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之花-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所有与女人之间的交往中,拜伦发现他最爱的女人不是别人,而是他的姊姊奥古斯塔。他深深地沉浸于这种爱情之中,不能自拔。奥古斯塔也炽烈地爱着他,他们深切的爱情结出一颗苦涩的果实:他们的女儿梅朵拉。浮勒莱爵士和传记作家梅因及毛洛斯都证实,梅朵拉是他们之间乱伦之恋的产物。
拜伦是最具反叛精神的作家之一,他反叛社会,反抗统治者,敢于与全世界的人为敌,但他仍不可避免地在道德上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而不敢公开他与奥古斯塔的关系,而只敢给奥古斯塔写“我不敢说,我不能追踪,我不能低声唤出你的名字”这样的诗。在谈到他们的女儿时,他也不免摆脱不了一种罪恶感,他在内心深处并未能将乱伦之爱合理化,他仍然认为乱伦是一种罪恶。但女儿毕竟是女儿:“她不是一只人猿,如果是,一定是我的错,无论如何我必定会改过自新。”
四 道德之下,欲望之上(8)
如果说拜伦对于乱伦之恋还有一种罪恶感,还不能像他抗拒社会和世人,像他追求和驱使崇拜他的女人那样心安理得,那么乔治·西姆农则与他大不一样,西姆农一贯有自己的独到生命见解和不为他人言语所动的生活方式,他认为乱伦之恋这种亲密关系与罪恶无关。西姆农很爱自己的女儿,自然按一般人的标准是爱过了头,甚至是太过头,西姆农像爱一个女人的血肉之躯那样去爱他的女儿,她既是他的女儿,也是他的女人。
他与女儿之间因强烈感情产生的亲密感使他感到由衷的喜悦,而他与女儿的异乎寻常的亲密关系又使他感到一种独特的生命的欢乐。这种恋情的亲密感是西姆农与其他任何女人的爱也不能取代,不能相比拟的。
父女之爱本身就有一种亲密的基础,西姆农与女儿的乱伦恋情是在父女亲情上又发展了的一种社会不容的男女之爱,这种感觉对他来说极为美妙,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他无论如何也无法把父女恋情与罪恶联在一起,他的女儿虽沉浸于这种无限亲密和美妙的恋情,但她又无法摆脱文化上的禁忌而自认犯了滔天大罪。她无法克服内心强烈的冲突和矛盾,无法承受罪孽感的重压,于25岁时自杀身亡。女儿的死使西姆农非常难过,他为失去女儿而痛心,但他并不认为他有什么不可饶恕的罪过。
卢普·沃雷丝是好莱坞艳星,曾因扮演《高楚人》的主人公而一举成名,成为好莱坞娱乐圈里一位风光了16年的风云人物。她不仅在电影事业上颇有影响,更以银幕内外的各种艳闻韵事而远近知名。
卢普·沃雷丝是位生命力旺盛、感情充沛的女人。她性格狂放,敢作敢为,淫荡成性。为了增强性感,为了寻欢作乐方便,她常常不穿任何内衣,只在赤裸的胴体上披件衣服。在晚会上,她更是如此,因为这是表现性感的大好时机,所以她只在身上套上一件随便什么衣服,里面一丝不挂。为了追求轰动效应,为了追求违禁刺激给她带来的享受,她常常仿佛很随意地将衣服撩到头顶上,裸露出她光溜溜的臀部。她从不在乎别人怎样看她。
她的个人生活也同样引人注目。她纵欲无度,尤其嗜好肉体的欢乐,她的艳事总是充满激情而又疯狂,最后往往是以大吵大闹而结束。
马里奥·兰扎是被誉为金嗓子的美国歌唱家。他因演唱《伟大的卡鲁索》、《因为你属于我》、《新奥尔良的祝酒歌》而一举走红,成为红遍歌坛的新秀,陆续灌制了大量的唱片,其中《爱我所爱》、《今年的良宵》等最为著名,销路也极好,平均每张销售量达100万张以上。事业上的巨大成功给他带来了名誉、地位和财富,一切如意,应有尽有。
