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以后有几国-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不然。
首先根据《明帝纪》的记载,曹睿他“年十五,封武德侯”,而《文帝纪》中也有曹丕在延康元年(即建安二十五年,也就是曹魏的黄初元年,也就是公元220年)封王子叡为武德侯的记录;若以此为依据推论,按公元206生曹睿,到公元220封年时同样能满足“年十五”的历史资料(看生日而定),即是说曹睿于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出生,实际死亡时33岁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就算他正月生,也顶多活了34岁(正月丁亥逝世于洛阳嘉福殿)。
而且即便按他死时34岁算,在史书记载中他也会只有是33岁寿命。
因为曹睿在世时,曾将景初元年的三月改为孟夏四月,而后曹睿虽死于景初三年正月丁亥。但他的继承人少帝曹芳却复用夏正历计算,将建寅月作为正始元年正月,以建丑月(即明帝驾崩时月份)为后十二月。这样的话,则曹睿从历法上看驾崩于景初二年后十二月,即景初三年时曹睿没能够再活“一岁”,没有熬到第二年正月;所以以此历法计算年代的曹魏官方资料中,即使曹睿享年三十四岁,也只能是记录为享年三十三岁了。 你也许还会问,即使他33岁死了,那为什么《三国志》记录又成了36呢?这就需要我们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了。
首先,我们都知道在中国汉语中,有所谓“通假字”的存在;而产生“通假”的众多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古人由于交通不便对同样文字的不同写法造成的“误写”。
既然连文字都能“将错就错”的创造出来,那么历史文献会不会因为年代久远而让后人认错呢?
我以为在流行行书书法的晋朝,这种情况很可能会发生。
行书这种字体,介乎于草书和楷书之间,虽然比楷书写起来快捷,但却没有楷书那样易于分辨,尤其是某些人写字偏向“行草”时,连丝的情况则更为常见。
比如这个“三”字。 “三”字第一笔为一横,但如用毛笔写行书时,则很可能为了美观而与上一个“三”字相区别,特意让这“三”字的“一横”看上去会更近似于“一点”;而第二笔虽同样为一横,但为了与第一笔区别,此时才会真的是“一横”,即与“六”字第二笔同;到第三笔本又为一横,但行书与草书一样,讲究“顺势而为”,更何况若摘抄记录者本就偏向于“行草”或干脆草书,那么收笔的最后“一横”,看上去类似于起伏不定的“两点”,也没什么好惊讶的。
何况在年深久远晋朝,连活版印刷都还没有发明,文献只能以笔录为主;只要开始时一人写错,后来者皆会照猫画虎的“错”下去;外加三国志又是陈寿“私纂”之书,本就没什么人帮其校对刊误,有个把错字别字,也实属难免。我以为,所谓的“年三十六”,其实很可能是由于陈寿笔误,而后抄写书籍者将“年三十三”相继讹传的结果。
后世之人不求甚解,有样学样,便彻底将“时年三十三”误解为“时年三十六”了。
再者说,曹睿出生时曹操正当强盛之年,可并没有老糊涂了。
这曹操虽然生性豁达,甚至自诩“世有人爱假子如孤者乎”;但他那些“便宜儿子”中,可没有任何一人有机会改姓了曹,有机会成为皇族的。甚至于不要说什么封王封侯,这些便宜儿子们连当官都不要想。因为即使是曹操最宠信的假子何晏,也是经历了长期的无官闲居状态,直至后来娶了曹操的闺女(义妹……老曹家真可怕|||),才在曹芳那代勉强混了个列侯。
试问怎么可能到了曹睿这个所谓的“便宜孙子”身上,反而“生而太祖爱之,常令在左右”,“与侍中近臣并列帷幄”呢?如果说曹操能让人这么简单的在连孙子是不是亲的大问题上糊弄过去,那世人所称曹操这“奸雄”两字就真的算白叫了。
至于市井相传,如曹睿为曹植所生(那真是英雄出少年啊…___…|||),为曹操与甄氏*所生(不可考,无佐证)等等更是神妙莫测,不知从何谈起。
第13节 孝子?逆子?
