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个人内心想法的忠实呈现:微反应 >

第2部分

个人内心想法的忠实呈现:微反应-第2部分

小说: 个人内心想法的忠实呈现:微反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措施。
  心理学家们在心理学研究范畴中对谎言作出过很多种定义,每种定义都各具其合理性,而且,为了寻求学术上的缜密,专家们对定义的表述又都相对复杂或晦涩。有的论证到极端的时候,竟然发现表演魔术完全符合说谎的定义,还要特别把它作为例外剔除。
  学术的严谨其实很多时候是怕被同行挑错,其实说谎是什么,大家心里都有数。所以我在这本书里不求百分之百的严谨,只是简单地定义为,说谎就是故意把假的信息传达给别人。根据说谎者的需求,谎言的表达形式有很多,从一言不发到滔滔不绝,从一个眼神到连篇累牍的满纸文字,都可以是谎言。
  说谎从形式上分大致上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否认真实的信息,“不知道”或者“不是这样的”,学术上称为“掩藏型说谎”;另一种是编造虚假的信息来代替真实的信息,把黑说成白,或者把黑说成有点黑也有点白,学术上称为“捏造型说谎”。
  说谎的形式非常复杂,但目的却是简单的四个字——趋利避害。说谎,要么就是为了逃避危害(批评、损失甚至惩罚),有个坏东西摆在那,说真话就得倒霉,说假话就有机会规避;要么就是为了获得利益(奖励、收益以及被喜爱),有个好东西摆在那,说真话就肯定没份,说假话就有机会得手。
  趋利和避害都会存在掩藏与捏造的情况。根据我们的测试和实验统计,在趋利中,捏造的情况更多,而且是捏造事实以提高自己的情况居多;在避害中,否认的情况更多些,将对自己不好的信息都掩藏起来或者否认掉,当然,捏造的情况也不少,一般会是捏造与事实不同的信息或者把负面信息的主体更换成别人,进行责任推卸和转移。如图2…1。
  谎言是经过思维和推导之后的复杂反应,归属于大脑中的高级功能管理,其逻辑复杂程度非常之高,下面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问题:你是不是获得过专业比赛的冠军?(积极信息)
  说谎的回答:是。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属于捏造,目的是趋利。因为这个专业比赛冠军的头衔,能够带来更多的收益(精神的被崇拜和被喜爱,或者物质的奖励)。
  如果回答“没有”,那么说谎的可能性就比较小。否认自己拥有这种好的头衔,不能趋利,不能避害,没有说谎动机。
  问题:你是不是偷偷挪用过公司的钱给自己消费?(负面信息)
  说谎的回答:没有。
  直接否认负面信息,目的是避害,逃避可能面临的惩罚(精神层面的不信任,或者物质层面的处罚、开除)。
  如果回答“是”,那么说谎的可能性就比较小。承认自己犯过错误,会引起惩罚,或者失去获得利益的机会,没有说谎的动机。
  不过,上面的两个例子,只是一层逻辑的直接判断,如果事件本身的规则就很复杂,或者被测试人有什么宏大的欺骗计划,则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现在让我们把上面的两个谎言复杂化一些。我们会发现,当问道第一个问题“你是不是获得过专业比赛的冠军”时,如果对方回答“没有”,那也不一定就是实话。因为可能存在这样的一种规则,只有非职业选手(业余选手)才能参加这项比赛,大家都是业余的,比赛选手在同一水平区间内,比赛胜利了,奖金很丰厚。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专业的选手隐藏自己的履历,以强欺弱,获得好处。趋利!
  而对于第二道问题“你是不是偷偷挪用过公司的钱给自己消费”,如果被测试人回答“是”,也有可能是在说谎。真实情况可能是,钱是朋友(儿子、老婆、女友、上司)挪用的,自己很干净,但是为了保护朋友(朋友安全潜伏下去能够获得更大的利益),实现更大的利益,自己认也就认了。传说中老大作案,小弟自己跳出来顶包就是这种情况。这样可以迅速摆平整个事情,不但自己将来能上位,全家老小也能得到很好的照顾(安家费),否则的话,自己和家人还可能遭到迫害。这种复杂规则下的说谎,趋利和避害兼具。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情绪泄露的心理秘密
怎么样才能制造有效刺激呢?
  首先,得把直接危害别人健康甚至生命的行为排除在外,毕竟现在是文明社会,大家都是文明人。
  那怎么办?
  情绪,要抓住情绪。
  情绪是人内心深处的原始反馈,是直接与动物性的生存、繁衍需求相关的神经系统反应。人如果没有情绪,就是机器人;人如果全部都由情绪主导,就是低级动物。每个人都会有情绪。同样一个刺激,一千个人会有一千种情绪反应(没反应也算一种);另一方面,每个人也都会有关心则乱的刺激源。
  人类常见的情绪有(排名不分先后,也不分简单和复杂):
  平静、满足、得意、高兴;惊讶、轻蔑、厌恶、担忧、恐惧、愤怒、威胁、恨;不悦、委屈、惭愧、为难、尴尬、悲伤、悲痛等。
  情绪是真实的心理反应,刺激有效的前提下,人就会产生情绪。
  但是,有的人即使被刺激了,表面上看起来也会波澜不惊,很难被观察到。
  很难被观察到,并不是观察不到。
  完全没有反应,说明刺激不够有效,应继续加大刺激力度或更改刺激源;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那家伙服用了镇静剂或者神经系统有疾病。
  更多的人属于另外一种情况——快速调整。在受到有效刺激的最初瞬间他们出现的反应非常真实,但随后会很快控制住自己的反应,甚至改变和伪装成另外一种反应,还要故意表现给你看,让你印象深刻。那一点点真实的反应,时间很短、幅度很小,而且因为人人都有,见惯不惊,不足为奇,不以为意,很容易被忽略。但这些微小的反应才是重点,通过分析它们才有可能获取真相。
  所以,如何分辨情绪反应以及它们的真假,则成为了新的更高级别的问题。
  情绪的作假可从种类和程度两个方面来分析。
  该愤怒的时候却貌似微笑,该恐惧的时候却貌似愤怒,该高兴的时候却貌似悲伤(惋惜),这种情绪种类错位相对容易分辨。
  分析情绪的真假,难在对程度的判断。反应程度太小或者太大,都会让人不太容易确定反应是不是真的。
  那怎么办?
  我们可以遵循情绪和能量匹配原则。
  情绪是需要消耗能量的。与情绪所引发的反应(肌肉运动)需要的能量相比,情绪需要消耗的能量更大。小刺激产生的情绪程度轻,情绪需要的能量小,表现出来的动作幅度就应该小,时间短;大刺激产生的情绪程度重,情绪需要的能量大,动作的幅度就应该大,时间相对长。
  因此,表现出来的反应如果与刺激的程度不匹配,就是在作假。
  

