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村庄里的中国 >

第5部分

村庄里的中国-第5部分

小说: 村庄里的中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大姑十八岁,她不仅仅很符合农村人的审美观:一双大眼睛,一条长辫子;更重要的她还是一个劳动能手,是当时生产队里少有的能挣十分工的女人。那时候乡村社会计算工分基本上是要用性别划分的,男人基本都是十分工,女人最多的八分工,最少的只有五分工。如果一个女人挣到十分工,那就意味着她和男人一样能干;如果一个男人挣不到十分工,不仅意味着他劳动能力相对比较差,更为重要的是,这对于一个农村男人来说,意味着他在婚姻市场中属于“弱势群体”——没有人愿意嫁给这样的人。
  在乡村社会中,女孩十八岁也就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一家女,百家求”,据说当时上门求亲的媒人都踢破了李大姑家的门槛。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李大姑最终嫁的却是一个只挣八分工的男人。很多人奇怪李大姑当初为什么同意这门亲事。这个中的真实原委,由于事情已经过去了有二十多年的时间,除了李大姑自己以及很少的当事人,已经没有人能够真正地知晓。根据村里一些老人支离破碎的记忆,我们倒是还能拼凑起事情的概貌:
  李大姑经媒人介绍,认识了男方。男方家住在几十公里外的一个村子里。在李大姑的父母眼里,虽说也认为李大姑要嫁的地方比较远,但想到男方的家境殷实,还是苦口婆心地劝李大姑同意这门亲事,见游说不动,又叫上七姑八姨的纷纷上场。最后,李大姑有些招架不住了,就答应去男方家里实地相看一番。在乡村里,相亲也叫“相家庭”,这是一桩婚事选择向前延展还是打退堂鼓的中坚环节,有点像官员下基层巡视民情,几乎固定的程序都是由女方父母领着七大姑八大姨等至亲,去男方家“望闻问切”,从正面、侧面窥视男方个人的言谈相貌、家庭的财产和收入等等。当然,在那个时代,最主要的一项“考察项目”还是实地考察男方家的住房状况。在农村相亲,男方一般都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只要女孩同意,婚事成功的可能性都在百分之八十以上。当时,李大姑去相亲的亲友团对那户人家的住房状况还是比较满意的。不仅四间砖木平房在当时的乡村少见,而且木头柱子根根落地,屋顶椽子笔挺见方。此外,由于男方还是独子,所以有多少存款就没必要问了,反正没人抢,以后都是小夫妻俩的。
  由于相亲的日子是由媒人预先订好并通知男方的,男方提前几天就开始准备了。一般来讲,摆两桌酒席,男客一桌,女客一桌。但是那天听说李大姑去相亲的时候,男方摆了四桌酒席,陪客也请好了,都是村里有头有脸的人,或者是自己家族里出头露面的人。不用多说,人场有了,更说明这家人在村里的人缘。也许正因为这些,让当时李大姑相亲团的代表——李大姑的爷爷觉得脸上十分有光。
  在当时农村相亲,能不能过亲友团这关很重要,因为当事人很少有机会仔细“审查”对方,更多的印象来自于亲友团的描述。和绝大多数去相亲的乡村女性的遭遇一样,李大姑在那个时候被安排由男方专门找来的大姑娘、小媳妇陪着。想那时候,李大姑肯定是没有心情去和一些素未相识的人去聊天,她最心急的应该是要亲眼看看男方是什么样子的。但是碍于面子和身份,这个想法是决然不能提出来的。

