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之穿越1983-第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如老百姓们看到的那样,在《人民日报》的二版,在编者按后,紧跟着的就是戈文的文章,其后才是巴金针对此次争论写得一篇议论散文。比起巴金饱含着个人感悟的议论散文来说,戈文的文章自然显得枯燥,要知道他的文章可是为了制止这场舆论风bō而写的,是面向所有的知识分子层,对于喜欢下里巴香的老百姓来说,自然是深奥了点、沉闷了点。
那这篇写给知识分子的文章究竟有没有效果呢?
段启刚是亲身经历过特殊时期的,那时他还是一个大学生,淳朴而善良。只是在那种对领袖无比信仰及疯狂的岁月里,他mí失了自己。也是在那时他发觉了潜藏在自己灵魂深处的那个躁动、狂暴的真正自我。他很快成为学校的一个红卫兵小头头,在那场风云变化的年代里他一直是万众瞩目的焦点。可是随着这场变革的过去,段启刚突然发现自己的人生一落千丈,泯然众人。
就在段启刚失望不甘的时候,随着《羊城晚报》社论引出的争议,一个可以换回众人目光的想法在他的心理产生,于是他那篇被戈文相当不忿的文章发表了。段启刚收获到了金钱也收获到了名望,此后他更是雄心勃勃的发表了一系列反对《发展的中国需要重视个人生命价值》的文章。
今天段启刚的心情相当的愉悦,他的手里拿着自己精心炮制的另一篇反对《发展的中国需要重视个人生命价值》的文章走在去《新周报》的路上。这几天的事已经让他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真理,有时候哗众取宠、语不惊人死不休才能吸引别人的注意,也只有这样才能为自己得到更好更大的利益,这个时代其实就是一个眼球经济的时代而已。
路过街边的阅报栏橱窗时,段启刚停下了脚步,橱窗里最新一期的《人民日报》已经贴上去了,他凑了过去。对于现在的他来说,还没有订阅《人民日报》的经济实力,不过段启刚相信自己很快就能在自己的家里舒舒服服的躺在chuáng上看到《人民日报》了。
然后段启刚就看到了《人民日报》上的那两篇文章。上面的那篇文章让他在心中暗暗吃惊,因为这篇文章竟然把自己这些天所写的文章中的所有观点都驳斥的体无完肤,更重要的是这篇文章的作者竟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如此精通,所有的论据及论断都是采用了相关书籍的史实,翔实的让人不得不改变自己的立场。
可惜这个名叫戈文的家伙很明显还太嫩,他不知道有些时候并不是你占了道理就能够将所有人都信服你,这个世上从来都不缺乏无理搅三分的人,就比如自己。
难道真的会因为你一篇文章就停止了这场讨论吗?哼,这简直就是在做梦,我的前途和未来可都在这里!
想到这里,段启刚冷哼了一声,又将目光对准第二篇文章。然后他的头上开始冒起了冷汗。
如果说上面戈文的那篇文章仅仅是从理论来证明这场讨论中所有反对《发展的中国需要重视个人生命价值》的文章的观点都是站不住角的、是错误的话,那下面这篇文章则站在了个人的角度,以真实的自我剖析和对过去的反思,从侧面证明了上面戈文的那篇文章的正确。与此同时文章中还对此次事件中的某些评论者表达了强烈的不满,从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上都提出了强烈的批评。
如果是一般人的话,段启刚一定会对嗤之以鼻,可是这篇文章的作者竟然是巴金!巴金啊,中国文联的主席,其人格的魅力以及长久以来的高尚品德一直都是所有人都公认了的。在文学界巴金的言论可以说是非常的有影响力,说其是古时候的圣旨是夸张了点,可每次他的言论都会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和学习。
巴金竟然站出来支持《羊城晚报》的观点?!
看着文章里巴金对此次事件中的某些评论者强烈的不满和批评:理论水平如此低下竟然也敢在报纸上胡言论语?这是故意制造争端、míhuò广大人民群众……再联想到自己这些天所发表在报纸上的那些反对文章里赤luǒluǒ的污蔑,段启刚额头上的冷汗不知不觉间竟是流了一脖子。
如果说在此次论战中,作为正方的《羊城晚报》就是金庸小说中在光明顶上独自一人接受正派武林人士轮番围攻的神奇少年张无忌的话,那《光明日报》无疑是正派武林人士的发起者,是发起舆论反对号角的第一大反面boss。虽然《光明日报》在整个辩论的过程中都是聘请一些知名学者专家来反对在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宣扬人道主义、宣扬个人生命价值观,虽然并没有任何一篇代表《光明日报》官方态度的反对文章刊登,虽然光明日报在所有反对文章的末尾都注明了“此观点仅代表作者的观点”、“与本报无关”等字样,可是既然能大张旗鼓的刊登反对派文章,那这个急先锋的帽子是怎么也栽不掉了。
可是让人奇怪的是,就在《人民日报》刊登戈文及巴金评论文章的这一日,以往一直都密切关注这场讨论,每天都会有反对派的文章刊登的《光明日报》竟然通篇报纸都没有提及此事,像是前几天他们的喧嚣、他们的反对都不曾存在过一般。如此巧合如此的审时度势,让很多人都大为惊叹。
《光明日报》能恰好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支持《羊城晚报》社论《发展的中国需要重视个人生命价值》的这一天停止了自己的反对攻势,这自然要归功于他和《人民日报》一样是国家党政机关的机关报,能够及时的从内部了解到一些信息。而那些地方报纸呢?
