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揭秘西汉王朝败亡之谜:庸才当道 >

第12部分

揭秘西汉王朝败亡之谜:庸才当道-第12部分

小说: 揭秘西汉王朝败亡之谜:庸才当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事和权力的重新分配,是任何一位刚刚登基的皇帝都必须要思考的首要问题;同时也是刚刚就任首辅(大司马大将军)的王凤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新皇帝和新首辅之间,必定会存在着微妙的权力冲突。
  元帝驾鹤西去后,留下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烂摊子:宦官石显把持着中央权柄;丞相匡衡和御史大夫张谭在石显面前唯唯诺诺;大司马车骑将军许嘉,虽然拥有元帝之舅及成帝岳父的双重身份,可谓位高权重,但似乎很难独当一面。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西汉王朝并称“三公”,是分别主管行政、军事和监察的最高首脑。
  按西汉初年的体制,太尉虽然是名义上的三军总司令,不能直接控制和指挥军队,实质上只是皇帝的首席军事顾问;但是,一旦遇到周勃这样的人物,便有可能从“徒有虚名”一跃而为“名副其实”。武帝对这个官职进行过颇具创造性的改革:改太尉为“大司马”,并在其后冠以“××将军”之号。他的动机大概是为了避免军权过于集中到一人手中,便想出这个好主意,让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二人共同担任“大司马”一职,分别称为“大司马大将军”和“大司马骠骑将军”。大司马是加官,本身并无印绶和府属,于是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非常设的官职,主要授予掌握辅政重权的外戚。
  由于元帝生前做了许多年的“甩手掌柜”,使得石、匡、张三人完全形成了一个自成体系的“闭环”。既然元帝可以“甩手”,从理论上讲,他们也完全可以让新即位的成帝继续做“甩手”。果真是那样的话,恐怕成帝的结局便不会有元帝那么好,他最大的可能是成为一个“靠边站”的傀儡。
  匡衡的后台是史高和史丹父子;张谭则是石显为了打击冯野王才临时推出的一个人选。他们二人与石显都没有很深的利益关系,只是出于畏惧才处处让着他。史高去世后,史丹一心拥佑太子;张谭任御史大夫之前是成帝当年的太子少傅,虽说算不上元帝铁杆的马前卒,但至少不会为了石显而与新君相对立。
  另一方面,石显一党在朝中的“群众基础”极差,他的“黄金搭档”恭弘已经去世多年。石显的同盟中,稍微有点儿份量的只有少府五鹿充宗。石显本人也曾积极拥护太子继位。
  成帝发现,自己只有打破原有的格局,重新分配朝廷的权力,才能真正把实权揽入手中。要打破这个格局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处理石显;二是推出新的政治明星。
  但是,新推出来的政治明星不能只是某一人或某一党。这样的话,便会“送走一个强盗迎来一个土匪”——必须让两个以上的势力共同分享新的权力。唯其如此,成帝才能居间权衡,掌握主动。这是基本的政治常识。
  但成帝的困难在于,除了大舅王凤之外他几乎没有可用之人。
  史丹倒是具备足够的份量,但也有两个问题:一是他对后房妻妾的兴趣远远甚于朝中繁重的政务;二是他已经与王氏集团结成死党,如果同时重用他和王凤,无异于重新形成一个新的“闭环”,再一次把皇帝边缘化。
  在王凤与史丹之间,成帝只能选一人。王凤身为帝舅,并且身居首辅,名正言顺(西汉王朝有外戚辅助的传统),更重要的是王凤在朝中还远远没有形成气候,不像史丹那么坚若磐石。况且,如果王凤不出场,太后王政君那儿也通不过。

