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佛理皆为词: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仙,免去轮回之苦。据传王羲之的后人陈僧智永善书,名重一时,求书者多至踏穿门槛,于是裹以铁叶,取其经久耐磨。这里的“打铁作门限”,则引自于此。多少人,孜孜不倦地追求,为人生做好漫长虚幻的打算。却不知,自己的徒劳,惹得拍手取笑。宋代范成大曾把这两首诗的诗意,铸为一联:“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而这两句诗则成了《红楼梦》里妙玉之最爱,她亦悟出了生死这个看似隐含玄机实则浅显的道理。其中“铁槛寺”和“馒头庵”的来历也在于此。
王梵志的诗,写出他对世人的讽诫,似乎他是一个清醒者,透彻世间一切,冷看凡人的痴态,用他恢谐的语言,生动地表达对人生的了悟。而我们,连反辩的权利、回驳的能力也丧失了。这让我们不禁想问,王梵志是何许人也,难道从小出家为僧?否则如何有这样的悟性?
王梵志的一生,有诸多的不如意,正是因为遍尝世味人情,才可以幡然大悟。他生于殷富之家,幼年生活闲适,饱读诗书。后经隋唐战乱,家道衰败,穷困潦倒。晚年时子女不孝,他被迫沿门乞讨,过着衣不蔽体、食不饱腹的悲惨生活。他在五十多岁时才皈依佛门,是佛祖度他脱离世间苦海,后来芒鞋竹杖,持钵化缘,就这样风雨一生。他的一生可谓酸甜苦辣皆尝,最终能够悟透生死玄关,也就不足为奇了。
都说世事错综复杂,其实,再迷乱的路,都有清晰的脉络。有时候,不过是有心人故弄玄虚,让迷路之人看不清前方而已。世间的人,犯下的是贪嗔痴欲的戒。他们总是希望天下财富功名都可以据为己有,却不懂得,暴殄天物是不可饶恕的罪过。当我们落魄之时,会懂得,一个馒头多么值得珍惜,它给饥寒的人以温饱,给灰暗的人生重新添上光彩。
一个年华初好的人,愿意用青春去换取钱财,而一个年华老去的人,却愿意将钱财来换取青春。总有人抱着游戏的心态,在人间往来。没有谁可以在花街柳巷里参禅悟道,在烟尘滚滚中修身养性。我们总是为过去的昨天悼念,为没有到来的明天担忧,又把今天任意蹉跎。
多少惬意,多少坦然,多少虚情,多少假意,都随风散去,化作尘土。生命就在当下,我们不必再迟疑,既要拿起,也要放下,不辜负这杯用浓浓世味熬煮的茶。
剑舞落花,流水千行
题张僧繇醉僧图
人人送酒不曾沽,终日松间挂一壶。
草圣欲成狂便发,真堪画入醉僧图。
——唐·怀素
初秋清晨,凉风还没消褪的时候,收到友人寄来的一幅字。摊开宣纸,有“正觉”两个字映入眼帘,似秋天里两枚安静的叶,落在柔软的心中。未干的墨迹,还淌着清新的幽香,每一个脉络,都写满预寄的禅意。时光在无欲中停留,我便想着,友人写这字的时候,自是心境如水,清澈了得。一个在世俗中闻惯了风尘味的人,落笔如此轻松淡定,让人心生敬佩。我想好要拿去装裱,挂在洁白的墙壁上,留驻禅寂的光阴。
偶然想起友人是皈依的居士,所以才会写上佛界里的“正觉”二字。正觉,觉悟缘起之法,证得解脱。只是世象苍茫,要真正地觉悟,实在太难。纵是生长在佛前,只汲取经语梵音的莲,以它的洁净无尘,也未必可以做到彻底地觉悟。觉悟是什么,也许对每个人来说,都有不同的涵义。看花如看叶,看叶如看花,是觉悟;在相逢之时淡定,在别离之时从容,是觉悟;把一杯浓茶,喝成一杯白开水,是觉悟;把一个故事,讲述到全然忘记,是觉悟。
