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外篇十四 天运 译文-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解而无知无识似的;无知无识的浑厚心态就接近大道,接近大道就可以借此而与大道融合
相通了。”
【原文】
孔子西游于卫。颜渊问师金曰(1):“以夫子之行为奚如?”师金曰:“惜乎,而夫
子其穷哉(2)!”颜渊曰:“何也?”
师金曰:“夫刍狗之未陈也(3),盛以箧衍(4),巾以文繡(5),尸祝齐戒以将之
(6)。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7);将复取而盛以箧衍,中以文
繡,游居寝卧其下,彼不得梦,必且数眯焉(8)。今而夫子,亦取先王已陈刍狗,聚弟子游
居寝卧其下。故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是非其梦邪?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
(9),死生相与邻,是非其眯邪?
“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陆行莫如用车。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求推之于陆,则没世不行寻
常(10)。古今非水陆与?周鲁非舟车与?今蕲行周于鲁(11),是犹推舟于陆也,劳而无
功,身必有殃。彼未知夫无方之传(12),应物而不穷者也。
“且子独不见夫桔槔者乎?引之则俯,舍之则仰(13)。彼,人之所引,非引人也,故
俯仰而不得罪于人。故夫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14),不矜于同而矜于治(15)。故譬三皇
五帝之礼义法度,其犹柤梨橘柚邪(16)!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
“故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今取猨狙而衣以周公之服(17),彼必龁齧挽裂
(18),尽去而后慊(19)观古今之异,犹猨狙之异乎周公也。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
(20),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
人见之,挈妻子而去走(21)。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惜乎,而夫子其穷哉!”
【译文】
孔子向西边游历到卫国。颜渊问师金道:“你认为夫子此次卫国之行怎么样?”师金
说:“可惜呀,你的先生一定会遭遇困厄啊!”颜渊说:“为什么呢?”
师金说:“用草扎成的狗还没有用于祭祀,一定会用竹制的箱笼来装着,用绣有图纹的
饰物来披着,祭祀主持人斋戒后迎送着。等到它已用于祭祀,行路人踩踏它的头颅和脊背,
拾草的人捡回去用于烧火煮饭罢了;想要再次取来用于祭祀而拿竹筐装着它,拿绣有图纹的
饰物披着它,游乐居处于主人的身旁,即使它不做恶梦,也会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梦魇似的
压抑。如今你的先生,也是在取法先王已经用于祭祀的草扎之狗,并聚集众多弟子游乐居处
于他的身边。所以在宋国大树下讲习礼法而大树被砍伐,在卫国游说而被铲掉了所有的足
迹,在殷地和东周游历遭到困厄,这不就是那样的恶梦吗?在陈国和蔡国之间遭到围困,整
整七天没有能生火就食,让死和生成了近邻,这又不就是那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梦魇吗?
“在水上划行没有什么比得上用船,在陆地上行走没有什么比得上用车,因为船可以在
水中划行而奢求在陆地上推着船走,那么终身也不能行走多远。古今的不同不就象是水面和
陆地的差异吗?周和鲁的差异不就象是船和车的不同吗?如今一心想在鲁国推行周王室的治
理办法,这就象是在陆地上推船而行,徒劳而无功,自身也难免遭受祸殃。他们全不懂得运
动变化并无限定,只能顺应事物于无穷的道理。
“况且,你没有看见那吊杆汲水的情景吗?拉起它的一端而另一端便俯身临近水面,放
下它的一端而另一端就高高仰起。那吊杆,是因为人的牵引,并非它牵引了人,所以或俯或
仰均不得罪人。因此说,远古三皇五帝时代的礼义法度,不在于相同而为人顾惜,在于治理
而为人看重。拿三皇五帝时代的礼义法度来打比方,恐怕就像柤、梨、橘、柚四种酸甜不一
的果子吧,它们的味道彼此不同然而却都很可口。
“所以,礼义法度,都是顺应时代而有所变化的东西。如今捕捉到猿猴给它穿上周公的
衣服,它必定会咬碎或撕裂,直到全部剥光身上的衣服方才心满意足。观察古今的差异,就
象猿猴不同于周公。从前西施心口疼痛而皱着眉头在邻里间行走,邻里的一个丑女人看见了
认为皱着眉头很美,回去后也在邻里间捂着胸口皱着眉头。邻里的有钱人看见了,紧闭家门
而不出;贫穷的人看见了,带着妻儿子女远远地跑开了。那个丑女人只知道皱着眉头好看却
不知道皱着眉头好看的原因。可惜呀,你的先生一定会遭遇厄运啊!”
