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黑社会-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眼下是媒体多如牛毛的年代,已经从妇女媒体、青年媒体、文学媒体、党派媒体、行业媒体进入了一个目标读者群细分的时代。
虽然内容要细分,但我觉得首先要细分的是所办媒体的目标读者,内容是为这本媒体特定的目标读者群服务的,寻找属于自己的这份媒体的目标读者群,也就是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个消费群体,这对于任何商业运作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也就是办刊最首先要确定明确下来的。谁能在当下的媒体消费读者群里面找到一个空白地带,把它做透做深,就能在目标读者心目中树立出自己的品牌。如果一个职业编辑没有明确的媒体理念和传播理想,永远做不出真正的长久的品牌,即使能赚钱,那也只是暂时的;但是如果没有自己想忠贞不渝的读者群,那也一样只是过客。
《读者》《知音》、《故事会》、新浪、搜狐、天涯已长成参天大树。在各大媒体品牌基本已经成熟处于巨头垄断的时代,媒体生态十分残酷,呈白热化,作为一份新生媒体,要想迅速的切入市场,顺利地下水出海而不至被淹没在各路实力雄厚成熟媒体的汪洋大海里,在夹缝中找到生存空间,创办之初,一定要有自己准确独特的读者定位,就是说首先要做的就是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群别人还没有发现的消费人群,我觉得这是关键的关键。我们不能舍本求末,首先我们要确定,我们这份媒体要做给谁看?
一个媒体,只要定位好,其实做起来不至于那么心累的。
即使累,那也并不是不可接受的。当年南方周末的记者,哪个不是天南地北上山下乡地跑?但是因为定位准,主编心里明亮,有把秤,所以记者再累,也觉得是有价值的,因为记者心里有一只熊熊燃烧的火把,不会犯糊涂。这就跟打仗一样,如果老是一会儿这个方向一会儿那个方向,能不累吗?而这笔帐,就应该算在指挥官头上了。我不把程益中拨得多么高,把他看成是多么杰出。我只认为他是一个出色的媒体人,他知道媒体要想做成功,就必须尊重市场规律,你这个媒体想要成功,就要为你的真正的目标读者服务,谁是你的目标读者?《南方都市报》的目标读者是那些当官的吗?不是,是大众,是市民,可是现在的南方都市报给人的感觉往往是既想当XX又想立牌坊。
时下媒体内容和定位日趋同质化,没有鲜明独特的读者群,在时下的媒体战场往往无法取得自己的生存空间。经验告诉我们,往往是定位越窄读者越多,定位越宽读者越少,因为如果什么都有,面面俱到,往往无法让读者在书报摊上数以百计的刊物上一眼记住你。美国有个《鞋带》媒体,专门给喜欢不同品牌鞋带的人服务,据说发行量也有100多万。见过太多太多的媒体,创办之初一腔热血,可是到头来还是朝生而夕死不知所终。如果这个方面不能确定不能坚持,下面做的人再辛苦再努力,收获的往往是痛苦与失望,而且除了感觉很累外,还有一个一个接踵而来的挫折感,工作的热情与理想的激情的慢慢消失冷却,最后茫然四顾英雄气短不知所措失望而去。
一本刊物,如果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个读者群和符合这一读者群所真正需要的内容定位,那么她基本上就找到了进入自己王国的秘密通道了。一本有属于自己优质读者定位的新生媒体,虽然总是十月怀胎几经挣扎才最终喊出一声嘹亮的声音,但几翻风雨,最终总会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形成自己一套独特个性鲜明的办刊理念,在读者心目中打造出具有自己鲜明印记的品牌来。
媒体的读者定位是媒体成功的基因,准确独特寻找到市场空白点的读者定位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只有先找到了目标读者群,内容为目标读者服务,剩下的内容定位以及采编运营就一环套一环了,所有的工作也就变了明朗化有方向感了。
有的媒体一出生就丰华正茂读者过十万,是因为她的基因好,而且每一期的运作都是在给这个品牌加分。什么样的瓶就应该装什么样的水,大家喝娃哈哈的时候如果喝出健力宝的味道,那自然就有点失望。如果你的目标读者目前最需要一头牛,那你就一定要按牛来养,养成一头神牛,你非要养成一匹宝马,尽管你自己沾沾自喜,可是结果可能往往不太妙。
作为一个编辑团队,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的是,我们这份媒体是嫁给谁的。嫁给他以后,更重要的是能忠贞如一矢志不渝吗?这又是比读者定位更重要的一个话题。
站在报摊前,我闻到死亡的气息
现在我已经很少站在报摊前了。
不像以前,那么猴急,一看到报摊,再远,也要拐过去, 这里看看,那里瞅瞅。
每次上班搭车路过报摊,扫一眼,南方都市报,新快报,信息时报,广州日报基本上所有的报纸封面导读的主标题,都已经在昨天的网上看过了。看些花花绿绿的封面,我却闻到了死亡的气息。是的,姑娘越来越漂亮了,封面是越做越精美了,内页用纸也越来越豪华了,可是,对于我这个在纸媒体圈浸泡有年的人来说,却感觉到一股凄凉寂寞的晚景。纸不过是一种载体,再豪华,即使是用人民币用纸,最终还是靠内容来吸引人,可是,我还看报吗?
我不。
话说回来,纸媒本来就是直接强行印在树木的尸体上面。
一拿,一手的油墨。小的见闻陋且浅,据说中国书、报、刊印刷基本上都是胶印,而胶印用的油墨又基本上都是有机溶剂油墨,这种油墨,含国际公认的VOC有害物质,说通俗点,在印刷厂工作的员工,危害最大的职业病就是白血病。于是惊讶,怪不得那么多好学生得白血病,因为他们天天呆在图书馆啊。难怪小时候刚师范毕业的老师告诉我们看了书后要洗手,可是那个坏小子怎么不直说呢?
