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出息的孩子-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点是,“信则人任焉”,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谁有信用,谁的职业生涯才会宽广。在一个公民社会里,信誉是人生的基石。我们生活中,有些成绩好的孩子,毕业了到社会上却不一定比那些成绩稍差的孩子发展得更好,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往往就是因为成绩好的孩子一直有优越感,总觉得自己了不起,于是东不满意,西不满意,隔三差五地跳槽换单位,让别人觉得不能长期信任。而那些踏踏实实做工作的人,却能够赢得上级的欣赏,因为他们尊重工作,有信誉,有责任感。
第四点,“敏则有功”,除了要踏踏实实地做工作,还必须要有效率。这个世界上太多的事情是需要大智慧去提升的,没有智慧做的事是没有价值含量的。“君子欲敏于行,讷于言”,就是说,口头上迟钝一点没有关系,但是在行动上,却一定要有效率,有智慧。
最后一点,“惠则足以使人”。能够得到大家拥护,愿意效劳的人,必定懂得将恩惠带给大家,在精神上表扬自己的下属,在物质利益上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样的人才足以有力量使用别人。
恭和宽是做人的修养,信和敏是做事的原则,惠是做领导的心态,恭宽信敏惠,不就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几件事需要的态度吗?所以说,经典其实离我们不远,经典的道理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悟是一个长长的过程
《论语》里有句话说得好,人的成长最终要达到这样一个状态,叫做“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四句话什么意思呢?第一句叫“志于道”,就是我们的心灵有志于天地大道,也就是说在世界上要有志向。第二句叫“据于德”,要有自己的道德体系作为根据。第三句叫“依于仁”,我们真在社会做事的时候,要以仁爱为依据准则。还有第四句话叫“游于艺”,就是最后要找到一种艺术的审美的方式,自己去爱好去欣赏,完成心游万仞。这也就是说,人进入这个社会去做事不是终点,人还要从社会中穿越,让自己的心灵欣欣向荣。就像这么多朋友所说,面对古往今来的文化,我们要很通透地把所有有用的东西,吸收到自己的生命里。最终的目标其实只有一个,就是能够成长为自己。 txt小说上传分享
于丹 阅读经典,感悟成长(7)
人成长一天,就有一天的感悟,我今天的感悟和昨天不同,明天的感悟又和今天不同。在这种感悟中,我们穿越的世界可以一直在改变着,但是我们内心会有一种态度逐渐明朗起来。我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烈日炎炎下有一个人路过一个巨大的石料厂,看到很多人在那儿汗流浃背地搬砖。他过去问第一个人,你在干吗呢?那个人特没好气,怒气冲冲地说,你看不见啊,我就是服苦役的。他又问第二个人,你干什么呢?那个人就安静了很多,他把砖砌好,他说我在砌一堵墙。他又过去问第三个人,那个人脸上有一种很温暖的光彩,他擦把汗,放下砖很骄傲地说,我在盖一座教堂啊!
这三个人手中搬的是一模一样的砖,干的是一模一样的活。一样的辛苦,却有不一样的答案。为什么?这是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感悟到最后,是要落实到态度上的。人的心态会决定状态,思维会决定行为。第一种态度是悲观主义者。我们做再体面、再风光的职业,都要付出,都有辛苦,也都要受委屈。所以人完全有理由认为,生活就是一场苦役,抱怨是有理由的,但是终其一生,悲观的人就只能一直抱怨着在消极中过苦恼的生活。第二种人,可以称为职业主义者。一个人上班,他有他的工作,每天忙忙碌碌,但是他没有快乐,一生就好像在一堵一堵地砌墙,他砌得都挺好,但是没有在其中提升自己的生命,没有满足感。第三种人,可以称为理想主义者。这种人,不管做再卑微的活,他都会觉得终其一生,每一块砖不是在为别人工作,而是完成他心中的一座教堂。
当人心中有一个生命的大格局,阅读经典的那种感悟就在我们的每一天中。每一位朋友都要相信,人生流光几十年,你不是学习某个榜样,不是复制他人的成功,最大的成功只有一点,就是成为最好的自己!
●成长贴士
◆每个人可能都有很多恢弘伟大的理想,然而,我们缺少的,常常不是理想本身,而是脚下到达理想的道路。
?于丹语录?
1。 中国一直以和谐为美,而真正的和谐是什么?就是在坚持不同声音、不同观点的前提下,对于他人的一种宽容,一种融入。其实这就是君子之道。
2。 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遗憾。
3。 现在中国文化需要上课的人,比需要下课的人多。
4。 寓言也是对生活的一种诠释,它告诉我们,生活中真正的快乐是心灵的快乐,它有时跟外在的物质生活不见得有紧密的联系。孔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物质极其贫匮的时代,在那个时代真正快乐的力量,也就来自心灵的富足,来自一种教养,来自对理想的憧憬,也来自同良朋益友间的切磋交流。
5。 增强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学习的终极目的。
6。 当一个不幸降临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尽快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7。 安贫乐道,在现代人眼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
8。 勇敢是每临大事从容不迫,找到自己的出路。
9。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的强大。
于丹 阅读经典,感悟成长(8)
10。 我们永远也不要忘记天地给予我们的力量。什么叫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
●成长胜经
◆成长,就是寻找人生的坐标,要在成长的过程中,树立坚强的意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一步一个脚印,走向未来,谱写人生最美丽的篇章。
◆生命是不断地发现、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创造、不断地完成积累的。在这个过程中,你可有最高的理想,但不能只有唯一的目的;你可以没有最辉煌的结束,但不能没有闪耀的过程。
于丹告诉我们的成长指南
?别让你的双脚蹈空?
