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特别经历 >

第13部分

特别经历-第13部分

小说: 特别经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续,王观澜却被癌症夺去了生命。
  1981年9月,王观澜带领一个工作组到河北保定、安国、博野等地连续考察了两个多月,并亲自起草调查报告,11月底赶回北京,参加五届全国人大四次常委会议。会后,他感到身体极度疲乏,病倒了,12月23日被送进北京医院。这时,他已身患胰腺癌,并转移扩散。入院后,他的病情急剧恶化,不幸于1982年1月19日在北京病逝。
  虽然,王观澜最后心系的系统研究中国农民问题的事业未竟,但他的英名,却长久地留在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留在了现代中国农业发展和研究的历史进程中。
  

坐飞机扔手榴弹的父亲
熟悉中###史的人大多知道陈昌浩,在共产党初打天下的年代他曾经大名鼎鼎。鄂豫皖苏区至今流传着关于他的故事:比如他曾坐着红军缴获的第一架飞机“列宁号”朝敌军扔手榴弹。后来他出任兵强马壮的红四方面军政委。
  然而在令人扼腕的西路军失败以后,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陈昌浩的地位一落千丈,他的后半生几乎不为人知。父亲的特殊经历,多多少少会对子女产生影响,陈昌浩之子陈祖涛的人生的确不同寻常。然谓之不寻常,却并非全缘由父亲,漫漫人生是他自己走过来的。
  承蒙欧美同学会的联络,我得以再三再四地坐到陈祖涛的办公室里,和他一起悲喜跌宕于半个多世纪前在苏生涯的回溯。他是那种从外相到精神根本不会让你往“老”字上联系的人,和比他年轻20多岁的我在一起,好像更富活力的却是他。正是由于他那过人精力和记忆力,使我聆听到不该遗诸史册的故事。
  

与周恩来一同飞赴苏联的红色少年
  1、毛泽东首肯,他和父亲飞去苏联
  1939年的8月末,因为众所周知“坐骑受惊事件”,周恩来右臂粉碎性骨折,若再在缺医少药的延安延误下去,将落下严重残疾,中共中央决定由邓颖超陪同他赴苏联医治。恰好陈昌浩亦因久治不愈的严重胃病难于正常工作,中央决定也让他到苏联诊疗。
  他们离开延安的日期定在了8月27日,临行前夕,陈昌浩突然对陈祖涛说:“我想带你去苏联。明天来的要是架大飞机,我就带你一起走;要是小飞机,你就乘汽车、火车去苏联。”经历根据地生活的孩子,都知道苏联,那是父辈们景仰的革命圣地,那里的今天,正是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明天,父亲要带他去那里,当然令他喜悦。
  第二天一早,父亲就骑着马带着他去了杨家岭。陈昌浩把带儿子赴苏的想法告诉了毛泽东,得到了毛泽东的首肯,陈祖涛还记得毛泽东当时还找出几枚银元,给了父亲。
  当天降落在延安机场的道格拉斯飞机,有24个座位,据说是蒋介石亲自指派的专用飞机。陈祖涛可以和父亲同行了,同机还有一位经毛泽东同意去苏联的孩子,是时任陕甘宁边区党委书记的高岗的儿子,学名高毅,小名老虎。
  由周恩来抚养的烈士孙炳文的女儿孙维世,夹在送行的行列中。有人对她开玩笑说:你也跟着养父一起去苏联吧。没想到这一个玩笑竟让孙维世动了心,她把期待的目光投向周恩来。周恩来说:这事得由毛主席批准。有人随即牵来了马,她骑上就奔杨家岭而去。一会儿,她绽着笑靥回来了,显然是毛泽东同意了她的请求。
  当送行的人纷纷走下飞机的时候,跟保姆一起上了飞机的陈伯达之子陈小达,突然放声大哭起来,无论如何不肯下飞机。他的小名也叫老虎,虎威发起来还真没人驯服得了。看着束手无策的陈伯达,周恩来说,既然这样,就和我们一起走吧。
  就这样,飞机载着周恩来夫妇、陈昌浩及孙维世、陈祖涛、高毅、陈小达四个小伙伴,在人们的目送中消逝于天际。他们先在甘肃省的兰州做了停顿,刘少奇的两个孩子也已经中共中央同意送往苏联,先期等候在了这里。于是,4人的少儿团中,又加入了刘允斌、刘爱琴兄妹。
  现如今,一同前往苏联的6位少儿团成员,只剩下了刘爱琴、陈祖涛、高毅3 人。“我们每年都要聚一次,只庆幸我们还活着。”陈祖涛意味深长地对笔者说道。是呵,倘若不是因为特殊的变故、非常的历史时期,孙维世、刘允斌、陈小达都应该和他们在一起。
  由于在新疆迪化(现乌鲁木齐)办理各种手续,6人团延宕到11月才抵达莫斯科,除了年纪稍长的孙维世依自己的意愿去学艺术外,其他5人都进了在莫尼诺的第二国际儿童院。
  在这里需稍做说明:陈祖涛刚到苏联时11岁,以往有关他生平的文章称他的生母是陈昌浩的第二位妻子、红军第四方面军的政治部主任张琴秋。此说实为谬传,因为她的生母刘秀贞怀上他的时候,陈昌浩尚未去苏联,还不曾和于1925年就到苏联学习的张琴秋有一面之缘呢。陈昌浩第一次赴苏联是在1927年的9月,刘秀贞已怀胎数月,陈昌浩亲自给即将出世的孩子取名“洋生”,即父亲留洋之际降生。洋生有一个哥哥,叫柏生。
   txt小说上传分享

