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自珍的风雨人生-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都在内,每月大家只能分到一些伙食尾子。有的时候,连每人五分钱菜金都保证不了。
由于敌人封锁,吃的也很困难。粮食不足,盐更缺乏,有时打土豪筹到款,也买不到粮食。井冈山的战士爱唱“红米饭,南瓜汤”,这已经是好的了。红米饭没有时,南瓜成了主食;到南瓜也供应不上时,还要掺着野菜吃。没有油又没有盐的南瓜野菜汤,是很难下咽的。而最困难的时候,连这样的伙食,一天也只能吃一两顿。
贺自珍和毛泽东同所有战士一样,分一点伙食尾子,吃一样的饭。毛泽东酷爱吃辣椒,贺自珍有时为他从老乡那里买到一点辣椒,这就是奢侈品了。
在井冈山时期,红军没有统一的军服,因为搞不到布匹。只有三十一团穿灰色的服装,比较整齐,其他各团,有穿黄军装的,也有穿老百姓衣服的,他们都是上山时穿什么,还穿什么。红军大都只有身上的一套衣服,脏了,要洗一洗,都没有替换的。有的同志是在晚上睡觉前把衣服脱下来,洗干净,晾到风口处,等第二天干了再穿上。有的人则挑一个好天气,到河边把衣服洗了,晒在矮树上,自己则猫在树丛中,等衣服干了穿上再出来。
冬天降临到井冈山。大雪封山,北风呼啸,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得多。大部分红军没有御寒的冬衣,只能穿着单衣过冬。红军打土豪,或同国民党军队作战,除了缴获对方的枪支弹药补充自己外,敌军的衣服、布匹、被褥也是重要的物资,全部收缴。有的战士打死了国民党的军官,马上把他的大衣剥下来穿上。直到1928年年底,打土豪缴获了布匹和棉花,红军才成立被服厂,缝制了一批棉衣。
入冬以后,袁文才见毛泽东和贺自珍夫妇衣衫单薄,便让妻子谢梅香设法给他们各做了一套棉衣。毛泽东不肯穿,推辞说:
“战士中许多人没有穿上棉衣,我怎么好先穿呢?”
可是,袁文才硬是把棉衣留下了。第二天,毛泽东在山上散步,看到有个老年人冷得难熬,就把棉衣送给了这位老人。
一天,毛泽东来到宿营地,看见战士们忍饥受冻,心中十分难过。他发现有个战士没有被褥,铺的盖的都是稻草,立刻让贺自珍把他们的被褥拿来,送给了这个战士。这样,在他们夫妻的床上,没有被子,没有褥子,床上垫的是稻草,盖的只有一条缴获来的灰毛毯了。杯水车薪虽然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但他们同战士们的心是紧贴在一起的。
入夜,毛泽东仍然坐在冰冷的桌子前办公,他双手冻得发僵,笔都拿不住,不得不停下笔来搓一搓手,呵口气取暖。那位接受了毛泽东棉衣的老人,给他们送来一篓木炭。贺自珍把炭盆生着,放在毛泽东的脚旁,又把那条唯一的灰毛毯披在他的身上。直到现在,当年在井冈山战斗过的同志,仍然清楚地记得毛泽东在严寒的冬天,穿着单薄的衣服,披着一条灰毛毯,在桌子前工作的情景。
相濡以沫伉俪情(5)
毛泽东是个爱读书的人。在井冈山的艰苦生活中,读书也许是他最大的乐趣了。他的口袋里常常装着一本书,有点空闲,就拿出来看。所以,后勤部门为他做服装,都根据他的意思,把衣服的两个口袋做得大大的,好往里面装书。他博览群书,什么书都爱看。他读过几年私塾,古文的根底很深,也喜欢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唐诗三百首》,他全部能背下来。他喜欢李白、陆游等人的诗词,不但熟悉他们的作品,而且喜欢逐篇进行评价。在中国的古典小说中,他最喜欢《红楼梦》、《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每种都看过几遍。他的记忆力很好,看过的书都记得很清楚,而且善于汲取有用的东西,加以应用。
后来,贺自珍听说有人诋毁毛泽东,说他指导革命不是用马列主义,而是用中国的旧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贺自珍毫不客气地反驳说:
“这种说法不对!我们的党领导土地革命,是受到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指导的。那时候,马列的书翻译过来的不多,尤其是我们在偏远的山区,能够看到的就更少了。记得当时在井冈山上,只有少数几本马列的书:《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等,毛泽东让用油印机印出来,发到各个连队学习。他还尽最大的努力普及马列主义知识,他同军队中的政工干部,经常轮流到各个连队讲课。”
“当然,毛泽东是很熟悉中国的历史的,经常引用历史上一些典故,作为今天工作的借鉴。古代的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著作中的人物及事件,也常常被他引用来借古喻今。这些发生在古代中国土地上的事例,能够为革命的中国所用,这不是很正常、很好的事情吗?有什么不对呢?”