由于甄夫人被赐死的关系,身为嫡长子的曹睿并没有被直接封为太子,而只是受封齐王,并维持这个状况很多年。
直至后来郭女王肯定了自己没有生育能力,生怕曹丕死后自己地位难保,所以怂恿曹丕让她在众皇子中认领“养子”。但挑选了很多“儿子”后,心高气傲的郭女王却没有一个能看得上眼。
而此时,任谁也预料不到的是,唯独一个她最不可能会选的王子,却成了她最中意的目标——那就是齐王曹睿。
小曹睿聪明可爱,虽然表面憨厚寡言,但暗地却很会来事,对郭女王知冷知热,侍奉得比亲生儿子还好,丝毫看不出对郭女王有半点怨恨。
而此刻的郭女王,也许是认为曹睿并不知道甄氏死亡的真相,也许是出于内心深处淡淡的负罪感,更可能是想要霸占甄氏生前所有一切的妒嫉心作怪,竟然真的将曹睿收为养子,甚至视如己出。
等曹丕不行了,或者是曹丕临死前感到自己对不起原配老婆甄夫人,也可能是郭夫人这后妈帮懂事的“养子”拼命吹风及曹睿自己表现良好的结果;曹丕思量再三,在临死前还是选择了曹睿来继承自己皇位。
就这样,这个死了亲妈的苦孩子曹睿,“幸运的”成了杀母仇人的儿子,日后更借此为契机登基成皇。
待到曹睿同志正式登基以后,首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封赏群臣并大赦天下;更把自己的奶奶,皇太后卞夫人提一级升格为太皇太后;而将“领养”自己多年的“好后妈”郭女王升格成皇太后——但看过前文的同志们也都知道,刘禅同志同样这样做过。
此刻就曹睿的表现而言,他不愧是个“孝顺儿子”,对待郭夫人就与刘禅对待蜀汉吴皇后及其亲族大同小异,在即位之初就先把他“后妈”郭皇后的亲戚给封了个遍——“诏封表安阳亭侯,又进爵乡侯,增邑并前五百户,迁中垒将军。以表子详为骑都尉”,“追谥太后父永为安阳乡敬侯,母董为都乡君。迁表昭德将军,加金紫,位特进,表第二子训为骑都尉”,恩宠之隆,恩宠之重,可谓极矣。
甚至于到后来郭女王她老娘翘辫子了,曹睿甚至要给“她后妈的妈”盖祠堂祭祀“孟武母卒,欲厚葬,起祠堂”——这可是只有大功之臣或者皇族长辈才有的待遇,以至弄得郭女王自己都不好意思的对曹睿说“儿子啊!你闹得这也太奢华了,这么大动静就不怕让那些偷坟掘墓的给惦记上?我看照首阳陵(曹丕的陵墓)那档次弄就挺好”。
这段时间可以称得上曹睿与郭女王及其家族最“和谐”,最“母慈子孝”的时光;我以为如果曹睿当时就死,那么后世的所谓“二十四孝”会预留给他一个位置才对。
但遗憾的是,幸福时光与不幸时光相比,幸福永远是短暂的。
没过几年,我们顺风顺水的郭女王就去见了魏文帝曹丕,而其家族的兴盛也戛然而止。
我们来看看《三国志&;#8226;魏书&;#8226;后妃传》中关于郭女王最后的记载——“青龙三年春,后崩于许昌,以终制营陵,三月庚寅,葬首阳陵西”,即是说“青龙三年(公元235年)春天,郭皇后死在许昌,”;郭女王的下场,让大家想起谁没有?
