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雨仙踪-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古代有四大爱情故事,分别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孟姜女》、和《牛郎与织女》。牛郎织女已经在《道缘儒仙》里写过了,孟姜女太过凄凉,不容易YY。而《梁祝》和《白蛇传》却是极好的玄幻素材,不写实在可惜。
在起点的诸多小说中,写三国的很多,写《白蛇传》的有之,写《梁祝》的却是极少。据我所知,历史上还是有人写《梁祝》的。张恨水写过,赵清阁写过,顾志坤写过,可见《梁祝》的确值得挖掘。
鬼雨写这部《鬼雨仙踪》是想将《梁祝》和《白蛇传》糅合在一起,通过四个主角的修持,反映儒、道、释、魔四大宗教的复杂斗争,从而揭示和扬弃中国至今仍然深入人心的传统思维方式。
儒家,被独尊了两千年,近代基本被抛弃,然而怎么抛也抛不开。
道家,自黄老以下,及至遍布山野的诸多道观,数千年香火鼎盛,受人朝拜。
佛家,汉代就从天竺传入,早已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至今拥有无数的善男信女。
魔门,传统上认为,所有新奇的,外来的,偏离正统的都可以归纳为魔门。在这本书里,关于魔门有崭新的定义。
至于有关爱情的描写,《梁祝》中沉淀的爱情何等深沉,鬼雨只怕写不出来,只能尽力而为。
本书的特点有五:
1、贴近中国传统文化。
2、空间跨度大,包括幽冥世界,人间和天界。
3、时间比较久,包括转世,重修等内容。
4、主角比较多,梁山伯和白蛇是第一男女主角,许仙和祝英台是第二男女主角。
5、情感真挚,不是后宫种马小说。
预计写120万字,不想写太长。
因为架构宽,本书的创作难度极大,远比道缘的单线条写作复杂得多,而且难以被读者理解,甚至会出现百万字内还不知道作者在说什么的状况。就像孙晓的《英雄志》,如果在17册以前结束,那只是一本普通的武侠小说,而到了19卷,文章忽然变得丰满起来,感觉整个故事一下子拔高了很多。
本书也可能出现类似的现象,开头会显得很零散,不到最后关头难以表现文章的核心内容。而这不但考验读者的耐心,更考验作者的耐心和毅力。如果能够写完,虽难说成为多么好的经典,至少不在《道缘儒仙》之下。
敬请大家支持新书。
;
………【关于分卷和章节划分】………
本书结构比较大,内容松散,篇幅较长(初步构思超过200万字),因而分卷和章节编排就显得很重要。
卷的内容相当于台湾出版社出版繁体书的一册,大约有7万字。
节是原始稿的分段方式,每一节都是一个小的剧情,相当于电影的一个镜头。因为是网络连载,本人写作速度不快,因而限定每节字数大约2千到5千不等。
章是修改稿的分段方式,每一章相当于原始稿的3…4节。每章大约7000…15000字不等。本书会经常修改,版本以起点中文网的版本为准。
;
………【多线程多镜头平行交错模式的写法】………
大多数武侠小说采取的是“单线程单镜头模式”,例如金庸的《笑傲江湖》,开头第一章《灭门》,在镜头中心带动剧情发展的福威镖局少镖头林平之。随后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林家灭门惨案、林平之出逃,一直进行到了衡山刘正风金盆洗手,才在旁人的言谈中出现了小说的主人公令狐冲。等到令狐冲正式出场之后,镜头就一直跟随着他,读者所能看到的仅仅限于令狐冲一个人的周围。所以当令狐冲在华山后山思过崖面壁的时候,读者们不知道岳灵珊是如何和林平之发展感情的,——因为令狐冲看不到,所以我们也不知道。等到我们和令狐冲一起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切已经成了定局。这样的单线程单镜头模式,从叙事手法的角度来说比较好驾驭,也相对容易保持故事的一致xìng和流畅度。
而金庸的《天龙八部》则可以看作是一种“多线程单镜头模式”。从第一章“青山磊落险峰行”到第十四章“剧饮千杯男儿事”,带动故事剧情发展的是段誉。从段誉遇见了乔峰,“杏子林中,商略平生义”一章开始镜头中心的人物变成了乔峰。等到珍珑棋局的时候,中心人物又变成了虚竹。我们不考虑倪匡代笔的因素,单就小说的三个人物分配镜头的方式来看,是一种流水作业。如果我们把同一段时间中乔峰、段誉、虚竹三个人的行动分别用A、B、C来表示的话,那么当三个人不在一起的时候,在镜头中出现的只有一个人,而另两个人的行动是未知的。也就是说,镜头中出现的是A,而此时B和C到底进行得怎样,并不会表示出来。只有当三个人相遇的时候,才会以补叙的方式概述交待。这种叙事方式,在古龙的《绝代双娇》里也有所体现。
孙晓的《英雄志》采取的则是“多线程多镜头平行交错模式”。书**有四大主角,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dú lì意识和相对完整的剧情。当四个主人公有着各自行动的时候,镜头也不停的在他们中间进行着平行的切换,而当四人聚集在一起的时候,镜头也由平行变成了集中。这样子的好处是可以极大的扩展视角,丰富内容,但负面影响也很明显:很难保持作品的一致xìng和流畅度。比如说,第一卷《西凉风暴》,讲述西凉捕快伍定远因为追查一件灭门血案,惹上了昆仑派。他为此案千里逃亡,从西凉逃到了běi jīng城,却终于落入昆仑派的手中,眼看自己死期将至,伍定远也死心认命,只是想在临死前再吃一碗热面。追捕者也网开一面,带着他到了一个小面摊前面。伍定远感怀自己时乖命蹇,忍不住落泪。到这里第一卷结束了。等到读者打开第二卷《乱世文章》的时候,傻眼了:出场的人物居然是一个叫做卢云的穷书生。整个第二卷,我们只看到这个倔犟的书生含冤入狱,又莫名奇妙的在一次劫狱中逃了出来,之后他因为对出了一个对子,幸运地成了一代大儒顾嗣源的书童,又得遇奇人,学了一身武功,更与顾家大小姐顾倩兮两情相悦……不对啊,那个伍定远呢?昆仑山呢?怎么全都不见了?一直看到第二卷的最后,卢云因为逃犯的身份被人揭发,不得不离开顾家,卖面为生。他挑上一个面担,一路向北而去。我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两个主人公的交集是在这个地方!
