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明朝完本-第1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顾宪成既然被开除了,他弟弟顾允成跟同乡高攀龙也随即主动地辞了官职。三人在回去之后,由于要求求见顾宪成的人太多,干脆就天天跟这些人在一起高谈阔论,参加的人是越来越多。顾宪成眼瞅着这人一多也应该有个固定的地方,就跟高攀龙商量道:“咱们应该找一个固定的讲学的场所才行,总是这么地打游击也不是个事儿。”恰好常州知府欧阳东凤与他关系还不错,于是大笔一挥,找了个地方修葺一下,作为讲学的固定场所。
这地方在无锡县城的东头,是宋代学者杨时曾经讲过学的地方,已经年久失修,不过若是修葺一下还是很不错的,从此以后,顾宪成等人就开始了讲学活动,并且给这地方起了一个相当好听的名字:东林书院。
把顾宪成给开除了之后,所有的人就安定了下来。倒不是因为别的,万历又使出了**锏——罚工资,而且还要扣俸禄。毕竟大家都是靠着死工资过日子的,就算是辞职也是看着还能给一笔抚恤费,但现在大家要**的对象是赵志高,把他给打到了,自己工资也没了,更不要提什么抚恤费了;竹篮打水一场空,自己还得跟着一起挨饿。这事没人干,也不能干。皇上已经侮辱了咱的智商,不能让他相信咱真的没有智商。于是突然兴起的一股子浪潮又莫名其妙地偃旗息鼓了。
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下面的官员又不再继续闹下去,于是赵志高原本满心欢喜地以为这下终于可以脱离苦海,却发现仍然在苦海中艰难地挣扎着,他甚至有了一些失望,谁再参我一本,再参我一本我就主动地辞职,就可以远离苦海了!多好!可惜现实永远是与梦想背道而驰的,赵志高还得艰难地撑下去才行。
朱一刀是没兴趣管朝廷那些破事,直到有天卫所里一个军士拿着自己家人来的信大声地喊着:我终于可以读书了!这句话一下子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一个丘八为何会对读书感兴趣呢?在众人的强烈要求下,军士大声地把自己的家书给朗读了一遍,大意就是说,咱们老家有个享誉朝廷的大人物,开了一个书院,声称只要是有志之士都可以来参加,你也别当兵了,看看能不能退下来,去书院听那些进士们讲课?那个书院就在咱老家无锡县城东头,叫东林书院。进士们说了,不分身份高低贵贱,只要心中有梦想,就能来。
东林书院?老朱有些熟悉,又有些模糊,总之读书是一件好事情,活到老学到老嘛!不过这封家书却总有那么点搞传销的嫌疑,什么叫心中有梦想就能来?江飞解释道,这书院是吏部以前的一个官员,叫顾宪成得开的,现在在江浙一带很有名!老朱听到“顾宪成”这个名字,不禁大吃一惊!这不就是《牡丹亭》的作者么?那可是大大的有名啊!但他始终想不起来“东林书院”自己为何会有熟悉的感觉。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朱一刀猛然间想到了什么,一下子从床上跳了起来!
东林书院!就是搞垮明朝的东林党的老窝!说起东林党,朱一刀还算是有些印象,这个党派什么都不干,只干一件事情:内斗。凡是和他们理念不合的,通通都要给整下台;凡是跟他们不是一条道上得,都是敌人。在这样一种极端错误思想的影响下,大明在后期日渐衰落,最终在内斗中把自己的力量给消耗一空!想到这里,老朱觉得这顾宪成跟**的教主也没有什么区别,如果不是那篇著名的《牡丹亭》,他也绝对不会对这个人有任何印象。
第175章
朱一刀牢牢地记住了这个人,第二天一大早,直奔卫所衙门。托他的福,右所衙门现在成了卫所衙门,原本懒洋洋的工作人员一下子觉得自己有着无穷的动力和百倍的精神!什么叫有前途?这才叫有前途啊,跟着一位好老大,什么事都还没做,就升了官,涨了俸禄!这种好事上哪找去?因此大家一反往常有气无力的精神面貌,以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工作中去。
当老朱给他们指明了重要任务,彻底地调查一个叫顾宪成的被去职的官员时,所有人都像上了发条的马达一般,二话不说,开始派出大批的探子前往江苏,同时在京师调查他以前的同僚,不可避免地就查到了秦密的头上。
秦密觉得很委屈,自己是怎么得罪锦衣卫了?这两天上班也有人跟着,下班也有人跟着,自己家旁边也出现了神秘的身影。他有些害怕,自己在京师吏部是昂首挺**进门,夹着尾巴做人,从来没跟谁吵过架,也没有上书骂过谁,怎么锦衣卫就盯住了自己呢?他苦思冥想也不知道到底是哪个环节上出了问题,无奈之下,打算冒险去找朱一刀问问情况,看看能不能在锦衣卫里面帮着说说话。
等到秦密支支吾吾地说明了来意,老朱猛地一拍脑袋!自己都忘了他原来一直都在吏部,这么一查,不是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己人不认自己人么?赶紧把衙门负责的找过来大骂一通,告诉他以后这个人就要查了,把人都撤回来!这才严肃地对他道:“你跟我好好说说,顾宪成这个人,你对他有多少了解?”
原来是在查顾宪成啊,秦密心中大定。可是这个人也没有什么问题,无非就是向皇上推荐了一个不喜欢的人,于是就被去职丢官。平日里顾宪成很少跟其他同僚有跟过的接触,跟秦密一样,每天正常地上下班,倒是翰林院跟国子监的一些学生经常来找他,不过也从来不在衙门谈论什么,他们一来,顾宪成就紧紧张张地带着他们匆匆离开,也不知道去了什么地方,况且这人话很少,在衙门里也没有什么交情比较深的朋友,他似乎很看不起吏部的同僚。
朱一刀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秦密这里看来是问不出什么了,他跟顾宪成看来也不过是点头之交,又能了解多少?