因“正觉”两个字,令我想起唐代一位与佛结缘的书法家,怀素和尚。怀素,俗姓钱,字藏真,湖南零陵人。在他十岁的时候,突生出家之意,父母阻止不了,就任由他落发为僧。怀素嗜酒如痴,爱书如命,这里的书,是书法,怀素的书法是书法史上领一代风骚的草书,称为狂草。唐代文献中有关怀素的记载甚多。“运笔迅速,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随手万变,而法度具备。”
当时长安城内,许多王公名流都想结交这位狂僧。许多人为求得他的草字,知他爱酒,便买下好酒将他款待。酒后的怀素,写起书法来,更是疾风驰雨,如壮士拔剑,如飞鸟出林,如惊蛇入草。挥毫落纸如云烟,变化无穷,其中的妙处,需要心灵有一定境界的人才能体悟出。怀素与唐代另一草书家张旭齐名,人称“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
读怀素的一首诗,只觉洒脱非凡。有如一个人在云海松涛,一手执酒痛饮,一手蘸墨狂书,似行云万状,流水千行,剑舞落花,拨琴洒月。“人人送酒不曾沽,终日松间挂一壶。草圣欲成狂便发,真堪画入醉僧图。”现实中,怀素就是一位醉僧,他虽出家为僧,似乎从不坐禅。他性情疏放,这一生,最重要的就是四件事,喝酒、吃肉、云游、草书。就连睡觉,也是在喝醉之后,他的草书,也都是在醉态中完成。一个和尚,修炼到这层境界,让人觉得实在是不枉此生。
“饮酒以养性,草书以畅志。”每当怀素喝下酒,就觉得自己是飘飘欲仙的神人,手中的笔,也成了神笔,可以恣意挥洒,幻化无穷。他在云中悟到多奇,在风中悟出美妙,听流水悟到曲折,听琴音悟出清韵。所以怀素的书法,天然不修雕饰,让人看了,愿意抛掷一切,只在那缥缈虚空的水墨中,尽情游弋。这让我想起了世俗中相爱的男女,明明说好了要一路同行,携手到老,但是,在半路上他也许会轻易就抛下你,甚至连理由都没有,连借口都给不出,连谎言都懒得说。也许他们不会为一幅书法而舍弃尘缘,但尘世里繁芜的诱惑,有时候,不及一幅画、一首诗、一首歌,更让人刻骨难忘。
怀素和尚的草书,已到了须臾之间就能纵横挥毫千万张之境。一个苦行僧,买不起纸,便在寺院外的荒地,种上了万株芭蕉。每日取蕉叶临帖挥洒,寒来暑往,从不间断。这也就是著名的典故,怀素书蕉。因他的住处是一片蕉林,故称“绿天庵”。他每日里磨墨洗笔的地方,称“砚泉”。而他写坏的盘、板,还有许多写断的笔头,都埋在一起,名为“笔冢”。怀素这些点滴的岁月,都成了让人称奇的故事,然而,故事的长短,从来都无关生命。无论他消逝了多少年,那些故事,一如陈年窖酿,历久弥香。
怀素的许多书法,都被他换成了酒肉,支付给了生活。他的一些书法,和许多收藏者一同死去,葬在一些我们寻不见的地方。但是无论在哪儿,哪怕散如尘灰,我们都该坚信,那些附了灵魂的字,就在脚下。留下的,被世人好好珍藏,可以换取更多的酒肉,只是怀素不需要了,他将这些赠送给了岁月。
一个不需要荣耀和光环的人,很努力地想要将自己隐藏,甚至躲在潮湿的角落,埋在积岁的尘泥中,但他的光芒,依然遮掩不住。一梦千寻,我们无须乘一匹时间的快马,飞奔赶往唐朝。因为我们找不到他的踪影,就算找到,也终究隔了云端。莫如做一只不怕秋寒的云雀,穿过烟水岚雾,去追云踏梦,窥探尘间锦绣和尘外孤禅。如果尘内和尘外,只是一梦之隔,那么世间许多不能相爱的男女,是否可以在梦里,不分你我?
