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的背影(孙守名文化散文集)-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瞥偷耐醪木踩缢氐却懦叮却懦恐樱却盼缡比痰牟硬友艄狻
孰料,大唐的天子突发奇想,恰恰在夜半时刻发了一道大赦令。也许唐帝的母亲过寿,也许又有了一个呱呱坠地的小太子,也许……不管怎么说,这道赦免令救了王勃的性命。当狱吏腆着大肚子屁颠屁颠地讨好着将消息告诉王勃时,他消瘦清俊的脸上一片凄迷茫然。站起身,拍拍身上积久的尘土,他黯然神伤地走进唐朝的阳光里。
劫后余生的王勃,淡然而平静地生活着,他不再纵情山水,不再与蝶蛙为舞,不再引吭高歌,不再诗友酬唱,好像冥冥之中他预知生命的无多。他真的特别珍惜这些美好的岁月,他要和不多的时日赛跑。朝廷恢复了他的官职,他毅然决然地付之一笑。他夜以继日,日以继夜在伏案写作,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就完成了祖父王通《续书》所缺的十六篇的补阙;撰写了《周易发挥》五卷、《唐家千岁历》、《合论》十篇、《百里昌言》十八篇,同时还创作了大量诗文作品。
王勃把自己该做的紧要的事一件件有条不紊地做完,就那么平平淡淡地、静静地日夜不息地做着,没有喜悦,没有哀叹,无喜无悲的人生注定是令人心悸的。可此时的王勃心平如静,他要第二年春天前往远在天涯的交趾,去看望因自己被贬的父亲。
春天,会是绿意盎然吗?春天,会是山一程水一程吗?他想像着那个美丽令人神往的可爱的春天……
此时此刻,洪州都督阎伯屿重修的滕王阁已经拔地而起,艳丽的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闪出万道光芒。“襟三江而带五湖”、“江天风月贮一楼”的滕王阁再也按捺不住兴奋和喜悦,那个才气与日月齐光的王勃终于要飘然而来了……
第七篇 流泪的滕王阁
南昌郡器宇轩昂的滕王阁在一个阴雨霏霏的傍晚,终于迎来了神情忧郁的大唐才子王勃。
王勃背着简易的行囊,缓缓地行走在通往江南的崎岖蜿蜒的古道上。沿途的湖光山色让他淡泊的心绪变得透亮,洗尽京城的风尘,避开人生路途的磨难,大唐的天空忽而就变得清澈瓦蓝。二十六岁的王勃走出喧嚣的京城,走进唐朝美好的春光里来……
诗意的王勃风尘仆仆,带着心灵的创伤,带着江北的凄凉,带着对父亲的湿热的爱,一头就闯进了洪都新府南昌郡,与满含热泪翘首以待的滕王阁不期而遇。
唐王李渊的儿子李元婴建滕王阁时做梦也不会想到后来会有个旷世奇才王勃出现,否则,他会结结实实地耗些钱财让滕王阁永远风光无限。那时的李元婴是个落难的皇子,当其它的皇子们都在父皇面前邀宠献媚、投机取巧之时,他被黯然流放到荒远的江南;当宫廷政变,权位易主之时,他仍然无奈地踞于悲凉的山水之间。但他反而把天地看得更加宽阔。放浪形骸之外,流寓山水之间,有时也纸醉金迷,挥金如土,他就是要让京城放心,弃却与他人争位的疑心!暮春之初,他忽而看中了倚江背城的这块风景秀丽的地方。建个阁楼吧,清风明月之时,纵情登览,把酒临风,何其乐也!乐而忘忧,人生几何!李元婴的滕王阁就这样以旷达的胸襟耸立于浩浩荡荡的江水之畔。日夜流逝的江水呜呜咽咽地诉说着滕王李元婴的悲与喜、忧与乐、辛酸和无奈。
其实,王勃踏上南昌郡之前,都督阎伯屿已经为重新整修的滕王阁举行了三天的宴会。这场高朋满座、胜友如云的盛大集会是他精心组织的,他实在为自己修葺滕王阁的壮举杰作感到由衷的喜悦。春风柔韧拂面,沁骨的清爽让他心情舒泰。他率大小诸般官员登楼,眺览一望无际的山山水水,陡然升起一种豪迈。南昌郡啊,人烟阜盛,物华天宝,人杰地杰,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治理三年,如此盛景,岂不令人心醉!聚汇天下文人墨客于滕王阁下,赋诗歌咏,饮酒畅叙,岂不快哉!