【原文】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1)。老聃曰:子来乎?吾闻子,北方
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老子曰:“子恶乎求之哉?”曰:“吾求
之于度数(2),五年而未得也。”老子曰:“子又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阴阳,十
有二年而未得。”
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其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于其
亲;使道而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然而不可
者,无佗也(3),中无主而不止(4),外无正而不行(5)。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圣人
不出;由外入者,无主于中,圣人不隐。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义,先王之蘧庐也
(6),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觏而多责(7)。
“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8),食于苟简之田(9),立于不
贷之圃(10)。逍遥,无为也;苟简,易养也;不贷,无出也(11)。古者谓是采真之游
(12)。
“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13),不能与人柄。操之
则慄(14),舍之则悲,而一无所鑑,以其所不休者(15),是天之戮民也(16)。怨恩
取与谏教生杀,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变无所湮者为能用之(17)。故曰:“正者,正
也。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18)。”
【译文】
孔子活了五十一岁还没有领悟大道,于是往南去到沛地拜见老聃。老聃说:“你来了
吗?我听说你是北方的贤者,你恐怕已经领悟了大道吧?”孔子说:“还未能得到。”老子
说:“你是怎样寻求大道的呢?”孔子说:“我在规范、法度方面寻求大道,用了五年的功
夫还未得到。”老子说:“你又怎样寻求大道呢?”孔子说:“我又从阴阳的变化来寻求,
十二年了还是未能得到。”
老子说:“会是这样的。假使道可以用来进献,那么人们没有谁不会向国君进献大道;
假使道可以用来奉送,那么人们没有谁不会向自己的双亲奉送大道;假使道可以传告他人,
那么人们没有谁不会告诉给他的兄弟;假使道可以给与人,那么人们没有谁不会用来给与他
的子孙。然而不可以这样做的原因,没有别的,内心不能自持因而大道不能停留,对外没有
什么相对应因而大道不能推行。从内心发出的东西,倘若不能为外者所接受,圣人也就不会
有所传教;从外部进入内心的东西,倘若心中无所领悟而不能自持,圣人也就不会有所怜
惜。名声,乃是人人都可使用的器物,不可过多猎取。仁义,乃是前代帝王的馆舍,可以住
上一宿而不可以久居,多次交往必然会生出许多责难。
“古代道德修养高的至人,对于仁来说只是借路,对于义来说只是暂住,而游乐于自由
自在、无拘无束的境域,生活于马虎简单、无奢无华的境地,立身于从不施与的园圃。自由
自在、无拘无束,便是无为;马虎简单、无奢无华,就易于生存;从不施与,就不会使自己
受损也无裨益于他人。古代称这种情况叫做神采真实的遨游。
“把贪图财贿看作正确的人,不会让人利禄;把追求显赫看作正确的人,不会让人名
声;迷恋权势的人,不会授人权柄。掌握了利禄、名声和权势便唯恐丧失而整日战栗不安,
而放弃上述东西又会悲苦不堪,而且心中全无一点鉴识,眼睛只盯住自己所无休止追逐的东
西,这样的人只能算是被大自然所刑戮的人。怨恨、恩惠、获取、施与、谏诤、教化、生
存、杀戮、这八种作法全是用来端正他人的工具,只有遵循自然的变化而无所阻塞滞留的人
才能够运用它。所以说,所谓正,就是使人端正。内心里认为不是这样,那么心灵的门户就
永远不可能打开。”
【原文】
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老聃曰:“夫播穅眯目(1)则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噆肤
(2),则通昔不寐矣(3)。夫仁义憯然乃愤吾心(4),乱莫大焉。吾子使天下无失其
朴,吾子亦放风而动(5),总德而立矣(6),又奚杰然若负建鼓而求亡子者邪(7)?夫
鹄不日浴而白(8),乌不日黔而黑(9)。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10),名誉之观
(11),不足以为广(12)。泉涸(13),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14),相濡以沫
(15),不若相忘于江湖。”
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弟子问曰:“夫子见老聃,亦将何规哉(16)?”孔子曰:
“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17),乘云气而养乎阴阳。予口张而不能
嗋(18),予又何规老聃哉!”子贡曰:“然则人固有尸居而龙见(19),雷声而渊默
(20),发动如天地者乎?赐亦可得而观乎(21)?”遂以孔子声见老聃(22)。
老聃方将倨堂而应(23),微曰:“予年运而往矣(24);子将何以戒我乎(25)?”
子贡曰:“夫三王五帝之治天下不同(26),其系声名一也。而先生独以为非圣人,如何
哉?”
老聃曰:“小子少进(27)!子何以谓不同?”对曰:“尧授舜,舜授禹,禹用力而汤
用兵,文王顺纣而不敢逆,武王逆纣而不肯顺,故曰不同。”
老聃曰:“小子少进!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28),民
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非也(29)。尧之治天下,使民心亲,民有为其亲杀其杀而民不非也
(30)。舜之治天,使民心竞(31),民孕妇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谁
(32),则人始有夭矣(33)。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有顺(34),杀盗非
杀,人自为种而天下耳(35),是以天下大骇,儒墨皆起。其作始有伦(36),而今乎妇女
(37),何言哉!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乱莫甚焉。三皇之知,上悖日
月之明(38),下睽山川之精(39),中堕四时之施(40)。其知憯于蛎虿之尾(41),鲜
规之兽(42),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犹自以为圣人,不可耻乎,其无耻也?”子贡蹴蹴
然立不安(43)。
【译文】
孔子拜见老聃讨论仁义。老聃说:“播扬的糠屑进入眼睛,也会颠倒天地四方,蚊虻之
类的小虫叮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