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传-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 ;
张三丰与崂山道教
丰龟背鹤形,仪表神异。而他云游的去处也多是具有悠久仙道传统的名山大川。据其所著《云水集》中《东游》一诗所述:“此身长放水云间,齐鲁遨游兴自闲。欲访方壶圆侨客,神仙万古住三山。”在东游齐鲁仙境的过程中,素为海上仙山的崂山自然成为张三丰寻访的一个重要目标。
77年,张三丰第一次来到崂山。他在明霞洞后山的洞中修行了十多年,之后便开始西行和南游继续寻师。他浪迹天涯,历尽艰辛,为的就是能遇到真正的道门明师给他以指点。尤其在宋元以来道教内丹学兴盛的趋势下,得承内丹养生的秘诀大道更是当时张三丰所尤为冀望的。终于工夫不负有心人,1314年张三丰六十七岁时在全真道祖庭所在地——陕西终南山,得拜“希夷高弟子”火龙真人为师,蒙其授修真要道。终南学道四载后,三丰复奉师命出山隐世修行。在这期间,他精研勤修内丹养生之学及武学技击之法,并能将此两门绝学融会贯通,自成体系,从而使其道家内外双修功夫达到出神入化的高超境界。特别是他在武当山面壁九年,开创了丹武合一的崭新的道教派别,为中国道教史和武学史写下了光耀千古的篇章。
透着一身的仙风道骨,已经成为一代宗师的张三丰于1334年第二次来到崂山。他先后在太清宫前的驱虎庵、玄武峰下的明霞洞等处修行多年。在这段时间中,他的道学修为更加超俗,甚至可以达到“散则为气,聚则成形”的境界。而这时的张三丰也开始留心著述,今天我们看到的《张三丰先生全集》中不少论著都是在崂山的庵、洞中完成的。以《玄机直讲》、《道言浅近说》、《玄要篇》、《无根树词》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道学著作对后来的道教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永乐二年(1404年),张三丰第三次回到崂山。初时住在山民苏现家中,后入深山埋名隐居。这一时期张三丰通过移栽花木对崂山道教宫观的园林建筑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他移植了“耐冬”山茶。据明代崇祯年间御史黄宗昌编撰的《崂山志》记载:“永乐年间张三丰者,尝自青州云门来于崂山下居之。邑中初无奈冬花,三丰自海岛携出一本,植于庭前,虽隆冬严雪,叶色愈翠。正月即花,蕃艳可爱,龄近二百年,柯干大小如初。”
这株植于太清宫三官殿的耐冬山茶,至今犹存。它高近7米,合围近1。8米,专家估算树龄约600余年,与史志记载张三丰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所植,在时间上完全吻合。国内植物学界的学者对这株山茶树有很高的评价,认为即使在四季如春的山茶之乡云南,像这样的树龄和长势也是非常罕见的,更不要说在冬季冰封千里的北方了。可以想见,内丹养生功深的张三丰真人当年植下这傲寒长生的“耐冬”山茶,很大程度上正是象征了道教哲学及修炼中所主张的“我命在我,不属天地”以及“道在养生”、“仙道贵生”的深刻思想。而此山茶怒放之时,又似落了一层厚厚的红色的雪,其美景又给文人墨客以灵感。
清代大文学家蒲松龄在崂山居住时即受此山茶花树之启发,写下了《聊斋志异》中的名篇《香玉》。文章中身着红衣,令人见而忘俗的花神“绛雪”,其实就是蒲老先生对张三丰手植的这株山茶花树所进行的艺术塑造。而随着《聊斋志异》成为世界文学名著,崂山山茶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今天,崂山及青岛各处都有“耐冬”山茶,实在是张三丰真人的一大功劳。
而自张三丰以后,崂山各道教宫观也开始大兴栽植名贵花卉之风:太清宫除山茶外陆续从南方引栽了桂花、梅花、灯台花、银薇、小叶黄杨等;上清宫则引植牡丹、玉兰、紫薇、芍药等;其他玉清宫、华楼宫、明霞洞等亦均各有名花引植入院。所以,张三丰当年在崂山移栽树木花卉,为中国道教宫观园林增添了意韵深远的哲学底蕴和美学内涵,对明朝以后的道教建筑文化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
当时全国各地较著名的道教宫观,都非常重视具有象征意义的花卉树木的栽培,而且不同派系的道观长期栽种象征本派特色的花卉。例如全真道华山派的道观中多栽植紫薇以象征门派,这是为了纪念五代时华山道教中杰出的养生和数术大师——陈抟老祖。据传他著有奇书《紫薇斗数》,乃是与奇门、六壬相比肩的数术绝学。这种以花卉象征道派传统的方式,其实也正符合了道家所提倡的“道法自然”思想。当然,作为以养生武学扬名天下的道教宗师,张三丰三住崂山更大的贡献还在于他将所创的道法在崂山发扬光大。
前面已经提到,张三丰出家入道的因缘乃是由于幼年的眼疾。其双眼得云庵道长的妙手治疗痊愈,而张三丰自此亦深得道教医学真传,精通医理。在他第三次返崂山后,便将道教医学和内丹养生结合起来研究,再加上他驰名天下的道家武学功夫,一并传授给崂山道士。这样,直接和间接地培养出了一批发展崂山道教、光大全真门派的中坚力量。
 ;。。。 ; ;
第001章 轩山祖师下松山
轩山祖师揣测星宿,推演古书。推算数理,控制时间。撰棋书棋谱,传承于世。他神情一苦,俯视群山,满目苍凉,有些伤感。举目望去,遥远远远,千山之外,整个汴梁,被烽烟覆盖,堆堆战火燃烧。苦着眉,低下头,自言自语:“北宋重文轻文,礼法无存,统治一百六十七年,是时候结束了。金兵入侵,天下大乱,这百姓又受苦了。”说完,自袖擦泪。他那慈祥的脸,苍老的身躯,白发长须,在青山绿水间,更显萧条。时值寒冬,树木凋零。松山之上,林寒涧肃,说不出的荒凉。轩山古城,座座道观,祥云缭绕。满山松柏,陪衬其中,如同蛮荒。看到这些,想到什么,对自己说道:“乾坤世界,神仙一派已经被妖魔鬼怪压制,眼看无法抵抗,几场大战更是死伤无数,连凡人世界,也受到牵连,这样下去迟早会沦陷,我们该怎么办?唉!”