斯大林签字转为苏联国籍
  2、转为苏联国籍,据说是斯大林亲自签字特许的
  当时在第二国际儿童院的主要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孩子,但在陈祖涛等到了不久,就集体转到了在伊万诺沃的第一国际儿童院。伊万诺沃是苏联的纺织工业城市,距莫斯科300公里左右。
  两个国际儿童院,都是赤色国际救济会创办的,收养的都是各国共产党、工人党领袖和著名左翼政治家的孩子,据当时的统计有200多人,包括世界31个民族,各种肤色的都有,例如西班牙共产党书记伊巴露丽的孩子、巴西共产党领袖卡洛斯·路易斯·普雷斯捷斯的孩子等。美国共产党总书记邓尼斯的孩子季莫菲耶夫,和陈祖涛是同班同学,他们后来成为很要好的朋友。
  陈祖涛说在国际儿童院的中国孩子的构成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烈士子女,如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宣传部部长蔡和森和湖北省委负责人向警予的孩子蔡博、蔡妮,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组织局主任罗亦农的儿子罗西北,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总工会执委会委员长苏兆征的儿子苏河清,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的儿子张芝明,代理江苏省委书记赵世炎的两个儿子赵令超、赵施格,湘鄂赣边特委书记郭亮的儿子郭志诚等。
  二是当时中共高层领袖的孩子,如毛泽东的长子、次子毛岸英、毛岸青,刘少奇的长子、长女刘允斌、刘爱琴,朱德的女儿朱敏,还有陕甘宁根据地最高领导人林伯渠、高岗的子女等。
  三是中共几批到苏联学习的干部在苏联生儿育女后,留在那里的孩子,以及与苏联人结为夫妻后生育的子女,例如博古的女儿秦吉玛,张闻天和苏联妻子安娜·列昂尼多芙娜·戈尔彬斯卡娅的儿子等。这些孩子一点中文都不懂,更没受到过丝毫中国文化习俗的熏陶。
  在国际伊万诺沃儿童院内,中国孩子占到了近百分之二十。所以中国人在儿童院里很显眼。其次是德国的孩子,有十多个,因为希特勒当政后对共产党人的镇压日趋严厉,德共领袖们就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了苏联。
  各国共产党人的后代的管理,由共产国际负责,例如享受什么待遇,吃、住、教育等等,都由共产国际下指示,甚至是当时共产国际的执委会主席季米特洛夫直接发话。到苏联后不久,陈祖涛他们就都转入了苏联国籍,享受苏联国民的待遇。外国公民转成苏联国籍,这在当时是件很难的事情,但这批儿童很特殊,苏联最高当局都清楚这批儿童的情况,转国籍据说是经过斯大林亲自签字特许的。
  