此时的王勃,正好就在滕王阁下,他不经意间抬头望了望阁楼;而这时,阎都督也恰好低下头,他们的目光就那么相碰,一闪而过,几秒钟,各自移开。此时,惠风和畅,波澜不惊,天地间一片清明。
翌日,各地文人才子佳士如鱼归大海,纷纷而来。碧水蓝天,滕王阁前人头攒动。阎都督满面春风坐于阁楼之上,四周围满大小穿花戴金着玉的各色官吏。眼望着天下英才俱入囊中,都督心花怒放。日升三竿,集会在礼乐齐鸣中开始。武士列阵,演练精湛技艺,百步穿杨,对阵舞戟,骑马夺彩,飞车掠阵,鼓声喧阗,喝彩不断。文人登台,磨砚展纸,挥毫泼墨,诗赋俱备,文采飞扬,气象万千。风流滕王阁,碧瓦溢彩,成千古绝境。
王勃坐于阁楼东南一隅,看到如此胜景,早已陶醉其中,三杯酒着肚,已是微醺,一瞬间忽而悲从心来。想想李元婴终生怀才不遇,与己何其相似!天耶?人耶?他抓起身旁的毛笔挥毫写下如许文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他长叹一声,掷笔于地,奋然起身,抑制住夺眶而出的泪水,转身悄然离去。
阎都督注视着摆满台案的诗篇,喜不自胜。南昌郡,真是人杰地灵啊!他要印刻《滕王阁诗集》,于是向天下才子征集诗序。消息传出,众人齐呼,百官相和。夕阳在山,孤鹜翔天,王勃坐于阁前,感慨万千,思接千载,他向人借了笔墨,在台阶上,俯身写下旷世奇文《滕王阁序》。
暮色霭霭,风平浪静,王勃凄然站起,望着滕王阁,心中千言万语向谁诉说?他潸然泪下,心中默默向滕王阁告别。随之,他踉踉跄跄奔向驿馆,提了行囊,在茫茫夜色中,顺着江边小路,无言离去……
当阎都督看到《滕王阁序》,拍案叫绝,立马着人找寻作者。此时,王勃已经乘舟离开了南昌郡。滕王阁立于江边,默然地望着眼前这一幕,千头万绪汇成伤心与凄艳。
大唐,不再会有王勃;王勃,注定与大唐擦肩而过。偌大的一个朝代竟容不下王勃这个匆匆过客,也许,他再也回不了烟柳繁华的南昌郡,再也看不到让人魂牵梦缠的滕王阁。
风雨飘摇的滕王阁历经歌舞升平的昌盛年代,也备尝满目疮痍的艰难岁月,迭经兴废。而今,赣江之滨的滕王阁,伴着迷茫的烟雨仍旧日以继夜地翘首以待,等待那位从风雨中匆匆而去的大唐才子王勃。
第八篇 与琵琶同行的白居易(一)
唐宪宗元和九年的那个冬天显得格外寒冷,漫天的飞雪飘飘洒洒,整个世界笼罩在一片雪海之中。白居易守母丧期满,携带着简单的行李神情沮丧地回到长安。没有隆重的迎接礼遇,没有好友温暖的慰问,皇帝宣召后随即就被任命为太子左善大夫。陪伴太子读书,不能过问朝政,这个官做得让“心系苍生”的白居易真有点哭笑不得。这是一个只有飘雪的冬天,除了凄冷和悲哀,他没有感到世间的任何温情。面对着茫茫苍苍的飞雪,他长长地叹了口气。
可是,一个巨大的阴谋却在白居易的一声声叹息中悄然产生。元和十年六月初三,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像往常一样,在随从的护卫下乘坐八抬大轿匆匆忙忙赶去上朝。突然一条黑影闪过,直扑武元衡的抬轿,随从们目瞪口呆、毫无反应之时,武元衡已经遇刺身亡。紧接着,那条身法快捷的黑影扑向第二乘轿子,从噩梦中惊醒的随从们一呼而上,然而为时已晚,裴度也已被刺中头部。愤怒的随从们高喊捉贼,拼死相搏。看到人多势众,那个黑影一个闪身翻越高墙,迅速消失得无影无踪。看着血肉模糊的两位大人,随从们手忙脚乱,一边组织抢救,一边飞速上报。
当时的宰相武元衡正在主持平定叛乱的藩镇李元济,这场刺杀阴谋很显然是藩镇向中央政府的公然挑战!