对于报刊的相对可控性来说,网络的相对不可控性在中国这样的少数型国家,向网民们显示了让外国比尔盖茨都纳闷的魅力。
以前新浪搜狐上的东西大部分都是从报纸杂志上八扒来的,我们可以想象网编们会心一笑心照不宣,奶奶的好省啊!可是某天从南方都市报新快报上看到整版整版的文字全部抄自网上时,心里一惊,这个世界开始变了。
越来越多的兄弟姐妹逃离了,我感到悲哀,纸媒体离去的身影,就这样一天天在繁花似景的网络越来越淡,越来越淡。
虽然网络没有著作版权的保护,没有稿费,可是,说老实,我现在所看到的文字,基本上是从电脑上来的。
网络生活,对于我这一介网民来说,确实是主流的阅读生活。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每一本内刊都会被抛弃
长的心灵秘迹吗?
如同面对皇家翰林院修的汗牛充栋的正史,除了老板们的“伟光正”外,你其实什么也发现不了。因为中国内刊真正的读者只有一个:老板。内刊一向以办成“一个人的刊物”为己任。
不管是直通通*裸还是曲径通幽,中国内刊的功能就是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帝王将相式的个人崇拜图腾”,跟营销没有关系,跟真正的品牌塑造也绝缘,跟中国的官本位文化倒是有近亲关系,所谓企业文化,实际上是企业“皇家文化”。内刊是领导的传声筒,是老总空话大话的播种机。头版头条大多数是领导的光辉形象和声音,就像现在一些内地的电视台一样一天到晚围着领导转。这样的内刊,这样的内刊人,怎能让人真正喜欢和尊重呢?
内刊对内打造“领袖文化”,对外通过宣传本企业大而空的所谓“有文化”来加强企业的自身形象宣传。缺点只有一个,忽略了作为个体存在的“每一个”消费者的最真实的需要,很多都是自说自话或者孤芳自赏,自己在那里办得热火朝天,可是常常不管不顾消费者的感受,内刊这盘“中国菜”常常给人一种无力感或“鸡肋滋味”。铁打的内刊,流水的内刊人。流动的频繁也给我们这些江湖文人造成的诸多隐痛和伤感。
很多内刊编辑都希望自己的老板跟王石一样是个“附庸风雅”又舍得掏钱的主儿,搞搞“人文”,玩玩“文化”,搞成千手观音式或孔雀开屏状,搞来搞去不过就是为了炫耀“我们老板有文化啊”。 《万科周刊》或者《soho小报》的华丽新内刊,以高成本投入大军团作战带来一些看客的“掌声”,其实是中看而不中吃。孔雀开出再美丽的屏也包不住老板们黑乎乎的*,大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内刊这种中国式企业媒体特别地注重老板的“自我宣传”,上遮下掩,前包后裹,生怕一不小心露出老板那黑乎乎的私欲之处,一不注重消费者个体的感受和需要,二不注重企业媒体运作的专业化,无法产生真正的“人本意义”上的商业文化实属太正常,所以如同D报一样被大众抛弃,如同二奶一样被老板玩弄然后抛弃是每一本内刊摆逃不了的真实命运。
一个企业的“文化”不是千方百计想法设法地吹你老板有文化,企业文化是要建立在消费者的心里的,可惜中国的老板们一向就没真心把消费者当回事,说大了,其实也是为什么中国企业一个接一个倒闭的一个注脚。我们不需要装神弄鬼故弄玄虚,我们需要还原科学营销语境下企业媒体的真实滋味,真正的企业文化应该是以消费者为依归的商业文明。
真正的企业媒体为了满足消费者最大的利益和需要而量身定做的,直接送达消费者手中的企业产品信息和服务信息的出版物。以友善的、知识面广泛的、趣味性的为主,简单易懂,保持读者获取信息和企业的真正上帝——消费者进行面对面沟通,让消费者在阅读上对品牌进行消费体验。相对DM杂志而言,一份企业媒体是由一个企业投资,为这家企业量身定做的面向消费者的营销沟通工具,是一种个性化人性化的以定向出版物这种形态出现的商业文化传播媒介。
雀巢公司的《最佳雀巢烘培》杂志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针对介绍烘焙点心的制作方案以及介绍烘焙好手,配合精美的插图,详细的制作步骤,激发人们对于自己动手制作的兴趣。通过寻求与顾客对话和沟通的方式回馈顾客并与最有价值的顾客建立顾客关系,加强顾客与雀巢品牌之间的情感联系,形成了双向互动,使雀巢产品受到更多消费者的喜爱,这才是一种真正人本意义上的企业文化。
只有让内刊成为真正为消费者服务的企业定向出版物,它才会变成商业国度里的一只美丽凤凰。。 最好的txt下载网
肥肥走了,媒体终于可以上菜了
这回真的走了?
真的。
所有的娱乐频道或娱乐版主编说:“大家都等烦了,再不死,菜都凉了。”
民工知道,以当下媒体的职业精神,这道菜八年前早就准备的差不多了,就等着肥肥走。现在,不管是新浪说的60岁还是南方都市报说的62岁,这些都不重要,走了就好。
多年以前,知音杂志的一个编辑来县城找在电视台混的民工约稿,皆因民工向他报料说县城有一农民被村干部打得要死住进医院的事迹。这位一向以“宏扬人间的真善美、暴光人间假丑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