成功使他成为众星捧月式的人物,使他身价百倍,他身上的恶习也渐渐膨胀起来。他变得极端自我中心,喜怒无常,经常无端寻事,耍性子,发脾气,演出不负责任,随意乱来。演出效果好,他就兴奋地控制不住自己,到处寻求发泄,海吃海喝,暴饮暴食,酗酒,吸毒,玩女人,找刺激,尝试各种变态反常的娱乐。兰扎在好莱坞走红时间一共不到十年,他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对食物、酒精、毒品和女人的享乐上,从不节制,也不知道什么是节制。反复无常地沉溺于感官的享乐,这就是他的生活方式。他本人最终也毁在这方面。
在作家、艺术家中间,由于使用的艺术手段不一样,不同类型的艺术家之间在生活方式上似乎也有差别。比起作家、艺术家来,表演艺术家在行为上往往更放纵,也更官能化,因为他们的艺术表现手段比用文字、造型来表达情感的作家、艺术家更直接地诉诸于感官,接受的感官刺激也更多,更容易频繁地激惹起感官上的兴奋感,更容易放纵自我,沉溺于感官的刺激和享乐。
爵士乐歌手和摇滚乐歌星的生活往往都是极端放纵的生活,他们的艺术表演对于他们自身就是一种强刺激,而当他们不在舞台上表演时,他们便要在生活中找寻有着同样刺激强度的感觉,他们不喜欢表演高潮体验过后出现的平淡,所以他们总是要找有强度的刺激来维持那种感觉。无论这种刺激是否道德,对于身体是否有损害。他们的生活往往极端反常,他们的生命始终处在一种高强度的刺激状态,生命之弓被拉到极限,甚至被拉断,因而他们往往寿命短暂而且遭遇悲惨。
。 想看书来
四 道德之下,欲望之上(9)
新奥尔良爵士乐大师之一巴第·鲍顿演奏技艺高超,有“小喇叭之王”的美称,但他一直生活放荡,长期与女人一起寻欢作乐,酗酒无度,后来精神失常。有次列队演奏时他完全失控,胡言乱语,用小号突然猛砸乐队同伴和观众,被送进精神病院。
乡间布鲁斯歌星罗伯特·约翰逊,作品虽只有三十多首歌,但人们始终都认为他的作品是三角洲布鲁斯风格的佳品,他的歌曲情感浓郁、强悍、粗犷,有极大的震撼力。这些作品很有些自传意味,从某种角度折射出了他本人一生所经历的曲折而艰难的生活。他有过很多女人,却从未与其中任何一位有过持久的感情,他为女人苦恼过,又离不开女人,他伤害女人,女人也伤害他,最终他被一位女人所杀,死时年仅28岁。他的生命是如此短暂,但熟悉他的布鲁斯歌星桑·豪斯却说,约翰逊能活这么久已经是奇迹了,令他感到惊讶,因为“在任何舞会上,只要约翰逊看上一个女孩,就走上前去想把她带走,不管她的丈夫、男朋友或其他任何人是否在场”。他从来不考虑这样是否合乎道德情理,是否危险,他永远一意孤行,他的死完全是咎由自取。
布鲁斯盲人歌星莱蒙·杰佛逊,城市布鲁斯演奏家莱罗伊·卡尔、斯克莱皮·布莱克威尔,爵士乐红歌星比丽·荷莉黛等都喜欢强烈的刺激,如酗酒、性狂欢、吸毒、冒险经历,最后处境都很悲惨。
爵士乐歌星最爱表现的主题就是爱情,但他们较少表现爱的精神性,而特别注重表现它的情绪性和欲望的自然性,如汉克·巴勒德和米德耐特尔创作的《与我配合,安妮》:
与我配合,安妮,
当身体的器官正兴奋。
让我们配合。