一时间举国震惊,朝野哗然!唐宪宗接报后龙颜大怒,随即下诏捕贼,并于刺杀案发三天后,任命尚在重伤之中的裴度接任宰相,以显示平定藩镇之叛和惩凶的决心。
追捕刺客的工作激烈紧张进行,六月八日唐宪宗下诏全国大搜捕,明令谁敢窝藏刺客,诛其九族。六月十一日,张晏等八人被捕,对罪行供认不讳。六月二十八日,张晏等五人伏诛,党羽十四人被处决。然而元凶首恶淄青节度史李师道却逍遥法外。
这场震惊天下的大案似乎与文弱的白居易扯不上任何关系,然而命运却在此时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当白居易看到朝野上下噤若寒蝉,手足无措,文武群臣胆寒心惊之时,身为左善大夫的他竟没有顾及到自己的身份,于出事当天中午奋笔疾书,上书朝廷,声言必须惩恶扬善,还宰相一个公道,还国家一个清平!
白居易做梦也不会想到这次上书会给他带来一场灾难!他本不该在谏官议政之前,抢先上疏,侵犯谏官职权,但激于义愤的白居易却义无返顾地越级直谏。宰相张弘靖看着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书生,愤慨已极,下快心要对其重加治罪。
中国官场向来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墙倒众人推”。那些个曾经在白居易当谏官时被指正过的人这时都从各个角落站出,纷纷指责他的恶行。有人说,白居易的母亲看花坠井而死,而他却居然还写《赏花》《新井》这样的诗,这种人不遵孝道,有违名教,与他同朝为官,简直是天大的耻辱。此言一出,诽谤四起。可怜的白居易哪里还有招架之力,还手之功。朝廷开始考虑白居易的任免问题,一纸诏书将其贬为江表刺史。落难的白居易还没反应过来,又一个小人愤怒地站出来,他就是中书舍人王涯。据说,王涯行为邪僻,专以窥视别人隐私为业。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看着满脸沮丧的白居易还是不那么过瘾,又在朝堂上重重地参了一本,趾高气扬地指责白居易罪过太大,必须重加责罚,否则难以服众。可怜的白居易又由江表刺史变成了江州司马。
白居易自带着一点行李,告别有限的几个朋友,携妻带子,恓恓惶惶地前去赴任。从此,江州成了白居易的江州,白居易也注定与江州生死相约。
第八篇 与琵琶同行的白居易(二)
白居易孤独地行走在通往江州的路上,江山无限,秋风萧瑟,无心赏玩周遭的秋景,他默默地彳亍着,静静地守候着心中的那份悲凉。
就在这个中午,他到了兰桥驿。当时他并没有在意,像走过所有的驿站那样,只是想略作停留,稍事修整,翌日东曦既驾之时继续前行。他抬起疲倦的双眼,望望迷蒙的远方,突然他怔在那儿。挡住视线的驿亭壁上赫然是好友元稹的一首七律诗《留呈梦得、子厚、致用》,洋洋洒洒,笔致清隽。“泉溜才通疑夜磬,烧烟馀暖有春泥。千层玉帐铺松盖,五出银区印虎蹄。暗落金乌山渐黑,深埋粉堠路浑迷。心知魏阙无多地,十二琼楼百里西。”
看着这熟悉的笔迹,白居易万千感慨涌上心头,眼里噙满泪花。好友元稹于元和五年自监察御史贬为江陵士曹参军,经历了五年屈辱生涯。元和十年春奉召还京,可就在八个月后,自己竟备受人间诟辱,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