到了晚上,卫所衙门的人就赶来汇报情况了。不能不承认,锦衣卫的效率高的实在是可怕,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如果没有他们,朱一刀能够想象到大明是什么个样子。皇上不上朝,大臣缺员又如此严重,没有锦衣卫和东厂,这部国家机器就真的可能停止运转了。于是他再度大方地拿出自己的私房钱,给衙门里坚持工作的每个人都发了一百两银子,很快又要过万历十八年的年了,这些钱算是对大家在十七年里的工作奖励,希望在即将到来的十八年里,再接再砺,把工作做得更好!
话说的很到位,银子发的也很到位。一百两银子,衙门上上下下光凭借着死工资什么时候有过这么多?自己私下弄的不算,这可是代表了卫所千户的心意。所有的人都很感慨,混了这么多年,总算是能遇到个好老板,这出来混,真得找个好老大才行。在千恩万谢中,汇报的人员详细地报告了顾宪成的详细情况。
顾宪成,字叔时,江苏无锡人。万历四年参加乡试,考中第一名解元,三年后又考了进士,成绩平平,分配到户部当了个主事。当官后,生平最不喜欢的人就是张居正,平日里怎么别扭怎么来,只要是张居正赞成的,他一定会反对;只要是他反对的,顾宪成一定去支持。张居正很火大,却又没有办法,这个人油盐不进,找不到什么把柄,说起来好歹也是个户部主事,可每天做的确实言官的活计。
但他这么做也没指望过升官发财,在户部主事的位置上一干就是十几年,一直到张居正死,才算是翻过身来。
他跟张居正极其不对付在户部是人尽皆知的。比如老张同志病重,大家都去上书祷告,他却不去;别人看他如此不上路,自作主张在奏疏上替他签了名,可他知道了以后,坚决不同意,非要把自己的名字给划掉,那不是一般地执着。不过也并不怎么让众人厌烦,毕竟跟张居正作对的人多了去了,多他顾宪成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也不少,让张居正极其重视并且打击报复,顾宪成还远没到这个档次上。
张居正死了以后他就去了吏部,奇怪的是,以前跟老张同志作对并且能活到现在的,大都升了官,唯独顾宪成,到了吏部还是一个六品主事。这中间还请了三年假,也没有得到什么升迁提拔。可让所有人都大惑不解的是,这老兄也不急不躁,平日里还是那副执拗的德行。
当孙珑跟**星的案子出来以后,他俩一个削职一个回家,连首辅王锡爵都辞职了,唯独这个人却巍然不动,不仅如此,很快还升了一级,成了吏部考功司郎中。不过这也在情理之中,毕竟吏部总要有人做事,全走完了怎么能行?
但让人奇怪的是,孙珑刚被免职的时候,王锡爵是打算把自己的亲信罗万化给安排到吏部左侍郎的位置上的,但是顾宪成却极力地反对,推荐了右都御使陈有年,而且竟然还争赢了。
王锡爵是大明首辅,建极殿大学士手机阅读XS 。 c oM,领吏部尚书衔兼太子太保,从一品。而顾宪成,仅仅是个刚提拔没多久的五品郎中。
可顾宪成就是赢了。要知道王锡爵的背后可是皇帝,他的背后什么都没有,什么都看不见。
这让朱一刀大感蹊跷!没有道理啊,王锡爵怎么会斗不赢一个小小的五品郎中呢?
前一阵子,皇上让大家推荐人才进内阁,顶替赵志高的位置,他就推荐了皇上最不喜欢最痛恨的王家屏,因此被万历给赶回了家。这才暂时地结束了自己的官场生涯。可是这个顾宪成,回家之后也不消停,带着他弟弟顾允成跟高攀龙,整了一个东林书院,成天跟一帮子书生和落魄秀才进士还有被贬的官员谈天论地,议论朝政,痛骂国策。影响力越来越大,以至于现在整个无锡都以能进东林书院为荣!堂堂无锡知府见到他还毕恭毕敬,执**礼!
朱一刀听着,觉得浑身的汗毛都竖了起来。一个被免职的官员,竟然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和手段,继续影响着朝中的大臣!而且比他官职高的官员,比如吏部左侍郎陈有年,对他也是言听计从!跟他过往甚密的还包括了户部,吏部,刑部的几个官员。他们就仿佛是有着共同理想和兴趣的同志一般,不在乎身份地位的高低,只在乎信仰的大小!
难怪东林党能纵横大明数十年,难怪东林党能跟宦官权臣拼死对抗!没有那种高于一切的共同信仰和共同理想,又怎么能做到这种地步?可是这件事情,皇上却未必知道,老朱觉得,他很有必要让皇上知道,自己免下去的这些官员都在干着什么?他们当真是身退影响力也退了么?
当万历听到朱一刀的禀告,一语不发,只是轻轻地吹着手中捧着的上好的铁观音,细细地品着。许久,才抬起了脑袋:“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得好!只是他关心的过来,听的过来么?国事家事天下事,朕不敢不知;风声雨声读书声,朕不敢不听!可惜啊,这国事家事天下事,朕也未必全知!”
“可是皇上,长此以往,大明官场必被这些人搅个天翻地覆!不可不防啊!当免职都不能让一个官员屈服的时候,他们还会怕什么?”朱一刀忧心忡忡,他极力地想避免东林党乱政的局面。从来没有过像现在这样,如此忧心于国政,他没兴趣改变什么历史,只是不想让惨剧在自己的面前发生却无动于衷。
“司礼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