有人说,于丹是靠《论语》“发家”的。这话虽然说得有些掉渣,或者说不靠谱,但是于丹对《论语》的深入研究而有所得倒是事实。《论语》是儒家经典,是两千多年封建统治者依奉的纲常理据。可以说华夏民族的血脉因子,早已浸染了《论语》的基本色调。但随着封建制度的解体和崩溃,《论语》“乾纲独断”的地位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特别是在那个“文化革命”的年代,《论语》更是备遭批判和罢黜。《论语》被放逐的厄运,直接导致了我们民族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滋养与培植。就个人来说,也因为这种文化传承上的断裂与失怙而显得根基不牢,就连起码的做人的准则,也在那些貌似神圣实则虚无缥缈的道德说教下双脚蹈空,沦为一个没有精神家园的“弃儿”与莽汉。
所以,与其说于丹走红靠的是对《论语》解说和百家讲坛的推助,倒不如说是国人对做人理性回归的诉求成全了于丹。如果逐一考察于丹演讲的话语语源与出处,我们大致可以推演出一个基本的话语图式,那就是将《论语》的基本要义通俗地还原为生活的本色经验。撇开《论语》的政治内涵不谈,单就其对人的精神和行为的规范与成全来看,它强调一个人应该遵从安身立命的基本准则,并且一再坚持,一个人只有遵守与坚持这些最基本的做人准则,牢牢守着这条底线,他才有可能将自己的事业做大做强。否则,无论他具有多么高深的学问和超拔的技术,他也只能成为一夜暴富的投机家,风云或气候一变,他构筑的财富神话难逃昙花一现的厄运。因为他的双脚就像站在松软的泥沙上,水势一动,他就立脚不稳,一个不注意,就有被水流冲走的可能。
所以于丹演讲或“心得”的象征意义在于,我们每个人无论何种出身和背景,无论心智与机巧多么高迈,都必须扎根在做人的厚实土层中。做人的学问和道理在于,你必须遵守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国家之间最基本的纲常伦理。以于丹“仁爱易说难行”的观点为例,孔子说“仁者爱人”,实际上这是一个最朴实与通俗的做人伦常与操守。说它是伦常,是基于一个人的存在必须奉守的基本准则。在家庭,你要爱你的亲人;在学校,你要爱你的同学和老师;在社会,你要爱你的朋友和熟人。说它是操守,是基于一个人对待他人和社会的基本价值倾向和情感态度。一个人可能在他熟悉的圈子里落实或体现爱,但是一旦走出这个圈子,我们往往就显得与爱背道而驰或离心离德了。比如对一个陌生的问路人,不少人往往轻描淡写地含糊指示一下了事,甚至有的很不耐烦只是用嘴努一下而已,意思是,“呶,就在那里。自己找去。”这样的场景我们见得多了,大家也就习以为常了。实际上,我们不耐烦或不屑的做法,就是把事情“悬”在半空的行为。之所以不能把事情落实到位或做得彻底,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对他人爱的缺失。
当一个人缺乏基本的做人纲常和伦理的时候,他追逐的只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他在乎的是自己利益的得与失,他考量的是如何从他人那里多拿或多占。一旦这种以个人的利益为权重的做人观念达成时,爱,对他来说,就是爱他自己。他是这个世界的价值中心。他拒绝或排斥一切“为他”的行为。久而久之,他就开始对周围的他人冷漠或拒斥,仿佛周围的人都是他的敌人。他开始对他人充满敌意或戒备起来。呵呵,问路吗?我正忙着哩,自己去找吧。这种心态和行为的可怕后果是,每一个个体逐渐变得孤立起来,成了孤家寡人。生活在一个到处是“孤家寡人”的社会里,人情冷漠也就在所难免了。所以有人形象地概括中国人喜欢打麻将的习惯,是各自为阵,彼此互斗,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一个缺乏团结与协作的社会机制就这样慢慢形成了。
在这个全球化日速快捷和竞争日渐强化的时代,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社会化的人。你想脱离他人,只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来玩拼,可能能把事业做成。但是这样的成功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一个人是不能靠偶然与侥幸的成功来博取持久的成功的。因为偶然和侥幸是建立在虚空之上的。就像一个人一心想靠买彩票发家致富一样可笑,一个人如果只是一味地依仗自己的个人小聪明或独当一面的小才能,就想把自己的事业做大做强,那就好比把房屋起在沙堆上一样不可靠。
古人曾形象地把人分为四等。一等是德才兼备之人;一等是有德无才之人;一等是无德无才之人;一等是无德有才之人。四等人都有一个通俗的名号,他们依次顺序是:圣人,君子,蠢人,小人。说这话的人又谆谆告诫治人者说,圣人五百年才出现一个,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