踌躇满志的青涩新君(2)
推出王凤,但又要避免王凤成为第二个石显,可行的办法是再推出一个人来和他并驾齐驱。成帝只有张禹这么一个可以信赖的人,于是,张禹便成为肩负成帝期望来制衡王凤的最佳人选。
  成帝即位后,一方面以首辅王凤领尚书事;另一方面,也把张禹从东平国召回来,以帝师的身份赐爵关内侯,拜诸吏(加官)、光禄大夫、给事中、领尚书事。“尚书”是皇帝秘书班子的统称。所谓“领尚书事”,便是不直接兼尚书令(秘书长)之职,但却分管尚书部门的工作。
  王凤、张禹二人共同“领尚书事”,便等于共同主持帝国中央的日常事务。
  从级别上讲,二人悬殊较大。王凤位居三公之首,而张禹只是一个“准九卿”的级别。“光禄大夫”的职权,可以就朝内外大小事宜发表意见,同时兼任皇帝的顾问,是一个可大可小、可虚可实的职位。作为光禄大夫,张禹在名义上还要接受九卿之一的“光禄勋”的领导,但是,由于有成帝的信赖,专门给了他一个“给事中”的加官,使他可以直接听命于皇帝的指挥,随时出入禁中,为皇帝提供顾问应对,必要时还可以以皇帝“特派员”的身份出现,因此应该是一个“位低言重”的角色。
  完成关键的人事布局之后,成帝接下来便可以放心地处理石显了。
  他先是把石显来了个“明升暗降”,升他为“长信中太仆”。这个官职虽然相当于九卿的级别,但却与朝政中枢无缘,只能掌管长信太后(邛成王太后)的车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那时最有权势的是“长乐太后”王政君;而“长信太后”是元帝的养母,虽然论辈份是王政君的婆婆,但实权却远逊之。
  石显去伺候邛成王太后,自然远不如伺候王政君那么有影响力。他原来在“中书令”(皇帝办公室主任)任内包揽的朝政机要大权,全部由王凤、张禹二人共同接管。
  石显失权之后,最受震动的便是昔日对他唯唯诺诺的匡衡和张谭二人。
  他们意识到必须马上划清界限,否则日后便可能一毁俱毁。于是,仅仅数个月后,二人便多次上书,弹劾石显及其党羽,条陈其旧恶。成帝顺水推舟,把石显连同其妻子(应为宫刑前所娶)及养子遣送回原籍。
  石显在回乡途中因忧懑不食而病死。成帝还把他的同党、少府五鹿充宗和御史中丞伊嘉分别贬为玄菟太守和雁门都尉,其他党羽也悉数非免即罢。
  成帝原本以为处理石显之后,顺理成章地加重了王凤和张禹二人的权威,形成二人共同辅政的局面,自己这个皇帝当起来就会从容得多。但他显然还是太欠火候,在对二人的判断上存在严重的失误,以至于局势的发展完全超出了他的控制范围。
  首先是高看了张禹。
  张禹与王凤“共领尚书事”后,不但无所作为,反而被后者日渐强势的作风吓得寝食难安,竟然好几次以生病为由提出退休,弄得成帝非常被动。
  成帝一方面推心置腹地和他说心里话,坦陈自己面临的困难以及对他的倚重与期待;另一方面又软硬兼施地“加赐黄金百斤、养牛、上尊酒,太官致餐,侍医视疾,使者临问”,逼着他收回辞呈,安心工作。
  在西汉王朝,皇帝赏赐中有两样东西意味深长:一是酒,一是牛。通常来说,如果有功之臣受到这样的赏赐是一种褒奖;但无功而赏此二物,则有可能是暗示赐对方自尽。
  张禹接到这两样东西后,惶恐不堪,只得硬着头皮继续留任。于是被赶鸭子上架,于河平四年(公元前25年)六月任丞相。
  成帝安排这样一个窝囊废和王凤搭档,是否失策且不论,但或多或少也是无奈之举。识人用人本来就不是成帝的强项,而且他也无人可用。但无论如何,这样的人事安排,实际上为王凤日后的“专权”铺平了道路。
  张禹的自私和胆小,对成帝朝产生了极其深远的负面影响。数年以后,已经从丞相高位上退休的张禹和王凤的弟弟王根结怨。因为担心王氏报复,他竟然主动替人家的说好话,使成帝彻底放弃了对王氏的警惕。
  其次是小看了王凤。
  在成帝即位之前,王凤在朝中还算不上是个大角色。因此,成帝自以为对他的重用,不会使之在短时间内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但成帝并不知道,自己的这位亲舅舅有一个令他个皇帝外甥望尘莫及的本领:对人才的识别、作用和激发能力。这恰恰是作为全国“一把手”的成帝最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但却偏偏是他的软肋。本书后文还会谈到,正是这个软肋,才让他被自己的表弟淳于长狠狠地调戏了一把。
   。 想看书来