我们都是红尘过客,背上的行囊,装满了世味,沉重得压弯了腰。这一路仓促地拎起,到离开的那一天,却不知道该如何放下。我们总是给自己找出许多理由和借口,将所有的悲哀,怪罪给时光。用薄弱的谎言,搪塞真实的幸福。告诉别人,我们的爱,我们的恨,我们的开始和结束,都是身不由己。
静下心,看着怀素的不拘一格的草书,一切悲伤和疼痛,皆如昨日之风。他虚渺洒脱的字体,似流水行云,无来无往。仿佛在告诉我们,凡尘的一切纠缠,无论深浅,无论冷暖,无论难易,无论贫富,转瞬即是烟云,又何必那么执著,那么在意。
在红尘中,开一扇般若门,携一壶酒,栖一片云,泼水墨,挥洒一卷草书。就这样,凭我老去,过往里施过的恩,欠下的债,是否都可以一笔勾销?
云林深处,结一段尘缘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唐·贾岛
小小的时候,就在课本里,读过这么一首诗。后来再不曾在书里相逢,却记得好清晰,启唇就能念出:“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首诗,在我记忆里,是一幅会游走的画,山中云雾,缥缈朦胧,却又洁净如洗。一棵松,站成简单的姿态,松下的童子,正轻摇蒲扇,烹炉煮茶。一位老者,其实并不沧桑,眉似清风,眼中透着一种淡定。他询问童子:“师傅哪儿去了?”童子答:“采药去了。”老者又问:“何处采药呢?”童子一手执扇,一手遥指深山云林,说道:“就在此山,只是云深雾浓,不知道在何处。”
多么让人羡慕的地方,年少的我,不懂得诗中意境,却心存向往。总是站在雨后的楼阁,看远处云雾萦绕的山峦,傻傻地告诉自己,那里居住着白发神仙。此刻也许背着竹篓,在崖边采药,也许在云松下,和访客对弈品茗,也许在丹炉前,修炼丹药。儿时的想象,单纯也天真,我却一直将这片记忆珍藏。因为我始终相信,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安静而柔软的角落,那里藏着一瓣落花的忧伤,一朵云霞的美丽,还有一滴露水的感动。
那时居住在南方一个小小的村庄,几十户人家,山水环绕,日子过得简单朴实。喜欢一个人在木质楼阁上,做一个纯真的梦。喜欢在弯曲的山道上行走,拣上几枚落叶,带回家,夹在课本里,为了纪念一片朦胧的心情。也喜欢折一枝荷叶,当伞撑着,挡几丝烟雨或一缕阳光。流年打马而过,那段时光,已经山长水远,不复再来。如果可以,我愿意在这个初秋,行去山间,采一束雏菊带回家,插在青花瓷瓶中,看它静静地开放,像曾经某段年华。尽管,它不能取代年少,不能取代青春,可它一生,也只开这么一次,只一次,就让我记住它的美,它的好。
连绵的山,睡卧如佛,岩石是山的性格,草木是山的性灵,鸟雀是山的语言。这些平凡的物象,都隐透着禅意,尽管它们只是漫不经心地生长,与人无尤。没有谁,可以改变岩石的命运,亦没有谁,可以阻挡寸草的潦生。而鸟雀也和人一样,经历生老病死的轮回。而我却不知何时成了天涯的流云,尽管我们停留的是同一片天空,却总幻想着,和唐时的贾岛一样,背着简单的行囊,行囊里只一把旧伞,一身换洗衣裳,几卷线装书,别无其他。来到幽深的山林,寻找一个遗世的隐者,和他下一盘棋,品一壶茶,说几句闲话。可叹,连问话的童子也觅不见,云雾深处,只有灵魂和孤单的自己,在说话。
来时的路,去时的路,都在唐朝。后来我才知道,这个去山中寻访隐者的诗人,果然与佛结缘。他叫贾岛,年少落魄时,在唐朝某个不知名的寺院出家为僧,法号无本。所谓无本,即无根无蒂、空虚寂灭之意。有时候,一个名字,都会注定一生的命运。他虽喜禅佛清净,又难忘红尘中蝶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