说完,长叹口气,然后抬头看天,想不出什么办法,无奈问道:“自师父身死,洞玄师弟继承主宰一位,虽然打退封印妖魔鬼怪,但并没有消灭他们,如今,在这凡人世界,几大州中,各个国家,不同民族,也开始发动战争。这样?如此下去?不攻自破,我神仙一派危矣!战乱已经持续百年,受苦的是那些凡人百姓,我该如何是好?太清师弟?这个世界归你管辖?你倒是说说?我们该怎么办?”说完,不由长叹口气,已经问无所问,答无所答。
太清祖师看着他,也没有办法,只有苦笑,这时,从松亭里走了出来,无奈回道:“轩山师兄?这些事你愁了千年、万年,可以说叹不尽的气,还没想通吗?这事实还是事实,不能改变,也改不了,本生主定没办法。洞玄师弟,为此苦了一辈子,历经千难万难,用尽所能,也无济于世,神仙一派,这天下大势,未来如何,还是顺其自然吧?”
轩山祖师看着远处,擦了擦泪水,和他对视,苦笑说道:“你这太上道祖,太清境仙人,创立道德,无为而治,信奉的是道法自然,自然比我看的开,其实,你说的也在理,这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治久必乱,国破家亡,朝代更替,本是定数,我怎么想不通呢?”苦笑一下,抬头看天,不由自问自答:“这神仙啊!神仙?你上得天?入得地?老百姓说你们无所不能?天天祭祀祈祷,受你们的香火,希望你能保佑他们平安,让这世间无灾无难,但是你做不到啊?这神仙也不是万能,也有做不到的事啊!这治世,治国啊!解决不了根本啊?没有太平几年,就又天下大乱了。我们做了太多太多的事情,但到头来什么都没改变,苦得是自己,害得是自己啊!救不了任何人,唉!我该怎么做啊?”稍一停,长叹口气,接着说道:“我们神仙也没有办法,他们也改变不了什么,关键啊!在于世人,唉!希望他们能够爱护和平,少些纷争,这天下也就没有这么乱了。”
此时,北宋气数已尽,汴梁已经城破,金兵攻进,抢完、杀完,污辱完妇女,对那满城百姓来了个大屠杀。他们该糟蹋的都糟蹋了。只听哭声、喊声、(呻)吟声,一片狼籍。这时的天下,已经大乱,盗贼四起,民不聊生。
轩山祖师看到这些,自然不是滋味,虽然这样的事情他看过太多太多,但是每每看到,总是不由自己,暗然落泪。
太清祖师也是一样,他的心情也是如此,他们是神仙,有着天长地久的生命,他们是这个世界的主宰,无所不能,却化解不了战争,诸多的不公不平,他们又怎么不自责,不怪自己。这样事情,他们不知遇过多少次,叹过多少气,流过多少泪。
轩山祖师这时想起什么,不由神情一苦,问道:“太清师弟?你还记得师父说的话吗?洞玄师弟性儿偏激,他自小被爹娘宠坏了,没个好脾气,认定的事儿,如果没做成,做不到的话,绝不罢休,更不可能放弃。他要人人平等,要这天下没有穷人、富人之分,永无战争,这可能吗?推翻神权,推翻帝治,让老百姓当家,百姓做主,你说这行得通吗?做得到吗?你说?如果我们这个世界?按照他的设想?未来能够实现吗?”说到这里,不由一叹,接着补充:“师父在时,一直想怎么去开导他,我们也对他说过,但他不听,我看这么下去,迟早出会大事,没个收场,这个世界那是那么容易改变的。”
太清祖师听他说完,也是苦笑一下,这才回道:“你是说他那套什么共和思想?民主思想吗?还有什么**对吗?你认为这些在这个世界行得通吗?我已经无能为力了。不过,话说回来,我们神仙一派,其门下的弟子,又各个不是如此?各擅其长?各展其能来造福百姓,得到他们香火,吸取其精神力,信念之力来修练,如果要推翻神权,那么?我们就是被推翻打倒的对象。洞玄师弟虽然想得很好,思想主义不错,但这人人平等,没有穷人富人之分,让天下永无战争,推翻神权,推翻帝制,还天地一个太平,几乎是不可能的。”
说完到这些,没有说完,停上一下,接着说道:“只是东方太过封建,帝王**太过严重,若要实现这些,不如去西方看看。那里,相对来说比东方自由,就神权意识比较重些。我想在那里,他那推翻神权,推翻帝制,什么共和思想,什么民主思想,维护和平,人人平等,相互友爱,可能行得通?”
轩山祖师听他说完,这时展颜一笑,不由回道:“这个听起来不错,确实是个好办法,不如?我们把他的那些东西?传到西方如何?说不定在千年百年以后,真能实现这些呢?这个是你的世界,若真能实现的话,也算是一场功德了。”
太清祖师看着他,听他说完和他并排站着,苦笑说道:“我看行,正好我闭关出来,现在需要到四处去走走,那西方我也是好久没去了,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对了,你不是在寻找衣钵传人吗?不如随我一