专权之路(一):自固营盘,钳制对手(1)
王凤就任首辅后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四处网络人才以自助。
  他很幸运地把一位当世“高人”纳入幕府,成为自己的核心智囊。此人便是宣帝朝御史大夫杜延年的儿子杜钦。
  杜钦是一位才子,在京师“衣冠”(当时对士大夫及贵游子弟的统称)圈子里的知名度非常高。长安当时还有另一位同样知名的人物,叫杜邺。二人的字都是“子夏”。杜钦有一只眼睛失明,“衣冠”们便称他为“瞎子杜子夏”,以区别于杜邺。
  杜钦对这个称呼非常反感,便琢磨出一个办法,把自己头上的冠戴做得出奇的小,宽、高只有两寸,看上去非常另类。于是大家便心领神会,便称他为“小冠杜子夏”,杜邺为“大冠杜子夏”。
  杜钦此人“少好经书”,“为人深博有谋”,算是那种把书读得通透而生智慧的人,不是个普通的儒生。
  杜钦的兄长杜缓时任太常,位居九卿之首,曾与王凤的父亲王禁私交甚笃。有了这层关系,二人的合作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王凤知道杜钦因为眼睛的缘故不喜欢做官,便在自己分管的系统内为他谋了个 “大将军军武库令”的闲差,后来索性直接把他安排到自己的大将军幕布府里去,“国家政谋,(王)凤常与(杜)钦虑之”。
  王凤的第二个重要举措是收编谷永。
  谷永也是一位饱读经书的儒生,曾于建昭年间(公元前38年—前34年)因御史大夫繁延寿(即李延寿)的举荐任太常丞。
  此人是元、成二朝有名的言官,特别喜欢上书议论朝政及评价皇帝的得失。虽然他在上书时常有不敬或冒犯之语而令天子怏怏不快,但他的文章写得非常好,正好元、成二帝均好文辞,便也没有太多和他计较。
  建始四年 (公元前29年) 夏,刚刚就任丞相的王商(宣帝舅族的代表人物)策动了一场针对王凤的大讨论(后文详述)。
  在这场大讨论中,数十名应对者都把矛头齐刷刷地指向王凤。只有谷永把矛头指向许皇后,杜钦随后跟进。二人成功为王凤解了围。
  这是谷永欲与王凤结盟的一个明显信号,于是王凤便把他擢升为“光禄大夫”。谷永趁机投怀送抱,专门给王凤写信,表达感谢和效忠的决心。其时张禹也是光禄大夫,但有多项加官,实际地位远在谷永之上。
  王凤对谷永的“收编”,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深藏玄机。其妙有三:
  其一,王凤虽然身为首辅,位极人臣,但在朝中还远未形成“我言一出便鸦雀无声”的绝对强势局面;甚至时常有不同的,甚至是直白的反对声音出现。
  西汉王朝有一个传统,国家的重大决策要事前提交公卿大夫们公开讨论。在这样的公开讨论过程中,如果没有能人站出来策应,王凤便很难施展得开拳脚。
  即便是非公开的讨论(通常是一对一地向皇帝上书)的情形之下,也有可能被政敌占了上峰。
  在这种情况下,王凤便需要一位“超级枪手”来与自己互为犄角。有一些他本人不方便直接出面发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