就在《人民日报》刊登戈文及巴金的评论文章这一日,不管是支持《羊城晚报》的报纸还是反对《羊城晚报》的报纸,依然坚持着他们的观点。支持个人生命价值观的报纸依然发表评论文章支持个人生命价值观,反对人道主义的报纸依然在他们的报纸上刊登着种种反对的文章。再然后所有的新闻媒体就都看着《人民日报》二版上的两篇文章目瞪口呆。那些一直都对《羊城晚报》的社论持反对意见的新闻媒体此时更是五味相杂,在这一场战争中,他们输了,这样的结果和他们最初的期望可谓失之毫厘而谬以千里。
知识分子们同样注意到了《人民日报》二版刊登的两篇文章,不管是赞chéng人道主义、个人生命价值观的知识分子还是反对人道主义、个人生命价值观的知识分子,在这一刻,在这两篇关于论述个人生命价值观及人道主义的文章前,全部冷静的沉下心来,静静的思考起自己在这场争论中的表现及性情。
这并不仅仅是因为大家从今天的《人民日报》上了解到了官方的观点和态度,更重要的是那个有着崇高个人魅力的老人在他的文章中写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和社会责任感,要具有自己的独立人格。正是因为我们知识分子的独立,一个学者的话才有了分量。我们愿意相信他的发言他的研究,信服的是学术本身的逻辑,以真理的追求为目标,而非大量以取悦政治人物的喜好又或者是某个特定的人群的利益为原点,这也就是我们口中常说的‘政治是政治,体育是体育’的道理……
等真正的脱离了这场喧嚣、这场浮躁,沉下心来静静的研究这篇文章的时候,不管是反对《羊城晚报》社论观点的知识分子还是赞成《羊城晚报》社论观点的知识分子,所有人都深深的被这篇由戈文所写的文章深深的打动,这篇文章中竟然蕴含着如此深刻的思想和哲理,竟然给这些天的争论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怪不得这篇文章被《人民日报》选为和巴金的文章一起刊登呢!
原先持反对《发展的中国需要重视个人生命价值》一文观点的知识分子从戈文的文章中,了解到自己错在了那里,为什么错了;赞成《发展的中国需要重视个人生命价值》这篇文章观点的知识分子也或许并没有真正的理解正确的理由,只不过他们内心最最朴素的直觉告诉他们什么才是真理,此时他们也终于从戈文的文章收获到理论的基础,为以后的工作学习增添了一条前进的路标。
于是这一天的中国,在普通老百姓辛苦的向着美好的生活努力的时候,有这么一群关心着国家的发展、关注着社会公共事务、维护着人民群众利益的人们,出于他们对公正、真理与真相的执着追求,出于他们对真理负责任、对权力讲真话、对公众道真情的良知本性,他们在默默的记诵着一篇文章,并对着文章末尾那句“我们的眼睛已经门g上了太多的灰尘,该擦拭一下用它来远眺前方的路了!”陷入了思索中。
**********************
ps:
1、最近家里遇到突发的事情,所以更新晚了或者是慢了还请大家见谅。下周丈母娘要做手术,之后更新就会稳定了。
这几天我会以自己最大的努力更新的,这一点大家请放心。
这不仅仅是因为我对大时代很看好,更主要的是网站一直不断的给我推荐位,让我的真的越写越有信心了。
2、感谢书友龙绍LL1、怒剑狂呼气啊两位筒子的打赏!话说这是你们第几次打赏了?
3、昨天匆匆忙忙更新了半个章节,今天终于补完本章了。
………【第53章 编辑部的赞扬】………
《人民日报》刊登戈文和巴金的文章这一日,中国的知识分子界可谓是一片哗然,然后就是一片肃静。每个人都在反思此次事件所蕴含的价值,就如巴金文章中写的那样一个学者的研究是以学书本身的逻辑来说话的,而不是凭自己的感性认识。认识到这一点后,当他们再细心回顾自己在这场论战中所表达的观点,就不得不自感惭愧:实在是枉为一个知识分子了。
与此同时他们对于这个叫做戈文的作者的好奇就更加的浓烈了。他竟然能写出如此深刻的文章来,简直就是个天才嘛!
等他们重新在打量着文章末尾的作者介绍,才有些恍然大悟起来,戈文不就是那个写了《一代人》的作者吗?当初的《一代人》在诗歌界和文坛所造成的轰动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只是没想到这家伙的理论水平也这么高!
尽管仍然有固执己见的知识分子,可是大多数人在深深的思考之后,都认同了戈文文章中的观点,便是那些依然持反对意见的知识分子也看着戈文文章里翔实的论据一时间无法拿出反对的意见来。
《收获》编辑部内同样如此,当这一天的下午戈文来到编辑部的时候,意外的发现往常来来往往十分热闹的编辑部竟然连一个人都没有,走廊里空空dàngdàng的。
难道今天放假了?可是明明上午还有人呢?戈文有些奇怪的推开了自己办公室的大门。然后就被眼前的一幕所吓住。只见办公室里几乎挤满了人,这些人正是《收获》杂志社的全体编辑,领头的正是主编高林。
“高叔,你们这是?”戈文有些惊异不定的问道。
高林并不理会戈文的询问,反而转过头来看着身后的众编辑,微笑着大声说道:“我建议我们为《收获》编辑部能有戈文这样的青年思想家鼓掌!”
高林的这番话好像是一个集结号一般,顿时所有的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