在苏联国际儿童院的日子
  3、老天爷是最公平的
  由国际儿童院管理的孩子,年纪大的已经十六七岁,像中国的毛岸英、苏河清、蔡博……而小的只有四五岁,其他国家的孩子也是大小参差。小的在儿童院养育;大的在附近的学校就读,白天在学校上学,放学后回儿童院,因为没有家,儿童院就是他们的家。
  刚到儿童院的外国孩子,第一个任务就是学习俄语,这是在苏联生活和学习的基础。一年后陈祖涛入学读书,学校离儿童院不远,大约几里路。在学校里,各国的孩子与苏联本国的孩子要求是一样的,学校方面并不因为你是外国人,在学习课程和学习的成绩上对你有什么迁就和照顾。
  不久,陈祖涛加入了苏联少年先锋队,带上了红领巾。苏联小学中学是一体的,从一年级到十年级。他直接上的五年级,后来因成绩优异跳了一级,和中共早期工运领袖郭亮的儿子郭志诚成为同班同学。
  每天放学回到儿童院,孩子们按年级分班,由儿童院的老师组织辅导学习,并监督完成学校的功课。这种按年级分的班各国学生都有,老师也是各国的都有,德国的、保加利亚的等,班上都讲俄语。
  此外各国学生还有自己的管理班,这种班不是以年级分,而是按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分,老师也是本国的。担任过莫尼诺国际儿童院副院长的师哲,就曾当过中国班的老师。
  到伊万诺沃的第一国际儿童院后,担任中国班老师的是韩铁生夫妇两人。在中国班里,老师由浅入深地讲授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国的传统习俗,教汉语汉字,并讲一些浅显的革命道理。这样的课一个星期有两三次。爱祖国,要追随父辈置身的革命事业等理念,就是这样一点点注入孩子们脑海中的。
  当时儿童院的生活、教育情况比较好,体育、音乐等活动也非常丰富,还教一些生产技能。陈祖涛就在那里学过木工,教他的是个俄罗斯的老木匠,一周一次。“文革”中他被驱逐到农村时,就把木匠技能又捡了起来,打了不少家具。孩子们有什么课外的兴趣,儿童院就找来相应的老师指点,教助其发展特长。
  比之父辈们正在奋斗的国内根据地,这里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简直是太安逸了。然而老天爷是最公平的,这只手赐予你点福祉,那只手就会丢给你些灾患。尤其是对那些将承担大任者,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磨练是少不了的。
  刚幸福了不到两年,希特勒就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联发动闪击战。德军兵锋直逼莫斯科城下,并扬言要到莫斯科城里过圣诞节,陈祖涛他们很快就尝到硝烟笼罩下的残酷。
  伊万诺沃地处莫斯科西北,距离战场比莫斯科城还近,而且附近有机场,成天飞机飞起飞落,飞机和炸弹的轰鸣终日不断。到1942年冬天,共产国际已经准备将国际儿童院迁离伊万诺沃了。
  “儿童院的东西、库存物资都分给了附近居民,不好带的食品也分给他们了,我们每个人就是自带着自己的行李,一个小小的背包,随时准备出发上火车了。但当一切都分发完了,准备已充分做好之后,战事突然出现了转机,围困莫斯科的德军开始溃退。于是,上面又决定不搬迁了。”陈祖涛回忆道。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战争中土豆救了命
  4、“我们活下来了,是土豆救了命。”
  战争一开始,特别是进入紧张胶着状态后,原有的正常秩序就都被打乱了。苏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