传承与更替——乡村婚嫁习俗的变迁(2)
一般情况下,亲友团的审查过关了,才轮到男女单独见面。男女见面,谈上一会,寥寥数语,双方便面带着羞涩先退场。那一天,李大姑和对方也就是大概只过了一刻钟的时间,相亲亲友团中就有人催促说,应该早点启程返回了……按照常理,男方还要根据亲友团的人员构成和规模,准备一点礼物。礼物虽无非烟酒点心之类,但乡村社会更在乎数量多、价值高,认为这能显示男方父母的大方和诚意。
  短短十几分钟的时间,李大姑并没有掌握足够信息以作出自己的判断,用李大姑自己的话说,一共也没有说几句话,甚至连对方长什么样子都没有看清楚,因为两个人见面的屋子里光线不好。
  即使这样,李大姑后来还是从同龄姐妹的说笑中无意地知道了对方是一个不能挣满十分工的男人,于是坚决地要求退掉这门亲事……由于李大姑的一再坚持,做母亲的心软了,故意放出口风说:自己去相亲时,没有看上对方的家庭,自己不同意这门亲事。在乡村社会,尤其是在一个冬天的乡村中,这种消息传得特别快。闲来无事的人们正盼望着村里有什么事情发生,以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果然三天都没过,对方的家长,也就是李大姑后来的公公就闻风赶到李大姑家。听说那位农村汉子进门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扑通”一声给李大姑的爷爷跪下了……
  当时李大姑的爷爷具体是怎么应对的,我们已经无法去详细地考证。不过,一句流传二十多年的承诺却决定了一个女人一生的幸福:“你放心回去吧,我们家说话算数,有我在,这门亲事散不了。”
  接下来的事情,大家想都想得到:李大姑的眼泪,母亲的叹息,父亲的无奈,爷爷的强硬。
  第二年的冬天,据L村的老人们说那年的冬天特别冷。在一个刮西北风的日子,李大姑出嫁了,是迎着冽冽北风走的。不过,听说李大姑的婚礼办得还是相当体面,在当时的十里八乡都是拔尖的……
  二十年后。
  李大姑的娘家侄女也十八岁了,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因为在家族姐妹中排行第三,家里人都喜欢称她为三丫头。三丫头和李大姑如出一个模子,不仅能干,长得也很好看。因为三丫头的父母没有男孩,父母很想把三丫头嫁在本村,好让自己的老年生活有个照应。正因为这一点,引得同村的几个小伙子有事无事总爱往三丫头家里跑,名义上是去“帮忙”,实际上村里人都知道那是去套近乎。在这“帮忙”的人里面,村东头赵老汉的小儿子就是其中比较积极的。在当地,如果青年男女一方对另一方有好感,当其家里需大量劳力的时候,如收麦、收秋、盖房等,一方就会到另一方家里去“帮忙”。按理说,这种帮忙是相互的,可实际上男方到女家帮忙的多,相反的情况比较少。这也是考验小伙子是否能干的时候。在这种时候,家里人常常会留出时间,让青年男女单独相处。小伙子离开时,女孩通常要送,这也是单独相处的时间。
  实话说,三丫头的父母很喜欢赵老汉的小儿子,却一直没有在两个年轻人面前提过自己的想法。用三丫头父亲自己的话说,孩子们都大了,现在的孩子比自己懂得多,孩子们的事情最好让他们自己拿主意。只要孩子自己同意,当父母的没意见。于是,赵老汉的小儿子每次来“帮忙”,两位老人只是按照当地的风俗,留出一些时间或机会让两个年轻人独处,却始终没有向赵老汉明确地承诺什么……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传承与更替——乡村婚嫁习俗的变迁(3)
直到有一天,赵老汉的小儿子来三丫头家“帮忙”,碰巧家里其他人都不在。简单忙完一些事情之后,赵老汉的小儿子就说有机会的话,想带三丫头一起到大城市里逛一逛、玩一玩……听着听着,三丫头的脸不由自主地红了,看到三丫头娇羞的样子,不知被什么力量所驱使,赵老汉的小儿子悄悄地朝三丫头身边靠过来。很快,有一声惊叫,也就那么一声……
  在当地,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如果村里有哪两个青年男女斗胆地公开谈情说爱,那一定会遭到一些舌头长的人指指点点。和很多乡村一样,L村的人们尽管能宽容已婚男女之间私通,却很难以平常心面对青年人之间发生的自由恋爱。因为三丫头和赵老汉的小儿子同处一个村,这样时间长了,难免会让一些人说闲话,如果真的像很多村里人说的那样,“夜长了梦多”,弄出什么“丢脸”的事情来,谁的脸面上也不好看。于是,赵老汉主动地媒人替儿子去提亲。三丫头的父亲当然正求之不得。因为彼此心照不宣的原因,两家就商定不再举行定亲仪式了,等合适的时候就直接把婚事办了。
  没过多久,赵老汉的小儿子要去城里打工,三丫头想一起去,为了出行方便些,俩人就想把婚事办了。开始的时候,俩人共同商量去乡里领了结婚证之后,就不操办婚礼了,但是双方的家族都认为这样不合适。在当地村民眼里,只有举办了婚礼,婚姻的地方合法性才能得到承认。村民认为,领取结婚证只能说明婚姻具有法律上的“合法性”,在涉及户口登记和分田纳税时,它是必不可少的依据,但仅有一纸证书还不能算“名正言顺”。所以,在L村,不论家境富裕还是贫寒,不举行婚礼仪式的人家会被村民瞧不起,被认为“不懂礼数”、“没人缘”,村里的人只有见过了婚礼,喝过了“喜酒”,才知道谁是谁家的人。
  就这样,赵老汉给儿子办了一场真正乡村意义上的婚礼。婚礼的日期就选当月的农历初八。现在,安排嫁娶的时间远没有以前严格了。由于很多青年男女在外打工,往往根据需要安排婚期。结婚的时候,赵老汉的小儿子通过各种关系找来六辆小轿车,组成迎亲车队,浩浩荡荡开往三丫头家。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从迎娶开始到婚礼结束,还聘请了一位摄像师,摄录下婚礼的全过程……
  二、故事背后的故事
  (一)从相亲走向恋爱
  在二十年前的李大姑相亲故事里,我们虽然还能不时地看到“父母包办”式的封建包办婚姻的痕迹,但是也能看到男女双方可以直接见面、谈话等现代婚姻的影子。也就是说,那时候的乡村婚姻过程中,青年男女双方都有机会对对方有一个初步了解。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那时候绝大多数的乡村青年男女在婚前虽然有与自己未来配偶“相见”的机会,也即相识过程,但这种相识过程对于所有由父母包办而认识配偶者,或多数由别人介绍而认识配偶者来说,其实质只是相亲式的见面,而非恋爱性的过程。从其见面的地点来看,男女双方主要是在当事人某一方的家里(一般多在男方家)进行接触。见面一般多有亲戚朋友陪伴,这种见面使当事人处于众目睽睽之下,加之传统观念的束缚,男女双方很少有实质性的了解与接触。这也正如上面故事所反映的那样,李大姑甚至连对方长什么样子都没有看清楚,更不用说对对方其他方面的深入了解了。在当时的乡村社会之中,这也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传承与更替——乡村婚嫁习俗的变迁(4)
在二十年前,当地人择偶普遍不很挑剔,双方大致般配即可。于是,只要当事人两家的父母认为门当户对,彼此觉得合适,大家就会开始通过一系列的“行政工作”(包括做媒、相亲、初期订婚、最终订婚、婚礼)来促成这门亲事。这里所谓相亲或者定亲,就是建立一种新的亲属关系的意思。当地男女从经人介绍到结婚一般多则半年,少则月余。因此可以说,当地的婚姻并不是在爱情的基础上形成的,那么也就不会出现“非她不娶,非他不嫁”的情况了。因此,“爱情”并不是婚姻的必然前提。
  二十年后,在三丫头的故事里,我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