隐晦的冻结反应(1)
真正在测试过程中有意义的冻结反应,几乎都是比较隐晦的。
  呼吸控制
  呼吸的冻结反应是屏住呼吸或者降低呼吸的幅度和频率,也就是俗话说的“大气都不敢喘”。这是经典的冻结反应之一。
  在微反应研究体系中,呼吸与能量储备直接关联。呼吸动作的频率和幅度增加,意味着能量储备增加,准备有所动作(不光是身体的动作,也包括思考和言语),且动作的难度越大,呼吸的量(频率或者幅度)就越大,二者成正比。
  因此,吃惊的时候本能反应是快速吸一口气,留着备用。但感受到恐惧的时候,尤其是迫于客观条件不能逃跑、不能反抗的时候(比如现代社会的规则、礼仪等),则会出现屏住呼吸或者减弱呼吸的冻结反应。
  我的一位同事有一次负责筹办会议,因为诸事繁杂,居然忘记了派车接某位重要领导莅临会场,还好对方很大度,没有计较,最终的会议也很顺利。不过此事还是搞得自家领导很恼火,晚上在庆功宴的时候,便批评了那位同事几句。虽然只是轻描淡写的几句话,但这位老兄因自觉惭愧,还是收敛了刚才还热热闹闹的心情,凝神静气地低头听着领导的话。而在几句话之间的间隔沉默期,屋里的每个人都不自觉地屏住了呼吸,生怕随后会有暴风骤雨的来临。好在,领导点到为止,命令大家重新斟酒,屋中凝结的空气才又被喧闹打破。
  请注意,为什么感觉空气犹如凝结了一般?这种最常见的修辞语法来自每个人的细微呼吸。
  其实,这种轻微呼吸的远古本质是隐藏,是为了不引起猎手的注意。在被捕猎的过程中,弱势的一方不能战斗(打不赢)则只有逃跑,如果跑得也不快,那就只能藏起来了。而隐藏的时候,如果呼吸不加以注意,气流的流动和呼吸的声音则会把自己的位置暴露给捕猎者,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因此,长期进化积累的本能是,隐藏自己的时候会减弱甚至停止呼吸。到了现代社会,视觉上的隐藏除了军人、特工和罪犯之外,已经很少有人需要了,最多不过是尴尬的时候“恨不得有个地缝钻进去”的心态。但遭到负面压力的时候,心理上还是会希望通过隐藏的手段来保护自己,主动减弱或者停止呼吸,试图减少对手对自己的关注(虽然客观上不可能)。
  因此,正常状况下,遭遇负面刺激(比如挨批评)的人是会不由自主减弱甚至屏住呼吸的。
  根据这个结论进行推导,如果老板骂人的时候发现,挨骂的家伙居然呼吸剧烈,这是应当留意的反常反应,往往意味着挨批的人有委屈、不服甚至反抗的情绪,需要进一步了解信息。
  总之,如果在面临刺激源的时候,被测试人的呼吸开始减弱甚至停止,说明其心理处于一种恐惧状态,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但不敢逃跑,不敢反抗,被动等待结果的到来。这样的心态,表示刺激是有效的。也就是说,我们问对问题了,这个事情被测试人很关心,关心则乱。而发现被测试人的关注点,是继续施展有效刺激的前提条件,能够通过这个关注点,测试出对方的情绪,以推导出其真正的心理状态。
  手的约束
  你有没有站在一个舞台上,面对着台下数百观众的注视,而觉得很不自在的时候?有没有注意过,一般人在这种时候,都会不知道怎么摆放自己的双手?

隐晦的冻结反应(2)
其实,不自在是一种担忧状态,潜意识中担忧的是不被观众喜欢或者被观众否定。在哪里最自在?当然是家里,因为不用担心。
  站在舞台上的人,无一例外都希望自己的内在和外在被观众所接受。而这种担忧,则成为了压力的来源。表情可以强颜欢笑(虽然很假,但可以强行挤出来,而且这也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脊梁可以挺直(当然,这也有很多人做不到),双腿反正负责站立(有事做就暂时不用管它们了),可是手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双手就会不由自主地呈拘束状态,产生冻结反应。
  比如女士常见的动作是将双手拉住置于身前(常被人认为是羞涩可爱状),因为如果不拉住进行相互约束的话,两只手就会跑到身体两边,不知道该怎么摆放了;男士常见的动作是将双手拉住背在身后(常被人认为是成熟或者有秩序感)。如图3…3。
  另有几种比较隐晦的动作,看似双手的拘束有着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