因为毛泽东爱书,所以每次红军打开一个县城,他都要嘱咐战士们除了搜集报纸外,还要设法搜集一批书。他从中挑出一部分有用的,带在身边,贺自珍保管的两个文件箱里,经常装着一批他爱看的书。
他以文会友,闲时爱同人谈诗论文。在井冈山,朱德、陈毅既是他的战友,又是他的诗友。他们谈论起喜欢的作品来,一坐几个钟头都不觉长。平时寡言少语的毛泽东,这时变得谈笑风生,兴致极浓。
在井冈山寒冷的冬夜,有时毛泽东写累了,便放下笔,同贺自珍海阔天空地谈论起来。谈论中,他们之间也会发生一些争论。有一次,贺自珍谈起她喜欢《三国演义》、《水浒传》,不喜欢《红楼梦》。她说:
“《红楼梦》里尽是谈情说爱,软绵绵的,没有意思。”
毛泽东一听,认真起来,反驳她说:
“你这个评价不公正,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哩!《红楼梦》里写了两派,一派好,一派不好。贾母、王熙凤、贾政,这是一派,是不好的;贾宝玉、林黛玉、丫环,这是一派,是好的。《红楼梦》写了两派的斗争。我看你一定没有仔细读这本书,你要重读一遍。”
他们就这样谈着谈着,不觉东方已经发白,迎来了又一个黎明。
兵败势危见忠贞(1)
贺自珍眼尖:林彪带头逃跑
1928年11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的红五军,在平江起义后,历尽艰险,来到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合。红军的给养本来困难,现在人多了,困难更大了。国民党反动派了解到这两支红军在井冈山会合,非常害怕,立即调集二十一个团的兵力,共两万多人,进攻井冈山。
1929年1月4日,毛泽东在宁冈的柏露,召开前委、特委、军委和地方党组织联席会议,讨论对策。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柏露会议。会议决定,留下红五军和袁文才、王佐领导的三十二团坚守井冈山,红四军下山到外线去打击敌人,开辟新的根据地。
1929年1月14日,红四军主力从小行洲出发,向赣南方向前进。
要离开生活一年多的井冈山,贺自珍真有些依依难舍。这里印满了她战斗的足迹,记录了她人生的重要历程。细心的毛泽东觉察到她的心情,一面帮她整理文件、行装,一面满怀深情地说:
“我和你一样,永远忘不了在井冈山的这段生活。我相信,井冈山上的红旗是不会倒的。井冈山的旗帜不但表现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宣告了资产阶级的破产,它在全国、全世界都有重要意义。”
他们怀着对井冈山无限眷恋的心情,踏上了征途。
这是一次异常艰苦的行军。
有人认为南方的冬天是温暖的,可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有时更难过。北方下了一场雪,落地结成冰坨子,等来年春天才化开,它是干冷的。而南方却不同,下过一场雪后,很快就融化了,是湿冷湿冷的。他们一下山,就碰上一场大雪。赣南一带是山区,一座山连着一座山。山顶上盖着一层厚厚的积雪,雪花夹着雨水,落到身上,很快融化了,弄得浑身上下全是湿漉漉的;落到地面上,结成一层冰凌,战士们从上面走过,冰凌发出碎裂的响声。队伍过得多了,道路变得非常泥泞,又滑又冷。许多战士穿着单薄的衣衫,有的连鞋子都没有,赤着脚,行进在冰冷的烂泥路上。在有的山谷里,积雪把他们的脚踝都埋住了,许多同志的脚被冻裂,渗出的血水把白雪染红了。
吃的更加困难。他们下山前,为了给留守的红五军多准备些粮食,把搜集到的粮食大部分留下了。在他们出发前,前委发动全军又一次挑粮上山,下山的同志只带很少一点儿干粮。干粮很快就吃完了。原来,前委以为,部队下山后很快能补充到给养,没有料到赣南山区比较偏僻,居住的人也不多,有时队伍走了两三天,都找不到一个村子。而且,这一带的群众,对红军不了解,队伍还没进村,老百姓早就逃到山上了。他们买不到粮食,找不到向导,了解不到情况,宿营、侦察都很困难。有时候,一天都搞不到东西吃,只得饿着肚子行军。
更为严重的是,敌人已经觉察到一部分红军下山的动向。他们除了调集重兵进攻井冈山外,又派出军队尾随红四军而来,迫使红军不得不在极其困难、极其不利的条件下作战。
当时,贺自珍已经怀孕了。领导上为了照顾她的身体,拨给她一匹棕色的马。军队用马,一般都不喜欢白色的,因为目标明显,不易隐蔽。贺自珍虽然有马,但她骑马的时间不多。部队下山不久,就同敌人遭遇了。为了避开敌人,他们就让开大路,专走小路,昼伏夜行。崎岖的山路非常狭窄,有时一个人走都困难,马更是没有发挥作用的余地了。在这种时候,贺自珍就自己牵着马往前走。
连绵不断的雨雪使她浑身湿透,冷得发抖。买不到粮,队伍断了炊,又使她饥肠辘辘。在这饥寒交迫的时刻,贺自珍没有喊过一声苦,没有说过一句埋怨的话。她知道,红四军正面临困难的时刻,带领大家进行这场战斗的毛泽东,担子已经很重,不能再增加他任何精神负担。红四军有时一天急行军八十里,她都坚持下来,没有掉队。
1月23日,红四军主力攻下大余县。大余在江西省南部同广东省交界的地方,是个比较富裕的县。街道整齐,铺子很多。前委决定在这里筹粮、筹款。
队伍进入大余县后,贺自珍同政工干部一起,来到大街上,从街的一头开始,一家铺子、一家铺子地派款。那时候,来不及详细调查每个商户资金、资产情况,他们只能根据哪家铺子店面大、货物多,就多派,哪家铺子小,他们就少派。贺自珍和同志们一面筹粮筹款,一面向群众宣传红军保护工商业的政策,教育他们安居乐业,支援红军。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兵败势危见忠贞(2)
筹粮筹款的工作正在顺利进行,不料,第二天傍晚,大余城外突然响起了枪声。国民党金汉鼎部和李文彬部了解到红军主力攻占了大余,就直奔大余而来,包围了红军。
红四军下山的队伍,只有两个团:二十八团和三十一团,还有两个营:特务营和独立营。由于红四军进驻大余只有一天的时间,群众还没有组织起来,耳目不太灵通;加上事前没有估计到敌人会这么快发起突然袭击,军队一下子无法集中起来。虽然红四军开进大余后,军队曾布置二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