是的,居然与蜀汉那位传说中的吴皇后及其兄吴懿一样,忽然置于万般殊荣笼罩下,而又忽然以区区一个“崩”字结束了。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呢?答案很简单——她是后妈,而再好的后妈,也不可能比你亲妈更亲——更何况这个后妈还是你的杀母仇人。
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中记载“初,甄后之诛,由郭后之宠,及殡,命被发覆面,以糠塞口,遂立郭后,使养明帝。帝知之,心常怀念,数泣问甄后死状。郭后曰‘先帝自杀,何以责问我?且汝为人子,可追仇死父,为前母枉杀后母邪?’明帝怒,遂逼杀之,敕殡者使如甄后故事。”
此文是说“郭皇后因为有曹丕的宠信,所以阴谋害死甄皇后依旧不依不饶。等到甄皇后下葬那天,她让人将甄皇后的尸体以发覆其面,以糠塞其口来,以此侮辱尸体。等到她被正式册封为皇后,将甄皇后的儿子曹睿也领养为自己的。后来曹睿登基,意外获知事情真相,但又不敢相信会是这样,所以哭着问郭皇后到底他母亲是怎么死的。没想到郭夫人却说‘你亲妈是你亲老子杀的,我管的着吗?况且你是你老子的儿子,查出真相又怎么样?你能因为你那死鬼老妈而仇恨你那死鬼老爸?能因为前一个妈把后妈平白死杀?’。听到这里魏文帝曹睿愤怒了,满怀仇恨的他逼迫郭皇后自杀,而对她尸体的处置方式就和她对自己母亲甄夫人的处理一样”
而同样是裴松之注引的《魏略》中说“明帝既嗣立,追痛甄后之薨,故太后以忧暴崩。甄后临没,以帝属李夫人。及太后崩,夫人乃说甄后见谮之祸,不获大敛,被发覆面,帝哀恨流涕,命殡葬太后,皆如甄后故事。”
这两种说法对郭夫人的死因各执一辞。前者说是“遂逼杀之”,也就是曹睿听说是郭夫人害死自己母亲,就逼死了她;后者是说“及太后崩,夫人乃说甄后见谮之祸”,是说曹睿直到郭夫人死才知道是郭皇后阴谋害死自己的母亲。但两者对“如甄后故事”的记载却惊人的一致,所以无论郭后究竟是死于自然或曹睿杀死,想必她的身后世都同样是凄惨无比的。
其实自古以来,宫廷中互相攻击倾轧之事所在多有;帝王后妃出身不同,背景各异,利益关系更是背道而驰,想让她们和平共处,才真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比如甄夫人本是俘虏,而郭夫人不过候府奴婢,两人同为“苦出身”,按说多少应存些“阶级感情”;却只因沦为了当权者的玩物,便引得身败名裂,双双落得凄惨结局,也实在令人扼腕。说到底,掌握她们命运的始终不是她们自己,而是那看不见的权力与欲望之手。
也是自从郭皇后死后,可能是有感于郭后对自己曾经的养育之恩,也可能曹睿认为郭后可能确实是被冤杀的成分居多,所以有较长一段时间曹睿可能还是思念郭皇后的;但每当想到自己生母的悲惨命运,这种想念又会转化为无止境的仇恨;再加上当时诸葛亮已死,魏国的心头大患已除,曹睿有更多的时间处理个人事务,有更多的时间反思自己,反思整个人生;但这些,却都最终令曹睿迷失在感情与道义的漩涡中,无法自拔。
从此以后,那个“秦始皇、汉孝武之俦,才具微不及耳”的曹睿不在了;那个深知“狱者,天下之性命也”的道理,精通律法的曹睿不在了;取而代之的,却是一个自私自利,贪图享乐,甚至于渴求长生不老的腐朽帝王。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14节 在辉煌中走向深渊
曹睿同志执政初期,应该说还是位明君,是对魏国做出了历史贡献的。
王沈《魏书》中记载曹睿道“即位之后,褒礼大臣,料简功能,真伪不得相贸,务绝浮华谮毁之端,行师动众,论决大事,谋臣将相,咸服帝之大略。性特强识,虽左右小臣官簿性行,名迹所履,及其父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