作家、艺术家背离芸芸众生的社会道德的方式之一,就是随时准备接纳可能到来的艳遇和肆无忌惮地偷食禁果,若把所有不同的人群加以比较,就会很容易发现,追求违禁的乐趣和性的自由解放在艺术家和娱乐圈中最有市场。法国高雅艺术殿堂里的才子才女们中,有着相当大比例的同性恋者和吸毒者。据说,他们处于艾滋病的地震中心,《新观察家》杂志作了一个统计,1990年,法国艺术界25岁到44岁的逝世者中间,有60%死于艾滋病。艺术界人士常常为听到同行的噩耗而震惊,但在震惊之余,他们对于违禁的嗜好和对意外艳遇的热望依然未减,虽然在行为上有所收敛。
违反道德总要付出代价,偷尝禁果也总要受到惩罚。
鲁道夫·努里耶夫是巴黎歌剧院的巨星,曾被世人公认为是“20世纪最杰出芭蕾舞演员”,但他太喜欢自我放纵,到处寻欢作乐,追求种种违禁的刺激和性的狂欢,最后身染艾滋病绝症。1992年10月底,他编导的芭蕾舞剧《印度舞娘》上演,他前往参加首演式,同时接受文化部颁发的“文化艺术骑士勋章”。那时,他的艾滋病已经到了晚期,生命即将离开他飘逝而去,他面容枯槁,一副凄惨之相,自己单独行动已不可能,只有在别人搀扶下才能够走动。当时众多报道中的一则报道令人心酸地指出,这是努里耶夫“最后的芭蕾”。1993年年初,努里耶夫辞世时年方50岁。
比起努里耶夫,青年艺术家西利·科拉的死更令人感到惋惜。努里耶夫活了50岁,西利·科拉才活了39岁,努里耶夫赶上了他编导的《印度舞娘》的首演式,并得到了“文化艺术骑士勋章”,西利·科拉就没有努里耶夫走运。
1993年3月8日,在法兰西巴黎香榭丽舍剧院,一年一度的凯撒奖的颁奖仪式正在举行,由青年电影导演西利·科拉指导并主演的影片《疯狂夜》一举获得了四个最佳奖:最佳首部片奖、最佳导演奖、最有希望的女演员奖和最佳剪辑奖。然而,对于西利·科拉来说,这一切都太晚了,他已经无法上领奖台领奖。三天以前,西利·科拉已经向生命告别,他也像努里耶夫一样死于20世纪的绝症——艾滋病。
四 道德之下,欲望之上(10)
西利·科拉之死使无数老艺术家感到痛惜,使无数青年人为他伤心流泪,39岁的西利·科拉是当代法国青年人的偶像,他不仅英俊、高贵、潇洒大方,而且聪明绝顶,才华横溢。他能歌善舞,自组乐队,灌录唱片。除此之外,他在竞技场上也是出色的健将,网球、帆板样样在行,在青年人心目中,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文化英雄。
然而,像一切追求放荡不羁、随心所欲生活的艺术家一样,西利·科拉也喜欢放纵自我,游戏人生,一切能让他感到兴奋、感到骄傲、感到销魂的生活,他都乐于尝试。对他来说,无所谓正常与反常,无所谓道德与不道德,无所谓有利于健康还是危害身体健康,凡能让他产生强烈感受的生活他都要尝试。他沉浸于青年人各种时髦的狂热运动。
西利·科拉既爱女人,又爱男人,是个双性恋,他要品尝爱的一切形式、一切感觉,一切震撼人心、令人心惊肉跳的乐趣,要尝试所有可能达到的销魂荡魄的体验,他总是在选择与他完全达成默契、对所有要干之事彼此心照不宣的亲密伙伴。
他想要把生命的欢乐浓缩,以享受生命的更纯粹的欢乐,更浓郁的芬芳,体验生命更强烈的快感,他要及时行乐,紧紧抓住每一个有意义的时刻,窃取尽可能多的瞬间的欢乐。他也的确把生命浓缩了,从他开始放纵自我到生命的毁灭,其间只有短短的十几年。他既写下了生命最灿烂的一章,也写下了生命最悲惨的一页。
作家、艺术家及影视界人士虽因噩耗频频传来感到震惊,为同行的不幸身死感到悲痛,并为他们不能在自己热爱的世界上多停留一些日子、多创造出艺术杰作而感到遗憾,但他们却并不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