黄易的大唐双龙传已经有“多线程多镜头平行交错”的意思,不过因为主角只有两个,这种特点表现得还不是很明显。到了《边荒传说》,可谓“多线程多镜头”的集大成者,书中的燕飞、刘裕、甚至每个配角都可以成为一个章节的主角。
鬼雨在写《道缘儒仙》的时候,采用的是单线程单镜头模式,阅读起来很顺畅,不过却因为叙事简单而带有流水账的韵味。
作者想要提高自己,必须尝试不同风格的写作方式。因而鬼雨在写第二部书《鬼雨仙踪》的时候,准备采用“多线程多镜头平行交错模式”。
鬼雨知道,这种写法对于作者和读者来说都是一种考验。
对于作者来说,多线程多镜头极难驾驭,在头绪繁多、线索复杂的大局面下,如何保证故事的jīng彩、明白,是一大难题。对于读者来说,阅读内容的跨越也考验着大家的耐心和理解能力。
现如今,网络小说越来越浮躁,这种写法更是出力不讨好的事。
不过,鬼雨还是想试试看,准备拿出十年磨一剑的功夫写完这本书,抛开点击、推荐、金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用心构筑一个最贴近中国文化的玄幻梦境。
(上述文字部分内容摘自屠一笑的“十年一坑《英雄志》”讲稿)
;
………【承诺写完】………
因为写得慢,再加上多主角,到目前为止,本书的影响力远不如《道缘儒仙》,订阅率也很低。
半年之前,台湾上砚出版社建议我将此书太监,另开新书。
我当时因为要换工作,生活不稳定,一度十分犹豫,不知道该不该写下去,甚至想彻底搁笔,不再从事网络创作。
经过半年多的休息,我思考了很多,觉得还是应该写下去为好。
人不能将所有jīng力投入到工作中,总要有一种业余爱好。
我的兴趣很广泛,象棋、围棋、麻将、打牌,都可以玩得兴高采烈,但那毕竟只是单纯的娱乐,没有造福社会,创造剩余价值。
而写书就不一样,如果能在写作时享受到织梦的乐趣,又能跟朋友们一起分享,那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业余爱好,比狂玩游戏,醉生梦死要好一些。
昨天,新世界出版社的陈先生完成了他的承诺,将《仙缘》送给金庸先生过目。陈先生希望我也做出个人承诺:将《鬼雨仙踪》写完,完成这件有意义的工作。
我已经答应了他:“排除万难,一定完成本书!”
哪怕没有一个人订阅,我也要写完它!
理由:
1、书的质量并不差,弱的只是写作速度。
2、耳熟能详的东西不容易给人新鲜感,可是一旦读进去就容易产生共鸣。
3、梁祝、白蛇传是中国戏曲的代表,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很容易入戏,潜在机会很多。
4、只要用心写,不愁没人看。等我将梁山伯写满互联网,google一搜,百度一渡,有山伯就有鬼雨的时候,这本书自然就出来了。
;
………【梁山伯阳魂残缺的含义】………
鬼雨心太软,写书时不爱折磨主角,然而却给梁山伯加了“阳魂残缺”的怪病,这是为什么呢?
大家都看过《梁祝》电影,戏曲中的梁山伯是一个纯真善良的书生,不但外表文弱,手无缚鸡之力,而且内心也不够坚强,面对严酷的现实只能以病死作为逃避的方式。
鬼雨在写《仙踪》时,对梁山伯的形象进行了重新塑造,是以戏曲中的山伯为背景,加上现代人的思维和感受,给他增添了刚毅之气,柔韧之xìng。同时,为了避免另一个无往不利的“叶昊天”的出现,将一个“阳魂残缺”的枷锁套在他的头上,让他来代表两千年来不断衰落的儒家文化,希望他能冲破枷锁,重塑辉煌。
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代文化真正具有生气勃勃力量的时代,是chūn秋战国。在那个时代,我们涌现了诸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这样伟大的思想家,各自建立起dú lì的文化血脉。但是后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再也没有创造出能超越先秦诸子的dú lì思想学说,这就是说,在文化思想上,我们没有走上一条越来越繁荣,越来越发达的道路。
从文学上看,我们最早有《诗经》、有屈原,留下何等美妙的篇章。
在汉代,我们的文学很有开拓jīng神。读一读《史记》,你一定能感觉到司马迁的脉搏在那里“嘣嘣”地跳动,他塑造的项羽、荆轲┄┄那些人物,虎虎有生气,从司马迁写的每一个中国人身上,你都可以看到一种全部的生命的力量:不向外界屈服,不是俯首帖耳,不是jīng神萎靡┅┅你贴在《史记》上能听得出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