的人。
  作为求职者,如果你能够秉持“我能为企业做什么”的思路,那么你做起准备来,会更有针对性,更准确,效率更高,成功率更高。这个时候,你反而会变被动为主动。即将走向职场的大学生没有工作经验,尤其需要理解这种思路,或者说技巧。
  求职者在面试的时候,必须牢牢把握“企业”和“岗位”这两个关键词,以奉献者的心态、积极上进的行动去打动对方。只要你能给企业带来好处,企业自然会回报你。。 最好的txt下载网

求职前的心态(6)
有的同学会说:“让我关心企业,怎么可能呢?我就是要从自己出发,面试的时候我可以口是心非呀,我可以掩藏得很好,包裹得很严实,密不透风,隔着肚皮谁知道?”
  我的建议:第一,每个人都很精明,企业里的面试官更是如此,不要指望蒙混过关,因为如果你的大思路有问题,那么你的每个言行举止都会泄露真心。第二,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技巧是一时之用,素质才可用一世。
  还有没有“铁饭碗”
  今天,无论在哪里工作,压力都特别大,加上金融海啸,工作难找,人们又不约而同回想起一个不太时髦的词汇——铁饭碗。有人说,国家机关、国企和事业单位基本属于铁饭碗,有机会一定得把握好,搂紧喽。
  在我看来,没有哪个单位或岗位是铁饭碗。即使做教师,不是也要竞聘上岗吗?什么是铁饭碗?是你作为劳动者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你的竞争力需要持续地进步,不断地适应社会的潮流,这才是永远的饭碗。如果你能力不行,无论什么饭碗都是要破的。如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变化越来越快,更不能寄希望于外在的“铁饭碗”。
  靠外力得到的饭碗,可以给你,也可以拿走。无论是靠关系,靠运气,靠运作,还是靠潜规则,都不能保证真正的所有权。
  真正的铁饭碗,一定是在你自己身上,靠你的实力铸成。一旦拥有,走遍天下都不怕。别人抢不去,拿不走。
  张仪的口才在中国历史上是出名的。据《史记》记载,张仪和苏秦一起跟从鬼谷子学习游说之术,连一向能说会道的苏秦都自认为比不上张仪。
  张仪结束学业之后,便开始游说诸侯。他首先把目标瞄准了楚国,在丞相府做门客。一次,张仪跟丞相饮酒,谁知,过了两天,丞相家里就丢失了一块价值连城的玉璧。这对到过丞相府的张仪来说可是颇为不利,因为此时的张仪一穷二白,很容易成为怀疑对象。
  果不其然,大家一致判定,是张仪偷走了玉璧,想以此换钱。张仪被抓了起来,鞭笞数百下,让他招供。张仪始终不认罪。丞相府的人没办法,只好放了他。
  回到家中,张仪的妻子看到夫君的惨样,又悲又恨:“唉!如果你不去读书,不去游说,哪里会有这样的侮辱呢?”
  张仪问妻子:“你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妻子笑答:“舌头还在呢!”
  张仪只说了两个字:“足矣!”
  的确,对于以游说为生的张仪来说,只要舌头还在,就足够了。舌头就是他的铁饭碗,口才就是他的核心竞争力,只要舌头还在,就有饭吃,就有希望。
  “我想直接做主管”
  有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很想在中小型企业里面找到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以便锻炼自己的管理能力,日后独立创业。他说:“我想直接做主管。企业大小无所谓,管的人多少也无所谓,管的再少,也是管理呀。”
  我认为,这种可能性很小。主管,意味着业务上可以独当一面,他的工作不需要别人指导,能够独立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一般来说,应届毕业生在业务能力和工作经验上还存在不足,达不到企业主管的任职要求。
  少数优秀毕业生,虽然具备成为一位优秀主管的潜质,但最起码要经过一两年的工作锻炼。这类大学生是指什么样的人呢?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有丰富的实践经历,很强的组织能力,而且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工作很清楚。打个比方,如果有同学在校园里面从事过笔记本电脑的销售,而且业绩突出,收入较高,又能拓展营销模式,发展下属,那么他进入企业之后很可能会当上“主管”。但他这个“主管”跟企业人事架构中的主管还是不一样,他不是管理在职员工,而是管理刚入职的应届毕业生。比如说,企业招了10个应届毕业生,都在一个部门,原则上来说,应该由这个部门的经理来管理这10个人,可是,既然有一个应届毕业生具备这方面的历练和经验,就可以让他来管理这个小团队。。 最好的txt下载网

求职前的心态(7)
企业为什么会这么做呢?主要是想锻炼一下这个优秀的毕业生,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